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海法师:钱是谁的? 内容: 大家看看佛陀教导我们怎么样布施? 首先他让我们这样来观察布施。 若施彼已,则是我有,通常我们会说:我有钱,我有什么,有什么。 其实你把钱抓在手上,不一定是真正地拥有。 佛经里叫五不坚之财。 哪五个呢? 有水火的。 如果有水火的灾害,你的财产会损失吧? 有盗贼的,盗贼有份,小偷上你家去偷,现在还可以在网上作案,所以是盗贼的;还有呢,是国王的。 国王是指国家,以现在来说,如果发生金融危机,货币贬值,那你手上的钱,相当于被国家拿走了。 还有可能是我们亲戚朋友的,因为如果你有钱,有些亲戚朋友可能会惦记你的钱,想办法来借,对吧? 借了以后再想办法不还、少还。 所以你拥有的钱,其实是这五个方面共同拥有,所以是五不坚之财,不是坚固的。 余家中者,非是我有,已施者坚,余者不坚,看到了吗? 钱啊,布施出去才是坚固的。 为什么? 布施出去就有布施的善业力量,这个善业的力量很大,佛经里有一个偈子: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这里讲的业,包括恶业,也包括善业。 所以如果你有布施的善业,这个善业经过很长的时间(百千劫的时间非常长),它的力量也不会消失,果报还会落在你的身上。 已施后乐,余者现乐。 这段经文太精彩了!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如果把钱、把财物布施出去,这种乐是什么呢? 是未来的乐。 相当于把你们的快乐存在银行,是你们未来的希望、未来所拥有的乐。 余者现乐,留在你手上的钱呢,是现在的乐。 姑且说是现乐,其实还不一定呢。 已施不护,余者守护,如果你把钱布施出去以后,你不用再为这些钱操心怎么守护它,怎么让它增值,怎么让它不受损失. .. .。 但是留在家里的呢,你就得操心了。 若已施者,非爱所缚,余者增爱,已经布施出去的,由于这种布施的行为,我们就不会被贪爱这根绳子捆住,而留在自己手上的钱呢,会增长贪爱心,而且这种贪爱增长到一个程度会很可怕。 过去的一年,党和政府反腐,在反腐中,我们看到有一些人对钱财很贪爱,以至于使他们敢违纪犯法。 还有一些人的贪爱增长到一个可怕的地步钱变成了他的宗教,恨不得晚上睡觉都搂着钱。 若已施者,非我所心,余者我有。 这句话有很深的佛理。 我们众生有两种执著:我执,我所执。 你们现在在柏林寺,如果家里给你打一个电话,说你非常喜欢的一个茶杯被家里的人摔碎了,你马上会心痛。 所以杯子虽然在家里,但是其实是在你心里。 这就叫我所执。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属于我所执,所以如果布施出去呢,就没有我所执的对象了。 已施无怖,余者怖畏。 布施出去的东西你不用害怕它被人抢走,但你拥有的东西你就会有害怕。 若已施者,是道基柱,余是魔柱。 如果布施出去,然后把这个功德回向佛道、回向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道的基础和柱子。 已施无尽,余者有尽。 你布施出去的钱,它是一种功德力。 这种功德力,会给你未来的生命,带来无尽的影响,带来无穷的正能量。 也许你帮助过一个人一百块钱,你无意之中做了这么一件事,而这个人又在某一个时间、空间的流转中帮助了别人. .. 这么一个布施行为,给你自己带来无穷的善缘,甚至改变命运。 这种故事很多啊。 生意经创造财富呢,应该着眼于救苦。 那些真正拥有财富的长者,往往是最能救苦的人。 他们有救苦之德,就是他们能够解决和满足众生的某一类、某一种需求,所以才会富有。 这在互联网时代,很多软件的发明就是这样的。 所以这里讲的救苦,包括世间法,也包括了出世间法。 这样来看的话,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应该是佛、是观世音菩萨,因为他们有无边的慈悲心。 佛经里对佛有一个比喻,叫大商主,就是这个意思,佛是最富有的。 所以行菩萨道的人,要有这样的一种财富观怎么样得到财富呢? 从帮助众生、帮助别人、帮助社会,从解决某一类需求入手去创造财富,同时不断地把财富用来继续帮助众生,那你就是一个富有的人。 这就涉及到我们要改变我们的习惯。 我们的习惯可能只关注自己的苦、自己的需求,那么一个富有的人、一个能创造财富的人,他应该善于发现和关照社会和大众的需求、大众潜在的苦、潜在的问题。 同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方法(包括技术)。 假如你们现在能发明一样东西,这个东西一打开,天上的雾霾马上消失(当然不要带来其他的副作用),起码在中国你马上会成为首富。 因为雾霾是我们很大一个苦。 所以说如果你们想富有的话呢,首先要训练自己善于对众生的需求、对身边人的需求、对别人的苦,保持一种关注和敏锐。 你有这个习惯吗? 你的习惯是第一念看自己,还是第一念关注别人? 也许第一念就关注别人还做不到,还有第二个选择:第一念关注自己的苦,然后推己及人,第二念关注别人也可以啊。 儒家讲推己及人,儒家的教学是从一个人天乘的角度讲;那么佛陀的教法也讲自利利他,也是推己及人。 当你的境界到达一个高度的时候,就能做到完全无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天天看别人有什么苦,怎么帮助别人解决苦,那就是大菩萨。 发布时间:2025-03-13 11:37:3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9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