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真法师:论宗与教相辅而不可相离 内容: 论宗与教相辅而不可相离明真法师闻之宗为佛心,教为佛语。 世固无无语而有心者,亦无无心而有语者,心语相通,关系密切,有不可缺一者矣。 奈何今世僧人,多不明此。 别类分门,党同伐异。 参宗者,以话头为事业,其他非所问矣;学教者以文字是生涯,其他非所求矣。 门户之见既生,诋诽之说斯起。 而新僧旧僧之声浪,亦因此频传于耳鼓。 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 宗既谤教为虚言,教亦谤宗为暗证。 纷纷藉藉,扰扰攘攘,古与今同一辙矣。 释迦之无碍精神,僧伽之和合意义,均已失其真相矣。 呜呼! 此岂佛心所及料哉? 亦岂佛子所应为哉? 僧人盖未之思耳,吾将平心而断,二皆非也。 以各存偏执之邪见,未得圆融之道故也。 倘无折衷之论调,以和解之,以发明之,以贯通而统一之,破其藩篱谬见,消其固执狂心,则一争再争,争争靡已,一迷永迷,迷迷无底。 必至宗自为宗,教自为教,宗与教无关,教与宗无涉。 其势又将有不堪收拾者矣。 然抑思宗是谁宗,非吾自心之宗乎;教是谁教,非吾自心之教乎? 盖无法不从心造,无法不即心具,岂宗教二法,而能独自外乎? 不过教为有相法门而已,宗为无相法门而已,要皆从吾人清净心中之所流出者也。 夫心岂有二耶? 心既无二,则心所现之法,亦必唯一明矣。 安可妄生执着,自分高下,以宗为是,而以教为非;以教为是,而以宗为非? 如曰宗非,则世尊何以有雪山六年之苦行也? 如曰教非,则世尊何以有四十九年之说法也? 于以知宗既不背于教,教亦何背于宗哉? 其名虽二,其实一也;其事虽殊,其理同也。 中峰国师云:“以奇神悟,教即是宗;以存所知,宗即是教。 ”万益大师云:“宗教譬膏火,始终相需。 ”又云:“少室天台,本无二致。 ”斯皆谓宗不可离教,教不可离宗,宗内有教,教内有宗矣。 智者谈妙九旬,随处结皈止观;达摩面壁九载,而以楞伽印心。 此果何谓耶? 亦以深知宗教有相辅而不可相离,相成而不可相反者也。 是故宗外言教,非真教也;教外言宗,非真宗也。 以有同体之关系故耳。 经云:“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离经一字,即同魔说。 ”又云:“偏于禅定,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名之曰狂。 ”亦谓宗教有必须互助之势,宁能独立也哉? 且夫娑婆世界,众生根性,种种差别,利钝不等:有宜渐法而人道者,有宜顿法而人道者,有宜密教而证真者,有宜显教而证真者。 我佛若无百千方便,妙化无方,则亦安能普应群机,遇顿说顿,遇渐说渐,会显言显,会密言密,一一而使之转生作佛,超凡人圣哉? 然则宗教二道,亦为百千方便之一部分耳。 使其随修一法,或宗或教,皆可开示,悟人佛之广大甚深知见而已。 今人不体佛心,不达佛意,才住禅堂,便置教门于度外,惟思独善其身;才人学校,便置宗门于脑后,日以口头是务。 于是若宗若教,皆失本来之面目,而成学佛之大障矣。 佛教不能大放光辉,佛徒不能受人尊敬,其咎虽非一;端,而推其致咎之由,实由于此耳。 嗟夫! 达摩不存,智者已往。 宗教衰危,奄无生气。 余思至此,而有不忍言矣,而又不能不言矣。 言之无他,亦惟望我宗下禅师、教下法师合力同心,显扬大道,不相乖违,而相运用。 以宗辅教,免说食数宝之讥;以教辅宗,离瞎练盲修之患。 如是则定慧兼全,福智完备,佛心佛语两得之矣。 诸师其信我言也乎,吾将馨香以祝之矣;诸师其不信我言也乎,吾将流涕以悲之矣。 信与不信,与吾本无所增损,而佛教之兴衰,则大有关系者在焉。 (原载《法海》一九二九年第二期) 发布时间:2025-03-01 14:02:0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