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真性空品第六 内容: 真性空品第六「尔时舍利弗而白佛言。 尊者。 修菩萨道。 无有名相。 三戒无仪。 云何摄受为众生说。 愿佛慈悲为我宣说。 佛言。 善男子。 汝今谛听。 为汝宣说。 善男子。 善不善法。 从心化生。 一切境界。 意言分别。 制心一处。 众缘断灭。 何以故。 善男子。 一本不起。 三用无施。 住于如理。 六道门杜。 四缘如顺。 三戒具足。」尔时舍利弗白佛言,尊者! 既然修菩萨道,不取着于名相。 那么三戒无仪,因为三戒有仪,便是名相。 三戒者,摄律仪戒,即誓断诸恶;摄善法戒,即是修诸善;摄众生戒,即誓度一切众生。 若三戒无仪,云何摄受三戒,为众生说呢? 愿佛慈悲,为我宣说。 佛言,善不善法,从心化生。 摄律仪戒,是断一切不善法;摄善法戒,是修一切善法。 然而善法与不善法,都是唯心所造。 所以一切善不善境界,及一切身语意业。 意言分别者,是身语意三业略说也。 一切境界,及身语意三业分别,只要制心一处,令不虚妄起心动念,便可众缘断灭了。 而制心一处,便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 何以故? 一本不起,三用无施。 一本不起者,制心一处,不妄动乱也。 三用无施者,则身口意三业不妄造作。 于是如理而住,不妄施为,则六道之门杜绝,四缘如顺,而三戒具足。 三戒自然具足,便勿须取三戒之仪式也。 四缘如顺者,四缘如如无违也。 下文自有解释。 「舍利弗言。 云何四缘如顺三戒具足。 佛言。 四缘者。 一谓作择灭力取缘摄律仪戒。 二谓本利净根力所集起缘摄善法戒。 三谓本慧大悲力缘摄众生戒。 四谓一觉通智力缘顺于如住。 是谓四缘。 善男子。 如是四大缘力。 不住事相。 不无功用。 离于一处。 则不可求。 善男子。 如是一事通摄六行。 是佛菩提萨婆若海。」舍利弗请问何为四缘如顺,三戒具足? 四缘者,一、作择灭力取缘,二、本利净根力所集起缘,三、本慧大悲力缘,四、一觉通智力缘。 择灭即涅槃也。 以拣择力之选取缘,得灭诸烦恼,是摄律仪戒。 以本利清净之五根、五力所集起缘,成摄诸善法戒。 因为清净根、力所集起之缘,成就一切功德故。 五根者,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者,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如是十法,能成就一切诸善法。 本慧大悲力缘者,具智慧方能起大悲度众生。 故能成摄众生戒。 一觉通智力缘,得无上一觉地,则具神通智慧力缘。 故能如如不动而住。 如住者,妙湛总持不动尊也。 善男子! 如是四大缘力,不住事相,不无功用,离于一处,则不可求。 如是四大缘力,不取分别事相,如如不动。 虽然如如不动,却不无度众生之功用。 如是四大缘力,从制心一处中求。 若离于制心一处,则不可求矣。 云何制心一处? 六根不贪着六尘,便可制心一处。 善男子! 如是一觉地事,便通摄信、住、行、向、地、等觉六行。 是佛无上菩提,是佛萨婆若海。 萨婆若者,译为一切种智,佛智也。 「舍利弗言。 不住事相不无功用。 是法真空常乐我净。 超于二我。 大般涅槃。 其心不系。 是大力观。 是观觉中。 应具三十七道品法。 佛言。 如是。 具三十七道品法。 何以故。 四念处。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觉分。 八正道等。 多名一义。 不一不异。 以名数故。 但名但字。 法不可得。 不得之法一义无文。 无文相义。 真实空性。 空性之义如实如如。 如如之理具一切法。」舍利弗言,不住于事相,却又不无度生之功用。 是法真空不住于相。 不住有相,则不住于事相。 亦复不住空相,故不无度生之功用。 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如是四德,超于人我法我,大般涅槃。 「般」者入也,大般涅槃,即入大涅槃也。 其心不系,是大力观,是观觉中,应具三十七道品法。 其心无系者,心无所住也。 是大力观者,是直观心性也。 于此观觉悟之中,应具足三十七道品法。 三十七助道品法,修之可至无上道。 是无上佛道,因地法行也。 佛言如是! 是观觉中,当具足三十七道品法。 因为三十七道品法,虽有多名,而实一义。 一义者,唯一佛乘也。 何以故? 三十七道品虽有多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 虽有多名,而实一义。 三十七法,与一实义,不一不异。 不一者,一义而有多名也。 不异者,多名皆归一义也。 不一者,但有名字分别耳。 不异者,名字无性,无性则不可分别,故法不可得。 不可得法,一义所谓空义。 诸法空义,无文无字。 无名字文相义者,乃真实空性也。 空性之义,如实如如。 如如者,不二不异,空寂无碍,理无分别。 空如之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故曰空性之义,如实如如。 诸法名字,虽有差别,然名字性空,空原无碍,故曰如实如如。 如如之理,具一切法。 此一实义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一切法性空无碍。 一性空则不碍多,多性空则不碍一。 如是一不碍一,一不碍多,多不碍一,多不碍多。 于是法界缘起,圆融无碍。 故如如之理,具一切法。 「善男子。 住如理者。 过三苦海。」《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空理如如无碍,故过三苦海。 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也。 「舍利弗言。 一切万法。 皆悉言文。 言文之相。 即非为义。 如实之义。 不可言议。 今者如来云何说法。 佛言。 我说法者。 以汝众生在生说故。 说不可说。 是故说之。 我所说者。 义语非文。 众生说者。 文语非义。 非义语者。 皆悉空无。 空无之言。 无言于义。 不言义者。 皆是妄语。 如义语者。 实空不空。 空实不实。 离于二相。 中间不中。 不中之法离于三相。 不见处所。 如如如说。 如无无有。 无有于无。 如无有无。 有无于有。 如有无不在。 说不在说故。 不在于如。 如不有如。 不无如说。」舍利弗言,一切万法,皆是言语文字相。 如佛所说,言语文字相皆非实义。 如实的道理,是离言语文字相的,是不可言说的。 但是佛现今,为何以言语文字相说法? 难道佛所说者,亦无实义吗? 佛言,我之所以说法者,是因为汝等众生,迷于有「生」故说。 本来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本来涅槃。 而汝等众生迷惑,于无生中执着有生死。 为令汝等觉悟一切法本无生故,所以我为汝等说法。 无生法本是不可说的,我以言语文字相之方便,说不可说法,是故说之。 其实我所说者,是义语非文。 汝等众生所说者,是文语非义。 是义语非文者,是有言有实,而非假名相也。 是文语非义者,谓仅是假名相,而无实义也。 众生所说有言无实语者,皆悉空无。 无有实义,徒托空言也。 这种空无之言,是言不及义的。 言不及义者,皆是虚妄之语。 佛所说则不同,佛所说有言有实,是如义之语。 如义语者,言不异义,言即是义也。 如义语者,实空不空,空实不实,离于二相,中间不中。 不异于义语者,能实其空与不空。 换句话说,如义之语,说空亦是实义,说不空亦是实义,故曰实空不空。 空实不实者,凡夫执一切法实与不实,皆无实义。 所以如义语者,空凡情所执实与不实。 如义语者,离实不实二边相,复不住于中。 中间不中者,不住于中也。 此明如义语者,心无所住也,无遍计执也,不取著名相也。 不中之法,离于三相。 不中之法者,无住之法也。 无住之法,离于生住灭三相。 离三相者,离于有为也。 既然无住,故不见有处所。 不见处所者,不见心外有法,不见有所依,于是不异于「如如」而说法。 如「如如」说者,谓如义语者,不异「如如」法而说也。 如无无有,无有于无,如无有无,有无于有。 如如之法,一切不住。 不住于无,亦不住于有。 如无无有者,谓如如之法,不住「无有」也。 因为「无有」者,还同于无。 如无有无者,谓如如之法,亦不住「有无」。 因为「有无」者,还同于有。 如有无不在者,谓如如之法,有与无皆不在(住)也。 我今说法,如「如如」而说,故虽有言说,而不在(住)于言说。 以不在(住)言说故,所以亦不在(住)于如。 如不有如者,如不是有也。 如不是有,亦不是无。 以不是无故,所以如如而说。 如如之法,不住有亦不住无。 不住有故,说而无说。 不住无故,无说而说。 说而无说者,言以显实也。 无说而说者,实借言显也。 如是说法,是为义语非文。 「舍利弗言。 一切众生。 从一阐提。 阐提之心。 住何等位。 得至如来如来实相。 佛言。 从阐提心。 乃至如来如来实相。 住五等位。 一者信位。 信此身中。 真如种子为妄所翳。 舍离妄心。 净心清白。 知诸境界意言分别。 二者思位。 思者。 观诸境界。 唯是意言。 意言分别随意显现。 所见境界非我本识。 知此本识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 三者修位。 修者。 常起能起。 起修同时。 先以智导。 排诸障难。 出离盖缠。 四者行位。 行者。 离诸行地。 心无取舍。 极净根利。 不动心如。 决定实性。 大般涅槃。 唯性空大。 五者舍位。 舍者。 不住性空。 正智流易。 大悲如相。 相不住如。 三藐三菩提。 虚心不证。 心无边际。 不见处所。 是至如来。 善男子。 五位一觉从本利入。 若化众生从其本处。」舍利弗言,一切众生,从断信断善根之一阐提。 以其断信断善根之阐提心,住何等位,得至如来果位,乃至如来实相法? 如来实相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佛言从阐提心,至如来果,乃至如来实相法,应住五等位。 以下便分别解说。 一者信位。 信为道元功德母,故第一即是起信。 阐提者即是断信,今令起信,是翻阐提向佛道也。 信真如种子者,乃起大乘信。 真如种子者,菩提空性也。 即此空性,以熏习故,方能增长成一切种。 此真如种子,被妄想烦恼所翳蔽,是为在缠如来藏。 如果能弃舍妄心断诸烦恼,便令如来藏智圆显,于是心净清白。 以智藏显现故,便能知诸境界,一切意言分别,皆唯识所现,而无实体了。 二者思位。 思者知心外无诸境界,诸意识境界,只是言语文字假相,而无实体。 随意言之分别,如幻显现。 所见之境界,皆是妄见,皆是假相,故曰非我本识。 应知本识,性本空寂,无有可得。 所以非法非义,非有所取,非有能取。 皆是妄心取幻境,妄见有境界及言语文字相。 《般若经》云,世人分别诸法,唯是分别言语文字相。 因为法性空寂,不可分别故。 三者修位。 修者起修也。 发起无上菩提心,修菩提道。 发无上菩提心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修菩提道者,修六度万行也。 如是常起能起无上菩提之心,发心与修行同时。 先以正智慧为前导,排除诸障难。 所谓慧解立行,慧启于始,行满其终。 故曰慧为前导。 障难有二,一、烦恼障,二、所知障。 出离盖缠,盖缠总说皆是烦恼,分别说为五盖十缠。 五盖者,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 十缠者,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瞋忿、覆。 四者行位。 行者,离诸行地,心无取舍。 谓心无住着,以无住心,契无相法,是谓行位。 故曰离诸行地,心无取舍。 如是行位,是无功用道。 如是而行,则极净根利,其心如如不动。 以如实空心,契如实空法,决定于真实性。 这便是大般涅槃的境界,大般涅槃的境界,便是唯性空大。 大者横遍竖穷,唯性空大者,唯毕竟空性也。 于六大中││地水火风空识,唯是性空大也。 五者舍位。 舍者不住性空。 以正智流出变易功用,而成就诸功德。 以平等心,起大悲行,平等如如之相,广兴教化,普度一切。 即此如如相亦复不住。 三藐三菩提,虚心不证。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觉也。 何为菩提? 所谓了达于空性,是名为菩提。 所以三藐三菩提者,空性也。 既是空性,故不可证,唯有以空心契合。 故曰虚心不证。 心无边际,不见处所,是至如来。 心空无迹,故莫得其边际。 一切外境,皆悉空无,无所依处,故不见处所。 度尽一切众生,不取众生相。 诸佛如来不思议,普化世间无所依。 此是至如来位。 于此五位中,信位乃是十信位菩萨,信中道也。 思位乃是住、行、向,三贤位菩萨,思惟中道也。 修位乃初地以至七地菩萨,少分行中道,故名修位。 行位乃八地以上菩萨,于无相海任运而转。 舍位乃究竟至如来位。 《十地论》说,初地至六地,名为少行。 以其于一行中,修一切行,所行不广,故谓少行。 第七地名大行,因为第七地虽然亦如前六地,但能以即空方便智,发起三有中之殊胜行,故立大行名。 若对八地以上,均名修位。 八地以上,名为广行,于一切行中,修一切行。 以空心游无相海,任运而转,故立行位。 善男子! 五位一觉,从本利入。 若化众生,从其本处。 如是五位,皆归一觉地。 皆归实相也,中道也。 从自觉本利而入。 故如是五位,皆须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入。 发无上菩提心,远离二乘见,即菩萨本利处也。 所以菩萨若欲度化一切众生,应从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本处作起。 心无所住,不取于相。 「舍利弗言。 云何从其本处。 佛言。 本来无本。 处于无处。 空际入实。 发菩提心。 而满成圣道。 何以故。 善男子。 如手执彼空。 不得非不得。」舍利弗问言,云何从其本处呢? 何为本处呢? 佛言,所谓本者,无本也。 处者,即无处也。 如是者,毕竟空也。 这样毕竟空,横遍竖穷,无边无际无量,便入实际。 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因而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者,发空心也。 发空心者,发无所住心,不取相心,平等心,清净心,无量广大心也。 于是便可普度众生,终成佛道了。 何以故? 善男子! 好象以手执捉虚空,非是得,亦非是不得。 非是得者,诸法性空也。 非不得者,性空随缘成诸法也。 所以本处者,毕竟空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 「舍利弗言。 如尊所说。 在事之先。 取以本利。 是念寂灭。 寂灭是如。 总持诸德。 该罗万法。 圆融不二。 不可思议。 当知是法。 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 是大神呪。 是大明呪。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佛言。 如是如是。 真如空性。 性空智火。 烧灭诸结。 平等平等。 等觉三地。 妙觉三身。 于九识中晈然明净。 无有诸影。」舍利弗言,如佛所说,五位一觉,从本利入。 故知在入五位事之先,须先取以本利。 而本利是念寂灭。 念寂灭者,一念不生也。 念既寂灭,寂灭则无分别。 无分别则不二不异,故寂灭是如。 寂灭如如,便无虚妄,故能持真不失,持妄不生,而总持诸德。 于是该罗万法,该罗万法者,法界缘起也。 毕竟空建法界缘起,法界缘起皆毕竟空。 是以空与缘起圆融不二,不可思议。 空与缘起,皆离四句,故不可思议。 因为性空方能随缘而成诸法,诸法随缘而成,故是性空。 所以法离四句。 一、离空,以空即缘故。 二、离缘,以缘即空故。 三、离亦空亦缘,以空即缘,故离亦空;以缘即空,故离亦缘。 四、离非空非缘,以缘即空,故离非空;以空即缘,故离非缘。 如是之法,不可思议。 舍利弗赞叹说,当知是法,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 因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即离四句,不可思议也。 若能一念不生,则般若生。 此摩诃般若波罗蜜不可测,故曰大神咒。 无暗不破,无惑不除,故曰大明咒。 竖穷三际而无高盖,故曰无上咒。 横遍十方而无俦似,故曰无等等咒。 佛言如是如是! 此法在因地,便名摩诃般若波罗蜜。 若在果位,便名萨婆若。 此法是真如法性,而真如即是性空。 如此性空,方是智慧火,如是智火,能烧灭一切结使烦恼,知一切法平等平等。 平等平等者,一切法无性也。 等觉三地,妙觉三身。 大乘阶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称曰等觉。 是菩萨因地之极位,又名一生补处菩萨。 别教菩萨断十一品无明,圆教菩萨断四十一品无明,称等觉菩萨。 如是菩萨入金刚喻定,一念打破无始无明,即成妙觉。 「等觉三地」,元晓大师引经云,一者百劫位,二者千劫位,三者万劫位。 如《本业经》云:「佛子! 摩尼璎珞字者,等觉性中一人,其名金刚慧菩萨。 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同一切法性,二谛一谛一合相。 复住寿千劫,学佛威仪,乃至入佛行处,坐佛道场,超度三魔。 复住寿万劫,化现成佛,乃至现同古昔诸佛,常行中道,大乐无为,而生灭为异故。」是谓等觉三地。 于九识中,皎然明净。 第九庵摩罗识,即真如也,自性清净心也。 皎然明净,无有诸影者,自性清净无有虚妄也。 「善男子。 是法非因非缘。 智自用故。 非动非静。 用性空故。 义非有无。 空相空故。 善男子。 若化众生。 令彼众生观入是义。 入是义者是见如来。」是法非因非缘,智自用故。 一切法皆因缘生,何故谓是法非因非缘呢? 因为因缘所生法,无性皆空。 以性空故,所以说非因非缘。 由于此空智自体之用,而现诸法故。 非动非静,用性空故。 因为缘起用性是空,如是空性,无动无静。 义非有无,空相空故。 以「有」空,故非有。 以「空」亦空,故非无。 故曰义非有无。 善男子! 若欲度化众生,令彼众生观入是毕竟空义。 入是义者,便是见佛法身也。 「舍利弗言。 如来义观不住诸流。 应离四禅而超有顶。 佛言。 如是。 何以故。 一切法名数。 四禅亦如是。 若见如来者。 如来心自在。 常在灭尽处。 不出亦不入。 内外平等故。 善男子。 如彼诸禅观。 皆为想空定。 是如非复彼。 何以故。 以如观如。 实不见观。 如相诸相。 相已寂灭。 寂灭即如义。 如彼想禅定。 是动非是禅。 何以故。 禅性离诸动。 非染非所染。 非法非影。 离诸分别。 本利义故。 善男子。 如是观定。 乃名为禅。」舍利弗赞叹言,如来所说义观,已超出三界,不住诸流。 有四流,一、见流,三界之见惑。 二、欲流,除去三界见惑及三界之无明惑,其余欲界之惑。 三、有流,上二界一切惑,除去见流及无明流,其余上二界一切惑。 四、无明流,三界之无明。 此四法漂流众生不出生死,故名曰流。 如此诸流,不出三界,而如来义观,超出三界,故不住诸流。 应离四禅,而超有顶。 四禅与有顶,均为色界天。 四禅有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而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五天,乃三果圣人所居,又曰五不还天。 而超有顶,有顶者有顶之天,即色究竟天。 因居有形世界之顶,故曰有顶。 佛言如是! 何以故? 一切法名数,四禅亦如是。 佛言一切法皆是名数,名数者,名相也。 有二种数,一、数量数,如一多等数。 二、色心有为数,如阴界入等。 四禅亦如是者,四禅亦有为法摄也。 若见如来者,如来者无来无去,是佛法身。 法身无碍,故如来心自在。 常在灭尽处,灭一切相也,与灭受想定不同。 以灭一切相,毕竟空故,所以不出不入,内外平等。 内外平等者,出定入定,皆一如也。 善男子下,反释诸禅取相者,与是空如之法不同。 譬如彼诸禅观,皆为想空定。 想空定者,取空相之定也。 是如非复彼,此空如之法,与想空定不同也。 何以故? 以如观如,实不见观。 如相诸相,相已寂灭。 寂灭即如义。 如者不二也,以不二观不二,则无分能观与所观。 实不见观者,实无能见能观也。 不二相之诸相,其相亦皆寂灭,是无所观也。 无能无所,一切相皆寂灭,而此寂灭,便是如如义也。 往往闻参禅者曰,我已开悟。 睹斯经文,方知凡所有悟,皆是出入也,内外也,取相也,有为也。 本来无一物,不知汝所悟何事? 如彼想禅定。 诃斥想空禅定之非。 想空禅定者,是动非是禅,直斥其非也。 动者,有生住灭相,是法不空也。 何以故? 禅性离诸生住灭相,非是有为非是无为。 云何非有为? 不住生死故。 云何非无为? 不住涅槃故。 一切不住,便是大禅定。 禅性离诸动,非能染,非所染。 非法非非法,亦非法影也。 因为禅性离诸分别,乃本觉利故。 若如是起观修定,方名为禅也。 「舍利弗言。 不可思议。 如来常以如实而化众生如是实义。 多文广义。 利根众生乃可修之。 钝根众生难以措意。 云何方便令彼钝根得入是谛。 佛言。 令彼钝根受持一四句偈。 即入实谛。 一切佛法。 摄在一四偈中。 舍利弗言。 云何一四句偈。 愿为说之。 于是尊者。 而说偈言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尔时大众。 闻说是偈。 佥大欢喜。 皆得灭生灭。 生般若性空智海。」舍利弗言,诚不可思议也! 如来常以如实而化众生。 如实者,二谛也,如来常以二谛说法度化众生。 真谛者,不生不灭,实也。 俗谛者,不二不异,如也。 如是二谛实义,多文广义,文繁而义理深广也。 利根的众生,方可闻熏修习。 钝根的众生,难以留意修习。 佛有何方便,令钝根人,亦能入是谛理呢? 佛言今有一四句偈,少文而广义。 能令钝根人不耐广寻经义者,而入谛理。 于是佛说偈言:「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因缘所生法,其道理是空寂的。 既是空寂,所以因缘所生义,即是无生义。 故曰是义灭非生,此言缘起即性空也。 如是因缘所生的道理,灭一切生灭相。 灭生相则非有为,灭灭相则非无为。 是义生非灭,如是一切寂灭的道理,是一切法实性,非是断灭也。 亦可谓性空即缘起也。 尔时大众闻说此偈,皆大欢喜。 皆灭生灭,灭生灭者,皆得无生法忍也。 生于般若性空智海,因为一念不生般若生,故生于般若性空智海。 发布时间:2025-03-04 12:51:4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