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精进与调适 内容: 精进与调适智谕法师佛七开示各人应尽最大的力量去念佛,但须各自量力,不可用力太过,以致不能持久。 譬如挑担,只有八十斤的力量,不可勉强挑一百斤,又如短绳,不可取深井的水。 念佛时要把嘴巴张开,声音自然宏亮。 要是不敢张开嘴巴,念佛就会感觉很累。 所谓调适,是调适身心,适合自己的力量。 调适的目的;是要捍劳忍苦,保持长远心,决不是叫你放逸懈怠。 劳累时要忍,有病痛时要忍,以保持长远的耐力。 所谓精进,不是叫你蛮干一场,而是要求你积极上进, —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但要达到这一目标,不在蛮干苦干。 佛七期间受八关斋戒,是往生的增上缘,劝大家尽量持,但也要各人量力,不要硬干。 平时念佛叫长时修,七曰念佛叫别时修。 别时修有七天念佛,十天念佛……。 因为众生的习性难以持久,所以阿弥陀经讲一曰,二曰、三曰乃至七曰念佛,要求勇猛精进,限定时期求得证果。 若是七天念佛跟平时一样松懈,很难得到成就。 所以七天当中,要发勇猛心,常行不退。 精进有两种:一、身精进。 二、心精进。 身精进要求五根不放逸。 怎么叫放逸? 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这便是放逸。 不放逸便是精进。 身精进要精进念佛。 念佛时不可把佛号念得太低,连自己都听不到。 如果自己也听不到,那心一定飘飘然,一点都不切实。 又要精进绕佛。 绕佛怎样精进呢绕佛时步步用心,不可东看西望,身体也不可东幌西晃。 又要精进礼拜。 就是行身心恭敬礼。 拜佛时,不论拜多、拜少、拜快、拜慢,总要身恭敬地礼佛,口恭敬地称佛号,心恭敬地想佛。 这样做,有无量功德。 因为身恭敬地礼佛,就绝对不会犯杀盗淫,口恭敬地称佛号,就绝对不会犯恶口、妄语、绮语、两舌,心恭敬地想佛,就绝对不会起贪嗔痴。 这一拜之下,十业清净,不但可以往生,成佛都有可能。 大家拜佛时,不可东张西望,一点恭敬心都没有。 又不可忽起忽落,甚而还要边拜边说闲言闲语。 这样拜佛,一点功德也没有。 应该每一拜都要恭恭敬敬,唯恐有丝毫不如法处。 这样,心自然恭敬。 尤其要注意到拜佛时想佛在眼前。 一般人拜佛时不想佛在眼前,而想有人在看我。 这乃是为他人拜佛, 自己没有受用。 所以要拜得恭恭敬敬。 还有,静坐时要如法静坐,不可有丝毫马虎。 要是有一点疼痛时,须捍劳忍苦,忍过一时就好了。 以上所讲的是身的精进。 接着讲心的精进。 心精进叫不懈怠。 怎样知道自己的心精进不精进呢? 念佛时心能始终住于弥陀名号,叫心精进。 静坐时心一点也不乱,但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叫心精进。 假使想到其他的事上去,就叫心懈怠。 发现心跑掉了,赶紧把它抓回来,仍旧安住于佛号上面。 大家念佛就应这样用功。 身精进是假精进,心精进才是真精进。 不要看有些人。 念佛也念,绕佛也绕,礼拜也拜,静坐也坐,可是,那不一定是真的。 有一位菩萨问佛:“为什么身精进不是真精,心精进才是真精进”? 佛说:“因为身的精进是心所起的。 心发动起来才有身的精进,心不起念,也就没有身的精进”。 因此,大家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心,不要让它跑到自己的家里去,或跑到社会上、电影院去。 再讲调适。 有身的调适和心的调适。 要调适到怎么样的程度呢? 身调适要身不严不宽,就是要不紧张不松懈。 有人念佛或作佛事,突然紧张起来,甚至到手脚发抖,那不叫精进。 心怎样调适呢? 要使它不散,不昏。 不散就是心不散乱,不想东想西,不昏就是不打瞌睡。 打瞌睡最危险,堕畜生道时,就是这样造成的。 命终时一昏沉,睁眼一看,往往就发现已变成狗,变成猫了。 所以大家平时必须精进努力,千万要戒昏沉。 那末,精进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调适呢? 所谓调适是要你不能太过。 古人说;“过犹不及”,也就是说,过得太多和赶不上是同样错误。 佛告阿那律,“精进太过,必然退堕”。 修行犹如调琴弦,琴弦太松则发不出声,琴弦太紧则会断裂。 所以精进太过往往易致心浮意躁。 这是因为不知修行进步要有时节因缘的缘故,用现代语来说,就是修行进步必须有一个过程。 譬如把一粒莱种子种下去,它要经过六,七天才会发芽,发芽后又须经过几个月才会长高、长大,若是你想帮助苗长得更快,而把它往上提一提,那反而会死掉,所以世间法上,孟子也说,“不可偃苗助长”。 小乘成就最快要经三生,最慢要十六小劫才能证到四果无学位,乃至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纵使顿教讲一念成佛,也有一念的时节因缘,因此,我们知道,一定要有时节因缘。 精进和调适对修行得证,象车的两轮,鸟的双翼。 光重调适而不精进,必定懈怠放逸,反之,光精进而不知调适,就会意躁心烦。 精进、调适,平时用得上,临命终时也用得上。 平时遇到困难,须用精进或者用调适来突破。 突破了,就会有另一番境界。 尤其在临命终那一刹那,若是不懂调适精进、精进调适,很难保持正念。 所谓正念就是佛念,念阿弥陀佛。 要知临命终时八苦交煎,若不起精进力,就不能提起一声佛号,但如不知调适,则不能捍劳忍苦,支持长久。 古时大德,有很多是临命终时也很痛苦的,但他们懂得调适,知捍劳忍苦,于是得顺利地通过去了。 佛告弟子,临终遇病痛,不可大哭大叫,狂乱其心,而应提起正念。 一般人临命终时一定要经过“苦”的阶段,这时就得调适自己身心来耐住它。 用调适的力量来精进念佛,若得保持这一念到最后断气,一定可得往生。 这叫一念往生。 最怕的是不知调适,才念得几句佛号,就心中妄测,不知距命终还有多少小时,多少天,于是到忍不住了的时候,就大哭大叫,这样很可能会堕落,不得往生。 希望大家在念佛时,遇着身体劳累或有病痛时,务必要调适忍耐。 养兵千曰,用在一时,现在把这种能耐养成,当命终那一刹那间就可用上,这叫修往生资粮,要不然,正念不得保持,到了最后弥留之际,就要如落汤螃蟹了。 佛传授给我们的修行法门中,有一个十念法门,其中一念叫念死。 念佛时,时时念死,就能捍劳忍苦。 回家以后,一天二六时始终念死,这样就可放下一切,往生西方。 所以从前印光大师在床头贴了一个“死”字,随时加以警惕。 在念佛堂还想家里事,那就是贪恋娑婆,没有把这个“死”字放在心头,不想往生极乐。 “平时修来,忙时用”。 奉劝各位,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精进和调适。 希望大家真为生死,勇猛精进,精进调适来念佛。 发布时间:2025-03-07 11:44:0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