标题: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二十二 内容: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二十二)◎南亭法师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121愿酸甜苦辣,皆是味。 我们“若受味时”,对这些世间的味,我们也要生厌弃心。 应当随时发愿,“愿”一切“众生”与我,皆要“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印度的上味,在佛经上讲是以牛乳炼成酥。 酥有生酥和熟酥。 酥再炼成酪,酪再炼成醍醐,醍醐则为上味。 本愿文里的上味是甘露。 甘露是中国话,梵语阿密哩多。 在中国历史书上,如纲鉴易知录卷二,东汉光武帝纪:“六月,京师醴泉出,赤草生。 郡国言:‘甘露降\’。 ”然而甘露在这里是譬喻,以喻佛之无上妙法也。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122愿“饭食已讫”是受食终了。 亦应“愿”一切“众生”,于“所作”的事,应该一一成“办”。 持戒、修定、修学智慧、菩萨万行,皆是我们应作的事。 唯其如此,才能“具”足“诸佛”所证之“法”。 如何是诸佛之法? 又要费我们一些思量。 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 123愿五、食讫说法,一愿,为报施主恩也。 原始佛法,要和社会信徒接触而发生作用,那就是化饭以及饭后的说法。 所以说:“若说法时。 ”九地菩萨得四无碍辩,十地菩萨说法如云,重重无尽,是“无尽辩”也。 我“愿众生”,皆能如此,可以为之“广宣法要”。 第八、明还归洗浴时愿。 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124愿以下,还归、洗浴、时节炎凉,五愿。 乞食比丘入施主家,食讫说法已,当然从施主家出来,所以说“从舍出时”。 从施主家出来,到某地方去呢? 你不能说,回茅蓬睡觉。 那就没有出息了。 我们应该回到佛的住处,听佛说法,才得“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佛智”,一切智也。 若入水时,当愿众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125愿印度是热带地方。 天气炎热时,遇到河流,随时可以入浴。 所以说:“若入水时。 ”入水不能作水想,水仅能除垢,我们要入法水。 法水是什么? 法水,则佛之“一切智”也。 一切智慧断除我们的根本无明而证佛法身,“知三世等”。 过去、现在、未来,是为三世。 三世中各有三世,则为九世,九世不离于现前一念,则为十世。 所以疏钞叙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是则三世平等也。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126愿入水的任务是“洗浴身体”。 身上有尘垢,所以要洗;心上有贪、嗔、痴,所以更要洗。 必得要使“身心无垢”,才得“内外光洁”。 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127愿“盛暑”是夏天最热的时候,火伞高张,日光晒在我们身上,能积成“炎毒”,使我们感到苦恼。 我“愿”一切“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然而夏天的热恼,不是一发愿心,就能驱除得了的。 要观察此身,从淫欲而生,断除欲想,受变化身,乃得除脱。 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128愿“暑退凉初”,秋意来也。 凉风徐徐,沁人心腑,自在快乐,南面王 不是过也。 “愿众生”们,无作此想。 因为暑退还会再来,况寒带地方的众生,冰天雪地,冷到极点,能使你耳鼻脱落。 我们要“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也就是要成佛而后,才能彻底的无寒热之苦,而长享清凉之乐。 第九、明习诵旋礼时愿。 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 129愿以下习诵旋礼时,有十愿。 乞时比丘在外面行动都已完结,而回到原住处时,则“讽诵经时”也。 讽诵不是过眼云烟,诵了,罢了。 要将“佛所说”的法要“总持不忘”。 “总持”者,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佛说的一切法义,总在我的心中,能融会、能不忘,才算读经。 至若一字不存,皆归自己,则佛经又是渣滓矣。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130愿乞食比丘回到住处时,不祗是诵经,有时也要见佛,所以说“若得见佛”。 见佛而后,我“愿”一切“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无碍眼”,佛眼也。 见理见事,无障无碍。 彻见一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131愿见到佛以后,对于佛陀的金容要诚谛而观。 观想佛之五根|声、容、动态。 当你“谛观佛时”,内心上要发愿,“愿”一切“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普贤身相,端正严好。 愿一切众生皆如普贤,这是何等心量! 然经云:“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 ”且道普贤身相是如何好法。 (待续) 发布时间:2025-02-21 14:10:0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