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 内容: 缘起民国五十八年,奉师命至竹东五指山观音寺看庙。 当时山路难行,香客稀少。 自己拾柴,自己种菜,半农半樵,倒也安闲。 山上无有藏经,苦无修学之缘。 随身带了一本圆觉经,是唯一的经典。 每当课余无事时,便将圆觉经请出来,端坐恭诵。 有一天诵到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 时,不觉顿时泪流满面。 如此甚深微妙佛法,何幸得闻? 仰感佛恩,无以为报。 当时虽于佛法深生欢喜之心,然于甚深义犹未了了。 一时冲动,立刻托人下山买稿纸。 竟胆大妄为作起圆觉经疏来。 文成以后,自觉尚待斟酌之处甚多,于是悉心修正。 但是愈改愈不顺眼,终于支离破碎惨不忍睹。 最后为求眼不见心不烦,于是把一番心血付之丙丁。 时隔一十六年之久,又再度捉笔为文。 倒不是有所进步,对于经文己经了解。 而是老愚昏庸,不知深浅不自量力而已。 宗密大师曾作圆觉经大疏,近代复有谛闲大师的圆觉经讲义。 宗密大师依华严宗旨解释圆觉经,谛闲大师依天台解释圆觉经。 二公之作,已如日耀中天,岂容爝火争明。 只因多年慕法之心,一时按抑不住,出此敝卷,呈正读者之前。 此经在明诸法依他如幻,若达如幻非实,自离遍计。 离于遍计,便知世谛。 知世谛依他无性,便入圆成实。 入圆成实故,名为圆觉。 故此经旨在于依他起上,破遍计执,便入圆觉。 破乎定有,则知幻有,知诸法幻有,则入圆觉。 宗密大师谓此经属实教,谛闲大师谓此经方等摄。 然若观经文善男子!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收渐修一切群品。 似在终顿之间。 本来在佛圆音一演,无有分别。 众机不同,见有高下。 故四教五教,众经普含,不可定判。 例如顿教一门,众经皆有一分离言之旨。 故天台不别立顿教,认为藏通别圆,均有离言之义。 华严宗则认为别有一辈顿教之机,于是立小始终顿圆五教。 今解此经,自感心余力拙。 不到之处,尚望读者诸贤赐正。 西莲净苑释智谕述经题宗密及谛闲二位大师,经首均有悬谈或五重玄义。 今以能力所限,未堪广论,故迳述经题。 大方广佛说是经有五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 大方广圆觉五字,应冠各名之首。 即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大方广圆觉秘密王三昧;大方广圆觉如来决定境界;大方广圆觉如来藏自性差别等。 所以此经简称,名为圆觉。 今依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名解释之。 大方广三字,是所证之理,此是本觉。 本觉时,理智无分,乃圆融一真法界。 法界无界,无界随缘而现法界,虽随缘而现法界,而终归法界无界。 如是法界,不可思议,略以大方广三字名之。 大者言体,体色遍无外,以无性为性,性而无性。 方者言相,体无性故能随缘。 随缘而现诸事相,诸事相者法也。 故方以轨范为功,能生一切物解,以无相为相,相而无相。 广者言用,体无性不可思议,由体起用,亦复无量不可思议,以无用为用,用而无用。 故大方广者,所证理也。 此所证之理,即一真法界。 是诸佛之所已证,是菩萨之所欲证。 一真法界,无外无内不可言有,横遍竖穷不可言无,无以名之,强名曰大。 一真法界,无有定相,以无定相,故随缘能现一切法相。 虽现一切法相,而一切法相皆本无相。 如此之法无以名之,强名曰方。 一真法界,体无极而用普周。 其体是一而其用无量,用虽无量而其体是一。 以体约用,无量即一。 以用分体,一即无量。 无以名之强名曰广。 大方广三,分而无分,原是一真法界。 无分而分,名大方广。 一真法界约正报言,则名法身。 约依报言,则名净土。 故经云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不二境者,一真法界也。 此是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圆觉大方广是所证之理,圆觉是能证之智。 如果单约果而论,圆满觉即是佛。 故大方广圆觉,与大方广佛,在果上是相同的。 不过大方广圆觉经之圆觉,是约因带果而言,故有所不同。 约因而言,众生无始时来种种颠倒,妄起无明,是谓不觉。 以厌苦欣乐,志求出离而有始觉。 修治功圆,谓之究竟觉,究竟觉即圆满觉,圆满觉即是佛果。 佛觉圆功满亲证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无欠无余不增不减,处垢不染,修治不净。 是诸佛果位,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是谓之本觉。 始本合名大圆满觉。 故圆觉者是约因带果立称。 修圆觉者,应自心寂离念入手。 故宗密大师云:万法虚伪,缘会而生。 生法本无,一切唯识。 识如幻梦,但是一心。 心寂而知,目之圆觉。 修多罗了义经此六字在明能诠之教。 依此修多罗了义经教而起修,心寂离念究竟,而至乎圆觉。 觉圆功满,始本冥合,一际无分,横遍竖穷有而非有,妙湛空寂无而不无。 如此一真法界,名曰大方广。 故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修多罗正译曰綖(线),如线贯花使之不散。 修多罗亦复如是,以理贯文而成经教,令义不散。 修多罗译为契经,契者契理契机,上契佛理下契生机。 经者以无上理贯穿法相,犹如以经贯纬。 且具摄持正法,以化众生之义。 修多罗是其通说,亦通余经。 了义是其别称,独叹此经于修多罗中,其义决了。 了义对不了义言,一般而言,小乘教为不了义经,大乘教为了义经。 于大乘中,三乘教为不了义经,一乘教为了义经。 大宝积经中舍利弗问佛,云何为不了义? 云何为了义? 佛答如下:若诸经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 宣说胜义,名为了义。 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 宣说烦恼业尽,名为了义。 (烦恼业尽者,烦恼业空也。 )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 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 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义。 宣说甚深难见难觉,名为了义最后经字,是指经律论三藏中,经藏言。 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大唐是中国唐朝,佛陀多罗于唐朝时来华,故首言大唐。 罽宾,汉时西域国名,即现在克什米尔一带。 三藏是三藏法师之略称。 通达经律论三藏者,名三藏法师。 佛陀多罗,华言觉救,系北天竺罽宾人。 唐时来华,止洛阳白马寺。 译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以上经题及译者,解释竟。 述经文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 三昧正受。 一切如来。 光严住持。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此是证信序,证信序具六种成就。 佛取灭前,用嘱阿难,以便经法流通。 故此六种成就,为取信于后人。 六种成就者,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 如是为信成就。 理一而事如曰如,事如而理一曰是。 谓如此经文,为佛如是说也。 我闻为闻成就。 系结集经人自称。 大乘经系文殊师利与阿难,于铁围山间结集者。 一时为时成就。 谓如来说经时。 婆伽婆为主成就,说经主也。 婆伽婆译为有德,婆伽译为德,最后一个婆字译为有。 婆伽婆者,即世尊也。 婆伽婆有六义,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 智度论云,婆伽婆有四义,一、有德,二、巧分别,三、有名声,四、能破。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为处成就。 后文与大菩萨摩诃萨,为众成就。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神通大光明藏者,一真法界也。 一真法界不可测曰神,无碍曰通。 无碍则无暗,光明遍照一切,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故曰大光明藏。 三昧译为正受,简称为定。 正受者无受,无受者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也。 故三昧正受,是梵华双呈之词。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一切如来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 诸佛光寿无量,寂照不二。 寂而照曰光严,照而寂曰住持。 又,一真法界无性随缘,故成四种法界。 一、理法界,二、事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 如是四种法界,约正报则名法身,约依报则名净土。 一切如来,法身契于净土,故曰光严住持。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佛与众生,本是一法界,于一法界中,无佛与众生之分别。 然众生妄起无明,于无生灭中妄计生灭,于是佛名众生,以致常法身常六道。 既然生灭是妄,妄则无性。 生灭无性,即是真如。 若能如是觉悟,则众生是佛,故曰常六道常法身。 如是一法界性,于佛不增,于生不减。 觉之者全妄是真,迷之者全真成妄。 故曰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身心寂灭。 平等本际。 圆满十方。 不二随顺。 于不二境。 现诸净土。 此是明一真法界,于一真法界中,身心寂灭,平等本际。 身心二法,皆因缘生。 缘生无性,故曰身心寂灭。 即此无性,是一真法界性。 众生与佛,悉无定性。 即此无性,于法则名法性,于佛则名法身,于众生则名佛性。 无性则无分别,故曰平等本际。 本际者一真法界,觉了究竟者,名大圆满觉。 佛觉究竟,理智契圆,无二无别,无欠无余。 等若虚空,纵贯三际,横赅十虚,故曰圆满十方,不二随顺。 不二随顺者,于一法界中,无生死无涅槃,无常无断,无一无异,无来无去。 一法界故,名不二境。 法界无界,以无界故,随缘能现一切法界。 所以说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对于净土之分判,各家有不同之说。 宗密大师亦多有解释,谓有法性净土,受用净土,变化净土等。 然观今经之意,佛入神通大光明藏,为诸大菩萨宣说。 当知简非余土,应是自受用他受用净土。 故曰现诸净土。 于一真法界中,由体起用而现净土。 现正报曰法身,现依报曰净土。 然身土不二,以无性为性故。 由体起用,用有千差,体原是一,体虽是一,不碍用有千差。 故法身非身,随缘而现法身;净土非土,随缘而现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等。 而为上首。 与诸眷属。 皆入三昧。 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菩萨译为觉有情。 本来摩诃萨译为大,这些菩萨在菩萨摩诃萨中,皆为上座,故曰大菩萨摩诃萨。 有人说地上菩萨名菩萨摩诃萨,八地以上名大菩萨摩诃萨。 这些大菩萨摩诃萨,有十万人俱。 以下略列上首诸菩萨名,以为十万菩萨之代表。 各各皆与徒众眷属,入于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佛于定中说法,诸大菩萨摩诃萨于定中闻法。 佛于不二境,现自他受用净土,故诸菩萨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诸菩萨名如文,不作解释。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右绕三匝。 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愿为此会诸来法众。 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 远离诸病。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如是三请。 终而复始。 文殊表智,普贤表行,智为其始,行为其终,始终如一,成就大圆满觉。 故文殊于始,先启请因地法行,继由普贤请问如何修行。 以下诸菩萨所问,无非请问修行分别法门也。 自文殊师利菩萨至而白佛言,表文殊请法之仪。 佛以大悲济世,故称大悲世尊。 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即平等法会,十万大菩萨摩诃萨。 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初发无上菩提心时,曰本起。 凡初发心者,必须三业清净。 三业清净是成佛之清净因地。 例如成佛是果,普贤行是因,普贤十大愿王,皆曰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无有疲厌者,即三业清净。 菩萨清净因地法行,心无住著,不取于相,不随境转。 故文殊请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即已点出圆觉正因。 大集经佛答憍陈如: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思惟其义,是名乐读,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 若有比丘,能观身心,心不贪著外一切相,谦虚下意不生憍慢,不以爱水灌溉业田,亦不于中植诸种子,灭觉观心,境界都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 如是比丘,我则说之,名为法行。 故法行者,依法起修也。 大乘法行,不在闻思。 闻在循教,思在得义,行在度化众生。 是以声闻以教为主,缘觉以义为主,菩萨以行为贵。 行因证果,成就无上佛道,故文殊启请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者,即发菩提心也。 了达于空性,是名为菩提。 空性者清净也,故发清净心三业无亏,是发菩提心。 远离诸病,诸法因缘而起,无性无相。 众生执著诸法性相定为实有,以致成病。 故远离诸病者,不取于相也。 如果取相而求,便堕邪妄。 若远离诸病,便能使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如是三请者,表仰遵至诚。 尔时世尊。 告文殊师利菩萨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 咨询如来因地法行。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 得正住持不堕邪见。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 奉教欢喜。 及诸大众。 默然而听。 世尊赞叹曰,善哉善哉!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 会中唯有十万大菩萨摩诃萨,故曰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 文殊菩萨系代其余菩萨启请,故曰汝等乃能为诸菩萨请问于佛。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 此为佛应问而答,文殊如此问,佛如此答。 汝今谛听下,佛允为答,菩萨承听,师资缘合。 善男子。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 名为圆觉。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 教授菩萨。 善男子!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无上法王赞佛也。 佛于法自在,故称无上法王。 陀罗尼译为总持,总持者能持善不失,能遮恶不犯,此大陀罗尼即一真法界,即是一心,即是大方广,即是一大总相法门体。 以是一大总相法门故,所以名大陀罗尼门。 如是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门有出生义,故曰流出一切清净真如。 所谓流出,是由体起用。 圆觉即无上觉,由无上觉起用,而有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 圆觉无性,不生不灭故曰真。 无性随缘,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故曰如。 圆觉离染,唯出生清净功德,故曰流出一切清净真如。 此大陀罗尼门,能持善不失,则智德圆满,智德圆满是为无上菩提。 能遮恶不犯,则断德圆满,断德圆满是为究竟涅槃。 故大陀罗尼门,流出菩提涅槃。 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事究竟。 本来有十波罗蜜,一、布施,二、净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七、方便,八、愿,九、力,十、智。 通常但说前六,即布施净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因为方便愿力智四者,助于前六令修行得满足故。 例如方便助于布施净戒忍辱,愿助于精进,力助于禅定,智助于般若。 其实般若一度,含其他九度。 如果前五度无般若波罗蜜,便不称为波罗蜜,仅名布施净戒忍辱精进禅定。 同时般若波罗蜜亦含括了后四者,般若一度摄乎方便愿力智。 因为唯言般若,则是无分别智。 而后四者──方便愿力智等,是后得智摄。 由根本智出后得智,故般若摄后四。 此大陀罗尼门,流出一切波罗蜜。 因为法会中无有二乘,故曰教授菩萨。 一切如来。 本起因地。 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永断无明。 方成佛道。 文殊菩萨问如来本起因地法行,世尊迳明本起因地。 因地若真,得果必真,否则必然果招纡曲。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圆照,是能照之智。 能照之智者,心无所住也。 心无所住,方能无偏无局,故曰圆照。 清净觉相,是所照之境。 清净觉相即是实相,故所照之境者,乃实相无相也。 以无住心契无相境,谓之圆照清净觉相,如此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便可永断无明。 如果取著于相,便是无明。 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云何无明。 善男子。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一切诸法无非众缘所生,若无众缘便无其法。 既然法是众缘所成,故无自体相,是知诸法实相无相。 例如家庭是父母兄弟众缘所成,故家庭无自体相。 其余如军队、政府、国家,一皆如是。 众缘所现者,皆幻相非实。 如是知者,名之为觉。 然众生不觉,妄执幻相为实有,是故名为无明。 无明非为实有体,而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心有所住谓之无明,虚妄分别虚妄取相谓之无明,一切颠倒谓之无明。 一念无明起,便是不觉,故无明者不觉也。 由不觉而有始觉,由始觉而有究竟圆满觉。 今欲明圆觉,故须从不觉无明说起。 云何无明? 善男子!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 此是法说,所谓无明者,即种种颠倒也。 从无始来莫作过去会,若作过去会便是有始。 所谓无始者,便是一念无明起处。 因为一念无明,体即虚妄,虚妄无体,故无生无来。 以无生无来,故曰无始。 无始时来体本虚妄,而众生颠倒执为实有,故曰无明。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者,譬喻说也。 譬如迷失方向的人,误以东为西,四方易处。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四大者地水火风,是为色法。 然地水火风,皆众缘所现。 我们已经知道,凡众缘现者,无实体相,故四大皆空。 而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为自身相者,执四大为实有也。 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 六尘为缘,于心现影相,故曰六尘缘影。 当然六尘亦是众缘所现,无实体相。 既然无实体相,何故现前见有六尘呢? 当知六尘者,唯识所变现的相分,事实上唯识无境。 复以唯识所变的见分取著之,故令众生妄见有六尘。 即以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或者有人会问,既然唯识无境,那么识是有的了? 不错,识非是无,但亦不是有。 若谓识是有,此人犹落法执。 何故识者非有非无呢? 因为识者无性为性,无性随缘故能变现一切。 如果识有定性,岂能变现一切? 故唯识者,即彼诸法无性是。 诸法无性者,即诸法实相是。 既然一切唯识所变,定知一切法无自体相。 凡夫不如实知见,妄执六尘实有,故曰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是不知实相无相也。 不如实知实相无相,妄执一切幻相为实有,便是无明,便是不觉。 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 空实无花。 病者妄执。 由妄执故。 非唯惑此虚空自性。 亦复迷彼实花生处。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 故名无明。 譬如眼睛有病,发生错视,便见空中有华,及第二月。 犹如醉人,于一盏灯,虚妄见有两盏灯。 惑人亦复如是,本来诸法无相,虚妄见诸法相。 善男子下,直斥妄见之过。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 由于迷惑众生妄见妄执,不但把无自性之虚空,迷为有自性。 同时把无实体相之空华,迷为有实在生处。 不知虚空若有自性,应是有相,虚空有相当不名虚空。 空华本无实体,却妄见有实体,有实生处。 法无实体,当是无生。 今迷法有实体,故于无生中迷入生死。 众生迷见生死,虚妄执有生死,于是虚妄受生死之苦。 故众生者,虚妄起惑,虚妄造业,虚妄受生死之苦。 若能一旦醒觉,则知圆满觉性,湛寂不动。 因为一真法界,无分别故,无起灭故,无始终故。 是以经文曰,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善男子。 此无明者。 非实有体。 如梦中人梦时。 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如众空花。 灭于虚空。 不可说言。 有定灭处何以故。 无生处故。 何故无明非实有体? 因为无明只是虚妄的假名。 如果实有其体,当非虚妄。 如果不是虚妄,便不名无明。 所以既称无明,便非实有体。 譬如迷失方向者,误以东为西,事实上非是实有西方,不过迷人虚妄执著而已。 如梦中人,梦中所见一切非无。 及至于醒来,梦中所见之一切,了无所得。 又如众多空华,灭于虚空,不得说言有定灭处。 因为空华无实体相,只是妄见而已。 空华无实体相,生本无生,灭亦非灭。 故曰何以故? 无生处故。 无生处者,无实体相也。 万法因缘假现,如幻如化,无实体相,故知万法皆空。 不过空非定性空,而是因缘空。 万法幻现,亦因缘有。 因缘空方为真空,因缘有方为妙有。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此是一法,莫作二会。 真空无性能随缘,真空即是妙有。 妙有缘生而无性,即此无性便是真空。 故说空一切空,说有一切有,说亦一切亦空亦有,说非一切非空非有。 此是一真法界,觉之者便称圆觉,迷之者说为无明。 如果离空而有有,此有便是常边有。 如果离有而有空,此空便是断边空。 真空即是妙有,则空非空,全有成空。 全有成空,虽空而非断灭。 妙有即是真空,则有非有,全空成有。 全空成有,虽有而非常边。 一切众生。 于无生中。 妄见生灭。 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诸法无相,相由性成。 性亦无性,性依相显。 互相由借而有,故分而无分,乃一法界。 于一法界中,无生无灭无增无减。 此即圆觉,亦即无生法。 众生迷惑不如实知,于无生中妄见生灭。 以妄见故,于是妄受生死,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 如来因地修圆觉者。 知是空花。 即无轮转。 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无。 本性无故。 善男子! 如来因地修圆觉者。 正答文殊菩萨所问如来本起因地。 如来本起因地无他,只是如实知一切法缘生如幻,无实体性犹如空华,如此便免生死轮转。 身心一皆如化,如幻非实,故无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非是经过造作,经过修治,方无生死轮转。 亦不是经过造作修治,身心方无。 而是一切法缘生无性,本性无故。 于此可知,无佛无众生,亦无佛涅槃。 于一法界中,万相森罗,一性湛然。 虽一性湛然,而万相宛然。 万相宛然而无生,一性湛然而无灭。 迷人妄执,无生灭而生灭,假名众生。 圣者圆成,生灭而无生灭,假名曰佛。 是故佛与众生,本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即是一心,一心迷悟,乃有生佛。 一心迷佛成众生,于是法身轮转六道。 一心悟众生是佛,于是六道常自法身。 一真法界添不得一毫,添一毫则多。 减不得一毫,减一毫则少。 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故曰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彼知觉者。 犹如虚空。 知虚空者即空花相。 亦不可说。 无知觉性。 有无俱遣。 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 知觉是实,心是其名,一心起用谓之知觉。 本此一心而修,则无所住著不随境转。 故本一心而修,即是无分别智,以心无所住故。 心无所住,便如人有目,日光明照,是以能分别一切。 所以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故名知觉。 无分别智者,性空也。 性空乃能随缘,随缘乃能分别一切,是谓知觉也。 智无分别,则无生无灭,无起无作。 以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故,乃能与分别智为因。 所以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 兹举例说明。 例如眼识能分别一切色,是即分别智。 眼见黄色时,即能分别是黄色。 再见红色时,复能分别是红色。 但当见红色时,分别黄色之智必是已灭。 如果不灭,当是见红色时,同时亦见黄色。 若如是者,应是于一时中见一切色,不如道理。 故知必是前分别智灭,方有后分别智生起。 但是灭法不应复生,前分别智已灭,则后分别智焉有? 故分别智有生有灭有起有作,而无分别智无生无灭无起无作。 赖无分别智,分别智方能作已复作。 彼知觉者,即无分别智。 无分别智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故犹如虚空。 知虚空者,即空花相。 知虚空者,则有能知所知。 有能所分别,则非实有,故曰即空花相。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 无分别智者,即诸法无性是也。 即此无性,随缘分别一切法,焉得谓无知觉性? 约法而言,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相无不相。 故不可说,无知觉性。 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实相无相,不得谓有,实相无不相,不得谓无;万法缘生而无性,不得谓有,无性随缘成万法,不得谓无。 故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净觉者,圆觉也。 因为净则不二,圆满无外。 故净觉即是圆觉。 所谓随顺者,由不觉随顺而入始觉也。 此是与文殊萨所问说于如来本起因地法行,前后呼应。 何以故。 虚空性故。 常不动故。 如来藏中。 无起灭故。 无知见故。 如法界性。 究竟圆满。 遍十方故。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 发清净心。 末世众生。 依此修行。 不堕邪见。 何以故? 虚空性故。 净觉者,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无有分别,非有非无。 犹虚空性,虚空性亦复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无有分别,非有非无。 常不动故。 净觉横遍竖穷,不增不减,无来无去,空寂不动。 净觉即一真法界性,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 故曰常不动故。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如来藏者,即圆觉是。 佛说此经有五名,其一便是如来藏自性差别。 故知如来藏者,即圆觉也。 如来藏中无起灭者,是言二空如来藏。 胜鬘经云,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 如来境界,当然即是圆觉。 如此经中说,圆觉经亦名如来决定境界。 胜鬘经又说,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 有二种如来藏空智,即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 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简单说,空如来藏者,一切法缘起性空。 不空如来藏者,一切法性空缘起。 缘起性空,则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虽空而非断灭。 性空缘起,则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虽有而非定性。 非有而有,全有即是非有,是故无起。 不空而空,全空即是不空,是故无灭。 所以说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无知见故。 知见者,取相而有。 如此净觉,无相无无相。 不可取著于相,复不可取著于无相,故非知见境界。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法界性者,一心是。 此心自性清净,清净则不二,故曰一心。 一心者,一切法唯是一心,否则便非一心。 既然一切法唯是一心,则一心者横遍竖穷,故曰究竟圆满遍十方。 以上所说,皆是形容圆觉。 圆觉者虚空性,常不动,无起灭,无知见,究竟圆满遍十方。 若能本此而修行,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至此说出因地法行,具体的答案。 是故修圆觉者,应心无所住,不取于相,等若虚空,如如不动,无起无灭无作无止,不立知见。 如此圆觉,则可究竟圆满遍十方了。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 发清净心者,发菩提心也,本起因地也。 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便可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 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世尊欲重宣此义,以偈重颂。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于空知无量,谓之智。 于无量知空,谓之慧。 于无量知空者,如实知诸法实相无相也。 于空知无量者,如实知诸法实相无不相也。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了达无明虚妄,犹如空花非实,便可不随生死流转了。 众生以无明落入生死,而无明虚妄,犹如梦中人,梦中所见一切,醒时了不可得。 净觉性如虚空,圆融无碍不可分别。 其性平等,无来无去无有动转,横遍竖穷遍满十方。 若能了达如是,便可得成佛道。 于一法界中,圆满无外。 故无得无失,无成无坏。 所以诸幻尽灭,灭而非灭,以幻本无故。 得成佛道,得而无得,以真本具故。 菩萨于此幻本空,真本具中,发菩提心。 末世众生,亦于此免诸邪见。 于是普贤菩萨。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右绕三匝。 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愿为此会诸菩萨众。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 闻此圆觉清净境界。 云何修行。 于佛法中,文殊启于信解,普贤终乎行证。 故文殊肇其始,普贤成其终。 不假修行,徒逞于解,终不成就佛道。 如果唯称修行,而无慧解,十九落入邪道。 故必须慧解立行,方可成就佛道。 故佛告菩萨,欲成无上觉,须循信解行证而进,方可成就。 所以文殊菩萨启请以后,普贤菩萨请问云何修行。 于修行圆觉,普贤菩萨所问是其总,以下诸菩萨所问是其别。 于是普贤菩萨下,表普贤菩萨先具仪,而后启请。 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 此会诸菩萨者,十万大菩萨摩诃萨也。 兼及末世一切众生。 十万菩萨是现前当机,末世一切众生是表经法流通广义。 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圆觉经小乘非其境 界,故特言修大乘者。 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普贤菩萨请问修行。 世尊。 若彼众生。 知如幻者。 身心亦幻。 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若诸幻性。 一切尽灭。 则无有心。 谁为修行。 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世尊! 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众生身心,无非无明。 若彼众生知无明如幻者,则身心皆是如幻如化。 如幻如化,是无实体。 如此说来,能修无有实体,所修亦无实体。 既无实体,当无能修亦无所修,云何以幻还修于幻呢? 如果以幻还修于幻,当诸幻性,一切尽灭之时,则无有心。 因为心本如幻,一切幻性尽灭,则心亦灭尽。 既无有心,谁为修行呢? 云何如来复说修行如幻呢? 若诸众生。 本不修行。 于生死中。 常居幻化。 曾不了知如幻境界。 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既然幻心灭尽,当无能修行者。 既无能修行者,当无有修行。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则于生死无明之中,常居幻化。 若常居幻化,便不能了知无明虚妄如幻的境界。 那么怎能令此无明妄想心,获得解脱呢? 普贤菩萨为诸众生故,展转请问于佛。 主要是为有一般众生,闻说如幻,便执著如幻非为实有,是和真实截然不同的。 这样依然不如实知一法界。 以不如实知一法界故,没入生死,不得出离。 于是请问于佛,期佛开示。 当知非是真外有妄,妄外有真。 而是真为妄之真,妄为真之妄,真透妄末,妄彻真源,如是方成一法界。 如幻之法,当即无体,即此无体,便是真如。 而真如无性,无性随缘成万法,翻然便生死。 故曰真如随缘是生死,生死无性是真如。 学佛之人,应向此处会,方得受用。 法有世谛,有第一义谛。 世谛之法,依他而起。 法依他起,必无自性。 如果法有自性,便无须依他而起。 既依他起,便无自性。 法无自性,是无其法。 故一切诸法,皆如幻化。 而凡夫众生,计著如幻之法实有,于依他起上成遍计执。 以遍计执,落入生死,是故当破。 依他起无有自性,无性随缘能成一切法,即此无性,便是圆成实。 故智者于依他起上,会入圆成实。 此所谓了达世谛者,即能入第一义谛。 入第一义谛,即能入涅槃。 圆成实者,即是圆觉。 故如幻非是圆觉以外,而是如幻无性即是圆觉,圆觉随缘便成如幻也。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 作何方便。 渐次修习。 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如是三请。 终而复始。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此经唯显如来境界,顿机众生始得开悟。 在会十万大菩萨摩诃萨固然不以为难,但末世一切众生若不借方便渐次修习,难望成就。 所以普贤菩萨为末世一切众生启请,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 告普贤菩萨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 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时普贤菩萨。 奉教欢喜。 及诸大众。 默然而听。 世尊先赞叹普贤菩萨,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修习如幻三昧方便渐次。 如幻三昧者,菩萨如实知一切法缘生如幻,如幻无性,即是真如。 菩萨如是知已,乃能不被外境所转,能转一切法。 如是境界,名如幻三昧。 得如幻三昧者,即是证入圆觉。 何以故? 因为若人知如幻者,则知诸法缘生无性。 知诸法缘生无性,便可悟入圆觉,悟入圆觉便离诸幻。 佛嘱谛听,菩萨默然受教。 善男子。 一切众生。 种种幻化。 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一语道破真妄不二,非是真外有幻,幻外有真。 而是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圆觉妙心者,即一真法界性。 一心横遍竖穷无内无外曰圆。 一心清净,知而无知,无知而知。 无所不知即无知,无知即无所不知,故谓之觉。 一心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非有即一切无,非无即一切有。 故一切有一切无,一切亦有亦无,一切非有非无,故曰妙。 如是一心,谓之圆觉妙心。 何故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呢? 因为一切众生种种幻化,非实有体,非实无性即是如来圆觉妙心。 圆觉妙心,无性随缘能现一切事相,便成种种幻化。 此是一法,原非两般。 只为众生迷惑,分别执著而已。 故万法唯心,心外无法。 即此一心,便是一大总相法门体也。 一切事相,非心外实有,故曰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譬大海起波,万重波相,无非一水。 水性不动,现波浪翻腾。 波浪翻腾,而一水不动。 如幻波相,皆生于一水。 故曰种种幻化,皆生于如来圆觉妙心。 外境实无,悉由心现。 心无定体,无性为性。 无性随缘,现一切法。 自心现法,还以自心取之。 凡夫愚惑无知,妄以能取者为我,所取者为法。 然而能取所取,唯是一心,即此一心,名曰如来圆觉妙心。 至于能取之我,所取之法,皆无实体,只是随情假立。 若能了达一切我法假立无实体性,如幻如化,便能会入净圆觉心。 然而圆觉无性,无性非是绝对的无,而无性当体即是缘起。 因为无性外别无缘起,缘起外别无无性。 无性即是缘起,缘起即是无性。 无性不可见,以缘起而见。 缘起不自成,以无性而成。 既然缘起以无性而成,则缘起所现事相无非幻化。 无性以缘起而见,则无性非无,当体即成就一切法之实性。 故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 幻花虽灭空性不坏。 众生幻心。 还依幻灭。 诸幻尽灭。 觉心不动。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 无性喻如虚空,缘起法相喻如空花。 无性随缘,幻有法相,犹如空花从空而有。 法相幻现,无性本空,是以空花虽灭,空性不动,因为缘起幻相本空。 又如大海起浪,浪从水有,离水无浪。 波浪虽息,而水性不坏。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此是以法合譬,犹如空花从空而有是譬说,众生幻心还依幻灭是法说。 既曰幻心,当无实体性,本来空无。 幻灭者,无灭也,恢复本来空无也。 若谓有所灭,当先有实体,若先有实体,岂是幻化? 今此如幻之心,无实体性,无实体性者,本来空无。 故幻灭者,只是恢复本来空无,非是有灭也。 故曰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于此可知,吾人修道,只是灭除一切虚妄执著。 灭除一切虚妄执著,只是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而已。 此中无法生,亦无法灭,无所坏亦无所成。 犹如浮云扫尽,晴空依然。 依幻说觉。 亦名为幻。 若说有觉。 犹未离幻。 说无觉者。 亦复如是。 是故。 幻灭名为不动。 无性随缘,则无性无有定性,无有定性故能随缘。 随缘无性,则随缘无有定性,无有定性故是无性。 一切法无有定性,方能成就一切法。 虽成就一切法,而一切法无有定性。 此即一真法界性,此即大圆满觉,此即诸法因缘生的要义。 若执诸法有定性,则必不能随缘。 不能随缘,则一切法不得成就。 如此则迷于幻化,而失乎圆成实性矣。 故般若经云,一切法无有定性,一切法不可得,若人悟入一切法无有决定,即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明白了这番道理,便可与谈下文了。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依幻则幻为定法,说觉则觉为定法。 幻与觉既为定法,则非无上正等正觉。 故亦名为幻。 其不知幻无性,当体即是觉。 觉随缘,当体即现诸幻。 一切法依他而有,故离幻,离非幻,离亦幻亦非幻,离非幻非非幻。 离觉,离非觉,离亦觉亦非觉,离非觉非非觉。 所以者何? 以一切不可得故,一切法依他有故。 或者有人会问,既然一切法依他有,则他应不空。 不然,因为依他有当体即是无性,无性即是真空。 无性当体即是依他有,依他有即是幻有。 此是一法,莫作两般看。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 我们明白了一切法无有定性的道理,这句经文便容易明白了。 意思是说,若谓有定性的觉可得,犹未离幻也。 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若谓有无觉可得,亦未离幻也。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所以幻灭者,只是悟入诸法无性,诸法不可得,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也。 善男子。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 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 心如幻者。 亦复远离。 远离为幻。 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善男子!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在会菩萨及末世众生,皆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者,要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悟入诸法无性,诸法不可得也。 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是总说,以下是分别展转而说。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坚执持远离之心,是有所得心,是取著定性心。 此心亦是如幻,故亦应远离。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远离于坚执持心之远离一念,仍是有所得念,仍是取著定性念。 此念仍是如幻,故仍应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发布时间:2025-03-06 14:12:4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