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海法师:药师经 讲记 四 内容: 《药师经》讲记(四) 智海法师讲述2007年4月25日·四川省成都市昭觉寺大雄宝殿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我们今天应该是要讲翻译的人物。 昨天,已经把《药师经》的经题学习过了。 《药师经》在中国一共有五次翻译。 第一次翻译,是在东晋的时候,为帛尸梨密多罗,这就是三藏法师给翻译出来的,它的经名就叫做《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但是它没有单行本,它是在《灌顶大神咒经》当中录出来的。 这《灌顶大神咒经》,它属于密部的法典,一共有十二卷。 那么,我们这个经就是这十二卷当中的最后一卷。 翻译的法师,就是尸梨密多罗。 我们汉语对他叫吉祥友法师,他是龟兹国的人。 第二次翻译,是在刘宋的时候,为慧简法师所翻译。 经名就叫《药师琉璃光经》。 但是,这个翻译今天已经失传了。 据古人说,慧简法师翻译的文义,还不是非常圆满。 那么,第三次翻译就是在隋炀帝的时候。 在大业年间,有一个达磨笈多法师,他在隋上林园翻译这本经典。 经名就叫做《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这个经本现在还存在。 那么,这个达磨笈多法师,他也曾经翻译过无数的摄大乘论,包括《金刚经论》,也是他翻译的。 《金刚经论》在昭觉寺讲过,上师是在八几年,八几年好像讲过一次《金刚经论》。 所以,这也是达磨笈多法师翻译的。 第四次翻译,也就是我们今天所依据的这个讲本。 那就是唐朝的时候,为玄奘三藏法师翻译。 在唐朝贞观十九年,在弘福寺翻译出这个药师经典。 第五次翻译,就是唐朝武则天时代,大约比玄奘法师翻译经典要相对迟二三十年。 这就到唐中宗景龙二年,由义净法师翻译。 义净法师也是西天取经的法师之一,中间死了多少个人,就他一个人去了。 去了之后,把一切有部的律典翻译过来。 有部的律典,我们大家都知道。 汉地《四分律》比较盛行,藏地就是《有部律》比较盛行。 现在那些藏族的喇嘛,他们受的也是《有部律》。 我们汉传的,也就是翻译的这个《四分律》。 在弘一法师最后要弘律的时候,觉得《有部律》非常非常完全,所以说他要去弘扬《有部律》。 但是有人就劝他:“哎呀,这个汉地,从最初受这种比丘戒,就是依四分戒的一种羯磨法来做的。 最初的比丘得戒体,也是从四分戒的羯磨法当中得戒体。 ”所以说,考察这种渊源了,就劝他还是要弘扬《四分律》。 所以说他又改过来,再弘扬《四分律》。 义净法师到了西域去取经,特别是把这种《有部律》的律典,完完全全地移借过来。 他是从广州出发,循海路,经过越南、锡兰等地。 经历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才到达印度。 然后遍访全印度的著名学者,回国以后就译出这个经。 经名就叫《佛说药师琉璃光七佛如来本愿功德经》。 一共有两卷。 它跟我们今天所依据的法本,我们昭觉寺一般密宗堂念的,也就是玄奘法师所翻译的。 那么,义净法师所翻译的,它有两卷。 前面一卷是讲:有六尊佛,他们的本愿,他们的功德,他们的依正庄严;到第二卷,才讲药师如来,他在因地上发的十二个大愿以及他的依正庄严,这个本愿功德。 所以说,义净法师所翻译的,比前面五次都要翻译得很多。 那么,我们今天所依据的,就是玄奘法师所翻译的。 这本经翻译过来,有很多注疏。 比如《大藏经》里面《药师经疏》。 唐朝,就是玄奘法师的弟子,叫窥基,他来注解这个《药师经》,所以就有《药师经疏》。 还有善珠法师所撰写的《药师经钞》。 还有《药师经疏钞》,那是伯亭老人著的。 下来有《药师经疏钞摘要》。 一共有三卷。 就根据伯亭老人疏钞,把它的要点揭露出来。 还有一个净挺法师,他著的《药师经灯》。 一共有一卷。 所以说,这些注疏都是依据玄奘法师所翻译的《药师经》来解释的。 所以说,大家有空的时候,在《大藏经》里面去翻一翻。 在唐朝,有一个金刚智法师,他有一本《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 就是怎么样修这个药师法,它专门有一卷经。 还有个叫《药师如来念诵仪轨》,那就是唐朝的不空法师所翻译出来的。 还有一个一行法师,我们说天文学家,还有那个撰写《一掌经》的,那个一行法师。 一行法师专门还有一卷《药师琉璃光如来念诵仪轨》。 就是专门教怎么念诵,这有一个仪轨。 还有其它的,还有《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药师七佛念诵仪轨供养法》。 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一些资料。 那么,我们这个翻译的人,也就是唐朝时候三藏法师玄奉诏译。 “奉诏译”,就是奉皇帝的命令来翻译的。 所以说,在唐朝佛法非常兴盛,皇帝非常支持佛法。 所以那个时间,这个和尚不是那个人,还当不上和尚,他的文化程度要非常高。 然后,当和尚还要考试。 考不及格,那你回去,不像我们现在什么人都收。 在唐朝那个时间,当和尚不容易啊! 玄奘法师当和尚,据说很小的时候他就愿意去当和尚。 但是去考试,人家看他:“你这么小,还跑来当和尚,回去,不收。 ”他又一次再去,一而再,再而三去要求。 “既然你这么恳切,看看你有什么程度。 ”一考试,“喔,这个小家伙很不简单! ”于是,破格地把他收录了。 所以说,你看那个时间的和尚,它要求你要进来当和尚也好,要考。 你背得了什么经,对佛教知道哪些道理。 还要看他内在的发心,看你发心正不正确。 如果不正确的话,回去,回去,你还当和尚,当啥和尚。 我们今天失去了这种考试制度。 为什么唐朝的佛法那么兴盛呢? 他都是大知识分子进来,然后都是有根底的人进来。 所以说,那个佛法基本都是上乘的文化。 所以说,讲经说法、修行这些很在行。 那么,我们今天就失去了这种考试制度。 其实,在适当的时候还是应该考一考。 如果不考一考的话,这个和尚就泛滥了。 一直到宋朝以后,明清年间的和尚就越来越泛滥,不考试了。 然后到清朝,大家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就是这些和尚,都是社会上避难而来的。 一直到今天,老百姓还说:“你这个出家的,估计是受了打击。 ”谈恋爱失败,事业不成功,你跑来出家。 这个影响是从什么地方来? 从明朝。 明朝时候影响这个很大。 改朝换代,有很多遗老遗少,没办法就躲入佛门。 清朝统治国家的时候,是异族统治。 异族统治它就有几条规矩:是和尚,你可以不改装。 我们今天穿的这个服装,都是明朝时候的服装。 那可以保持。 在俗人就要改装,要剃头,留长头发或者是怎么样。 你看看,他那时间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从那个时间,它有一些变化。 但是,这些倒是闲话,一些渊源。 大家了解一下也不错。 下面,我们就正式解说经文。 请大家看到我们的《药师经》。 《药师经》大家有吧? 药师经文,我们昭觉寺基本上天天都在念,所以说大家看看这些经文。 经文里面,这本经书我们经常早上都要念一念。 我们看看这个。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 与大芘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这就是每一部经前面,都有的序言,来说明这部经是怎么来的。 要说到这个时间,就是说佛,他去游化诸国。 为什么要去“游化诸国”呢? 这个佛,成佛了以后就是讲经说法,到处去度化众生。 他不在一个地方长期住了。 而我们今天出家了倒是好。 一出家了,在一个寺庙里面一住就是一辈子。 但是古时候,像佛,他是游化中,到处走,居无定所,那些法师也是这样。 这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我们自己不生贪恋心。 你要在寺庙里面住久了,你比如说我在圣水寺住久了,好像那个圣水寺就是我的庙。 其实不然。 出家人要心无执着。 所以说,他就是游化。 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居无定所。 甚至水边、林下到处参禅,到处去打坐。 一颗桑树之下,不允许住超过三夜。 为啥呢? 警防你住久了之后,内心里面升贪恋。 “哎哟,这个地方好,我就在这个地方。 ”一有贪心起来了,那就非常糟糕。 所以,这个“如是我闻”,那就是说像这部《药师经》的经法,是亲自从佛那里听闻到的。 当时听闻到的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形呢? 就是说佛,他游化诸国,教化民众,到了广严城,住在乐音树下,与那些比丘、菩萨、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来讲经说法。 这个时间,文殊师利菩萨请问经法。 它这样来。 所以,这个里面,它就讲了一部经的开头,把缘起给我们说清楚。 所以说,你要是有时间,它讲得非常详细的时候,一个字也许都有很深的道理。 那么,我们打算在星期五就把它讲完。 今天是星期几了? 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还有三天,连今天晚上三天晚上,把它讲完。 所以说,我们讲得简略一些。 “如是我闻”,也就是这部经是我从释迦牟尼那儿亲自听闻的。 这是阿难在结集经典的时候,这样来叙述的。 也是佛在临涅槃的时候,阿难请问:“将来要结集这些经典了,经典的开头安置什么语句呢? ”佛跟他说:“你在开头这样安置——如是我闻。 表示这个经典是有渊源的,是从佛那儿亲自听来的。 ”所以说,这个地方也就是给我们告诉一种渊源。 《药师经》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说出来的,要知道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去修这个《药师经》的。 你要知道总渊源。 要是其他人说的,这种渊源不一定能够保证。 清净不清净? 你说的可信不可信? 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相信。 因为佛是不妄语者,不异语者。 他说的都是真实语。 所以说,我们放心大胆地相信这本经。 “一时”,那就是讲机教合适了,该适合于讲这部经了。 “薄伽梵”,就是佛的十个名字之一。 翻译过来就叫做“世尊”。 就是世出世间最为尊贵,也就是指我们释迦牟尼佛。 当然,除了世尊以外,它还有其它多层含义。 比如说吉祥、端严、炽盛,它有很多意义。 就因为它含有很多意义,所以说一般都不翻了。 所以,在翻译惯例当中的一种多含不翻。 就是意思太多了,翻译不过来,还是把音给它保存下来。 所以,薄伽梵它有两点:一个,是世尊他能善巧分别法相。 一切诸法性空,那是根本的。 然后,从这种无有自性的一种性空基础上,它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就在万有差别过程当中,在这些万有差别的过程当中,显现了空,“空有不二”。 所以说,这些一切因果,都是从空性当中产生。 你要知道空,要知道有,而且空、有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 所以,佛依二谛而说法,那就是以真谛和俗谛。 真谛,就是讲空;俗谛,那就是讲有。 我们现在一般的人,就是有而不空,他就很能执着一些东西。 以为有的东西就永远是这样,其实不是那样,随时随地都会变。 有的人,进了佛门,听说有空。 “空就空吧! ”以为啥都没有了。 其实不是啥都没有,空在有中,有在空中,空有不二。 所以说佛,他就能够善巧分别这些因果差别相,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他都能够彻底通达。 所以说,在讲一切因果的时候,不为第一义谛;在讲第一义谛的时候,能够善巧安立世俗谛的因果相。 所以说,这叫善巧分别,称之为薄伽梵。 没有成佛,是没有这种能力的。 只要成了佛了,他就有这种智慧,能够依空有二谛圆融说法。 第二层含义,就是能破。 能破什么? 能破除众生的根本无明以及种种烦恼。 我们的众生,就是在这些根本无明与种种烦恼当中生活。 没有智慧,那就是无明。 你问他那个事情,这个我也不知道,那个我也不知道;这个我不清楚,那个我不清楚。 不清楚的事情太多了。 无明! 有的人他还不谦虚,这样我也懂,那样我也懂。 但是说出来,那就是开黄腔,乱说。 这个也是无明。 世间上的小聪明,自以为啥都懂,但是说出来啥都不是符合真理的。 所以说,我们众生都在这种根本无明当中。 由于没有智慧,所以会产生种种的烦恼,没有获得真正的一种解脱与自由。 佛,他就是能够破除这种烦恼,能够破除执着;佛,就没有这种根本无明和一切烦恼了。 正因为他没有无明,没有烦恼,所以说今天才有能力教我们怎么样去破除烦恼,怎么样去认知真理。 要是他自己还没有到达这种地步,他要想教化众生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世尊,世出世间最为尊贵,就因为他有这种能力。 “游化诸国”,“游”,就是到处游动;“化”,就是教化;“诸国”表示不是一个国家,不仅仅是安住在一个地方。 所以说,在这种游化众生的过程当中,他到了哪里? 到了“广严城”。 “广严城”也就是我们佛经上经常提到的毗舍离。 为什么叫做“广严城”呢? 那里国家土地非常宽广,那个地方人的文化素质非常高,而且物产非常丰富,人民的生活都非常安乐舒适。 所以说,称之为“广严”。 今天的学者考证,就在恒河以北,巴特那这个地方。 那就是这个总的名字。 佛就在那个地方。 当时佛就在“广严城”的城郊的“乐音树”下。 “乐音树下”,那就是林子非常幽静,而且那些树木都像音乐一样,风一吹它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奇妙音响,就像奏起音乐一样,非常动听。 所以说,叫做“乐音树”。 “与大芘刍众八千人俱”还有“菩萨摩诃萨”。 这个“大芘刍众”,我们今天所说“大芘刍众”,都是证到那种无学果位的芘刍众,那就称之为“大芘刍众”。 这个“芘刍”(比丘),也就是出了家,受了比丘戒。 一般我们说有三层含义。 一个方面,是乞士。 上从诸佛,乞求佛法,以滋养自己的法身慧命。 要求法,出了家要当比丘,那就要求法! 如果不求法,那你这个比丘怎么当呢? 不要只是去求钱。 只是去求钱,你和世间上讨口子没什么两样。 所以说,主要还是在求法上。 我们出家是干什么? 皈依三宝,学习佛法。 今天,我们皈依三宝学法的人,对于求法没有热诚,对于听经,对于闻法没有热诚。 那是很缺乏的。 要做一个真正的比丘很不容易! 我们出家修行僧团,就是依法而住,依法修行,和合精进于佛法。 这就是僧众的一种特征。 如果说一个僧团不修法,不听经,不闻法,没有法作为一种摄持了,那就是跟世间上的乌合之众没什么两样了。 所以说,我们今天能够听经闻法,以法为核心。 一个寺庙里面,最宝贵的就是佛法;所有的比丘众最尊重的,就是佛法了。 它依据的一种核心,那就是佛法。 所以说,要求法。 这“大芘刍众”,就是依法修行,破除烦恼,破除执着,证了无学果位。 那个就是“大芘刍众”。 这“大芘刍众”一共有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有三万六千。 “菩萨摩诃萨”和一般的菩萨不一样。 “摩诃萨”,一般要证了初地的菩萨,能够破除无明了。 主要你能够破除一品无明,那个时间就有神通了,就能够分身了,就能够教化众生了。 所以说,像这样的大菩萨,有三万六千。 其他的,还有那些“国王”,一些国家的主人公。 “大臣”,那些当大官的。 “婆罗门”,就是专门搞祭祀的。 “居士”,也就是居家之士,专门修学的。 还有“天”、“龙八部”,这就是护法的。 包括那些“人非人众”。 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在这个时间有很多这样的人围绕着佛,佛正在给他们讲经说法。 这里面有很多名词,比如说“天、“龙八部”,都是我们平时讲了又讲,讲了又讲。 这个地方,我们也就不再去详细说了。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 “尔时”,就是在这种“乐音林”中,大众围绕释迦牟尼佛。 这个时间,妙吉祥法王子,文殊师利法王子就因为佛的一种威神力的加被,从自己的座位上做起来了,然后“偏袒一肩”。 今天,中国的人,汉地的人很少能够理会。 但你看那些搭密宗衣的,你就可以知道。 平时,他就这样搭着,你可以双肩都盖着。 但是正式要请法的时候,要顶礼的时候不能那样了。 要把双肩批着的拿下来,然后要亮出一只膀子。 平时,要偏袒右肩。 你看我们这些密宗师傅们,他们的规矩都是这样,要偏袒一边。 “右膝着地”,右膝盖要跪在地上,这叫胡跪合掌。 “向薄伽梵”,那就是向释迦牟尼佛“曲躬合掌”。 什么叫“曲躬”? 你要请法的,这都是请法的仪轨。 身子,弯下来,我们说鞠躬;把掌合起来,这里面都代表一些请法的仪轨。 今天,有很多请法的腰也不弯一下,“诶,你给我讲一讲! ”这个是什么道理? 就那样轻轻易易地给你讲啦? 没有恭敬心,你对佛法没有恭敬心。 请法,法是最尊贵的。 佛法尊贵非请不说。 你要请得不恭敬,不给你说。 所以说,在听经闻法的时候,一定要有这些规矩。 “曲躬”,就是身体弯曲,鞠躬。 “合掌”,十指连心。 也是一种威仪。 “十指”表示什么? 表示我们自己,菩萨修行的十度波罗蜜。 所以说,我们在这些过程当中修学的时候,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是有些表法的。 鞠躬合掌干什么呢? 白言:“世尊! 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白言”,就是向世尊说。 文殊师利菩萨就像释迦牟尼佛请示,说:“世尊,惟愿你老人家给我们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 ”什么叫“如是相类”? 就是像这种专门讲说诸佛名号,哪一尊佛叫什么名号,他在过去是怎么发愿,在因地当中是怎么修行。 就给我们讲这个。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 因为这世间上有许许多多的苦,而众生福薄命浅,很不容易遇上诸佛出世。 所以说,今天能够得释迦牟尼佛的慈悲,把这些诸佛的因缘果报讲说给我们听。 他的名号叫什么,因地发愿怎么样发的,修行方法是怎么样来的,怎么样成就的。 他的国土又是怎么样的庄严,他怎么样讲经说法,对于众生有哪一些利益作用。 就是讲这些。 所以说这样,佛不仅仅是一尊,就是如是向内,凡是这个种类的你都可以说。 基本大愿,殊胜功德。 那些成佛,是果上的结果了,在他的因地当中怎么修呢? 主要是看他发的愿力。 这个愿力,给我们所有的众生目前的发心就非常相关。 也许今天叫你成佛,你觉得很不可思议。 “佛都能够轻易地成吗? ”你没有自信。 但是给你说,佛也是人做的,他能够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够做到。 我们一下子做不到,我们能够慢慢做嘛。 他最初凡夫的时候,他也是从发愿而修行。 所以说,他怎么发愿,我们就学着怎么发愿。 只要你有这种愿心了,有这种自愿心了。 人贵立志,如果不立志向,一个人一辈子没什么成就。 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立志向。 没有志向是不成就的。 今天问你要干什么? “哎呀,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就没有志向,就是在无明当中。 每一个人要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内心里需求的是什么。 不要让人家给你说。 人家给你说,那就不行。 今天叫你去抢人,你干不干? 叫你去自杀,你干不干? 不能那样。 我们的命运不能交给别人,而要交给自己。 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劝我不要出家,我说:“不行,你是你,我是我。 ”我以为出家很快乐,我就来出家;你以为你在家很快乐,那你就在家,道不同不相为盟嘛! 对不对? 每一个人要清楚自己知道什么,你内心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人要认识自己啊! 如果不认识自己的时候,把我们自己的一种命运交给别人,那是很悲惨的。 所以说,佛要求我们要有自尊、自重。 要自己认识自己。 谁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我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我们自己也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因为你内心的烦恼,你最清楚。 也许你找到哪个法师,法师没有他心通,不知道你内心里面的烦恼。 但是,你找到自己,你自己知道烦恼在哪儿;你也许找到一个上师,上师也许碍于情面,你有什么错误他也不好跟你说。 说重了,你内心里面要起逆反心理,心里不高兴。 上师本来是非常慈悲的,结果你就逃跑了。 “他天天说我的不对,他天天说我这些犯戒的事情,我在他面前一点隐私都没有,非常恐惧。 ”你就跑掉了。 不敢。 “哎呀,上师太严格了! ”他不敢,接受不了这样的管教和教育。 不知道上师是慈悲,帮助自己。 跑掉了。 管得太松了,他的内心里面也不具足。 “那个上师怎么不管我呢? ”所以说,能够恰如其分地,那个上师是谁啊? 自性上师。 你自己知道,你的过错是什么;你自己也知道,你最容易犯的过错是什么;你自己也知道,你是干好事,还是干坏事。 对不对? 每一个人再笨,再笨,最基础的这些他知道。 不要给别人说,给自己说。 所以说,佛他讲经说法,就是要要求你自觉自愿的。 佛,他不用神通,不用他心通。 比如说:“哎呀,我用他心通一观察,你们这些都是坏蛋,都要出来忏悔。 ”他没有这样的。 就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该诵戒了,但是到了夜半他还没有诵。 人家就问他:“佛,今天是诵戒的日子,你老人家为什么不诵戒呢? ”释迦牟尼佛就说:“在众众当中有不清净的,所以说我今天不诵戒。 ”那个舍利佛就运用神通一观察这里面谁犯了戒了,谁不清净了。 然后利用神通,把他拉出来,把他赶出去。 释迦牟尼佛就批评舍利佛:“不能这样干,我们佛教是尊重人的,要让他自觉自愿。 你利用神通,利用他心通去观察,众生在你面前那不很恐惧吗? ”当然很恐惧了,不要说利用他心通了,我们就说安个监控,一般寺庙里面的僧众都很怕。 “你这样一安监控以后,我还(敢)干什么呢? ”没有藏匿之地了。 所以说,他总是让我们自觉自愿。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佛法,实际上就是要发扬这种自觉自愿。 你看看内心里面,真正需求的是什么,你看看你每一天究竟在干什么。 你是在做坏事,还是在做善事呢? 所以说,自己要尊重自己,不要看别人的脸色。 别人的脸色有什么可看的? 要做自己的主人公,要做到自己真实需求什么。 这个里面谁最清楚? 你自己最清楚。 “我肚子饿了,我吃三碗,吃两碗,刚好合适。 ”那你自己知道,别人怎么知道呢? 人家非常殷勤地在那儿劝你:“再吃一碗,再吃一碗,再吃一碗。 ”喔! 你没有智慧,你掌握不了。 “吃就吃嘛! ”结果把自己给胀翻了。 完了! 能那样吗? 那就不行。 那种人,就是世间上所说的傻瓜、笨蛋,没有保堤,最后把自己给胀翻掉了。 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我想我们在座的大多数,都还是能够分清楚的。 “我吃三碗,够了。 ”“我吃两碗,够了。 你再劝我,我也不吃了! ”对不对? 自己最清楚自己的事情。 所以说,这个时间我们要做自己的朋友,做自己的知心,做自己的老师,乃至自己要教导自己。 所以说,我们自己从内心里面发愿,可以向佛的本愿学习。 果地上的功德,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修行是水到渠成,不要要求。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只要因果正确了,我们就在因地上下手。 但是,今天很多人就不在因地上下手,天天要求结果。 “师父,我什么时间成佛? ”“师父,我什么时间开悟? ”“师父,我什么时间得定? ”不要问别人,问你自己。 一个人跑来:“师父,我应该怎么办? ”应该怎么办你清楚嘛。 平时给你讲经说法,讲那么多。 难道我们自己连做什么都分辨不清楚吗? 所以,我们学习这个佛的根本大愿,这个就是因地当中的发心。 依据这种根本大愿,来落实在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好好地修行。 将来那些殊胜功德,我们自己也能得到。 所以说,文殊师利菩萨很有智慧,他就请求释迦牟尼佛,把这些佛的本愿,他是怎么发愿的,他是怎么修行的,他成就了哪些殊胜功德,把这些给我们说一说。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令诸闻者业障消除”,就是要让听到《药师经》的人要消除一切业障。 这就是文殊菩萨的一种发心。 因为我们现在有错误的业,对不对? 有这些错误的业障碍自己的时候,想找钱,找不了;想幸福,幸福不了;想和谐,和谐不了。 这个根本原因在哪里? 就在业障。 那些错误的业。 所以说,文殊师利菩萨就要用他自己的智慧来请法,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把那些障碍他幸福快乐的那种错误的业,能够完全消除。 近而“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释迦牟尼佛,你老人家有一天涅槃以后,那些像法的时期,末法的时期,那些众生没有见你老人家,也没听你老人家讲经说法,如果你今天说了之后,我们把这些经典集结下来,以后那些像法的时候,末法的时候,那些众生也能够看到那些《药师经》。 ”对不对? 就这个意思。 “你老人家今天把这个《药师经》说下来,然后把它集结下来,让以后的众生也能够看到这个《药师经》。 ”看到《药师经》,知道药师佛发了十二个根本大愿,然后,依这十二个大愿,精进修行,所以今天终于成佛,成了药师琉璃佛。 他能够成,我能不能够成呢? 照样能够成。 怎么成呢? 你也要去学习药师佛的十二个大愿。 所以说,就由于这样的因果,教给你了,但是说句老实话,我们念《药师经》念了多少了? 你理不理会文殊师利菩萨他的用心呢? 他把这本经,请求释迦牟尼佛说出来。 说出来它的利益,一个方面是帮助我们消除业障,另外一个方面要让我们跟着药师佛去学习。 所以,这是文殊师利菩萨的一种发心。 我们要领会文殊师利菩萨的一种发心。 要不然的话,我们就对不起文殊师利菩萨了。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 善哉! 曼殊室利! 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曼殊室利言:“唯然! 愿说,我等乐闻”。 在这个时间,文殊师利菩萨请求释迦牟尼佛讲说。 这个时间,释迦世尊非常赞叹妙吉祥菩萨,非常赞叹文殊师利菩萨。 这时说:“善哉! 善哉! ”就是太好了。 你这个提问,提得太及时了,提得太好了。 “曼殊室利! 汝以大悲”你是因为大悲心,而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 你看看,释迦牟尼佛非常理解文殊师利菩萨。 “你为什么请我说这个经呢? 我知道,我理解了。 你是以大悲心,要利益将来的众生,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拔除业障。 ”你看看,这个师徒之间好默契。 他一说话,佛就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且还非常赞叹。 你看,佛对于弟子就是这样。 经常赞叹,经常鼓励。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这些弟子他的内心是非常愉快的。 对不对? 谁不喜欢听别人赞叹呢! 你所做的事业,别人没有理解,没有肯定,那就非常糟糕啊! 做了很多事情,人家不理解,这很糟糕! 你所做的事情,人家都一一二二地看在眼里面。 佛,他就没有一个遗漏的,佛都理解。 “你这个很好啊! 你以大悲心来劝请我说诸佛名号的本愿功德。 ”你的利益“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就是让那些在业障缠缚当中的有情,能够拔除他们的业障,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文殊师利菩萨的所有发心,释迦牟尼佛从头到尾,从内到外没有遗漏地都理解。 这就是老师。 你要遇上这样的老师,心情就很高兴了。 “汝今谛听,极善思惟”,今天你这样劝请我,好,我就给你说,但是你要好好听。 “谛听”、“谛听”,什么叫“谛听”? 专心一意地听,不要三心二意。 你今天听经闻法,是不是在谛听? 你要三心二意,又在打手机,又在发信息,又在打瞌睡,又在打妄想,那就不叫谛听了。 所以说谛听,就是专专心心地听。 “极善思惟”,听了之后,要好好思维这种道理。 “当为汝说”,我现在就给你讲说诸佛的本愿功德以及他们的名号。 你看看,佛在讲经说法之前,就把应该要怎么样的一种听法态度教给我们了。 要“谛听”,要“极善思惟”。 如果说没有悟性的,看《药师经》看不懂的。 你不要说很简单,但是今天有多少人看懂了? 一个,你要理解文殊师利菩萨的发心。 二个,人家在这儿讲,讲了之后你真的就能按照《药师经》的十二个大愿去发愿吗? 很多人他就不愿意。 就仅仅求药师佛给我们消灾,我们自己不消灾。 这个时间,还是一种迷信。 这十二个大愿,你仅仅看作是药师佛的大愿,没有看做我们也可以发这样的大愿,那你还是没有看懂。 而且,把《药师经》讲了,药师的名号有多么不可思议,《药师经》有多少功德利益,然后能够得到什么好处,这一些全部给你讲了。 但是,你的信心呢? 没有发起来。 没有发起来,给你讲这部经其实你就没有相应。 给你讲说这个经,就是要你听闻,思维。 听了之后要思维。 怎么思维? 把这部经从头到尾的道理,在我们内心里面,一遍又一遍地思维。 你思维过没有? 如果没有思维,表面上说我们真正懂了药师佛的好处,但是你并没真懂。 佛法真正地修行,就在极善思维当中! 这就是上师经常给我们强调的“念念不忘”,这就叫极善思维。 如果说,你不是念念不忘,那就不叫极善思维。 如果说,你随时随地都不忘药师佛的十二个大愿,不忘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功德,那这个时间,你的内心里面就会感恩药师佛,就会升起清净的信心。 由于这样的信心,你就会按照药师佛的这种大愿去修行。 我们的内心里面,药师佛和我们就合二为一。 他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就是我们修法的本尊。 如果说你念念不忘的话,他就可以成为我们的本尊;如果说你念念不忘的话,他就安住于我们内心;如果说你念念不忘的话,药师佛随时随地都能够保护我们。 而且,我们也能得到药师佛的加持,我们也能成为药师。 我们的心光,自己内心的法身光明就可以显发出来。 所以说,要极善思维。 那就是念念不忘、如理如法地去思维,再一再二地去思维,要深深地印入自己内心里面。 让它在自己内心里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要这样。 所以说,你如果思维一遍,没有两遍、三遍,没有四遍,印象不深。 如果印象不深,你仅仅是把它当作身外的佛,没有当作自性的佛,那就很不具足。 所以说,“谛听”和“极善思维”,这六个字是我们在听一切经法当中都要注意的。 这就是听法的一种态度。 那就是,要牢记我们平时所说的念念不忘。 亲近善知识,谛听佛法以后,念念不忘,要在内心里面一遍又一遍地去思维。 然后通过这种极善思维,来转变我们自己的内心。 你要不懂这个道理,我给你打个比方:就像世间上的人一样,他对你有好处。 首先你知不知道他对你有好处? 你不知道。 人家也许从旁边给你介绍了,但是如果你这个人不知恩、报恩那就糟糕了。 所以,你要观察这个人对你的好处,一遍又一遍地观察,一天又一天地观察。 当你真正观察到他对你有利益,有好处的时候,你的内心是非常欢喜的。 对不对? 你一见到他,你的欢喜就能产生。 你一遇上困难,就可以想到他:“哎呀,要是这个人在的话,我就不用操心这个了。 ”“要是这个人在的话,我这个事情就解决了。 ”“要是这个人在的话,我这个事情立马就能办了。 ”为啥呢? 平时受他的好处太多。 只要你老实观察这样的话,你的内心就非常欢喜他,非常想念他,随时随地离不开他。 对不对? 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好感,怎么样产生的呢? 就是这样产生的。 所以这种极善思维,一遍又一遍地思维非常重要! “曼殊室利言:‘唯然! 愿说,我等乐闻’。 ” “唯然”是什么? 是曼殊室利菩萨答应释迦牟尼佛:“好,你老人家教导我要谛听,要极善思维,我一定做到。 ”“愿说”就是愿意听你老人家说。 我等非常喜欢。 一次又一次地来表示,他喜欢听这样的经。 所以说,这个就是一个反应哦! 你看经书里面,它都有问有答。 释迦牟尼佛看到文殊师利菩萨,一说到这种事情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赶紧把自己的反应交代给释迦牟尼佛:“我非常喜欢,你老人家讲吧! ”是这样的一种心态。 今天讲经说法,我到大多数地方去讲经说法,一说,一问,他把眼睛闭上,也不管你,他也不看你,听没听清楚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在打瞌睡还是在入定,你也不知道。 你问他听懂没听懂,他也不回答。 这个是很不相应。 听经,要极善思维! 以非常欢喜的心态看着,进行交流。 视觉上的交流,听觉上的交流,还有感官上的一种交流,随时随地都要交流。 当有这种交流的时候,那才相应。 所以说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与文殊师利菩萨,人家就一问一答,扣得非常紧,没有一个脱节的地方。 下面。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兢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曼殊室利! 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正式来说了。 佛就告诉文殊师利菩萨:“从这个娑婆世界向东方去,‘过十兢伽沙等佛土\’。 ”“兢伽沙”是什么? “兢伽”就表示恒河。 恒河里面的沙。 所以说佛土,就是一个佛的化土。 我们今天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化土相当于什么? 一时天下,这个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他老人家的一个化土。 今天的天文学家都没有办法。 所以,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平时大家没有理解,你要是理解了,那就不同了。 一个须弥山,然后一个日月绕须弥山而行,然后四大护尊,这是一个小世界。 一千个这样的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之为大千世界。 所以说,一千个大千世界。 你看,三千大千世界,三个千联合起来的。 我们今天所说,一个银河系,一个太阳、月亮。 你看看,这样的世界有多大? 今天我们的科学,跑到月球上去就了不起了,对不对? 他只能跑到一个月球上,太阳上还去不了。 那你还是一千个小千世界当中的千分之一个世界,你都还不知道。 还不要说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你怎么去理解? 所以说,佛的国土那是非常广大的。 所以要超过东方,距离有十兢伽沙的佛土,有十个恒河里面的沙子那么多。 一个恒河的沙子你数得清吗? 更不要说十个恒河里面的沙子了。 根本就数不清。 所以说,像那么多的国土,像那么多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个距离就远了。 “有世界名净琉璃”,有一个佛的世界,就叫净琉璃世界。 “净”是清净,没有烦恼,没有染污,没有人我执,没有法我执,这个清净。 “琉璃”,我们就说非常光明,就像那种湛蓝的天空一样。 在佛的一种世界里面,有一尊佛,他叫药师琉璃光如来。 “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这个就是佛的十个通称,十个称号。 “如来”,我们昨天已经说了,如其本来。 “应”,也就是众生有什么所求,他都能够感应于众生。 “正等觉”,就是世间怎么样的,他都能够正确无误地觉悟。 而且,不多一点,不少一点,恰如其分。 有这样的一种觉悟智慧。 “明行圆满”,“明行”,就是光明地一种修行,智慧地一种修行。 对于世间上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真理,都能够完全圆满。 还“善逝”,他不止是如来,还能“善逝”。 什么叫“善逝”? 去无所去,生本无生,无来无去,那叫善逝。 “世间解”呢? 就是世出世间一切因果,都能够完全了解。 “无上士”,没有人再超过他了。 那叫无上士。 “调御丈夫”,不仅仅是调服自己内心的烦恼,还能调服所有众生的烦恼,那就是调御丈夫。 “天人师”,一切天,一切人类都以他为自己的老师。 “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薄伽梵”,就是世出世间最为尊贵,也叫世尊。 所以说,这就是讲佛的名号。 那么,这些佛的名号,你要去经常念。 我们汉族地区非常喜欢这种简略,都称之为佛,称之为世尊,他以为也就可以了,说出来好像并不太如理如法。 以前,说是谁,是宗喀巴大师,还是谁,在礼拜三十五佛,八十八佛的时候。 最后他就发现,自己拜出来的佛怎么全部没有头部呢? 怎么只能看到身体,不能看到头部。 最后一问护法,护法就给他说:“哎呀,你没有把佛的名号念全。 ”你看,我们念八十八佛的时候,什么宝光佛、栴檀佛。 对不对? 你只能够这样念。 但是,在黄教里面,宗喀巴大师那个系统他还有这个良好的习惯。 就是非得要把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这十个名号都要称全。 当你这样称全的时候,他这样去礼拜,所有佛全部的身体都显现了。 这也是一个我们今天值得学习的,那是一个传统。 我们今天就好简洁,称个佛他已经不耐烦了。 所以说,我们今天从这一意义当中,多去学习人家古人是怎么修行的。 我们今天减过去减过来,减得什么都不说了,修行都不修了。 那就很艰难。 下面,“曼殊室利! 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这个时间,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最初修行的时候,他就发了十二个大愿。 十二个大愿都不仅仅是为自己发的,而是为众生所发的。 要让众生有求,就能够满足。 要学习这种发愿! 我们今天是发什么愿都围绕自己。 “佛啊,你要让我长得漂亮一些啊! ”“佛啊,你要让我长得健康一些啊! ”从来没有发心让众生怎么样。 这就是众生的一种自私自利心。 就由于这样的自私自利心,让我们很久很久都得不到解脱。 所以,爱我即是一切恶的根源,爱众生就是一切善根的基础。 你要是老是执着于自私自利,那么这种自私自利就成为万恶的根源。 我们做一切恶法,不就是从这个“我”执开始的嘛;我们的一切烦恼,都不就是从一切的“我”执开始的嘛。 所以说,佛法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对治我执。 如果不对治我执,那没有办法了。 越修越贡高我慢,越修那种坚固执着越厉害。 那就非常艰难了。 这十二个大愿。 所以说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他发十二个大愿,每一个愿都是让所有的众生所求皆得。 我们也能够把这种心态一转变过来的时候,你的修行就具足了。 今天什么叫修行? 这就是一个根本的修行。 你能不能够不为自己着想? 能不能够全心全意地为受苦受难的众生着想? 今天我们大乘佛法的一种根本修行,就在于把这种重心要转变。 以前没有修行的时候,那就是一心一意地只是围着自己打转。 今天修习大乘法,发菩提心,它的一种根本修行也就是要把过去多生累劫围绕自己转的习惯,现在要改正。 怎么改正呢? 现在重心就要放在利益众生上,重心就要放在为劳苦大众去服务。 所以说,我们今天出家人当中法师们很多,丛林当中能干的人也多,藏龙卧虎。 但是每一个人都不发心。 你叫他出来做监院,不做。 叫他出来做方丈,不做。 宁愿下地狱,我也不做。 为啥呢? 当方丈和尚太辛苦! 要开会,要到处去应酬,吃喝拉撒都要找他。 太苦! 不愿干! 你叫他当家,他也不干。 方丈和尚你不当,当家你不干,你来带众嘛。 带众也不干。 你叫他讲讲课,讲课也不干。 缺少一种为大众发心的心,随时随地就只图自己舒服。 吃了饭,往自己寝室里面一钻,门一关,巴浪鼓一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自在,好逍遥。 当然逍遥了,你只管自己当然逍遥了。 能不能够为常住上发点心? 能不能够为弘扬佛法发点心? 每一个人都关起门来,你不管,我不管。 这个时间怎么办? 我们圣水寺也有。 我说:“你今天当个知事怎么样? ”“不当! ”我说:“你为什么不当呢? ”“修行是个人的事情嘛,你不要管我。 ”我说:“行,那你吃饭我们不管咯,你上厕所我也不管了,房子我也不修了。 ”那你修行就是只管自己了。 既然你自己管自己,常住上为什么要管你呢? 你不是喜欢修行吗? 修行人就在树子下坐坐,参禅打坐就行了,不用坐在房间里面。 你坐在房间里面,人家要给你修房子,要费很多功夫嘛。 你要进厕所,我也不给你修厕所,你随便拉。 可以了。 可不可以? 都不行嘛。 你要喝水,我们要给你牵水管;你要用电,我们要给你拉电灯;你要住房子,常住上给你修房子。 什么常住上都要管你。 为什么你就不管常住呢? 所以说“丛林养纳子,纳子养道德,道德保丛林。 ”这是相辅相成的。 要发大心,不发大心你那种修行什么时间能成功呢? 说了老实话,说了一百个大劫,你还是围绕自己转。 说明你那个自私自利的心,还是没有改过来。 今天如果说,你能够把这个发心一下子能够改过来,那就说你超过三大阿僧祗劫,能够破我执,能够转化这种利益众生的心,那就对了。 这种修行只需要你的思维习惯一变,你就超过了多少修行的时间,就这么轻松。 但是你就不愿意干,你就是改不转来,你就是非得要为自己着想,而不为大众着想。 所以说,有的修行为什么要经历那么长的时间呢? 就因为我们自己习惯地执着于自己的东西,不愿意改过来。 我们今天说了,大众愿不愿意发心呢? 如果大众愿意发心,今天就可以干,明天就可以干。 就跟方丈和尚请求,我今天主动发心,你派我一个什么事。 你看你敢不敢? 好多人就不敢。 在家里也是,这样也不管,那样也不管。 “我要修行,你们别打扰我! 煮饭,你们煮;买菜,你们买;带娃娃,你们带。 一切都不管我的事。 ”没有学佛之前人家看你还像个人,一学佛之后人家看你像个神。 就只能把你供起来了。 但是,人家供其他佛菩萨,受点香火也就可以了。 但是你这个神,比那些菩萨还要麻烦,不仅仅要受香火,还要金钱,还要饭吃。 还什么都要! 你说你麻烦不麻烦! 你这个神又不是很崇高,他跟人也差不多。 你是人,你就要做人的事情。 这个时间,一定要把自私自利的心改转过来。 你不改转过来,你说你修行,你修什么嘛! 修到哪里去了嘛! 每个人都修修修修修,就修到房间里关起来,钻进箱子里面盖起来。 那怎么修嘛! 所以说,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药师佛法的十二个大愿,其实愿愿都是让众生所求皆得。 你就要学习这种心! 这就是总说。 下面是别叙。 我们看第一个大愿。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药师佛所发的第一个大愿,那就是生佛平等愿。 众生与佛是平等的。 从理性上来说是平等,从他发愿来说也要平等。 他发愿和理性,那是一致的。 依真理而发愿的,你所发的愿那就是真真实实,符合真理的。 你这个愿就发得真。 你不违背于客观规律,不违背于法身真理。 你这样发愿,那就是能够依佛法,不要违背于佛法而去发愿。 很多人也发愿,他发的啥愿呢? “释迦牟尼佛,我不修行,我要去偷,我要去抢,啥坏事我都要去干,但是你一定还要保佑我成佛! ”有这种好事没有,你说? 没有嘛。 违背客观因果道理,你这个愿不善巧,往往就是偷心不死,到最后成功不了。 你看看药师佛所发的愿,从道理上来说生佛平等,于是他发愿,也要求生佛平等。 这个是符合于佛法的,符合于真理的。 你就要不违背于真理而发愿,不违背于因果而发愿。 这个才好! 你所发的愿才善巧。 所以说,药师佛发愿,愿“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正等正觉。 我不说我现在办得到,现在办得到那就是打妄语了,对不对? 但是,我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佛! 我成佛了的时候,我要怎么办? 那就是像今天的一种长远规划。 我们建一个房屋,它要有规划,有设计。 我们要成佛,你也要有个设计。 怎么设计? 就要依照真理来设计。 要学一学设计学、规划学。 我们今天学佛,你要学《菩提道次第广论》,要学《密宗道次第广论》。 为啥呢? 只有学了之后,这些才教你怎么样去修行,一个整体的步骤是怎么样的,肩胛结构是怎么样的。 你才能够懂这些设计学,才能够懂这些规划学。 对于自己一辈子修学佛法的道路,你才清楚。 如果说你没有这种学习,你怎么设计? 设计出来的都是不先进的,都是落后的。 那就不行。 所以说,一定要先学习,学过了之后,取得了设计师的资格了你再来设计。 我们学佛法也是这样。 你要发愿,你要设计,不要乱发,要学过了之后再来发。 所以,他发愿在得到正等正觉的时候,“自身光明,炽然照耀”,就是要让自己的身体内外透彻,光明充满,不黑暗。 “无量无边世界”,让我自己的光明能够照亮无量无边的世界。 他这个大愿发得好啊! 这个光明,是代表什么? 在我们自己学习过程当中,我们说这种光明代表智慧。 以智慧来照亮无量无边的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所以说他的身体都是长得非常庄严的。 你看哪一尊佛是丑陋的佛? 没有丑陋的佛。 每一尊佛,最起码的都是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 非常圆满,众生一见就欢喜! 我们今天也要发愿哦! 要庄严其身,要长得非常健康,非常圆满,让所有的众生一见就欢喜。 这样你讲经说法,人家很容易听。 能够“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这最后两句话非常重要。 “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就是说,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让一切众生都能够自身充满光明,让一切众生的光明都能够照耀无量无边的世界,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 这叫生佛平等。 他这种愿心,就有这么大! 那么我们发心呢? 就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要得到这种好处。 你看这种愿,就发得非常大。 当然这种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如果说要详细地讲起来,那里面的学问深了。 我们这个地方就不再详细地讲了,简单给你说一说。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这叫开晓事业愿。 所以说,药师琉璃光如来说:“我将来得到正等菩提的时候,愿我的身体像琉璃一样,内外都非常明白干净,没有一些污点,没有一些染污。 ”“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自身是光明的。 今天你的身体光不光明? 一切众生都有光明,但是为我们自己的烦恼、执着所遮蔽了。 如果说你没有烦恼的话,你的面容还要更美丽一些,乃至你的脸上不打蜡它也有光明。 今天那个女士美容,打蜡,涂这样,涂那样它才能显得有点光明。 但是,佛的美容不打蜡,从哪里来? 从内心里面来。 内心里面没有执着、没有烦恼、没有无明、没有黑暗,于是整个人的身体都是光明的。 “功德巍巍”,自己的身心是由于八万四千功德,无量无边功德而成就的。 所以说,那个身体是由功德而成就的身体。 “身善安住,焰网庄严”,你看看,这个药师琉璃光如来他的周身,就像有火焰一样,“焰网庄严”。 所以说,身体住在善法当中,善巧地安住于法当中。 “过于日月”,他的光明能够超过日月的光明。 你看看,太阳够不够大呀? 但是,如果说你有这种光明的时候,你在太阳底下,太阳照不了你,伤害不了你。 为啥呢? 你的光明比太阳还要厉害。 所以说,那就是药师如来所发的大愿。 “幽冥众生,悉蒙开晓”。 前面,是自我的庄严;后面,以自我的庄严来庄严众生。 这就是一个本末次第。 如果说你连自己都得不到好处,你怎么能让众生得到好处呢? 所以说,他自己得到这种好处以后,他的光明照到幽冥界的众生,幽冥界的众生都能够开悟,都能够明白道理。 这种光明,一照到他身体的时候,他就能开悟。 “随意所趣,作诸事业”,就是他的光明照到这些幽冥界众生的时候,那些众生都能够随意承办自己的事业。 你看看,这很简单了嘛,只要有药师琉璃光,一照到他身体的时候,一得到药师琉璃光的加被以后,众生的一切事情都自然而然地成就了。 你看看,这是利益众生。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这个时间,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建设小康世界、中康世界、大康世界。 什么叫小康,什么叫中康,什么叫大康? 就是我们药师佛的第三个大愿。 他将来得到正等菩提的时候,要用他无量无边的智慧和佛法,来让所以一切的众生都能够得到无尽所受用物。 什么叫“无尽所受用物”? 无量无边,你想要什么有什么。 你想吃什么,这些东西都能够自然成就;没有房子,有房子;没有吃的,有吃的;没有穿的,给你穿的。 这就是由于诸佛的愿力所成就的。 我们今天是由谁成就的? 由三宝的威力成就的,由十方善男信女的供养所成就的,由常住上所成就的,由国家的政策所成就的。 对不对? 今天我们是由这样成就的。 那么,将来药师佛成佛的时候,他利用自己的愿力,利用自己的智慧,利用自己的神通就可以让众生都得到。 “莫令众生有所乏少”,所以说到那个时候,他的一切现实的用具,一切资生用物都是自然而然具足的。 我们今天说发展生产力,从哪里发展生产力? 从心上发展。 要想和谐,从心来。 要想发展社会,要办开发公司,要搞改革开放,都要从自心来,要从道德上来。 物质上的东西,你找到开发的说不定就把它破坏掉了。 人家开发昭觉寺,然后旅游公司就进来了,大汽车就进来了,大喇叭成天给你喊。 那个道场就不称其为道场了,那就糟糕了! 对不对? 那种开发,是有破坏性的开发。 他一开发走了,你在后面你就收拾摊子,破砖头、破瓦片、脏东西、垃圾。 那就没有办法了。 我们要怎么样开发? 要从内心里面开发智慧! 有智慧的人,有愿力的人,有福德的人,这种资生用具自然成就。 对于外在的世间上,没有损伤,还有增长。 所以说,这跟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区别呢? 没什么区别。 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样,你想什么有什么。 但是,都是由于佛陀的愿力而成就的,由于佛的智慧方便而成就的。 你要从这种愿力当中,来成就这些。 这是第三个大愿。 就要让所有的众生,在物质上一点都不缺乏。 这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嘛。 你要钞票,钞票大大的有;你要吃什么,什么都有;你要玩汽车,什么名牌汽车都有,哪里还用得着汽车。 从内江开到成都起码要两个小时,如果你再开得快,对不起,罚单就来了。 但是,如果说你有神通,西方极乐世界有神通,你那个汽车抵得上神通吗? 我看它那个神通就是高级汽车。 一闪念,过去了;一瞬间,十万亿佛土走过来了。 你什么汽车比得上它这个? 所以说,这些都是佛的一种智慧里面流露出来的。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这种。 假如将来都是一种道德的社会了,你忧不忧愁? 不忧愁。 今天世间上的人为难出家人的一句话,就是经常所说:“哎呀,你们这些出家人又不懂这些,又不做生意,又不治理国家,啥也不干,成天就抱着个木鱼‘嗑嗑嗑,嗑嗑嗑’,去念。 念过去,念过来,你念饿了之后,谁拿饭给你吃啊? ”他说:“你们都跑去出家去了,这世间上的人越来越少,都不结婚,都不生娃娃,这个世间怎么办? ”他说:“传宗接代都传不下去了。 ”可不可能传不下去了? 西方极乐世界无有女人,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诸佛菩萨有多少? 他是不是就绝后了? 没有。 它方世界的众生,有很多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可能绝后呢? 对不对? 不可能绝后。 有的人说:“你出家人,你不生产,都去出家了,这个社会怎么办? 这个经济还要不要发展? ”我给你说,一切人都出家了,一切人都从道德、智慧、方便上具足成就了,谁用得着去搞生产? 不用搞生产了。 然后,我们的自心就是很好的生产能力,我们自心就能变现很多如意的东西出来。 你要什么,它就可以成就什么。 对不对? 你看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琉璃光如来的净土也是这样。 用得着你一锄头一锄头地去挖? 你那叫破坏生态。 又能不破坏生态,又能够发展生产力,佛教就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那就是从我们自己的道德当中,从我们自己修心过程当中,把我们自心的能量全部显发出来。 你就可以。 诸佛可以成就,我们也可以成就。 这个理论,大家可以去探讨探讨。 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当中,你把这个理论一探讨出来,将来那个能量就不缺乏了。 因为啥呢? 我们能够发菩提心,这个能量就来了;能够发出离心,这个能量就来了。 我们今天,就面临着能源缺乏。 你看越南又要打仗了,和中国又在开始摩擦了。 为啥呢? 南沙群岛有二十多个岛屿被越南占去了。 为啥要占呢? 因为那个地方石油很多。 越南要去开发石油,中国也要开发石油。 还有好多个国家都声称,对那个地方有主权。 于是,把武器准备好了,我要开发,你要开发,谁打得赢,谁就是大哥。 那就是要干架。 他抢什么? 抢能源。 这个世间上,以后最紧张的就是能源缺乏。 但是,今天有很多人在说,怎么来研究这个能源呢? 能源来自哪里? 地球上的能源是有限的。 你石油也好,天然气也好,有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你开发了,他开发了,开发一点少一点,将来它就会缺乏。 我们今天为这个能源打仗,将来呢? 没有了。 怎么办? 你想打都打不成了。 今天你也开发,他也开发。 开发了之后,地球资源缺乏了,下一代怎么办? 下一代又受苦了。 所以说,我们今天还是要节约的好。 为什么要去开发石油呢? 高价钱。 为什么要卖高价钱呢? 汽车太多了,没有神通只能开汽车。 开汽车要烧很多汽油,你能不能够坐自行车呢? 能不能够步行? 能嘛。 从城里面过来,你走走路,还要健康一些。 你开个小汽车,说不定还堵车,你过不来。 堵一个车,一个小时,你要烧多少的油? 回去你要加多少的油? 中国没有油了,它又要去南沙群岛开发,又要去跟越南打仗。 那要怎么办? 恶性循环。 要知道一切能源来源于什么地方? 最高的能量,来源于自心的能量;最高的能量,来源于利益众生菩提心的能量。 能够把这个菩提心发起来,我们就能够发展生产力。 所以说,佛教的一种力量在这个地方,可惜很多人都不研究。 也不探讨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以说,今天的人经济发达了,人性堕落了,道德沦丧了,物质不断地被破坏了。 物质发展到今天,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幸福。 而且,战争越来越升级,污染越来越升级,能源越来越匮乏,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脆弱。 这个路,走偏了。 所以我们今天学佛的,好好学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这个叫安立大道愿。 就要让所有的众生,都安置在大乘佛法当中。 药师佛有这种大愿! 那么你们今天发的愿,发的是什么? 我只要一栋小洋房、小别墅、小汽车就够了。 光想自己,不想众生。 所以,这就违背了大乘佛法的理念。 药师佛所发的第四个大愿,那就是让那些“有情行邪道者”,思想发生错误的,行为发生错误的乃至语言发生错误的,都要让他们纠正过来。 身、口、意三业错误了,就是对世间上最大的染污,最大的破坏。 今天要让这些做错事情的彻底改正过来,让他们都能安住在菩提道中,都能够依照菩提道次第修行,来成就自己的道德,然后自己好好地生活。 在这种生活过程当中,人的生存需要多少? 需要不了多少。 经济,你们挣一天一千块、两千块,但是你真正吃饭,吃蔬菜的时候你能花得了多少钱? 今天你去上一顿餐馆,也许也就三百、五百、一千,甚至要吃出一万。 怎么吃得出来嘛! 纯粹是人炒人,炒作。 只要把你包包里的钱掏出来,那就可以。 实际上是没有那么厉害的。 过去的海狸鼠,一只老鼠,就是硕鼠,一只很大的老鼠值多少钱呢? 它能够整到两千,整到两万。 今天也有很多东西,根本不值钱的,但是人一炒,炒作起来了。 表面上,倒是给你提工资了,提到两千、三千、三万,但是消费呢? 同样地在给你增长。 原来一分钱买得到的,现在要十块钱、二十块钱你才买得到。 增加多少倍了? 那就是玩一个数字游戏。 我们还以为是发展了,其实发展没发展呢? 自己欺骗自己而已。 所以说,我们今天能够从那些错误的事情当中解脱出来,能够自觉觉他,来修学这种觉悟道。 像那些只能够自己管自己的,我们就要让他发大乘心,把他安置在菩提道当中。 他自己有能力解决了,可以,以先觉带后觉,你还要帮助大众。 这样,让人人都能够行善积德,让人人都能够相互帮助。 在这个时候,我们又能够最低限度地去消费,而且过得还很幸福,活得很智慧。 有这种人的时候,这个世间上那才是和谐,那才是持久发展的道路,持续发展的一种道路。 所以说,我们今天都要发大乘心。 药师佛发这种大愿,要让所有的众生都安置在大乘佛法当中。 我们今天能不能够学习大乘佛法呢? 如果说你不学习大乘佛法,你就辜负了药师琉璃光如来。 如果说你不发大心,你不弘扬大乘佛法,你不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大乘佛法当中。 也不给他讲菩提心,不教他修学菩提心,那你就是没有向药师佛学习。 你要是这样向药师佛学习,我们自己也发大菩提心,我们也让所有的众生都发大菩提心,能够让所有的众生都安置在大乘佛法当中,我们这种佛法就能够得到弘扬。 让所有的大乘佛法都能够弘扬的时候,这个精神文明那就达到最高,达到最圆满。 对不对? 所以说这种大愿,这四个大愿。 一个,身体光明。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让所有的人都长得最圆满。 我们今天人人都想开什么美容院、健身院等等这一切。 今天的人不就追求这个吗? 有钱的人就追求这个。 第一个大愿,药师佛就把你的全部愿都给你解决了。 你不是想开一个健身院吗? 不是想开一个美容院吗? 不要开了,药师佛替你开好了。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哪一个美容院把这三十二种美得出来? 美不出来。 只有药师佛它这个大愿美出来了。 对不对? 八十随行好,从头到脚随便你看哪里。 头发,非常美丽;眼睛,非常美丽;手脚、身体的肌肉、骨骼,都非常美妙,而且大光明。 你看第二个大愿,身体如琉璃一样的内外明彻。 不光是美容,它从里到外的美,都是在光明当中,都是在智慧当中。 有这样的一种身体,那多舒服! 还要让所有的众生,我们今天人在追求小康,追求中康,追求大康,药师佛已经给你实现了。 让你一切所有的用具都没有乏少的,你需要什么就有什么。 这就是一个彻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一个物质极为发达的社会。 对不对? 药师佛已经建好了。 第四个大愿,那就是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什么? 都能够弘扬大乘佛法,都能够学习大乘佛法。 一个是从身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智慧光明;二一个是一切用具、一切物质上都能够达到彻底满足;第三个,第四个是精神文明达到高度发达。 这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吗? 这像我们世间上的,经济开发也好,改革开放也好,你不就是追求这几种目标吗? 而药师琉璃光如来,把这四种问题都解决了。 所以说,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个大愿,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同步发展,而且它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模式,已经完全取得成功了。 我们今天学习佛的一种净土建设的理念,也许对于我们今天国家的建设,社会的治理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和谐,那就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模式。 这是前面四个大愿。 所以说,最根本的就是这四个大愿,这十二个大愿。 前面的四个大愿,跟我们今天的人息息相关。 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 你们回去以后,再通过这四个大愿,与我们今天的世界对比一下。 你才发现,佛教里面早就把这种社会发展的路数告诉我们了。 非常圆满! 非常现实! 而且没有污染! 这个多好! 所以说,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一种相当理想的模式。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5-03-16 14:45:5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