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打坐参禅要领 内容: 打坐,是你最好的老师。 你身体这样一摆,脊椎没有前俯后仰,稳稳地坐在蒲团上。 呼吸,随它长,随它短。 需要长的时候它自己长,不需要那么长的时候,它自己短。 所以说,呼吸长,呼吸短。 《阿含经》里讲的安那般那,其实大家有些地方误会了。 它说,呼吸长,知呼吸长,知道的“知”。 你的呼吸短,就知道你的呼吸短。 那个“知”不是你起一个认识去知,“哎,我这一次呼吸长,我这一次呼吸短。 ” 不是那样的“知”。 叫你呼吸长呼吸短,知道长知道短,你不是变成一个石头人,木头人,什么都不知道,死人一样,不是这个意思。 但是,也不是起个念,“哎,我这一次呼吸长了,哦,这一次呼吸短了。 ”阿含经》的知呼吸短,知呼吸长,不是这样的“知”,别弄错了,又误会掉了。 《阿含经》没有教你数一、数二、数三,没有哦。 你去看看,它只告诉你,“知”呼吸长,“知”呼吸短,对不对! 那个“知”的意思就是,不是木头人、石头人那个样子。 这个意思就是“只管打坐”的要领。 身,口,意三个样子。 身的样子,脊椎的姿式最重要。 不是用力,不是弯腰驼背,也不是抻直起来,都不是,意加进去的都不是。 口闭起来。 闭起来可以念咒吗? 还念佛号吗? 可以吗? 口闭起来,轻轻地闭起来。 意,很多人就是误会在这里。 哎呦,教你观心喽,观你的心从哪里来,心停在哪里。 又是跑去了,跑到哪里去了。 什么观心哪! 释迦牟尼佛教的“身口意”三个方面的指导不是这样教的。 他的意思,身口意的“意”,是教你这样静坐,坐禅,心念来了心念去,你不要欢迎它,也不要去排斥它。 不迎不拒,不理它,有一个“不理”在那里,已经不对了。 有一个“不理”这个念头,那就已经起个念头去“不理”了嘛! 所以,真正的让你的心念来去自由,念头上来念头去。 但是,不是死掉,也不是昏沉过去了。 怀奘不是说吗,“众生的本有,万法的全体”。 心念是不是万法之一呀? 就好像眼睛照到有相,眼睛就有相现。 耳朵听到有声音,耳朵就有响。 意根由法尘现,就有法相。 念头来去是万法之一呀! 万法的全身哪,全体的身,全身,那是你自己的光明藏啊! 念头的来,念头本身是你的光明藏的作用,你的光明本身,你怎么知道有念头来去呀? 还要在那里起个念头去观,不是矛盾吗? 还有的人是,“哦,我知道有念头来了。 好,不迎,不要去欢迎它,不要随它,也不要去排斥它。 ”以为不迎不拒是做意根的、身口意方面的“意”方面的用功,错掉了! 当念头本身的来去,念头本身是你自己的光明的作用,光明的动。 光明本身的作用,是你本身,全身,万法的全身嘛! 这个时候你起了个念头,“哦,有个念头,不要去碰它”,这个已经是分别意识了。 但是,这个念头起以前的那个念头是自然的,是你本来的光明藏,你的光明的本身的作用。 这样起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这个(念头),那个(念头),这个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哦! 因为我们习惯性地会生起分别意识,“哎…哦,哦,你这个念头…”在这个以前的,所以叫做“父母未生前”,还没有预兆以前。 所以,因为你的意识知道念头来了,这个刹那之间,你前面那个“未生前”的那个就,你就“哦! 原来是这样! ”识的境界跟“父母未生前”,连念头都不知道念头的时候,光是念头,是你的光明在动的时候,这个一刹那,这个时候开悟的人也有,但太少太少,这比有光出现看到东西,或听到了声音而把你的我执打断还不容易,很少很稀有。 大概是过去宿世因缘,过去已经相当成就,生下来就有这本事。 否则的话,这个……念头本身是你的光明的作用,跟你去认到这个念头不同哎! 体会的出吗? 了解吗? 光是了解没有用,所以要打坐! 所以要打坐! ! 发布时间:2023-06-26 08:04:0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