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海法师:众生如果要解生脱死,方法要落实在戒德、行处上 内容: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为了度众生,昼夜不停地将解脱生老病死的方法传授给我们。 一生又一生,一世又一世,以身示法,无一不向我们昭示着成佛的真实性与可能性。 可如果众生自己不愿意觉醒,佛陀使尽浑身解数也是唤不醒的。 众生如果要解生脱死,还得自我成长,自我救度,方法要落实在佛的戒德、行处上。 戒德,就是戒的功德、戒的作用、戒的利益。 断恶的摄律仪戒,行善的摄善法戒,度众生的饶益有情戒。 这三个层次的戒,把戒对我们的保护作用昭示得很清楚。 少了一个戒,就少了一个方便;没有方便,烦恼就转不过来,恶法便难以迁善。 难断能断,尽一切所断;难学能学,尽一切所学。 我们必须依靠持戒的功德,把自己内在的无量善源开发出来。 只有当你真正能够认知身口意三业的恶法时,才有能力断除它。 而事实上,我们对于身口意三业的恶法大多处于盲点状态,心里根本就没有认知到它是恶的,甚至错将恶法认为是功德,处处保护它。 殊不知这是在保护自己的习气毛病,保护自己造的业。 你不愿断恶,也不愿攻击恶法,因为你把它当作为善,这叫认贼作父。 你断不了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认知上早就发生了错误。 只有当你见到戒的功德利益,以及恶法的过患是如何损害你的时候,才能如实地认知恶。 于想法、于愿心、于行动,心心念念都想断除它。 行处即修行一定要落在实处。 在苦恼的时候用功,在错的地方就路还家。 在家众的戒德行处,就是安住于在家的状态,负该负的责任,承担必须承担的义务;然后依随佛的教导而修行,在起心动念之间、在责任与义务当中恰如其分地行持。 如此,我们在行住坐卧、待人接物、起心动念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增长菩提资粮,都安住于菩提法中。 摘自:智海法师二零一八年结夏安居开示原文标题:你对戒的误会到底有多深?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内江市圣水寺 发布时间:2025-03-17 11:33:5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9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