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善于导化众生出离苦海的——善导大师 内容: 一、一声佛号,一道光明善导大师,不详其姓氏里居。 唐贞观年间,见西词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心中欣喜道:“此真入佛之津要,修行其余法门,迂僻难成。 唯此法门,速超生死”。 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 不久,至长安激发四众(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同修净土。 师每入室,则长跪唱佛,非至气力竭绝不休止。 师每出外则演说净土法门。 胁不至席者(长坐不卧)三十余年。 平居护持戒品,纤毫不犯。 凡饮食时,好食悉以供众;粗食用以自奉。 所有施主所供布匹,都用以书写《阿弥陀经》,前后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图三百幅。 此外,修理营造塔寺,施买香油供佛前之灯以续明。 类此功德事,不遗余力。 因此道俗从其教化者甚众。 其徒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 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不等。 其中得念佛三昧(三昧,正定也。 一心称念佛名,至心入禅定,称念佛三昧),往生净土的,不计其数。 有人问道:“念佛真能生净土吗? ”大师曰:“只要你深信切愿去念,决定如你所愿。 ”于是,师自念佛一声,即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声,即有十光明从其口出;百声,即有百光明从其口出。 大师劝世偈,非常有名,其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痛苦。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二、境细心粗,唯当念佛有人问大师:“何故不令人观想,而但劝人专称念名号? ”师答曰:“众生障重,境细心粗。 识心纷乱,精神飞越。 观想难成。 是以大圣悲怜,但使直劝专心称念名字。 何故? 正因为称名最易,相续不断即得往生。 若能念念相续不断。 以一生为期,绝无不往生之理。 所谓“十即十生(十人念佛十人往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 因无外界杂缘干扰,得正念一心不乱故,与佛本愿相应故,顺佛语故,不违经教故。 否则,若舍简易专念法门,杂修其他法门,百中希得一、二成就,千中希得三、四成就。 何以故? 因外界杂缘乱动,全失正念之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经教相违故,不顾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 近来所见诸方道(出家)俗(在家),解行备有不同,或专修,或杂修。 但使专心一意持念不断,十即十生;而杂修不能至心的,千中无一往生。 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往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以一生为期,将来必可成办。 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从此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大师言毕,又作临终正念文曰:“凡人临终欲生净土者,须是不得怕死。 常念此身多苦,只是不净恶缘,种种交缠而已。 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法乐(修习佛法而起之乐,此乐从自性生,常任不变。 不同凡夫欲乐——从妄想生,无常变苦),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真正称意事。 譬如:脱下敝破的衣服,换上珍美的衣服。 所以当放下身心一切莫生恋着。 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 切须叮嘱家人,及问候人,凡来我前者,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如虚花,无有实益。 “若病重时,此命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磋叹懊恨声。 因为如此会惑乱彼将亡者之心神,令其失掉正念。 但教彼记取‘阿弥陀佛’一句圣号,直至气尽。 倘得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更为大幸。 用此法者,决定往生,无稍疑虑也。 生死事大,须自家着力始得,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可以相代乎? 思之思之! 勉之勉之! ”善导大师一日忽宣告大众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 ”乃登寺顶,向西遥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养。 ”言已而逝。 唐高宗嘉其神异,赐寺匾额曰——“光明”。 发布时间:2025-03-03 09:38:3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