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般若义理的探究 修习方便 内容: 修习方便我们已经知道,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性,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 既然如此,云何修习? 若有修习,即是不空,即是有相,即是有性,即是有生,即是有所得。 若无修习,岂得自然成佛? 故修习应有方便,若无方便不能成就功德。 《大般若经》第三云,以无住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故修习方便有二,第一以无住为方便行一切法,第二观一切法如幻为方便知一切法。 无住为方便,则契第一义谛;观法如幻,则契世谛。 以无住心契毕竟空,以无住心契无相法,以无住心契无性法,以无住心契无生法,以无住心契无所有不可得法,则入第一义。 是故若生无所住心,则有方便修习一切法也。 于《大般若经》卷第三:「佛告具寿舍利子言。 舍利子。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 所住能住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施者。 受者。 及所施物。 平(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 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 犯无犯相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 应以无取而为方便。 圆满安忍波罗蜜多。 动不动相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 应以无勤而为方便。 圆满精进波罗蜜多。 身心勤怠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思而为方便。 圆满静虑波罗蜜多。 有味无味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着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性相不可得故。」换句话说,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所住心行于布施,应以无所住心行于持戒,应以无所住心行于忍辱,应以无所住心行于精进,应以无所住心行于禅定,应以无所住心行于般若。 云何心无所住? 不取于相也。 一切相不出四种,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若离四相,即不住一切相,即生无所住心矣。 云何于一切法离于四相? 于一切法不生贪瞋痴,即便离于四相。 故凡夫学佛,于平常日用中,莫起贪瞋痴,应以修身进德为标的。 贪瞋痴心日薄,自然不造诸恶业;无恶业因缘,自然不堕诸恶道。 进一步言,无贪瞋痴心,自然不着四相。 不着四相,自然心无所住。 心无所住,自然一切法空。 如此证法空义,便是无上菩提义。 而般若波罗蜜多者,即无上菩提义也。 所以般若波罗蜜多不远,应在平常日用中求。 时时检点,莫生贪瞋痴。 心既不染,身口自净。 身口意三业清净,自然其德日进。 故佛法是转凡成圣之大事业,非世间一般取相之法可比也。 故佛弟子,总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时刻谨慎,日进月益。 学佛真有进步时,不在学问高,更非神通大,而是烦恼渐轻,心渐清净。 一旦断二障,空二我,了二死,名曰成佛。 岂是有佛可成? 不过断二障,空二我,了二死,假名成佛也。 如此法门,皆从般若波罗蜜多中去。 一切贤圣,皆以般若波罗蜜多而得成就。 般若出生三世诸佛,与诸佛无上菩提。 其次,观一切法如幻为方便。 一切诸法,无非缘起,缘起之法,如幻如化。 若知其如幻,当体即是圆成实性,是由世谛入第一义谛,由第一义谛得涅槃。 若执如幻法为实有,便成遍计执,落遍计执便入生死。 知一切法如幻,自然于世间一切不生计着。 应观五阴身心如幻,于五阴身心不生计着。 应观名闻利养如幻,于世间名闻利养不生计着。 应观亲缘眷属如幻,于亲缘眷属不生计着。 应观怨家如幻,于怨家不生计着。 应观世间兴衰毁誉称讥苦乐如幻,于世间八风不生计着。 应观世间一切学术如幻,于世间一切学术不生计着。 应观生老病死如幻,于生老病死不生计着。 虽处世间,应观世间如幻,处世间而不染世间。 如船行于水,而不溺于水。 知法如幻而不生计著者,非是无一切法,而是于一切法不生贪瞋痴也。 既然处于世间,非是无五阴身心,应观五阴身心如幻,不生贪瞋痴。 非是无名闻利养,应观名闻利养如幻,不生贪瞋痴。 非是无有怨亲,应观怨亲如幻,不生贪瞋痴。 于怨亲不生贪瞋痴,则怨亲平等,虽平等却复怨亲分明。 非无世间八风,应观八风如幻,不生贪瞋痴。 不生贪瞋痴,则不为八风所动。 非无世间一切学术,应观世间一切学术如幻,不生贪瞋痴。 不生贪瞋痴,则能转一切学术,不为学术所转。 非是无生老病死,应观生老病死如幻,不生贪瞋痴。 不生贪瞋痴,则无生老病死。 非无三种世间,应观三种世间如幻,不生贪瞋痴。 不生贪瞋痴,则于世间解脱矣。 所以吾人处世间,若能不生贪瞋痴,即便得到解脱矣。 此即所谓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也。 无性能随缘,随缘而无性。 无贪瞋痴则随净缘,随净缘则是四圣。 生贪瞋痴则随染缘,随染缘则是六凡。 故于无性中,恶应永断,善应修习。 于修习方便中,略述无住生心,与观法如幻二项。 另于般若经中自有广论,请读者诸贤阅览之。 发布时间:2025-03-04 11:42:1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