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隆莲法师:《百法明门论》释 内容: 《百法明门论》释隆莲法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开始了,我们的事情也开始了. 什么事呢? 就是许个愿,给各位菩萨供养一点佛法. 说法要契机,契机就是要符合听法人的需要,释迦佛说法个个都需要,因为他老人家说法善巧,叫做“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点佛法,我只能尽我的力量,不一定就适合大家的趣味,也就是说不一定契机。 我尽量说得浅些以便于大家理解。 佛法叫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无所谓深,也无所谓浅,深浅仅就各人的受用而言。 学佛就要学经,经是佛对我们的教训,是佛亲自说的,佛的教训多得很,三藏十二部,我们从何学起呢? 我们现在要走一个近路。 佛法里的捷路是“但念‘阿弥陀佛\’定生极乐国”,但这是说的修行。 学佛法要讲道理,不讲道理有些人就不能接受,所以先要学佛法的道理。 佛法的内容有四个,第一是教,教就是佛的教训,学佛就要学佛的教训。 佛的教训都是有道理的,不是迷信,所以第二,教里就有理。 道理学了,第三就要去实践。 佛说的道理不是空谈,要教你怎样做,这就叫行。 照佛说的行,行了之后,第四才能得到结果。 得什么结果呢? 最大的结果就是成佛,二等是当菩萨,再下等当阿罗汉,再下等生天,再下等就变人,若再下等就不行了,就会堕三恶道了。 所以学佛最简单就要学怎样才能生在人天善趣。 佛教导我们,最低限度,学佛要把我们今天的人身保住,生天更好,这叫修人天乘。 如学得高些,就要了生脱死,了生脱死就不简单,就要发出离心,二辈子当皇帝我也不来了,当富翁我也不来了。 生死海是一个危险的地方,二辈子不愿再来受生死,要了生脱死,成就阿罗汉。 阿罗汉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阿罗汉不简单,要持戒,要修定,要得到了脱生死的智慧,这才是小乘. 还要发大心,成菩萨,成佛,这才是佛真正要我们走的道路. 佛就是要众生都和他一样成佛,这才叫“畅佛本怀”,如果我们要当佛的好儿子,好学生,就一定要象佛一样。 从前海公上师就常常讲这个道理,父亲最爱听什么话,爱听他儿子说:“我长大了要和你一样”,佛愿意听的是众生发心,要成佛,这就叫大乘。 这就是佛法的三个阶段:人天乘,小乘,大乘。 宗喀吧大师把人天乘就叫下士道,声闻乘就叫中士道,菩萨乘就叫上士道。 “道”是什么? 道就是佛给我们指的路。 菩提道次第就是讲这三个阶段,先修人天乘,然后修小乘,小乘修好,才能修大乘。 这是简单的佛教的道路,是学佛法,应该走的路。 人天路上培福为先,修人天乘就要培福。 现在修行的人把这个丢开了,不晓得培福的重要,只知求智慧。 不知培福是智慧的基础,人天乘这一步就没有踏稳。 有些人学佛不想培福,想一步登天,不知培福是修行。 出家人不知培福是修行,只希望当法师;在家人也不晓得培福叫修行,只想找一法门了生脱死。 所以佛才告诉我们,第一要培福,培福才能保得住人天善趣。 有的学佛人培福的事情他不干,认为培福耽搁修行,这是个大错误。 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培福,培福不只是捐钱,是能做的好事情,就去做。 哪怕就是扫地,煮饭,为庙上做事,为别人做好事,都是培福。 不懂培福,就是盲修。 密宗更讲究培福,宗喀吧大师讲菩提道次第,第一要培人天路上的福,二才谈了生脱死。 念阿弥陀佛的人要培福,念阿弥陀的人不培福,哪有那么大的福报往生极乐国呢? 修阿罗汉,要修戒定慧三学。 光有戒,只能保人天善趣,要出生死轮回,就非修定不可。 说修定,我们今天有多少人在修定呢? 有多少人在教我们修定呢?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所以这一套学问,很不简单啊! 有些人想一步登天,要当大乘师。 大乘有大乘的修法,大乘的修法有不可思议解脱,菩提心就是不可思议解脱。 大乘要修菩提心,要发菩提心。 什么叫菩提心? 就是要证菩提果,就是成佛的果。 要成佛发心是对,但要走的路不简单。 老上师曾说,飞机快,但从地上飞上天,路还是要走那么长的。 有人想走捷路学密法,上能下海老法师,一皈依就教我们一本文殊法。 文殊法是老上师自己在五台山亲见文殊,集的仪轨,里面就有菩提道次第的略颂。 皈依他老人家,他就要给你一本文殊法,就让你照着修。 文殊法就是全部的佛法,文殊法就是密法。 文殊法法里显教多得很,要占三分之二,里面的菩提道次第略颂,是宗喀吧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十三种里最略的一种。 老上师把他翻译来放在文殊法里让我们天天念。 颂文谈到显教搞好了,才是学密法材料,就是“共同道熟,密器成就”这句颂。 共同道就是显教,显教熟了,你才是个密器。 密器就是够格的学密法的法器。 宗喀吧大师一开始就给我们指出,学密法不是不要显教,把显教弄清楚了,才是学密法的密器。 所以,学密法的人要先学显教。 今天我要先讲显教,因为在座的有些是初发心菩萨。 显教给我们指的路是教、理、行、果。 教就是释迦佛说的经、菩萨造的论,都是佛菩萨教育我们的言语。 教就有道理,有真理。 佛说的是真理,懂得真理就要照着做,要行,就实践。 只讲教,只讲理论,就成一般的研究员。 三藏十二部,都是佛的教,教很多,主要说的就是理。 理懂得了,就要去实践叫做行。 教就要讲道理,又要教你怎样实践,然后又告诉你这样实践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依下士道,可生人天善趣;依中士道,可了生脱死,成阿罗汉,成独觉;依上士道,即菩萨道可成佛,渡众生。 光讲教理不修行,那叫说食数宝,吃的东西摆在那儿,只给你介绍不要你吃,有什么用? 银行工作人员一天数很多票子,票子不是他的,他不能受用。 所以讲教理,讲了以后没有受用就没有意义了。 懂了理,还要懂得如何实践,要行动才有结果。 佛法的内容是教、理、行、果。 对教理行果要信解行证。 对于佛法先要信,比如你们有点信才来听经,听了之后,又能够接受,你就信了。 如果你听了,简直接受不了,你二次再也不来了。 第二要解,不解。 就是迷信,而且容易动摇。 今天偶尔高兴信,明天有点什么因缘又不信,所以信了之后就要求理解,钻研一下。 第三要行,懂得了之后就要实践。 老修行批评说法师、学法师,说法师只是说或者上黑板拿粉笔写,而学法的只是抄黑板,考的时候得壹百分,结果不能付诸实践,这样子搞,简直可惜时间。 所以老上师不愿听人说研究佛法,研究佛法就不是信仰佛法。 研究研究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而不晓得他是个宝,所以佛法首先要信,要知道这是个要紧东西,是个宝贝,然后才能解,不下点工夫不能解,除非上根利智,又遇到大善知识,否则非下决心来钻不可。 解了之后,要行,行了之后经过实践才证实这个道理是对的。 所以学佛的内容是教理行果。 而我们自己呢,就要信解行证,先要有信心,然后要舍得动脑筋去学,学了要行,要用实践证明佛法真理的正确。 许多学人,始终不晓得什么叫行深般若波罗密多。 许多居士很虔诚,天不亮就去上殿,到底上殿念的什么? 是显教? 还是密宗? 都没有弄清楚。 显教的庙子为什么早晨念那么多咒? 我们了解不了解呢? 我们大家都念心经,心经中“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两句怎么讲? 讲不得就没有解,得到的利益就不多。 “色不异空”“色”字怎么讲,我们这里听经的人中恐怕一半以上的人讲不了。 心经把佛的教理最要紧最要紧的精华提出来,我们天天念,天天念都讲不了,这就成盲修了。 所以教理行果缺一不可。 现在我们从哪学起呢? 我们先学《百法明门论》。 有些居士说我们不想学《百法明门论》,我们要学心经,或者我们要学《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法里最尖端最尖端的,最深最深的;《心经》是佛法里最浓缩最浓缩,最扼要最扼要的。 我们现在还是万丈高楼从地起,从基础学起。 我给大家讲的《百法明门论》这本书是讲教的,也就是讲理。 书中有一百个题目,或者说一百个条目,讲一百样东西。 汉语解释法字与佛教百法之法不同。 百法之法,说俗一点,就近于我们说的东西。 什么东西都叫法,物质的、精神的、外在的、内在的、具体的、抽象的都是法。 有一百个东西,佛法就给它命了一百个名,看到这一百个字,就知道它倒底是说的什么。 名与法是相应的,比如蒲团两个字就代表一个东西,蒲团就是一个法。 说简单点,佛法里面有一百个名词,把这一百个名词弄清楚了,以后看经书时遇到这一百个名词就知道它说的是什么了。 因此《百法明门论》可以说是佛法的小词典,这个词典只有一百个词条。 把这一百个词条懂得了,你就进入了智慧之门。 “明”就是佛法的智慧,学佛法要想得智慧,就得找门进去,所以叫“明门”。 这一百个名词是佛法里的特殊词汇,是入佛法之门的敲门砖。 就与小学生读书先认方块字一样。 你先把着一百个方块字认得,以后才好看佛法的书,才好听佛法的经。 把这一百样东西领悟了,就可得到佛法的全部智慧,进佛法的智慧之门。 我不能讲得太深,我的讲法老婆婆都要听得懂。 我在老上师那里听经,老上师讲般若,大略就有十分之几的人打瞌睡,老上师讲经,推车的车夫都要来听。 上师讲般若他打瞌睡,我一看,其中还有一些老资格,为啥呢? 有点深是一个原因,有无往昔的善根才是主要原因。 往昔跟般若无缘的人,一听到讲般若就要打瞌睡。 讲到这最要紧、最要紧的时候,他就打瞌睡,所以我们第一个就要禁忌打瞌睡,为什么呢? 《百法明门论》是论,论者就要议论,要讨论的嘛。 这在佛法里叫慧学。 这就有点专门,有些人钻不进去,钻不进去就打瞌睡。 但是我们现在又想学佛法,要想学佛法,就要想法进门。 有的善知识说先学经,后学论,是有一定道理的。 现在很多人提倡把佛法翻译成白话文,翻译的不好,就要发生误解。 《百法明门论》不是一部独立的书。 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取回来一部大书,名字叫《瑜伽师地论》。 瑜伽翻译成汉文就是“相应”,相应就是符合,心与境要符合。 实际解释,瑜伽就是修定,瑜伽师就是修定人。 所以瑜伽焰口不简单,放焰口的金刚上师要有定力才行。 瑜伽与密法是一家人,密法主要就讲修定,修定要观想,观想就是心与境相应。 这部大经有一百卷,把修行的教理行果都包含了,它教修行人如何依次从人天善趣修到声闻乘,然后最后如何修成佛,也是一个菩提道次第。 百法是从那本大书里把最要紧、最重要的一段提出来的。 玄奘法师翻译瑜伽师地论,然后又在瑜伽师论这个系统下翻了十部论,叫一本十支。 《百法明门论》有很多注解。 玄奘法师之后,他的一些弟子给这本书著了许多注解。 我们今天在座的朋友,有些学得很多,这本书不学也可以,但是也有许多是新学佛法的菩萨,所以我们决定选这本书作为每个星期天讲的课程。 “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法师唐太宗时在长安译出的。 百法明门是世亲菩萨著,世亲菩萨是大乘菩萨是有宗,有宗就称为瑜伽系。 从瑜伽这个名字来看,有宗讲人生要有实际的修行。 “瑜伽师地论”是世亲菩萨的哥无著菩萨写的,据说这部论是弥勒菩萨造的。 弥勒菩萨与文殊菩萨是佛法的两支翅膀、车子的两个轮子。 文殊菩萨讲空宗,主要讲甚深的空理;“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侧重讲修行的次第。 有些人说,文殊菩萨是空宗,弥勒菩萨是有宗,实际不能够这样分。 不过是文殊菩萨专门讲甚深的般若,而弥勒菩萨侧重讲如何修行。 无著菩萨是弥勒菩萨的弟子,古代学问的继承关系,不大弄得清楚。 照佛经上说,弥勒菩萨在天上,无著菩萨是晚上入定去弥勒菩萨处学的。 总而言之,这是佛法很要紧的一套学问,是成佛的学问,所以要实实在在的修行。 “瑜伽”就是要认真修定。 修定经过些什么阶段,就是地一地,一地的有层次,所以叫瑜伽师地论世亲菩萨著的“百法”是从“瑜伽师地论”里录出来的。 世亲菩萨著的论很多,被称为千部论师,译成中文的大约卅部。 百法明门论是不是卅部中的一部。 从瑜伽师地论分出,还有十部重要的论,称为一本十支,百法是十支之一。 瑜伽师地论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有一部分叫“本事分”,本事就是根本的事情,基本事情,要紧事情。 百法是本事分的“略陈名数分”。 佛法有很多名词,名词有数目,只作简单的陈述。 百法这本书是把天地间一切大归类,归纳成一百件事物,研究这一百件事物,就把天地间的东西研究完了。 这一百样事物又分成五类。 第一类讲精神,精神分为两部分,一是精神本体,另一是精神的作用。 佛法重点讲精神,精神叫心法。 精神的活动叫心所,心所是第二类。 佛法是心理学的老师,讲心理学的要学佛法。 佛法也讲物质,物质叫色法,色法就是第三类。 色不是颜色的色,有些人念心经念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把色字讲成好色的色,这也不对。 色字有两个讲法,一指我们眼睛看到的,二指物质。 “色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上的器官,就是五官,另一方面是外界的物质。 物质就是看到、听到、闻到、尝到、皮肤接触到的东西。 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要说那个东西存在,就难以让人信服。 佛法讲物质,从色讲起,物质就是有色、声、香、味、触。 只要具有眼耳鼻舌身,你就能认识外界的色身香味触。 佛谈到物质时不讲原子、电子,而讲色身香味触,讲眼耳鼻舌身。 眼耳鼻舌身也是物质,我们叫器官。 “器”就是器具,“官”就是能管事情,五官管的事情就是色身香味触。 对物质,佛法用十个字就说完了。 不管再大的科学家,离开眼耳鼻舌身,也无法认识宇宙,认识万物。 佛法不强调什么仪器不仪器,仪器看到的还是色身香味触。 除以上三类,还有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两类,以后会详细介绍。 佛法把世间上很复杂的现象,归纳得这样简单,归纳成五大类一百个法。 佛法强调意识,意识到底在哪里,佛法明确指出就是大脑,意识就可以把色身香味触都统起来,有意识帮助才能给事物命名。 “心”究竟对记忆,认识有没有作用,医学家还不能肯定。 眼耳鼻舌身,怎么认识外界呢? 能真正起作用的叫“根”,周围那些零件叫“扶根尘”。 “扶”就是扶助。 能够看的叫“眼根”,相当于视神经。 眼睛能看有视觉神经,耳朵能听有听觉神经,鼻子能闻有嗅觉神经,舌头尝味有味觉神经,全身有触觉神经,这些叫净色根,净的意思,表示不是粗糙的、平凡的,是高级的物质。 根是物质与精神联系的枢纽。 所以佛法讲宇宙讲人生,从这里讲起来,讲百法先讲“色”;讲“五蕴”先讲“色蕴”。 一百样东西又可分为两大类,一叫有为法,一叫无为法。 心经里五蕴皆空的五蕴,都是讲有为法,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为”就是造作,有条件才生,不是无因而生。 我们讲百法就要讲心。 讲精神就是讲心,心就有心理作用,心理活动,叫做“心所”。 所以佛法也可以说是心理学,佛学又叫心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研究心理作用,只不过从前没有这个名字而已。 学百法以前先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叫《中国佛教》,这是五十年代在中国佛教协会的组织之下编写的。 当时斯里兰卡的总理马拉拉色喀拉提议编一部佛教的百科全书。 中国的佛教中,汉地叫汉传佛教,西藏的叫藏传佛教。 南洋国家的佛教叫南传佛教,或者叫巴利语佛教。 这是世界上佛教的三大语系,全世界佛教简单分为三大派。 一般说法,汉语系偏于大乘,巴利语系偏于小乘,藏语系偏于密宗。 用中国文字写的就叫汉语系,用藏文写的就叫藏语系,用巴利文写的就叫巴利语系。 斯里兰卡的总理发起时,周总理还在。 中国是一个佛教大国,汉语系的根在中国,藏语系的根还是在中国,南传佛教中国还是有,所以周总理支持他们,答应帮助他们。 关于我们中国佛教的这一部分的内容都由我们中国人来写,那时侯就把我们中国所有的佛教学者请到北京来写这本书。 这本书写出来之后,还把它翻译成英文才送到斯里兰卡。 后来又把我们写好的这部分编成《中国佛教》一书,原计划出六厚本,现在只出了四本。 这部书就是中国佛教很好的百科全书。 这部书里有一篇介绍百法明门论的文章,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百法明门论,就是根据这本书。 《中国佛教》这本书中介绍《大乘百法明门论》这篇文章,作者叫虞愚,是中国著名的因明学家,已经圆寂了。 《大乘百法明门论》,世亲造,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在长安北阙弘法院译出。 作者世亲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系学者,著述弘富,有千部论师之称。 其所造论译成汉文的约三十部,此《百法明门论》即其一种,被称为瑜伽十支论之一。 本论是据《瑜伽》五分中本事分、略陈名数的著作。 内容略以三门分别:一、引经标宗,即“如世尊言”等;二、寻经起问,即“何等一切法”等;三、依问次第作答:先明“百法”以解答“何等一切法”问题,复明“二无我”以解答“云何为无我”问题。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二年在长安北阙弘法院译出的。 北阙是宫殿的北门。 作者世亲,是印度大乘瑜伽系学者。 印度的佛教分成两大派,一大派叫中观派,一大派叫瑜伽派。 中观就是我们常说的空宗,专讲一切法空的道理,瑜伽系偏重于讲修行。 “瑜伽”是梵语,翻译成中国话叫“相应”。 “相应”二字解释相当多,两样东西相适应叫相应,瑜伽系讲相应,是说修行要相应。 简单讲瑜伽就是修定,所以密宗就爱讲瑜伽,瑜伽就是修定的别名,瑜伽派主要讲修行。 中观讲见,就是说认识要正确,中观派要得中观的见,中道的见,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对于一切法得中正的认识。 瑜伽系指有宗,中观系指空宗。 这就是印度大乘的两大分枝,在西藏就叫二大车,是说如车子的二大轮。 瑜伽系后来传到中国就叫唯识宗。 密宗也讲四部瑜伽,指《瑜伽师地论》这本书一共有一百卷,是瑜伽宗主要经典。 这本书分了五个部分也叫五个地,其中有个部分叫本事分。 本事分中有一段题为“略陈名数”,是作者简单陈述那些重要*轮名称。 学佛法有一个难点,就是对名词不懂,有两句话是:“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世间一切法都有名,我们讲话,说出来的都是名。 学佛法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也是名词,你根本不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怎么理解它呢? 学法先就要学佛法的名。 梵文的法(羯磨)与中文的法含义有差距,所以瑜伽师地论就要“略陈名数”,先简略地陈述一下佛法里有些什么重要的名词,每个名词有很多数目。 如三宝有“三”字,六道有“六”字,五蕴有“五”字,都要讲数,讲法相和法数。 法相是名词代表的东西,这个名下分出多少项目,就是数,合称名数。 这部百法明门论分成三大段:把经文一段一段分出来,叫分科。 分成三大科,就是分成三大段。 头一段叫“引经标宗”,就是引经中的文字,标示出这部论的宗旨。 引经标宗是哪一段呢? 就是论文中的“如世尊言”,以下的文字。 “如世尊言”就是引证(佛说的话)。 第二大段“寻经起问,”是依着这经发问。 问什么呢? 世尊说:“一切法无我”,这五个字不好讲,所以要依经发问,问“何等一切法? 云何无我? ”第三才依次作答。 佛说一切法无我,什么是一切法? 回答佛说的一切法到底是什么东西? 就叫依问次第作答。 先答“何等一切法”,所以一个接一个的讲,就讲了一百个东西。 关于一切法的部分,分五大类,共有百法:第一类心有八法;第二类心所有,有五十一法,又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法,二、别境有五法,三、善有十一法,四、烦恼有六法,五、随烦恼有二十法,六、不定有四法;第三类色有十一法;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法;第五类无为有六法。 在说明无我方面:初明人无我;后明法无我。 本论对于一切法与无我法,都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各举了实例,极易了解。 法字怎样讲? 法的定义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 它能保持自己的特点,有它一定的规范,使人能生起对它的认识。 对一切法,论师用一百个名词作了概括,解释。 后面还要解答一切法怎么样无我。 无我更不好讲,无我就要分成两方面来讲。 就是两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 人无我是讲每一个有情都没有实有的我,没有我们执著的那个我。 法无我讲任何东西都不是实有的,不是我们执著的那个样子。 我们对于任何东西都执为它实有的,无的是我们的执著。 并不是今天我们在座几十个人,都混成一团,你就是我,我就是他。 在这小小的书里主要说明,一切法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就讲心,佛重视心,佛学就叫心学。 佛学要讲生死轮回,随业受报,就要讲人的思想,什么是善心,什么是不善心,让我们止恶修善。 善、恶在哪里分? 就在我们的思想上分,所以先讲心、心分为八个,就是我们讲的八识,第二讲心所有,即是心理活动。 我们的心万念纷飞,善心、恶心归纳为五十一个。 天地间一百样法,心的活动,就占了五十一样。 我们学佛就是要修心,所以要重点说明。 五十一法又分成六位,即六个部分。 心所是个略称,具足应说心所有法,是心上发生起的变化。 第一叫遍行心所,遍行就是说只要你起心动念,那个心就要起,到处都有它,普遍存在。 第二是别境心所,心要对境,心不孤起,仗境方生,有境心才能生,不能起无境的心。 如果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还是一个境。 有些心起得普遍,有些心要特殊的境才起,称“别境”。 第三叫善心所,第四叫烦恼心所,这些烦恼很普遍,名为大烦恼、根本烦恼。 第五叫随烦恼心所,随着根本烦恼起。 第六叫不定心所,这些心所可以是善,也可以为不善。 佛法要对治众生的心,所以要下功夫来研究它,看哪些是好心,哪些是坏心。 第三类讲的是色法。 色是物质,佛法不否定物质,在百法中用了十一个项目来谈物质。 众多物质,释迦佛用十一个项目就把它包括完了。 除了物质精神之外,第四还讲了心不相应行,这不是在你心上起的,不要你的心去管它,有二十四样是心与色变化中的差别。 第五讲无为法,无为法就不是因缘所生法,不要人造作。 说明了一切法后就要说明无我,说明无我有两段,初人无我,人字的梵文的原文“补特伽罗”,含义是数取趣。 趣就是五趣,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 众生造升天的业就升天,造地狱业就下地狱,是它自己取的。 补特伽罗也就是有情,有情就是有心、不是木石无心,要信佛就得信这个事,人死后还得往别处区,尸体不会去,识要去,尸体坏,识没有完。 上天下地变为天人,又堕地狱,一会儿饿鬼,一会儿畜生。 对这个若不相信,就大可不必学佛法。 这是迷信吗? 科学没有证实,科学一时还证实不了,但总有一天会证实。 局部的证实会找到的,生死轮回问题,中国正经、正史都有记载。 左传中彭生伯有,转世变猪,猪还会站起,如此的记载很多,只要有记载,就有此事。 学佛必须承认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讲一切法无我,第一就要讲人无我,无我是说明人不是实有的固定的东西。 构成人的因,它的各个部分,都不是实在的。 无我是佛法的定义,本论对于一切法与无我都作了简要的分析。 本来百法的名称,散见于《瑜伽》、《显扬》、《集论》和《无蕴论》等中,但采集百法区分为五大类而加以有系统的说明的无疑是从《百法明门论》开始的。 此论主要是剖析一切法和无我理。 在一切法摄为五大类的次序上,还贯彻了唯识的精神。 论文讲得非常清楚,它说:“一切最胜故(心),与此相应故(心所有),二所现影故(色),三分位差别故(心不相应行),四所显示故(无为)。 ”这是说在有为法中,心法最为殊胜,所以首先提出。 百法散见于《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集论》、《杂集论》。 法相宗在书中把百法归纳分类,是从《百法明门论》开始的。 在把一切摄为五大类的次序上,贯彻了唯识的精神。 唯识侧重讲心,一切生命的根本是识,生死轮回是识的作用,所以先说心。 心在一切法中作用最大。 第二才说与心相应的心理活动即心所。 第三是说物质即色法,物质是心和心所现的影子。 第四项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的分位差别,即心不相应行。 最后讲无为法,是前面四项东西显示现出来的。 “为”就是造作,谁造作,因缘在造作。 一切法都是从因缘产生,什么因缘就产生什么果。 有为法中,心的作用最大。 我们好象觉得物的作用最大,因为,在我们的周围都是物,我们的心也不能抵抗。 我们凡夫不修定就不能转换周围物质。 按唯识家说物质决定于你前世的业力,所以物质环境都是由你的业力造成。 定业不可转,造了变人的业,就得变人,造了畜生的业就变畜生。 业果轮回的道理,一般人不容易接受。 生在地球上是业力所惑。 生在其他的星球上,如果星球上有人的话,那也是你的业力所惑。 我们地球上的人死了,如果变人,多半还是在这个地球上,因习惯所致。 但是人死了是不是就变人了? 不一定。 如果造了福会升天;如果造了重大的恶业,就要堕地狱;悭贪重要生饿鬼道;愚痴重要生畜牲道,五趣加上修罗就是六道。 修罗是天趣的一种,是嫉妒心最重的一种有情,他生于天,享天福,不好好修行,总要找人打架。 说有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六道,我们怎么相信呢? 马、牛、羊、鸡、犬、猪乃至最微细的动物,都是我们亲眼看见的,饿鬼哪个看见呢? 地狱更没有人看见。 佛经里讲天、地狱、饿鬼都是化生,与我们的物质不是一个频道,我们的眼睛是看不见的,必须要有天眼才能看见。 化生如梦,互不相知,有哪些业力,就起哪种化生,就有哪种化境。 所以,即使地狱摆在我们大殿上,我们也看不见,好象我们现在说的隔了一个频道。 佛法讲定,没定力,你亲眼看不到六道轮回,不但六道轮回看不见,稍微与我们常识有点差距的东西,气功师看到的你都看不到,气功师有点定的苗头。 如果我们没有定,依普通的五官来探讨佛法、生死轮回的道理,是说不清的。 佛在世时,许多外道都能看到,因为这些外道的定深得很。 我可以说我没有定,有些法师是得了定的。 现在的气功师有一部分有神通,为什么呢? 因为气功专门修定。 我们和尚专门修定的,现有多少,我们好多人还赶不上人家气功师。 对于佛教的定学,认为是玄乎其玄,自己下不了工夫去实践;对于生死轮回的说法,虽然当了一辈子佛教徒,到生命要尽的时候,也没有信进去,因为自己没看见啊! 没有得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你是看不到的。 我们相信佛法,就谦虚一点,要承认是因为我没有得定,故没有看见。 要证实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事情有没有,必须下苦功修定,得了定,上天下地找遍了都没有,再找释迦牟尼佛辩论,“我到处看了都没有,你说的是假的”。 印度现在还有伽罗教,有个伽罗教徒二十多年前入定,他徒弟把他埋了,真正入了大定的人是不出气、不动的。 二十年时间一到,他徒弟恭恭敬敬把他取出来,他又活了,因为这二十年当中他在入定,此事报上曾登载。 比丘尼要看《比丘尼传》,《比丘尼传》里很多地方记有得了定的比丘尼的典故,外人看见都以为她死了,把她抬去烧了,她又活了。 从前那些大禅师,大彻大悟,他们看见些什么境界,他们有神通。 我们这些后生小子晓得些什么呢? 我们学佛法,一点定力都没有,故佛再三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没有定,三世因果都信不进去。 学佛法先要有信心,我虽没看见,释迦佛看见、大菩萨看见、阿罗汉看见,佛在世时,连外道都能看见。 外道如果没有看见,会来找释迦佛质问。 那些外道是高级的外道,释迦佛在世时,九十六种外道,只有一家“顺世外道”不信,他没有超越普通世界的能力,照普通人的想法去推测佛法。 如果不信三世因果,不如不信佛,这是释迦佛的基本信条。 你没看见,你要相信看见的人说的。 美国我们没有去过,我们相不相信有美国存在,有人去了回来告诉你,你就相信确有美国。 西藏我们也没去过,别人有福报去朝了拉萨,回来告诉我,我也相信。 我们的五官没有亲自接触的物质多得很,我们就要相信人家有福报、有智慧的人所介绍的东西。 有些气功师有本领看到隔壁的东西,北京一些朋友看到气功师把桌子上的菜包在衣兜里,把你身上的东西放在楼上或角落里,那位气功师就是修定的。 对于修定没有人愿下苦功,说是无暇,只要肯挤一点时间还是可以的。 我们的上师教我们挤,把看戏、闲谈、转街的时间挤出来,就有时间修定了。 如果不修定要亲眼见六道轮回是不可能的,认为是子虚乌有,岂不冤枉。 有些土匪、棒客被拉去枪毙时,说“老子二十年后,又是一条汉子”,他还相信他下一世还要来,还寄希望于二世,但他不知道自己干了坏事,下一世还能来吗? 如果我们不相信三世因果,那么人世就太短暂了。 有些仁人志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不一定计较他来世怎么样。 社会上好多人一点亏都吃不得,只知占便宜,不管事情正义不正义,只要能占便宜,能赚钱,哪怕卖假药。 如果知道因果、知道坏事做不得,做了不合算,要受很大的苦报,卖假药划不来,他就会不干了,但你给他说卖假药非正义,他照样卖。 有了定才能断烦恼,通过定对佛教三世因果,如观掌中果,就不会说释迦佛在骗人。 释迦佛那么大的智慧,他是一国的王子,舍去了一切的荣华富贵,修一辈子的苦行,而去说谎话,恐怕没有人会去干这个傻事。 我还是相信释迦佛是说的老实话,那些都是他亲眼所见。 他通过他的定力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个信息传给了我们。 我们如果要证实,就要修定。 佛经里说升色界天的人必须要通过定力,生欲界天要凭福力。 不修定连色界天都去不了,所以从前的出家人叫“禅和子”,是说专修佛法的,一定要坐禅。 现在我们把坐禅变成劳动,在劳动中坐禅难度就大了。 得定需要有很大的福报,佛法把关键告诉给我们,没有定就没有神通,没有神通就不能实证三世因果。 但没有福报就不能得定,不劳动就没有福报,所以我们现在修行,还是要经劳动培福开始。 现在有些人要丢掉工作修行,也是错误的。 我们讲这本书,用普光的注解。 普光在玄奘法师的会下,是个老资格,名气相当大。 另外还有窥基法师的注解,窥基是玄奘法师的大徒弟。 我讲就用普光的注解。 经题我们已经讲过了,本书的名字上加大乘,说明这部书讲的道理不是小乘,是大乘。 大乘哪一宗呢? 属于唯识宗,唯识宗要讲宇宙人生的根源。 天地间我们称为宇宙万有,万就是极其多,数不清的多。 世间数不清的东西,谁知道他存在呢? 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才知道他存在。 我们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接触。 人就有这五种本事,有五官,眼耳鼻舌身都叫官。 官管事,管什么事,管认识外面的客观世界存在的事。 五种作用外还有思想的作用,能把五种作用结合起来,来认识周围的境界。 眼睛看见的叫色尘。 尘就是灰尘,就是外境,就是你认识的对象。 如果你的知见不正确就会起错误的认识,在佛法里就叫尘。 色还有另一个含义,凡是物质的东西都叫色,与心相对成为两个东西。 心指精神,色指物质。 佛教则认为物质环境,由各人过去业力决定,业力善恶由心决定,心才是物的本源。 佛教似乎有点唯心主义,其实它什么都不唯,只不过它偏于说“心”而已。 “心”对我们生命的作用很大。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又称六贼,这六个贼要害你,所以大肚罗汉身上就有六个小罗汉,小罗汉抠大罗汉的眼睛、耳朵、鼻子,在戏弄他,这个像就叫六贼戏弥陀。 这指我们人的眼睛、耳朵等六道门要接受外面的境界,接受外面的境界后,对爱的就起贪心,不爱的就起嗔心,这六个贼要你缘外头的境界。 我们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又不行,没眼睛就是瞎子,没有耳朵就是聋子。 眼耳鼻舌身,还有意,少不得一样。 眼耳鼻舌身意,对的境叫色声香味触法。 意根所对的境就宽得很,他对的境有些与眼、耳、鼻、舌身是共同的,有些是单独的,叫独头意识。 这六个东西,成天与你打撕搅,修行的人,就是在这六个上头用功夫。 现在讲哲学的讲认识论,佛法只有唯识论。 唯识论认为这些外境,如果你不去认识它,它对你就不起作用。 所以,人的识作用很大。 佛法里讲十二处,即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分别管色声香味触,意什么都管,无所不管。 如果眼睛看到,不通过意,还把那个东西安不上名字。 看到青的黄的,却不知道什么,要通过意才晓得这个叫青的,那个叫黄的,这种意识叫五俱意识,五识与意识同时生起。 还有单独生起的意识,同学们坐香,坐了下来觉得不坐还好点,一坐思想就多起来了。 是的,不坐不会乱想,坐起才乱想,这个想叫独头意识。 意识管的叫法,法把所有的东西都包完了。 你想到的都叫法,一切物质的东西你都可以想,一切抽象的东西你也可以想。 想入非非,想到非想非非想外,想得稀稀奇奇。 不管那东西有没有,只要你打得起妄想,都可以想,所以,惟独这个意识包含的境界就宽无可宽。 意识所对的境叫法,法就叫法尘。 意根就是你能思想的那个器官,那个家伙在哪里呢? 有人说意是心,心只是肉团;有的说是脑,脑是物质,佛法则说意根不是物质而是精神,这等我们讲到下文时再讲。 意能够起抽象的作用,把根本的东西提取出来,形成概念,对象是法。 法字就包得宽,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无所不包。 法是佛法最大的名词,有为法,无为法把法砍成两半。 有为法又砍成两半,一叫有漏法,一叫无漏法。 漏就是烦恼,是我们流转生死最微细的因。 清净能够出离生死的,叫无漏法。 使我们流转生死的叫有漏法,无漏法使我们超出流转生死的范围。 堕落三界为漏,比如你用有眼儿的口袋去打水,水就顺着眼儿漏下来了。 凡是我们认识的对象都叫法,你要认识它,它必须有它的特性。 比如说地、水、火、风,它们中的自性就是坚、实、暖、动。 佛法讲构成物质世间的东西,很简单,不讲元素,只讲四个方面。 构成物质的成分是四大,地的特点是坚、硬。 这个东西有实体,你一碰他,抵手的。 为什么两样东西要相抵呢? 各有各的实实在在的那一部分,不但地要相顶,水也要相顶,装满一杯水,再加一滴也不行,会溢出来。 所以佛法把物质的性称为大,他遍于一切物质。 地就是坚性,所谓坚性就是有一定的体积,凡是物质的东西都有它的体积,有体积就不会让步,物体有多大就要占多大的空间,这就是坚,湿是水的特性,凡是物质的东西有湿的一方面,所谓湿,就是有粘性,不散,可以动,湿就以水为代表。 物质都有一定的温度,这即是暖。 风的特点是动,动是什么? 动是运动,物质都要运动,我们这个世界在不停的运动。 凡是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地球在运动,由于错觉我们感受不出。 物理学家发现最基本的物质,也不停的在运动,原子、电子一刻不停的转动。 所以运动是永恒的,宇宙是大,天体所有物质都不停的运动。 动的力量叫风,风不一定是空间吹的风,空间的风是空气流动。 佛教讲的风,相当于科学家讲的运动。 我们身上的运动自己不觉得,我们身上的细胞,那些物质都在不停的运动,我们自己毫无所知。 人病了会觉得不舒服,是运动不合规律,有生命的物质都要运动。 我们要感谢科学家,把天体的运动确实的告诉了我们。 从前地球上的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中国人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西方的人不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说太阳围着地球转。 认为科学家讲地球绕着太阳转是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把科学家烧死了。 古人没有科学,佛教讲的道理同样不为人家接受。 人类的进化是很慢的,地球形成好多万年之后才有我们人类的存在,佛教对于天地间物质的构造说得很彻底,物质以现在的科学来讲五花八门,复杂得很。 但释迦佛简单的说,物质就是地火水风。 不管分子、原子、电子,反正逃不出地火水风这四个方面。 佛经里对于物质的色法,还有两个字作解释,就叫质碍,质就是踏踏实实,有个东西,碍就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阻碍,你挤我挤互不相让,不象心,想多大就多大,要多小就多小。 百法明门中的“法”字怎样讲,不是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的“法”那个法是佛法的全体。 我国新编的《汉语大字典》一共有十四条讲“法”,百法这个“法”字呢,在第十四条,叫“能持自性,轨生物解”。 不管什么东西,要能够保持他的自性才叫法。 自性就是他的特性,他应该有的那些属性。 属于这个东西的性能、性格,他保持得住,就叫“能持自性”。 轨就象汽车轨道,跟着它可以去认识这个东西,车子的轨道老是那条路,不会改,属性也不得改,顺着属性,你就对他能够生起认识,这就叫“轨生物解”。 “能持自性,轨生物解”这个定义就有点象现在说的范畴。 一个东西就有一个规范,有一定形相,固定不移的。 一切有为法都有生、住、异、灭,物质也好,精神也好,都要生要变化、消灭,这些都是现象,也叫做法。 佛说法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我们今天现前所有的一切,都是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这是佛教的一个总原理。 有些外道讲宇宙人生都讲不通,特别是最盛行的婆罗门教,他们说有大梵天造世界,造人。 佛说世界也是因缘所生,人也是因缘所生。 婆罗门教的说法,造成很大的迷信。 那时印度绝大多数信这个,佛就对他们提了个问题,造成很大的迷信。 那时印度绝大多数信这个,佛就对他们提了个问题,“梵天造世界,哪个又造梵天呢? ”说梵天不要哪个造,那么什么都要人造,惟独你不要人造,有这个道理吗? 所以佛一下就把这个观点驳倒了。 那时聪明人都在追求宇宙人生的真因在哪里,什么东西构造的宇宙人生,婆罗门教说梵天造世界,又说梵天就不要人造,佛说这不平等。 人家要人造,你就不要人造,叫不平等因。 佛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 人们之所以这样说,因为看得见的、听得见的、摸得着的、包含我们自身在内的一切,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参一参,你看看有哪一样东西不要因缘,是孤独的、天上掉下来的、自然冒出来的。 所以佛讲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 这个话很聪明,很合实际,所以百法里头,他先讲有为。 然后讲无为法。 无为法不是造起的。 譬如虚空,虚空是哪个造起的呢? 不要任何东西造嘛,只要里头没有塞东西,就是虚空嘛。 《瑜伽师地论》里头一共是六百六十法,百法只讲一百个法。 就象我们去游园,要把一百个人认到。 认了这一百个人,游园的时候碰到的是熟朋友。 所以凡是学法,要想懂得佛法理论的,初入门的时候,就学百法。 佛法的智慧之门在这里,钥匙在这里。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疏卷上唐大慈恩寺沙门大乘普光撰将欲造文。 略以三门分别。 第一明造论意第二释题目。 第三随文解。 第一明造论意者,寻夫三界有请五趣漂溺循环不息轮回无替者。 莫不以断常空有纷纠於怀。 所以菩萨降生垂范利物。 为除空有两执故。 开空有二门。 前明百法有体为谴执空后明人法二空为除有见。 所以有体世谛非无。 所以言空真谛何有。 随病说药病息药亡。 执药成病悟病成药。 非空非有即有即空。 既绝百非又亡四局。 然因诠显旨故假论以明。 既不说而说亦听无所听。 论之兴也其在兹乎。 此即第一明造论意。 现在我们讲的这个本子,题目长得很,叫《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疏》。 带上一个大乘,表示这是大乘法,不是小乘法,不是按照小乘法来讲的。 百法明门论是瑜伽师地论本地分里提出来的,“略录名数”就是简单的把那一段抄录下来,抄录什么呢? 抄录法里的名词,百法就是一百个名。 名还有数,数就是佛法里的科学,本地分这一段说了陆百陆拾个名,简化抄出来就是略录。 疏就是疏通,给他加了注解,就象淘河掏沟一样,把他疏通。 本书作者是大乘普光。 玄奘法师到西天主要就是学大乘法,大乘法主要学的是法相宗,学的是唯识宗,所以玄奘法师学成了,在西天有个名号,称为大乘天。 那时跟玄奘法师学的那些弟子也就称为大乘,所以普光法师有时就称为大乘光。 大慈恩寺是那个时候给玄奘法师修的庙子,为啥叫慈恩寺呢? 玄奘法师学的是弥勒菩萨的法,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弥勒菩萨就叫慈氏,为报答慈氏之恩,玄奘法师修的庙子就叫慈恩寺。 古代和尚同名的很多,所以提法师的名字都要把所在庙子的名字带上,指出他究竟是哪个地方的出家人。 “将欲造文,略以三门分别,”这是普光法师的话,说我要写这篇文。 来注解这个“百法明门论”,造就是著作。 要造个注解,解释百法,简单的先把它分成三个项目。 佛法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文章段落分得清清楚楚,这叫分科。 一部书、一篇大论,乃至于一篇小的论,到底有几个段,要先分出来。 一个大段之内又有几个小段,小段之内又有小段都要分下。 有时甲乙丙丁分下来分不完,又子丑寅卯,又往底下分去。 所以佛法是科学,佛法写的这些论文,都可以整整齐齐的用这个形式,把他分析出来,就叫科判,判就是分析。 因为佛法理论太细言,不把段落分清楚无法理解,学的人简直分不到枝叶。 千头万绪,一分出来,清楚得很。 所以普光法师说我要造文,疏理不通的地方,来解释这个论,“略以三门分别”,就是分三个项目来分析这个论文。 “第一明造论意”,这是说第一我要解释。 这造个百法明门论,目的何在,意旨何在。 讲这部论,首先要搞清楚那个时候为什么要写这部论。 “第二释题目”,第二段要给你们讲这个题目的含义。 “第三随文解”,就是随这百法明门论的文逐字逐句的讲下去。 这是普光法师交待他造这个疏是怎么安排的。 “第一明造论意者”,就是对造论宗旨作具体阐述,文章就开始了。 “寻夫三界有情,五趣漂溺,循环不息,轮回无替者,莫不以断常空有纠纷于怀”。 古文中提一个项目,要加一个“夫”字,夫就是提出这个事情。 “寻夫”的寻是个动词,不是寻找的寻,而是探讨的意思是说去探讨、去探索道理和原因,夫字相当于英文的to字。 “三界有情”,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范围,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我们现在住的五趣杂居地,欲界的有情有男女之欲、饮食之欲。 欲界包含地狱、饿鬼、畜生,这些恶趣,欲界之上就是色界。 生色界要凭定力,没有定力就生不到色界,色界都是天。 再上去是无色界,色界有物质,无色界连物质都没有了。 虽然没有物质,但有物质的种子。 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范围,六道众生就在三界里生死流转。 佛教的宇宙观就分为三个范围,就是三界。 有生命的能够生死轮回的都叫有情。 五趣就是六道,道是道路,趣是往那里趋向,五趣是天趣、人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加上一个阿修罗道,就叫六道。 阿修罗道是天的附属,称为非天。 三界有情就是说的这些有生命的六道,包含我们在内。 “漂溺”就是在水里淹没,淹在里面不能出来。 淹在天道、人道好一点,淹在恶趣里就受不了。 佛教认为生命循环不息,就象一个圈,由他的业力,一会儿升天,一会又堕地狱,一会儿又变人,没有休息。 “五趣漂溺”形容在五趣里循环就象在水里飘荡,起不来、出不去,任随水把你东一飘、西一荡。 哪个在漂你呢? 自己的业力,促使你一会又升天,一会堕地狱。 所以这个三界犹如火宅,你仅管有时生在善趣,善趣也有善趣的苦,如果生在恶趣,那更受不了。 所以漂溺不能自主,“循环不息“,没得出离,找不到出口。 循环两个字大家都懂得,就是没有休息,有的人说死了就没有了嘛。 人死了不但有,还要变这样、变那样。 不但变,还不止变一回。 变来变去没得终止,休息。 我们工作可以退休,三界众生轮回。 息不了气没有退休,就是这个苦啊。 “轮回无替”,“替”用现在的话说叫顶班,轮回的事情哪个来替你? “者”是说它的因缘是什么。 者字不是一个空字,是给你提出问题。 三界的现象这样子,因缘是什么啊? 答案是这个原因,“莫不以断常空有纷纠于怀”啊。 这些众生的生死轮回没得一个不是这个因缘,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轮转生死。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他心里头没有通达佛法的真理,或者说“断”,断就是说死了就没有了;或者又说“常”,常就是一有永远有,有些外道说我生天,寿命就长得很。 “空”就是说没有,就是有个我。 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我死了我究竟还有没有? 如果有我又往哪里去? 所以在我们这些凡夫心里头,一会又觉得是断,死了就没有了;一会又觉得是常,千方百计多活两天,能够活到八百岁,一千岁最好。 有些实有的,我们认识不到,说他是空的;有些东西没有,我们又看成实实在在。 我们思想都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虽然我们一天慌慌忙忙,早晨起来吃饭、上班,没有想这个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每个人脑筋里头都有。 到底我死不死,我死了还有没有。 一天“纷纭于怀”,就是自己思想上没有弄清楚,乱乱纷纷的。 “纠”就是那些问题纠结起,混混乱乱的。 各人有一套想法,大家都弄不清楚,那么佛就给你解决问题。 释迦佛还没有示现成佛之前,称为菩萨,叫普明菩萨。 示现成佛就是“降生垂范”。 佛从兜率天下来,在印度降生,给我们大家留下模范。 垂范就是给我们留下一个示范。 “利物”的利就是利益,物字不当物质讲。 当有情讲,利益这些有情“为除空有两执故”。 佛教里有许多宗派,都是建立在断众生的“空有”两执上。 众生不是执空就是执有,空有呢又有细的空有,所以佛教各宗派里也有不同程度的空有,小乘有小乘的空有,大乘要断大乘的空有。 空就是偏于断的一面,有就是偏于常的一面,一偏就错了。 怎样才不错呢? 要正正确确的把这个问题认清楚。 有的承识其有,没有的不要认为它有,哪些是有呢,佛说因果是有。 佛的理论一直就讲因缘,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生,有这样的因就有这样的果,如是因,如是果,这个很科学。 佛说的因果是有,而物是没有的,种种理论,就是破除我们把这个东西执实在了啊。 最普遍的,现在有些人就把钱执得实在得很,钱拿来做好事,利益人民,利益国家,钱就有用;钱只拿来自己享乐就不对了。 并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问钱的来路,违法乱纪,拿得来就拿,就更不对了。 执有就是把这个东西认得很真,要把这个东西拿到手。 执着第一就是执我,这个“我”要得紧,没得“我”还有啥子下文呢。 佛法再三说,你那个“我”是没有的,但是人们从有我起就自私自利。 自私自利就叫我爱,都为我打主意,问题考虑首先想这个事情对我有益吗,还是没得益。 执着有我,叫做我执。 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佛说后来要遭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佛法说的因果业报这个规律就是有,不承认就叫空见,就叫断见。 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就是众生的有。 有就是执着有“我”,空呢就是不承认因果。 凡夫空也空错了。 有也有错了。 佛再三跟大家说,这个“我”不是个实在东西,不要把他保爱的那么厉害。 所以要除空有两执,“故开空有二门”。 凡夫的空有两执,都是错误的,佛对众生的教训,就要他除去这两个执著。 所以佛说法,对于执空的就要说他有,因果是有;转凡成圣,是有;生死流转是有。 要断掉我执呢,佛就给他说空,不但说我空,还要说法空。 凡夫对自己,觉得有个“我”。 外面的事事物物呢都有一定的因果,不晓得有个因果道理,佛法里有个名词叫“恶取空”。 佛法都讲空,什么都空了,那因果就空了,既然都空了,那还有啥子报应呢? 我就随便为非作歹,也不得堕地狱。 所以这个空是错误的,佛法说空。 断除错误的有,说有谴除错误的空,所以除空有两执,开空有二门。 佛法说有,说有因缘除恶取空,佛法说空,除你那个执着。 “前明百法有体”,“前”指前一段,说明一百样东西,各有他的实体。 有实体这个说法,是一切有部的说法。 佛法大约分成四个部分,大乘有两派,一派偏于说有,一派偏于说空,小乘也有两派,一派偏于说有,一派偏于说空,。 各派都有佛弟子,不过有些人的见解肤浅些,有些人的见解深入些,每派的见解都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不过有些低级些,有些高级些。 有了低级的认识,然后才进入高级的认识,所以宗喀吧大师在西藏讲佛法,要依四个步骤来讲。 小乘偏于说有的,叫做有部,小乘里说空理的称为经部,把有部那些见解都编进去了。 世亲菩萨造俱舍论,又是有部,又是经部,把有部那些见解都遍进去了。 世亲菩萨的智慧超过有部以上,他接受了经部的见解。 经部的见解就比有部要高些。 有部就要说一切有,世间万物都说是有,太不超脱了,小乘的经部就比有部要高一级,就要说那些是空。 我们中国现在学小乘的论,就学俱舍论。 俱舍论有四个字,叫“宗有朋经”。 他说我写的是有,“朋”就是偏向,跟他当朋友,我也要与经部当朋友。 所以俱舍论有部的经讲完了,要把经部的道理抬出来。 他的文章写得有点隐约。 有部的人看不出来,实际上世亲菩萨是偏向经部,他已经接受了经部的思想。 我们现在学法的人,学佛法的法相,都学世亲菩萨的俱舍论。 学俱舍论就把小乘的两部都学了。 西藏人学法相呢,就学小乘两部,学了有部再进一步学经部,经部已经有了空的意识的萌芽。 佛说法都是为了除执,除我们凡夫的错误的执着。 我们应该空的就要认识空,有的也要认识有。 错误的见解就是把空的认成有,有的又认成空,众生犯错误,就是这样的。 小乘象犊子部,把“我”执着得来莫名其妙,连有部的人都看不过,要批评他。 所以俱舍论后面专门讲无我,批评犊子部。 大乘也有空有二宗,文殊菩萨就专门讲空宗,弥勒菩萨专门讲有宗。 西藏人说文殊菩萨讲的才对,讲透彻了。 (汉地)说弥勒菩萨才说得对,不落断边。 所以西藏佛法的等级,四部中,空宗高,有宗低。 我们汉地的人讲大乘,把空宗搁在底下,把有宗搁在高上,认为空宗的人,容易发生偏差,起断见,要照唯识,把有宗的道理讲好才对。 但是如果要断除执着,还是要依西藏那个说法,文殊菩萨才把你那个执着断除得干净。 “前明百法有体”就是说,头一段说百法这个东西都有实体,就是谴除你那个空执,不要堕于恶取空。 “后明人法二空为除有见,”最后才说人无我,法无我。 我字就是执着,我字不是普通讲的我。 要懂我执,可以参一下。 西藏的法师说,你不晓得你那个我执在哪,下楼梯的时候,脚一下踩虚了,“哎呀要绊到我”那个时候你就晓得我执是啥。 有时候你疑心人家打你的主意,嗯,他要整我,你就晓得“我”是啥东西。 佛法千言万语,就是给你讲清楚人我、法我。 法我就是把东西看得很实在。 我的东西、我的家、我的房子、我的钱、我的地位。 从我字出发就有“我所”。 所以“后明人法二空”。 不要都把那个我弄得实实在在。 “我”到底是个啥? 若说就是我这个身体,这是物质嘛,物质怎么是我呢? 所以这本书,前头说百法,各有各的体相,后就说人法二空,除有见。 有见是你的邪见。 执着“我”为有,执着东西为有,就有我爱的东西,第一爱这身体。 科学家说过十二年,身体物质就要换完,哪一个是我呢? 第二呢,爱我所有的东西,那就叫“我说执”(我所就是我所有的东西)。 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 说空就除你这个有见,见就是你的理解,理解错了就成执。 “所以有体、世谛非无”是说,为什么说有呢? 要说个所以然。 谛就是真理,拿世间的真理来讲,这个东西不是没有,因果不是没有,因缘不是没有,事事物物都是因缘所生,造业受报这个是一定有的,世俗谛就是世俗的真理。 “所以言空真谛何有。 ”言空是真谛上讲,从真真实实的道理上讲这个东西是空的。 世谛讲因缘所生是有,真谛就讲因缘所生就是空;虽然空又说他确实有,他是因缘所生,有生灭变化,所以又说他是空。 有就是有因缘,如是因如是果,没有这个因就产生不出这个果,这是世间的事实真相。 宇宙万物都有他的因,太阳系咋个变出来的,都有它的因。 从世间因果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无因而生,因果律是普遍规律。 但是善恶因果呢,我们凡夫就不容易看见了。 其实现实中也看得见,书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大家的常识积累多了,承认这个规律,做好事的就有好报。 但是三世因果,没有天眼就看不见,修了定,修起了天眼就看得见。 所以佛法强调三学,要由戒生定,定没有修起,佛法说的好多东西,自己的知识还接受不了。 因为没有得天眼,人死了你就看不到往那里去,看不到就说没有了。 世谛是有,从世间法来说这个生死循环是有。 “所以言空真谛何有”释迦佛被称为空王,这个空字就是真理,在真理来看,没有那样东西是固定的,是实有的。 佛的智慧,真正看到这个事实。 谛就是现实,从这个真真实实的现象来看,没得一个东西是有。 我们执着的对象是虚妄的,所以就该取消,取消的办法呢,有时可以用言论进行辩论,还有个办法是入定。 世谛就是世间的真实,世间的真实就是如是因,如是果。 科学试验可以证明如是因,如是果。 我们不是科学家,科学家做试验,我们是门外汉,就不晓得。 科学家比我们高一步,容易懂得佛法。 单说我们这个宇宙天体,释迦佛出世以前,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是非常局限,非常狭隘。 释迦佛说这个世界的成住空坏,说有无边世界,才扩大了我们的眼界。 现在天文学证实了,天上我们看到的丁点大的星星,都比我们太阳大得多,太阳又比我们住的地球大得多。 从前我们都认为太阳与月亮一样大,其实太阳是地球的爸爸,月亮呢还是地球的儿子,从前的人就不晓得。 佛当时也是随顺世间人,说有日光天子,有月光天子。 实际上佛就早发现宇宙至大,世界无边,都有成住坏空。 世俗谛有因有果,我们生死流转之三世因果,也是这世间的真理。 佛法一开始就要讲因缘,菩萨要赞叹佛。 世间千差万别,无数的有情,轮回生死,无数的世界一个总原理,因缘就把他包完了。 万物都有因缘,有正因,有助缘,正因就是主要的缘,助缘就是那些附带的缘。 因为有因缘才能产生,就不能把事物看成一成不变的,孤立的,所以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空不是说这个东西等于毫无所有,因缘所生法,就是缘生缘灭,因缘具备了他就能够存在,因缘不具备,他就消灭,所以他就不是固定的。 真谛就说缘生的东西都没有实体,大乘就要讲这个实相,就要看到事物的这个真实的现象,真实的现象就是空,所以说“真谛何有”。 你要去追求真实的现象,你就懂得这个东西不是象我们看到那么实实在在的。 说有是除我们的断见,说空呢就为我们的常见,这叫“随病说药。 ”佛说法看你得的啥子病,就给你开什么方子,你的病是把没有的执着为有,那么就给你说那东西是空的;若是把有的东西说成是没有,那就要给你说那个东西是有,所以“随病说药,病息药亡”。 你们错误的见解纠正了,药也就不要了。 “执药成病”是说病都好了,还把药执着到,又得了新的病。 把药执着到就是学佛法学错了,特别是把“空”学错了的人,把因果空了,不信因果,就成了病。 所以佛在般若经里再三说,这“空”不能随便说,弄错了就会不信因果。 “悟病就成药”。 你有病,你错了,觉悟了错误就莫有了,悟病就成药。 你患的执有的病就拿空给你做药,执空的病就拿有给你做药,这个药不是拿给你吃,是你要觉悟,你懂得你自己错了,那么这个法就是你的药。 “非空非有”,就是说不要乱执着空,也不要乱执着有,不要死心眼,佛法是非常灵活的。 所以爱因斯坦说,佛出了世,地球上就有了辩证法。 辩证法是活的,不能死死的执着一个观点。 “即有即空”这句话就是宗大师缘起赞里翻来复去讲的“缘起故性空”。 缘起就是有,现前的事物哪一样东西不是缘起的啊! 一个包子就要一千个人才做得起,里头的缘起复杂得很。 既然要缘起才能构造,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所以就是“即有即空”。 “既绝百非,又亡四句”。 般若经里爱说非,非就是否定,有否定就有肯定,你说这个东西不是这样的,反转来就是那样的。 你执着非,非里就有肯定,肯定那事物的反面,你把非执着得死死的,你也就把非的反面执着得死死的了,所以还是有个执。 所以佛法里说法这个东西,你说它不实,那你就执着在那不实上了。 佛法不许人有执着,有执着就要出毛病。 所以佛法是辩证法。 辩证法称之为“扬弃”,佛法就叫“百法”,啥子非都非完了,没有可以非的。 因为不执着,还有什么可非呢? “四句”就是对一个事物或是说有,或是说无,或是说亦有亦无,或是说非有非无。 比如说一个东西,你说是有吗还是无。 有的就说有,有的不赞成有而说是无。 还有的说你们两个都没有说对,是非有非无,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 还有的又说,说有也要得,说无也要得,是亦有亦无。 辩论一个问题总不外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就把你框完。 四句都安不上,因为它本不是实有。 佛法认为我们执着的那个对象,根本就不存在,既不存在,所以“百非”也与它无关。 “四句”也与它无关,四句也安不上,百非也安不上。 佛法最聪明,随便承认什么东西,都要出问题,所以要非,非也不对,所以要绝百非。 这是讲的佛法的空宗的道理,“空”就是这样空的。 “然因诠显旨故假论以明”意思是说佛法根本就不能说,从空的角度,真理的角度来看,根本就不能说,但是,还是要说,因为要“因诠显旨”。 诠就是解释,诠表,诠解。 要解释,要表示,才能把宗旨,旨趣,显示出来。 “故假论以明”意思是说,因此就借用这个论来把道理说明。 “既不说而说,亦听无所听”,这句话就说得很高明,我给你说了,我是不说而说啊,不是一定说的,你不可以执着,所以是“不说而说”。 听了我说的法,你不要起执着,要“听无所听”;所以听了你就起执着,就成了“听有所听”了。 作者这样说是为了杜绝后患。 “论之兴也其在兹乎”,“兴”是指造这个论的动机,“其”是虚拟的语气词,是大概的意思。 这句话说:菩萨造论的动机大概就是在这里,就是为了“既绝百非,又乏四句”吧。 这是普光法师站在自己的地位推测,说这是弥勒菩萨造论的用意。 上面就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明造论意”,今天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在这上头起执着,也要懂得“既绝百非,又亡四句”。 第二释题目。 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者。 大是遮小得名。 乘以运载为义。 此言大乘遮诠立号,非是直诠。 言遮诠者简小乘故名曰遮诠。 十十名百。 广如后释。 持自性故。 名之为法。 明者是慧。 与明为门。 故曰明门。 问答往返。 称之为论。 言本事分中者。 即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也。 本事分中文繁浩博。 此论文略故言略录。 非义略也。 目昭诸法。 称之为名。 一十百千。 名之为数。 故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此即第二释其题目。 “第二释题目”,就是解释这部书的题目,“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者”这部书的题目就这么长。 “言”就是“说”的意思,“者”字是把这个题提出来,下文就一个一个字加以解释。 “大是遮小得名”加个大字就把小乘排除了,就表示这部书不是小乘,而是大乘。 “遮小得名”就是说这个论,为了排除它的小乘的误解,要加个大字,来给他命名。 “乘以运载为义”,拿现在的话说“乘”就是交通工具,乘字的意思就是能够搬运,能够载重。 这是譬喻,修行的人用佛法为这个工具,才能从现在凡夫的地位到圣人的地位。 “此言大乘遮诠立号,非是直诠”。 “此”就是说在这个题目里,“言”指加上大乘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呢,是“遮诠”。 “诠”就是表示,“遮”是遮止,遮诠就是否定的表示,否定某种东西,就叫遮诠。 “非是直诠”,直截了当的讲,正面的讲就叫“直诠”。 不从正面讲而是从反面来讲,从反面来显示我们要表示的东西叫做“遮诠”。 “言遮诠者简小乘故,” 遮诠所否定的是什么呢? 否定的是小乘。 “简”就是把他挑选出,排除了。 所以这个大字是遮诠而不是直诠,遮什么呢? 遮小乘,以上是讲大乘二字。 “百”是什么意思呢? “十十名百,”十个十就是一百,“广如后释,”一百个是什么呢? 后文会详细解释。 下面解释“法”字,“持自性故,名之为法”。 “法”字的定义就是能持自性。 一切事物都叫法,他有自己的特性,能够把特性保持住。 永远都是那样子,人家看到那个特点,就能够认识他。 “明者是慧。 ”这是解释“明”。 明是什么呢? 就是里讲的慧心所,就是我们普通说的智慧,人有智慧,就能判断是非。 “与明为门故曰明门”,因为慧心所并不一定是好的,还有恶慧,有些人很精灵,会判断,但他的判断是错的,他的慧就不能叫做明。 这里说的慧是“与明为门”。 这个慧要使人家明就不是无明。 这个慧就是明的门,门是个譬喻,这个慧能够启发我们通达诸法真理的大门,所以称他为明门。 下面讲“论”字,“问答往还,称之为论”。 论就要议论,是提问题,要解释,要答复别人的问题,问了不懂也要问,问过去,问未来,一问一答就叫往还。 论就是大家议论。 “言本事分中者”是说,还加个“本事分中”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即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也”,说这个百法明门论是从本事分里引出来的。 “本事分中文繁浩博”,《瑜伽师地论》本事分里文广得很,浩大,广博。 “此论文略故言略录”,这个《百法明门论》比《瑜伽师地论》讲这个问题的文字,简略得多,所以叫“略录”。 “非义略也”这只是文略,不是含义略,含义还是跟《瑜伽师地论》一样深广,并没有减少,只是文字少些。 接着讲什么叫做名,“目昭诸法。 称之为名”。 “名”就是说的名目,有个名字,才能够叫出他是什么,这叫呼召。 譬如我说要吃茶,人家懂得茶是什么,就会给我端来。 你说一样东西,人家懂得你所说的那个名字,就能把那个东西给你拿出来。 所以名就可以呼,呼就是叫得出他的名,名拿来做什么呢? 名就是“目昭诸法”有个名目,你一喊就要把他喊来。 比如家里有个小娃娃,你给他取名三娃,一叫三娃,他就会出来,所以名是用来称呼东西的。 “一十百千,名之为数”个十百千,就是数。 “故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所以这本书名字叫“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此即第二释其题目”这就是第二段,讲解题目。 第三随文解释者。 就此文中。 义别不同。 分为三段。 第一引经标宗。 第二寻经起问。 第三依问为通。 如世尊言。 一切法无我此初第一引经标宗明法无我。 如佛世尊诸经皆说一切法中都无有我。 故今举教标以为宗。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自下第二依经起问。 既引圣言诸法无我。 未知何者是一切法。 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 自下第三依问为通。 就答文中有二。 初答前问。 第二言无我者以下答后问。 此言一切法者略有五种等者。 此答初问。 就初答中有三。 第一牒前问举数列名。 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 第三别释五法。 就初有二。 一举数。 二列名。 此即第一牒章举数。 一者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 五者无为法。 此即第二列五法名。 “第三随文解释者”就是讲第三段,要依这个论文一句一句解释,应怎么解释呢? “就此文中。 义别不同。 分为三段”。 按照在这个论文里含义的不同,又把他分别成三段来讲。 第一段叫做“引经标宗”,第二段叫“寻经起问”,第三段叫“依问为通”。 “第一引经标宗”是说讲解论文要根据经,要引用经里的文。 标就是标示,标宗就是标示这部论的宗旨是什么? 宗就是宗旨,主题思想。 “第二寻经起问”,寻就是依经文提出问题研究。 以经文为开端,然后顺着经文研究下去。 “第三依问为通”第三段就要顺着问题,进行解释,“通”就是解释,不解释就不通达。 下面开始引经“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这就是引佛的话。 “一切法无我”,这是佛常常说的一句话,一句原理原则的话,这句话就是佛法的真理。 下面的注解说“此初第一,引经标宗”。 “此”指这里,“初”指开始,“第一”就是第一个项目,“引经”就是引证佛说的话,就把经的宗旨标志出来了,宗旨要说明“一切法无我”。 下面这个注解呢,就把这个话扩大一下说:“如佛世尊,诸经皆说一切法中都无有我”。 佛说把这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里寻遍,都没有人们执着的那个“我”。 我住在什么地方呢,这个问题,佛法各宗各派还有不同的说法。 我执到底执着的什么,禅宗说的要参,我们大家学佛的人都应在这儿用一下功。 我们说“我”的时候,心里想的那个“我”是指的什么东西,在这上头用一下功。 我们现在讲唯物,我们这几十斤肉都是物质,我在哪里呢? 九十几种物质,那一种物质是我。 所以这是佛法里的一个大问题,佛法的主题思想就是研究这个问题。 人都会说“我”,从小娃娃一直到老人都会说“我”,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说“我”,我指的什么东西,这几十斤肉能不能代表我? 众生流转生死都是把这个“我”没有认清楚,故起我执,由我执就起种种烦恼,由种种烦恼在三界中就不得解脱,就要造种种恶业,所以这个问题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大问题。 如果不信佛呢,就不问这个问题,信佛的人要问这个问题,“我”有没有? 佛说一切法无我,佛法里各宗各派都要说无我,但是,各个宗派所无的那个“我”,有微细的差别。 我们现在初学,只能学一个大概,有了我执,于是乎就有贪嗔,合乎我的就起贪,不合乎我的就起嗔。 不懂无我就叫痴。 不能够认识无我就是无明,痴就是根本无明。 贪嗔痴就是三个根本无明,一切烦恼的根子是贪、嗔、痴,而贪嗔的根本是执“我”. 要出生死,必须要无我,有我就要起贪嗔,起贪嗔就要有种种烦恼,就要起惑造业,所以这个“我”就是个大罪人,所以佛法就要教你,一切法中都无有“我”. “一切法无我”有两层解释,先讲一切法里没有我这个人,这叫“人无我”. 然后就讲任何东西都没有独立的自体,这叫“法无我”. 佛在这里解释很简单,佛说事物都是缘生,缘生故无我. 缘就是条件,一个简单的东西,都要有因缘才能把他构成,这就叫一切法缘生故无我. 我们自己成天说我我我,找一找“我”在哪里. 如果说就是那么大一堆肉,把你的手宰来丢了,你那个我还在不在? 那个我还在嘛,最后把手宰来丢了,你那个我还在不在? 那个我还在嘛,最后把头砍来丢了,我就没有了,头砍了就没有了,那么你的头才是你的“我”,你全身都不是“我”. 头里什么地方又是我呢? 佛法讲无我的道理,是一层一层的讲,从小乘的观点一直到大乘的观点. 西藏就简单的分成四个宗派. 小乘有两个宗派,一个主张一切东西都有;一个主张一切空. 主张有的就是小乘的一切有部,主张空叫经部. 大乘也分成两部,大乘空宗主张一切法无我,但是唯识还承认有识,而说一切法唯识. 大乘的空就要彻底的说一切法自性空,佛起初没有说一切法空,佛起初说十二因缘,说一切都是有因缘才能够存在,没有孤立存在的东西,这是释迦佛的相对论. 哪样东西要存在,都有因缘,所以佛法整个的理论就叫缘生论. 这个原理不但包括物质的东西,也包括有情,有生命的东西,也就包括我们在内,一个人要产生,只有父,只有母都不行,要变一个娃娃出来,必须要有父又有母,父母就是人出生的因缘,这是我们凡夫看得见的. 现在讲生理学,理论一大套,一个娃娃的产生,不是那么简单,从科学来讲就有许许多多条件. 从佛法来讲呢,就讲简单一点,只有父,只有母不能有你这个人,父母跟你没得因缘,也不能有你这个人. 无情的事物的产生也不能缺少一点因缘,科学家成天研究,天地间事情的产生都有他的因缘,而这个缘绝不会是一个孤独的缘. 佛法讲六因四缘,再小的东西也不是一个缘就能产生,要许多因缘才能产生,所以它就不是一个孤立实有的。 缘生故无我,如果有我也就不待缘生,他本身自古以来就有了,还需什么因缘去生他呢? 这个道理是佛法的真理。 小乘讲的法无我就是没得这个人我,人我就是我这个人,人我是五蕴,色、受、想、行、识构造成的,离了物质不行,离了精神也不行。 单说物质,一种元素也把人构造不起来。 小乘专门讲人无我,人无我懂得了,我执就轻了,自私自利的心就没得了。 世间最讨厌的是人各为其私,这就在社会上造成种种罪恶,在生死轮回中造成自己种种业果。 假设我们人只是一堆物质,那我们成天都在为这一堆物质服务,就太没意义了。 小乘先给你讲人无我,大乘对任何东西都讲缘生,都不能孤立存在,以这个观点来反对我执,因为我们执着这个东西实有,觉得这个东西是独立的,踏踏实实的一块。 大乘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因缘而生的,不管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物质的,精神的,没有那一样东西,能够孤立的存在,这就叫法无我。 不从空的正面来讲,从理由来讲就是缘生。 我们随便举目一看,不管大小东西,一朵花一株草,都要许多因缘才能产生,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我。 “故今举教标以为宗”意思是,所以现在写这个百法明门论,提出佛的言教,把佛的话作为一个标题,作为这个论的宗旨。 这个标题就是五个字:“一切法无我”。 只要是佛弟子都要承认一切法无我,这是佛法的一个总宪法。 佛教的各宗各派对人无我、法无我的看法有差别,内地认为唯识宗是最高的看法,真正透彻的还是空宗。 小乘空有两宗,偏于有的以一切有部为代表,偏于空的以经部为代表,我们读哪一部书才把有部,经部都学到呢,读俱舍论。 俱舍论是世亲菩萨著的,他学了有部,他写有部的文章,同时举出跟有部不同的见解,就是经部的见解。 所以我们中国人学小乘要空有两边都学到,就要学世亲菩萨俱舍论。 他把小乘的空有两宗结合到一部论里,正面写的是一切有部,实际上他的宗旨是经部。 所以小乘学俱舍论就差不多能够得其大体了。 大乘的两宗就是唯识和中观。 我们汉地唯识宗已失传,清末民初在日本才把玄奘法师时代的那些论师的著作找回来。 我们重新看到唯识宗,才认识到唯识了不起,才把我们教聪明了,晓得人生来死去时怎么一回事,习气是怎么一回事,业果是怎么一回事,这一来我们踏实了。 所以我们汉地就把唯识宗特别举得高。 而西藏人他们从佛法的彻底的理论来说,认为空宗才把一切的执着彻底的扫荡得完。 空宗呢,又有点像我们汉地的禅宗,所以西藏人说大乘的两宗,空宗比唯识宗高,我们汉人呢,很多人认为,唯识宗比空宗高。 实际上唯识宗还是要说人无我法无我,不过他对于生死轮回的这个道理,细细致致的解释得清楚些。 空宗是个总原理破我们的法执,说一切法无我。 唯识宗讲一切法无我,要说缘生,也要说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就是唯识宗的一套,讲众生生死轮回的因缘,生死轮回的因缘就离不了阿赖耶识。 总而言之,不管你是有生命的东西,无生命的东西,都要因缘才能生。 缘生把有情无情一切都管完,有情就多一个生死轮回。 一切法有我无我,我们还不能切身体会,但我们这些人有我无我,这就是最现实的问题了。 我们一天到晚一开口就说我,娃娃三岁会说话也要说我,我指的是什么呢? 指这一堆肉也不对,科学来说十二年全身细胞都换完了,这几十斤肉哪里是我呢。 西藏的大德说,如果你不晓得啥子是我,下楼梯的时候脚一踩虚,心头一想“我要跌倒”,那个我指的什么,你自己去体会。 那个我就是我们生死流转的根本,也就是我执习气。 “我”这个观念把我们跟得深深的,有了“我”这个观念,就永远生死轮回、流转。 人无我、法无我归总都可以用缘生无我这个公式来解释。 人是缘生,事事物物都是缘生,最小物质都是缘生,最大的宇宙也是缘生。 天上的星球有成住坏空,成住坏空也是有因的,所以佛说缘生这个定理,谁也逃不脱。 缘生就无自性,所以一切法中都无有我,把人无我,法无我这两个关透过,人就聪明了,就不是死心眼。 要讲明一切法无我,有两个问题,“何等一切法”这句话说什么东西叫一切法呢,一切法指的什么东西呢? 然后“云何为无我? ”即什么是“无我”。 “自下第二依经起问”,说这一段文起一直到下文就是第二段,叫“依经起问”,依经说一切法无我的道理。 老师出命题,学生就要提问题:“既引圣言,诸法无我”,你既然引佛说的话说诸法无我,“未知何者是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么东西是一切法嘛? 什么样子叫法无我嘛? 我们今天在座的诸位都还是有这两个问题,所以百法明门论第一就要讲一切法。 “自下第三依问为通”,从这一段文起,一直到下文,这是第三段,就依提出来的问题,给你解释,这就叫做“通”,不解释,你就不通。 “就答文中有二”,答复这个问题的文字,有二段。 “初答前问”,第一段就答头一个问题,“何等一切法”。 要答这个问题,就说了一百个东西。 “第二‘言无我者\’,以下答后问”。 第二的文还在后头,这句话以下就是答后面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答,“云何为无我? ”学生提两个问题,百法明门论也是分成两段,前段说一切法是什么,第二才答什么叫无我。 这里就答前问,“一切法者,略有五种”,先说个大纲,一切法简单分成五大类。 “此答初问”此段文就答复第一个问题,“何等一切法? ”实际上,百法明门论里广大的文章,就是答复什么叫一切法。 “就初答中有三”,答复头一个问题要分成三段。 “第一牒前问举数列名”,牒前问就是把前一个问题重复的再说一遍,举些数,还把名字举出来。 “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讲为什么要分成五种? 为什么有些不要? 不讲的就叫做“废”,保留的叫立。 为什么有些要讲有些不讲,为什么有些先说,有些又后说。 “第三别释五法”,第三段把这五种一样一样的讲。 就是这三大科,三大段。 第一牒前问举数列名,又有两小段。 “就初有二”这两小段中,“一举数。 二列名”先举数,再列名。 初就是第一段,第一段先说一切法有五种,然后第二段又把名字列出来,这就叫“举数列名”。 “此即第一”,说这就是第一小段,叫“牒章举数”。 “一者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 五者无为法”这就把五位列举出来了。 第一心法,就是我们说的精神,第二心说有法,就是心理活动;第三色法,讲物质;第四心不相应行法,是与心不相应的有为法;第五无为法。 “此即第二列五法名”这就是第二小段,於中列出五种法的名称。 一切最胜故。 自下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 问。 何故第一明其心法。 一切法中,心法最胜。 是故经言:心净故众生净,心染故众生染。 由此心故,或著生死,或证涅槃。 以胜用强,是故第一明其心法。 与此相应故。 何故第二明其心所有法。 謂此心法常与心王,同依同缘及与同时。 若约小乘更有同行。 今依大乘。 心法与王不同其行。 所以者何。 由心法等与王行相各各不同,如缘青色,心王自变,心法自便,是故不同。 此之心法与其心王,各缘诸境。 一时相应。 心起即起,心无即无。 如王左右,不离於王。 心数相应,亦复如是。 二所现影故。 何故第三明其色法。 谓此色法不能别起。 依心及所数之所变生。 是彼二法所现影故。 是故第三明其色法。 三位差别故。 何故第四明心不相应。 谓不相应无别有体。 总是假立,於前色心及心所有法三法之上,分位差别,假施设有。 是故第四明心不相应。 四所显示故等。 何故第五明其无为。 无为之法相难了知。 若不约法以明。 何能显示。 故能依色心心所有法不相应行四法之上显示无为。 是故第五明无为法。 第二段叫废立五法,说明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不该讲的就废,就不提出来讲。 立就是立个项目,要特别提出来说。 一切法为什么列五个项目,为什么有的该说,有的不该说,还是有前后次第,哪个先说,哪个后说,都有道理。 “何故第一明其心法”,“其”字用来构成四个字的句型。 法相宗的书,都是模仿印度的文字习惯。 文章都是歌颂体,四个字一句。 这本书虽然是散文,凡能够组织成四个字一句的,就要组成四个字一句,“其”字有指示的意思。 为什么第一要说心法呢? “一切最胜故”就是答复这个问题的,“一切法中”,或者说百法当中,“心法最胜”,就是说心理作用最殊胜,最有力。 为什么说心法最胜呢? “是故经言:心净故众生净,心染故众生染。 ”经里说众生的心干净,人也干净,心污染,人就污染。 出世间的心,成佛的心就清净,贪着世间的心,叫心染。 拿我们普通的凡夫来说,心净就是善心,心染就是烦恼,是不正当的思想。 心起烦恼,这个众生就造恶业,就往恶趣走,所 发布时间:2025-03-19 15:32:2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