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成峰法师:天台六人行 内容: 智者塔院天台山的历史,由来已久。 三教在此地都留下了烙印,陈隋之际,有个法名智颙的出家人来到此山,开创了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 据说,他当时在山中禅修,震动天魔。 临终时,弟子打听他的果位。 他透露自己志期铁轮,惜领众过早,只证得五品位。 根据天台的判位思想,五品位尚未断除烦恼,仅仅伏住而已。 虽然后人赞叹大师乃东土小释迦,可是那不过是称誉而已。 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有时比较真实,尤其是出家人。 老师既然如此,弟子们就不必说了。 之后,天台的子弟们再也没有出现超过祖师的人物。 这点不如净土宗,传说祖师不是阿弥陀佛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 隋炀帝,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昏君。 不过,他与智颙却因缘殊胜,智者的名字也出自他的口中。 智者的一生,经历了入山出山再入山再出山几个循环。 大苏山的求学生涯,他回忆起昔日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后期,台宗一念三千的思想也在此萌芽。 弘法金陵,与当时各大学派辩论交流,住锡瓦官、九旬谈妙,智者走到了佛学中心与前沿,树立了台宗一脉的教理。 行将崩溃的王朝,透露出使人窒息的空气,最后的挣扎掩盖不了它的无力。 僧人只合住山谷,国土宴中甚不宜。 智者想到了入山修禅。 山是前生住,林从此日开。 一夜梦中,发现自己来到一座大山,面对大海,他非常欢喜。 醒了之后,向人打听,有人说起可能是浙江沿海的天台山。 离开金陵,六朝脂粉地。 陈后主一再挽留,智者似乎早已看到他的气数将尽,毫不犹豫的走入大山。 几年后,当智者在山中禅修的时候,后祖与二个美人在同泰寺的胭脂井栏上留下了千古不灭的耻辱。 597年,晋王杨广谴使入山迎请,智者勉强出山,行至石城,病重无法前进。 不久入寂,弟子们尊其遗愿,将其送回安葬在台山。 后人于塔院上构建蓝若,称塔头寺,或真觉寺。 我们来到塔院的时候,四周出奇的寂静。 塔院很是清幽,四周有几片竹林,我们是当天的唯一访客。 寺院的老当家很热勤,主动邀请我们在那里就餐。 我们来之前的几个月,天台佛学院刚从这里移至山下的万年寺。 少了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年轻僧人,塔院里也缺乏了热闹,增添了更多的宁静。 万年寺离公路很远,不象塔院,出门不远就有交通车。 休息天,小和尚们经常请假进城转转。 看外面的红男绿女和新奇世界,世间的男女也看他们当作耍戏。 智者的塔就在殿堂的中央,进去礼拜的时候,突然产生个疑问,大师为何会选择把自己的身后留在此地,是不是放心不下他的子孙。 或许,他没法预料到,一千多年后,他的子孙们在忙些什么。 或许,他压根儿就没想过。 华顶望月宗师告诉我们,他们当家今天开车下山办事,顺便把我们捎上去。 当家年龄不大,相貌堂堂,说话有点派头,宗师和我们说过他的故事。 他未出家前做过教师,曾经跟随两个气功师练过一阵子。 那两个人是对夫妻,对他很关心,超出一般。 他静坐练功的时候,出现几次异象,眼前总是有两条很大的蟒蛇。 他去问夫妻二人,对方回答那是他们二人的前世。 有一次,外出碰到一群孩子,准备用石头伤害他们的时候,被当家的前世制止了。 所以,这世他们要来报答他。 再后来,当家来到天台出家,依旧喜欢打坐,在华顶寺里,特意建了一个小禅堂。 当家师对我们很客气,关照客堂给安排到二楼上客房住下。 刚把行李放好,几个人坐在床上聊着,门口出现一个面孔熟悉的出家人小莫。 刚准备开口,一想不对,出家了,应该叫宗明师。 宗明是湖南人,前一年也到苏州报考研究所。 后来急着要出家,于是在考前几天到了天台。 算起来,他可是我们那群备考居士中最早落发的。 他说话直截了当,出离心很强。 尽管出家了,母亲经常在电话里劝他回去。 他说打死我也不回头。 没说几句话,他起身告辞,据说要去禅堂坐香,有空再来找我们。 宗师的剃度师不住在华顶。 离华顶约二、三里天柱峰方向有几间茅蓬,他师傅一个人住在那里。 我们和宗师一起去见老师傅,一路上,宗师精神抖擞。 向我们介绍起他最初见师傅的情景。 那时,他跑到天台来出家,在国清寺住了几天,觉得太热闹,别人就介绍他到华顶出家。 找到老师傅,老人看看他,说了句:你不是开玩笑吧! 没想到,宗师还动真的了。 到茅棚的时候,天已不早,老师傅在房间里。 宗师用浙江方言叫他的时候,我们都听不懂。 随便坐在门口的小院子里,宗师向老人介绍起我们来。 老人说话的时候,有时更象在自言自语,我们听不懂,好在有宗师做翻译。 听说,老人在这里住了十几年,门前有块菜地,里面的菜都是老人自己动手培植的。 从外观看上去,个个很新鲜,绿油油的,纯粹的天然,无污染绿色食品。 山居生活简单、淳朴,没有都市佛教的热闹,老人很知足。 宗师也经常嚷着,等毕业后就回来住在老人隔壁,体验山林的静默。 我们没有多呆,老人爱静,怕我们的多话打搅老人的清修。 回到华顶,月亮已经出来。 据说,当年智者在华顶附近结茅禅修,周围留下很多传说。 子夜时分,站在华顶的回廊望着天柱峰方向,一轮明月挂在山岗上,分外灵明。 假如,能碰上个诗人,兴许又会多出几首小诗。 石梁飞瀑当家很慈悲,关照宗师带我们在天台各道场看看,特别是石梁。 第二天清早,下殿过堂后,我们跟着宗师上路。 一路步行,从华顶出发,沿公路行五六里,岔至小路,宗师提醒大家注意脚上别带上天台特产旱蚂蝗。 据说,在山里行走的人,绝大多数脚上,裤管上会附上几只。 等到发现的时候,早已吸了半饱。 公路上,随处可见一摊一摊血迹,那是它们的尸首。 宗师又说起了传说,天台山最初没有蚂蝗,智者大师来此地结茅后,有魔女来干扰他的修行。 无赖大师刀枪不入,所以被降伏。 不过,后来不甘心,变成蚂蝗来折磨住山的行者。 把魔女变成蚂蝗,描述为吸血虫,古今中外类似的故事不少。 禅师为了保护自己的小徒弟,把女人比做老虎。 早几年,还曾经随着一首歌到处传唱。 五台山西台顶有个老和尚,收了十几个小徒弟。 旅游旺季,随团来寺游览的女香客不少。 老和尚只要一发现,赶紧把徒弟往禅堂里赶,可谓用心良苦。 战战兢兢,一路小心,我用袜子包住裤子,不给魔女一点机会。 手上提根棍子,边走边拨,生怕一念不觉,老虎上身。 同行的各位,一边走一边也在谈论同样的话题。 突然,前面传来一个声音,发现了一只,赶快把它除掉。 高度警觉中,我们顺利通过了危险区。 石梁景区的字样出现在路边的时候,我知道目的地要到了。 据《西域志》记载:天台石梁桥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如晋白道猷尊者、陈智者大师皆睹面相。 幸亏是光头,进入大门的时候省去了门票。 此地旧有三座寺院,自上之下分别为上方广、中方广和下方广。 文革中被收拾一空,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 我们去的时候,中方广还在修复。 从中方广的一间客厅向外看去,石梁就横在眼前。 那是一条天然的石头,往下就是落差达几十米的瀑布。 不过,要欣赏瀑布的全景,必须下到下方广。 明时,一云水僧曾在石梁壁间留诗一首,一条拄杖一腰包,不惮千山万水遥。 举目未观方广寺,拖鞋先过石梁桥。 亭前瀑布悬空泻,屋后昙花带雨飘。 惭愧此生难再到,临行又过两三遭。 我们几个没留下只字片言,倒留下一些插曲。 瀑布前的溪水中,做生意的小贩不知从哪找来一匹白马,供游人乘坐穿越小溪。 有人怂恿文法师也试一试,文法师相貌庄严,坐在马上一定象玄奘取经。 文法师在大家的鼓励和小贩的帮助下坐到马上,可是任凭如何摆布,那马就是纹丝不动。 我们在下面建议,法师念段咒吧。 文法师说,惭愧惭愧。 比丘不恼害众生。 今天,总算有收获。 发布时间:2025-03-30 11:03:1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9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