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陀的十大弟子 - 须菩提尊者-解空第一 内容: (一)须菩提一名的由来须菩提汉译善吉,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 相师占云,此是吉相,故名。 又译善业,禀性慈善,不与物争,及其出家,见空得道。 兼修慈心,得无诤三昧,善护三业,故名。 又译空生,以其生时,家宅皆空,故名。 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 佛陀到他的家乡布教,他的父母改信佛教。 须菩提受父母的影响,出家做佛的弟子。 (二)解空第一佛在祇园精舍,准备说金刚般若时,须菩提在大众中站起问佛:善男子和善女人发菩提心,应如何安住? 如何降伏其心? 佛答说:安住菩提心,即是布施时,要行无相布施。 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 如此安住,才能降伏心中妄念。 我法二执,不能缠绕;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能束缚。 离一切执,才能见到空理,离一切相,才能见到人生。 须菩提闻佛说法,证悟空理,在佛弟子中被称为解空第一。 宇宙间一切事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灭。 佛教说空,不是虚无的空,不是空洞的空,不是无因果的空,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的空。 而是充满了利人济世,广修六度万行的菩萨精神。 菩萨于一切诸法不起执着,应住于空,住于无分别,具足神通,畅游佛国,化益众生,庄严佛土,安住自在解脱的境界。 传说佛曾到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说法。 三个月过去,佛回到人间,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前去迎接。 当时须菩提在灵鹫山的石窟中缝衣,听到佛回来的消息,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 忽然一想,佛的真身不是六根可以看见。 我现在去迎接佛陀,是把佛的法身当成地水火风四大种和合的肉身,是不识空性的表现。 不识诸法空性,就看不到佛陀的法身。 佛的法身是无我、无人、无作、无所不作的诸法空性。 空性是无处不遍,佛的法身也无处不在。 于是他安然坐下,依旧缝衣。 在迎接的人群中,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莲花色,第一个看到佛。 她一边顶礼一边说:弟子莲花色第一个迎接佛陀,请接受顶礼。 佛陀对她说:迎接我第一个人不是你,是须菩提。 此时须菩提在灵鹫山石窟中观察诸法空性,见空即见如来,所以他是第一个见到佛陀,第一个迎接佛陀的人。 (三)乞富不乞贫根据佛制比丘乞食是次第行乞,可是须菩提离开精舍后,总是到富有的人家去行乞。 不管路程多远,他都要赶到富贵人家去,否则宁愿饿着肚皮也不行乞。 日子久了,一些比丘批评他看不起穷人,贪嘴好吃。 须菩提向这些人解释说:我向富人行乞,决不是为了贪图美味珍肴。 如果好吃,我就不会出家学道。 为什么我不到穷人的门上行乞? 因为穷苦人家,自己生活都难以维持,那里还有多余的饮食供养我们? 我们没有粮食救济他们,已经十分内疚,怎能再去增加他们的负担。 富人施舍区区一餐之食,不啻九牛之一毛。 这即是我乞富不乞贫的原因所在。 一次摩诃迦叶对须菩提说:我向贫穷者乞食,给他们种福田,免除他们将来的穷困。 富人福多,何必锦上添花? 迦叶的话,无疑是对须菩提的批评。 须菩提听后,很谦逊地说:乞富乞贫,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佛法里方便有多门,我们可以各行其道,不必强人同己。 须菩提的乞富不乞贫,大迦叶的乞贫不乞富,成为尖锐的对比。 佛陀对他两个人都不赞成,曾诃斥他们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 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择贫富,不分秽净,严肃威仪,次第行乞。 对佛陀的教育,须菩提虚怀若谷,很快地纠正了乞富不乞贫的做法。 迦叶着重苦行,依然不变,佛陀也不勉强他。 (四)无诤三昧须菩提的心境和胸襟,阔达自在,为诸比丘敬佩。 但也有人对他冷讽热嘲,说他整天痴痴呆呆,一点也不活动,没有什么了不起。 一些比丘听了这话,为须菩提鸣不平,要和那些人辩论。 须菩提劝这些好心的人说:修道的人要将讥嘲毁谤逆境,看成是助道增上缘,可以依此消除业障,加强信心。 再说诸法空性的真理,是无我无人,无彼无此,无高无下,无凡无圣,平等一相。 辩白和诤论,是有胜负心,与真理相违。 须菩提由于通达空性,所以能随顺世间,行大忍辱,对任何人,都能做到无恼无争。 佛陀对他的修证,十分欣赏。 在金刚般若法会上,称赞他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回答说:佛陀对我的称赞,真不敢当。 我决不承认是人中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若我有这样的想法,说明我执还未断除,终日还沉溺在有证有得的法执之中。 其实舍利弗、目犍连才是真正的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在灵鹫山石窟里坐禅,一天忽感四大不调,身心非常疲劳。 在病重的时候,他结跏趺坐,端身正念着。 引发身体病苦的原因,有的是过去的业报现前,有的是现生违缘的关系,用医药不能彻底根除,唯有深信因果,忏悔罪业,修习禅观,从心不苦到身不苦。 经过正念和禅观之后,他顿时感到身心轻松自在,疾病也霍然痊愈了。 发布时间:2023-06-26 06:30:0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