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1) 内容: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1)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这是第二大科次相等摄,菩萨地分二科,第一科是结前生后,第二科广辨一一。 分二科,第一科是普摄学果,这一科又分三科,第一科是标释品类。 又分二科,第一科总标,第二科是别释,分三科,第一科初持摄,这一大科已经学习过了。 现在就是第二科次相等摄,又分八科,第一科是真实诸菩萨相,真实的菩萨,什么相貌呢? 这一科加以解释,又分四科,第一科征起。 辛二、次相等摄 (分八科)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 (分四科)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 怎么叫作真实的菩萨相貌? 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标列,嗢柁南曰,标列分二科,第一科是颂。 癸二、标列 (分二科) 子一、嗢柁南嗢柁南曰:真实诸菩萨,五种相应知;自性依处果,次第摄五转。 真实诸菩萨,有五种相应该知道;自性、依处、果、次第、摄,由这五种相就现出菩萨的相貌了。 前面是嗢柁南,下面第二科是长行,分二科,第一科五相。 子二、长行 (分二科) 丑一、五相谓诸菩萨有五真实菩萨之相;若成就者堕菩萨数。 何等为五? 一者、哀愍。 二者、爱语。 三者、勇猛。 四者、舒手惠施。 五者、能解甚深义理密意。 「谓诸菩萨」,就是很多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有五种相貌都是真实的,这五种真实的相。 「若成就者堕菩萨数」,如果这位补特伽罗,成就这五种相了,就入于菩萨的数目了。 「何等为五」,这是问。 下面就是列出来:「一者、哀愍。 二者、爱语。 三者、勇猛。 四者、舒手惠施。 五者、能解甚深义理密意」,就是这五种相列出来。 下面第二科五转。 丑二、五转如是五法,当知一一各有五转。 一者、自性。 二者、依处。 三者、果利。 四者、次第。 五者、相摄。 「如是五法,当知一一各有五转」,这五种相,应该知道每一法、每一个相,又有五种相现前。 「转」,就是现起的意思。 那五种呢? 「一者、自性。 二者、依处。 三者、果利。 四者、次第。 五者、相摄」,这五种。 第一科是征起,第二科是标列,第三科随释,就是随前面所标列的加以解释。 又分五科,第一科先解释什么叫作「自性」? 又分五科,第一科是哀愍,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癸三、随释 (分五科) 子一、自性 (分五科) 丑一、哀愍 (分三科) 寅一、标应知此中哀愍,自性略有二种。 「哀愍」,众生在生死里流转,有很大的苦痛,我们对他们要生哀愍心。 「哀愍」的体性是什么样子呢? 「自性」,就是它的体性。 此法的体性和他法的体性不一样。 唯独此法有这样的体性,所以叫作「自性」。 我们常常会遇见这个问题,遇见什么问题? 就是一个人有一点慈悲心,也有慈悲心的行动,我们就可能认为这是菩萨。 我看很多人,不但是一般在家居士,就是我们出家的人,也可能有这个问题,说这是大菩萨我们应该恭敬赞叹,这是佛啊! 要赞叹。 现在本论加以介绍,什么叫作菩萨? 寅二、列一、在意乐。 二、在正行。 这「哀愍」的自性略有二种,第一、在意乐,二、在正行。 「哀愍」的体性有二种,从这二种来解释「哀愍」的自性。 这是寅一是标,寅二是列,现在第三科是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就是在意乐。 寅三、释 (分二科) 卯一、在意乐在意乐者: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利益意乐、安乐意乐:是名哀愍。 「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利益意乐、安乐意乐」,对于有情有利益的意乐、有安乐的意乐。 「安乐意乐」是什么意思呢? 这前面是讲过的,但我们若不温习就忘记了。 「安乐意乐」,就是众生的生活有所不足,感觉到苦恼,菩萨面对这样的有情、这样的众生,就愿意他生活得到满足、得到身心安乐,身也安,心也快乐,希望这样,就是满足他生活上所需要的,令他心情安乐。 「利益意乐」是什么呢? 是在思想上说,就是这个人生活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他思想的贪瞋痴在活动,这不是吉祥。 需要再给他大智慧,他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敢做恶事,只能做善事而不做恶事,发慈悲心愿利益一切人,这样就叫作「利益意乐」。 对他有真实的利益了,他自已也会做一些对他有利益的事情。 就是我们发一点慈悲心,只是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思想的问题我没看见,那不是菩萨。 要知道这回事,那不是菩萨,这上面有点问题。 若是那些发慈悲心、乐善好施的人,很多人都很尊重,都很认同这件事情。 但是要讲解佛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就不同意了,那怎么能是菩萨呢? 只是一点乐善好施,解决他生活上的问题,他有衣服穿了、有饭吃了、有房子住了,这事就是大事已毕。 他心里面有很多的垃圾,还要做恶事,怎么辨呢? 那事若不管,生活问题能解决吗? 若继续造恶的话,生活会更苦恼啊! 暂时有面包吃,没有用的。 若是我们把眼睛睁开,马上发现这个世界上有这个问题。 你说你落实了佛法的精神? 我看你没有做到,没能看见这件事情,所以这是「意乐」。 是名哀愍。 卯二、在正行在正行者: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如所意乐随力随能身语饶益:是名哀愍。 我们就从哀愍的自性来看,很多很多的佛教徒都不及格的。 所以说是佛教现在是很兴盛,是吗? 是很兴盛吗? 就是这一点认识不到。 你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是佛教徒的程度,都是很低的。 为什么佛教徒的程度,那么低呢? 不学习佛法! 不学习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这一点都不知道,不要说你能做到,都不知道这件事,从这里也可以看见啊! 也应该有这个智慧。 只是把经济搞好,就行了吗? 我看是不行,所以佛菩萨是大智慧。 「哀愍」的自性有二种,一个是「在意乐」,只是在内心的欢喜,内心里想要这样子,这是一种自性。 第二种自性是「在正行者」,什么叫作「在正行者」呢? 「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这些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对一切有情的苦恼。 「如所意乐」,就是这菩萨随顺他内心的欢喜。 「如」,就是同于内心的欢喜,就是如他内心的欢喜。 「随力随能」,随福德的力量,随智慧的能力;「力」和「能」,就是福、慧。 随这个菩萨自已的福慧的能力。 「身语饶益」,内心里面有这个意乐,然后表现在身、语上来利益众生,不是但有心,他也是事实上要做这件事,所以「在正行」。 这个行为是合乎道理,是合乎佛法的道理,不是世间上的道理。 是名叫作「哀愍」。 唉呀! 就这一段文啊,为人家讲开示的时候,就说这二件事,我认为很好的开示。 就能表示出来佛法的伟大,佛法的智慧能看得远一点。 为什么生活困难? 就是造了很多贫穷的业嘛,为什么这样子呢? 没有智慧、没有慈悲心,若是内心里面有哀愍心,常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会贫穷吗? 不会的嘛,所以生活困难的原因,就是没有慈悲心。 所以现在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要改变他的思想,不要发恶心伤害人,要常常同情众生的苦难,去利益众生,有这样的慈悲心呢,就不会贫苦的。 我们发了一点悲心,只是看见表面上,他生活困难,我给了一点面包,那问题能解决吗? 这是「意乐」和「正行」是哀愍的自性。 丑二、爱语爱语自性:谓如前说,若慰喻语、若庆悦语、若胜益语。 当知如前摄事品说。 丑二是爱语,丑一是哀愍,约自性来解释,解释完了。 现在说第二科爱语的自性。 「爱语自性:谓如前说」,爱语的自性什么? 前面已经说了。 前面怎么说的? 「若慰喻语、若庆悦语、若胜益语。 当知如前〈摄事品〉说」。 在〈摄事品〉里面说过了。 「爱语自性」,在这上就是说这三句话:「若慰喻语」,就是他有一些不快乐的事情的时候,应该去安慰他,叫他消除不快乐的事、消除不快乐的心情,叫作「慰喻语」。 「若庆悦语」,就是他有一些满意的事情,要去祝贺他,令他欢喜。 慰喻语、庆悦语这是一般的人情话,人情上的事情。 「若胜益语」,当然这是菩萨的大智慧了,就是令他得到殊胜利益的法语,让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还要自净其意。 不要做恶,要做善,还要清净其心,做这三件事,就是「胜益语」。 能令他得到殊胜利益。 但是这件事人都不欢喜,若慰喻语、庆悦语他欢喜,若说胜益语,就不欢喜了,所以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这话是有道理的,有大利益的法语不接受。 这慰喻语、庆悦语、胜益语,「当知如前〈摄事品〉说」,这是在前面〈摄事品〉里面说过了。 丑三、勇猛勇猛自性:谓诸菩萨刚决坚固,无所怯劣,有大势力。 第三科说到勇猛自性,要有五个相貌才是菩萨:一、是哀愍。 二、是爱语。 三、是勇猛。 勇猛自性是什么呢? 「谓诸菩萨刚决坚固」,「刚决坚固」是什么呢? 就是要断烦恼、要成就六波罗蜜无量无边、出世间的善法。 要成就这件事,就会遇见很多的困难,而他内心里面刚决坚固,不管有什么困难,都不变动,决定要这样做、决定要做这件事,就是「刚决坚固」。 世间上也有人,也有这种事情,做了一件事非常地困难,但他的意志不变动,最后成功了,这在世间上也看见这种事情。 现在是佛法、是说菩萨做这件事更是不容易。 「刚决坚固」,就是意愿非常的坚固。 「无所怯劣」,什么困难他都不怕,一定要把这件事做成功。 「有大势力」,身口意里面、色受想行识里面、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有很大的力量,当然这件事呢,初开始也可能有大力量,也可能没有大力量。 但是最初就是刚决坚固,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是学习了佛法,有了智慧认识到这里,知道这件事可以成功,并且非常有意义,一定要这样做,没有第二条路,能认识到这里。 这里面包括了智慧,也有精进波罗蜜。 而这个力量呢,这是一生一生地栽培,今生栽培这么多,来生栽培这么多,长时期地一生一生地栽培,力量愈来愈大,所以「有大势力」。 我现在又想到一个妄想,还是应该说出来好。 就是在玄奘法师到了那烂陀寺,随着戒贤大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一开始的时候,外边有人大哭、大叫、大笑在那里,这事是怎么回事呢? 就派人到外面去问他:「你怎么回事呢? 你神经病啊!」他说不是,什么事呢? 他说:「三年前的时候,在印度一个地方,拜观世音菩萨像,求什么呢? 想要作国王,很诚心地求,求了多久以后,观世音菩萨就现身问:「你有什么想法? 想干什么?」,他说:「我想要做国王,希望菩萨帮我的忙,我能做国王」。 观世音菩萨说:「做国王有什么好处! 没什么好嘛!」「那么你要我做什么呢? 我要做国王,你不愿意我做国王,那我做什么呢?」,说:「三年后,从支那国来了一个出家人,到了那烂陀寺,戒贤论师为他讲《瑜伽师地论》,你到那去听《瑜伽师地论》,好过你做国王。」然后观世音菩萨就走了。 观世音菩萨智慧的看法;去学习佛法,好过做国王。 我们凡夫的看法呢? 学习佛法等一等,我先做国王。 这事为什么这样子? 这是智慧的问题嘛! 就是智慧高、智慧低的问题。 现在「勇猛自性」,勇猛的体性就是:「刚决坚固,无所怯劣,有大势力。」这是大智慧,智慧高啊,他看到这条路是安乐自在的,其他事情都不是好事情。 就是「勇猛自性」是这样。 下面是第四科舒手惠施。 丑四、舒手惠施若诸菩萨广大施性、无染施性:是名舒手惠施自性。 「若诸菩萨广大施性」,就是没有怨、亲的界限,布施的时候,要利益众生的时候,没有这个人是我的怨家、这个人是我亲爱的人,没有这个分别,这就是「广大」。 只有对我有亲爱的人才帮他忙,这个人是怨家,不要睬他,那就是不广大了! 「无染施性」:「无染」,是不执着。 对于亲爱的人也不爱着,对于怨家也不恨。 心里面没有这爱、憎的「有所得」的烦恼,所以叫作「无染施性」。 「是名舒手惠施自性」:「舒手」,就是伸手,我这个手伸开,布施给别人,或者是财布施、或者是法布施,这是「惠施自性」、「广大施性」、「无染施性」。 佛教徒作功德的时候,就是尽力地、尽量地作种种的法会,明白地说,就是募款。 然后去作世间的善法:给这个有地震了、这个地方有水灾了,去救济。 这事情是怎么回事? 当然这个事情,也是好事。 但是你心里面广大吗? 无染了没有? 我看都不见得,就是没有修止观,内心的思想没有改造过就是原来样,作功德的时候,还有原来的习气,那功德大吗? 我看功德不大。 读《金刚经》那一段:「若善男子、善女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这句话怎么讲? 在《金刚经》常有这些事情对比,就是作这些有为的:「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作功德,我看世界上的人作功德,那财富不会有满三千大千世界,没那么多。 但是佛问须菩提:「这功德多不多?」须菩提说:「甚多」,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这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福德虽然是很多了,但是,不是无漏的福德。 「即非福德性」,就是这么的意思,不是无漏的福德。 下面就说:若是对《金刚经》,满四句偈,受持读诵,这功德就好过三千大千世界的功德,因为什么呢? 能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 用执着心去作那么多的功德,是有漏的福德,因为心有执着。 心里面取相、执着,就有贪瞋痴,我将来能得人天的福报,将来可能作国王,就是这些有漏的、执着的,这些虚妄分别心。 若是学习佛法能令得大智慧,能消灭了虚妄分别,将来可以得圣道、可以得无上菩提。 到了那个程度,愿意作国王也可以,也能作国王,愿意作什么,都行。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而为说法。」这个功德、能力多大呢? 但是我们呢? 不要说是一般的人,就很有名气的大法师,他还是愿意作这个功德。 不是说用财富去救护众生,功德不大。 用无所得的智慧,功德是最大。 但是我们不去学习「无所得」的智慧,不愿意这样子。 所以这上面说:「若诸菩萨广大施性、无染施性:是名舒手惠施自性。」这个「无染」,是无所得的意思,有所得就是染污了。 当然「无所得的智慧」,是一方面要经过学习,而后经过修止观,成功了,才成就无染的、无所得的智慧。 不是说:完全没有学习佛法,就有这个智慧,这是不可能的。 我想这件事,任何人都会知道,本身没有经过戒定慧的改造,就是原来的样,可是前生可能有点栽培,今生有点福德、有点一般的聪明。 渐渐地渐渐地,就是有了地位的时候,作了一些利益社会的事情,一般的人可能给你五体投地。 但是也有多少福报、也在社会上,有点地位的人,他们对你怎么样? 我们说心里面的事情,未必对你恭敬、未必对你尊重。 嘴里面也是会说好话的,但是心里面未必对你尊重,你知道不知道? 我看也知道这件事,那心情怎么样? 只是一般的老太婆对你恭敬,那些有点地位的人,表面上也可能恭敬,因为现在是民主时代,所以他也要恭敬你一点,才能拿到选票,就是这样子嘛。 但是佛在世的时候,那些阿罗汉,多数不作这个事,他就是乞食,然后就是回到庙上就是修四念处、修止观,然后得阿罗汉、得无生法忍了,有三明六通的时候。 这个时候,老太婆也可能不恭敬,但是其他的国王、大臣对他恭敬。 你不敢不恭敬,但是在阿罗汉也不希求这个事情,也没看上这件事。 但是那个人自然恭敬你,而那些社会上,有读书的人也好,不敢说你是寄生虫、对社会没有供献,都不敢说这句话。 所以这个事情,从这里可以知道,佛法什么叫作兴盛? 什么叫作衰微? 才知道啊。 丑五、能解甚深义理密意若诸菩萨四无碍解,及即于彼无倒引发正加行智,是名能解甚深义理密意自性。 这是第五科能解甚深义理密意,是第五个相貌。 「若诸菩萨四无碍解」,这些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当初发了无上菩提心,然后精进学习佛法,见了第一义谛以后,开大智慧,成就了四无碍解的智慧: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辞无碍解、还有辩说无碍解。 「四无碍解」,在十地菩萨上看,是第九地菩萨才成就四无碍解。 「及即于彼无倒引发正加行智」,「四无碍解」是成就的果。 「即」,就是它的因。 「即于彼无倒引发」,于彼四无碍解,无倒引发。 需要修戒定慧,修无相、无功用的这种高深的菩萨道,才能无颠倒地引发出来「四无碍解」,这个能引发者,就是「正加行智」。 无倒地引发四无碍解的正加行智。 「正加行智」,就是在得四无碍解之前,那些修行,那些殊胜的功德力。 若是在初地,就是得圣道,前面的暖、顶、忍、世第一就是无倒的加行智。 但是现在的四无碍解,是很高的境界,得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乃至到了七地、八地都是引发四无碍解的正加行智,那就不同了。 而「四无碍解」这都是圣人殊胜的功德,而都不是在那儿睡大觉,能成就的,不是的。 这要特别精进地努力,而才可以成就。 前面说了这些事情:无染地施性、广大的施性,都不是平常人能有的,都是要用功修行,而能成就。 「谓诸菩萨刚决坚固,无所怯劣,有大势力。」这种心情呢,一般人能做到吗? 我看都不行,一般人做不到,都是要有多少生的栽培,有了大智慧,能见到了这里,才能刚决坚固,无所怯劣。 我们栽培的不够,没有智慧,能见到这里吗? 发心修学圣道,能刚决坚固吗? 都不能。 不能的原因,就是宿世栽培不够,今生的智慧也不够,所以都做不到。 前面说是爱语的自性:若慰喻语、若庆悦语,也可能会说几句。 若胜益语,我们会说吗? 就不一定了,这都是智慧。 前面说到哀愍的意乐、哀愍的自性、有在意乐、在正行都不是平常的境界。 所以没经过戒定慧的锻练,老是平平常常的。 殊胜的功德就不能成就,没能现前,原因就是没有栽培,修行得不够。 所以「若诸菩萨四无碍解,及即于彼无倒引发正加行智:是名能解甚深义理密意自性。」「能解甚深义理」,就是第一义谛嘛! 第一义谛能够通达它。 「密意」,就是不可思议。 甚深义理是不可思议,能够通达那个体性,就是要有四无碍解,才能通达,这也是菩萨的一个条件。 《披寻记》一五四九页:「若诸菩萨四无碍解等者:菩萨所修菩萨四无碍解,〈菩提分品〉已说其相。 (陵本四十五卷二页)由此善能宣说正法,于诸法中起智加行,名即于彼无倒引发正加行智。」「若诸菩萨四无碍解等者:菩萨所修菩萨四无碍解」,所修学圣道成就的四无碍解。 「〈菩提分品〉已说其相」,在前面〈菩提分品〉已经说了四无碍解的相貌。 「(陵本四十五卷二页)」,在那里说的。 「由此善能宣说正法」,若成就了四无碍解,就能够善宣说正法,宣说正法的能力就够了。 我们小小的一点聪明,讲一点佛法,那算什么啊? 怎么可以和四无碍解相比,所以应该继续努力。 「于诸法中起智加行,名即于彼无倒引发正加行智」:「无倒引发正加行智」,这句话怎么讲呢? 就是「于诸法中起智加行」:「于诸法中」,也就是三十七道品、乃至六波罗蜜,或者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在这里也能够发起智慧的加行。 四寻思、四如实智、六波罗蜜,这些都是起智加行。 「名即于彼无倒引发正加行智」,就是能引发四无碍解的正加行智。 有了这个智慧才能引发出来四无碍解,这是说「自性」。 一者自性。 二者依处。 自性这一科解释完了。 现在是第二科,说「依处」,分五科,第一科是哀愍,分五科,第一科是标。 子二、依处 (分五科) 丑一、哀愍 (分五科) 寅一、标当知菩萨哀愍依处,略有五种。 「哀愍」,哀愍众生苦,从什么地方现起呢? 「略有五种」,这是标出来了五种的数目。 第二科征。 寅二、征何等为五? 寅三、列一、有苦有情。 二、恶行有情。 三、放逸有情。 四、邪行有情。 五、烦恼随眠有情。 这是列出来这五种依处,就是对这五种人发哀愍心的意思。 第四科再解释这五种依处,分五科,第一科先解释有苦有情。 寅四、释 (分五科) 卯一、有苦有情那落迦等所有有情,皆为苦受连绵相续逼切而转;如是名为有苦有情。 什么是有苦有情呢? 「那落迦等」,翻作「苦器」,在那个地方受苦,就是地狱了。 地狱里面所有的「有情」,完全是「为苦受」,为苦恼的感觉,连绵不断,一直相续。 「逼切而转」,苦恼一直逼迫他。 「切」,是逼迫的意思,不受不行。 你不受,那是妄想啊,还是要受苦。 「转」,就是在那儿生存,一直逼迫你,在苦恼里面生存,就是「逼切而转」。 「如是名为有苦有情」,这叫作「有苦有情」,这指地狱说。 「等」,应该有个畜生、饿鬼、人间的众生也有很苦的,也应该包括在内,有苦有情就这么讲。 卯二、恶行有情或复有情,虽非定苦;而多现行诸身恶行、诸语恶行、诸意恶行,于诸恶中喜乐安住。 所谓屠养羊猪鸡等不律仪辈:如是名为恶行有情。 下面第二科恶行有情。 什么叫作「恶行有情」呢? 「或复有情,虽非定苦」,他的生活情况虽然不是决定苦恼。 「而多现行诸身恶行」,但是他的行动,多数是现出来这种恶行。 什么呢? 「诸身恶行、诸语恶行、诸意恶行」,三业都是恶。 什么恶行呢? 「于诸恶中喜乐安住」,对于造恶行的这种事情,欢喜在这里头住,住在恶行里面。 下面举出例子来:「所谓屠养羊猪鸡等不律仪辈」,这些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三业都是恶的人。 什么恶啊? 就是所说的屠杀所养的羊、所养的猪、所养的鸡等,他养这个来屠杀。 这种「不律仪辈」,就是不善良的这些人。 「如是名为恶行有情」,就是以杀为职业,有的是以盗为职业的,这是「恶行」。 卯三、放逸有情或复有情,虽非定苦及行恶行;而于诸欲,耽着受用,常乐安住种种俳优歌舞笑睇以自娱乐,所谓一类受欲尘者:如是名为放逸有情。 下面第三科是放逸有情。 什么叫作「放逸有情」呢? 「或复有情」,虽然不是决定苦恼,也不是做很多恶事。 「而于诸欲,耽着受用」,对于色声香味触的欲,他很染着,执着就是要享受欲。 「常乐安住种种俳优歌舞笑睇以自娱乐」,欢喜安住在各式各样的「俳优」,就是唱戏的。 有唱歌、有跳舞,在那儿嬉笑。 「睇」,就是小小的斜视,不是正视。 「以自娱乐」,过这样的生活来娱乐自已。 「所谓一类受欲尘者」,就是所说的有这一类的众生,他们就是要享受欲尘,就是受五欲乐,享受这件事。 「如是名为放逸有情」,放逸有情就是指这类的人说。 卯四、邪行有情或复有情,虽非定苦行恶放逸;而依妄见,修行种种苦解脱行。 谓舍诸欲,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如是名为邪行有情。 第四科邪行有情。 「或复有情,虽非定苦行恶放逸」,虽然不是生活很苦、虽然不是作种种恶、虽然不是放逸。 「而依妄见,修行种种苦解脱行」,那么他作什么事情呢? 「而依妄见」,「依」,就当欢喜讲,他欢喜自已的邪知邪见,思想不正确。 「修行种种苦解脱行」,他去修行各式各样的苦恼的解脱行,我二十一天不吃饭,说这些事情,其他的很多的苦行,这样的解脱。 「谓舍诸欲,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是举个例子:修种种的苦行,认为这样子就可以得解脱,若是受苦呢,就是消罪了。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吗? 受苦就解脱了吗? 其实不是的,佛法中要断烦恼才能得解脱。 不是说受苦就能得解脱,不是的,受苦还不能解脱,要断烦恼才能解脱。 因为生死的苦以烦恼为根本,所以应该断烦恼,要努力地修学戒定慧断烦恼,苦才停下来。 若不断烦恼,只是吃苦头了,你白吃苦了。 继续不断的苦,继续会来的啊! 我们不修学佛法,能得正见吗? 我看是不能得正见的。 但是初开始出家的人,你知道什么是正见吗? 不知道这件事。 在家人不用说,也不知道,就是这么回事,就是你碰运气吧! 别人不能说什么的,不能说这件事情。 「而依妄见,修行种种苦解脱行」。 「谓舍诸欲」,谓这类的人,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他也不在这世间上享受欲。 「于恶说法毗奈耶中」,于有罪过、有邪知邪见的人,他说出来一切事;好像也有道理、也有法、也有律。 而于中「而出家者」,在那里面去出家去了,就学习他的恶说法、恶毗奈耶,做这个事情,认为很好。 学习了十年以后,就要自已独立了,也要去弘扬,结果也就倒了。 「如是名为邪行有情」,什么叫作「邪行有情」? 这就叫作「邪行有情」。 卯五、烦恼随眠有情或复有情,虽非定苦广说乃至非修邪行;而或具缚,或不具缚,为诸烦恼之所随眠。 谓正修行贤善异生,及诸有学:是名烦恼随眠有情。 第五科烦恼随眠有情。 或者另外又有一类的众生,虽然不是决定生活很苦,「广说乃至」,也不是修苦解脱行,也不是的。 「而或具缚」,这一类的众生,也有很多的差别;一就是「具缚」,就是他的爱、见烦恼都没能动,还是具足的。 「或不具缚」,或者他灭除多少的烦恼,就是不具足了。 「为诸烦恼之所随眠」,但是具缚、不具缚,内心里面还有很多烦恼的种子,潜藏在心里面,这种人是谁呢? 是怎么情形呢? 「谓正修行贤善异生」,这是佛教徒,他出了家以后,来到佛法里面肯学习佛法,肯修学四念处,说是「正修行」,就是修四念处。 「贤善异生」,这个人是尊重戒定慧的,是好的,但是还没能得圣道,所以叫作「异生」。 「及诸有学」,但是后来这个众生有进步、精进,得了见地,得了初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了,或者得了无生法忍。 但是还没有圆满,所以叫作「有学」,还要继续地学习。 这里面说学习,包括修行在内,也叫作「学」。 还没有圆满,所以叫做有学,还要继续的学习。 这里说学习,包括修行在内也叫做学。 以无贪瞋痴的戒定慧来断贪瞋痴,那叫做有学。 「是名烦恼随眠有情」,这个众生他有烦恼,「烦恼随眠」,表示烦恼不活动,它眠伏在那里。 像人在屋子里睡觉,外面看不见他。 他也有烦恼,但是烦恼在阿赖耶识里,在心里面隐藏。 这种人你毁辱他,他也不烦恼;赞叹他,他也不烦恼,他的烦恼不动,所以叫做眠。 这表示这是有修行的佛教徒。 分这么二类:一个是异生,一个是有学。 《披寻记》一五五○页:「谓正修行贤善异生等者:谓随信行或随法行补特伽罗趣向谛观而未见谛,名正修行贤善异生。 从预流果乃至阿罗汉向,名诸有学。 如是释诃具縳耽不具縳应知。」「谓正修行贤善异生等者:谓随信行或随法行补特伽罗趣向谛观而未见谛」,「谓随信行」,这种人是多,就是你说什么他就相信,他就按照你的话这么去做了。 当然这真实是佛教徒,他遇见的也真实是善知识,他这样继续修行可以得圣道的,这不是邪知邪见。 他因信而得圣道,随顺信心用功修行而得圣道。 「或随法行」,也是听闻佛法,或者自己读书,那要重视自己内心的观察思惟,而不是一味的只是听人说的,而这个人得圣道了,就是随法行的补特伽罗。 随信行,在前面的〈声闻地〉解释过,现在是〈菩萨地〉,随信行,一直到初果;随法行,一直到初果的。 随信行这个人,他不自己去深入观察,相信别人的话。 但是这个人运气好,他遇见的真实是善知识,所以也能得圣道。 随法行是靠自己的智慧,也是听经闻法的。 这样的「补特伽罗趣向谛观」,初开始用功,他的意愿是想要见谛,见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想要见到第一义谛而得圣道。 这时候是「趣向」,「而未见谛」还没有见谛,这时候还没能见到苦集灭道四谛,还没见道。 但是心里面是向那个方向去了,所以是「趣向谛观」。 四谛是所缘境,观察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虽然观,但是智慧还没清净,还没能见到四谛。 「名正修行贤善异生。」这是暖、顶、忍、世第一这个时候。 「从预流果」,就是从随信行,随法行继续用功,到了初果了。 到初果是圣人了,但是还没有到无学,「乃至阿罗汉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一共这是六个人。 「名诸有学」,诸有学就指这些人说的。 「如次释前具縳或不具縳应知。」这段文就解释了前面说的「具缚或不具缚」,没见谛以前的修行人就是具缚,后边的初果乃至阿罗汉向,就是缚不具足,有一部分消灭了。 寅五、结是名菩萨所有哀愍五种依处。 由此依处,由此所缘,哀愍而转。 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是名菩萨所有哀愍五种依处」,这是五种的依处,由有苦有情乃至到烦恼随眠有情。 是名菩萨所有哀愍的五种依处,就是依这五种境界来解释它的依处。 「由此依处,由此所缘,哀愍而转,除此,无有若过若增。」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由此依处」,这五种依处,「由此所缘」,他的大悲心、哀愍心,观察这五种众生。 「哀愍而转」,菩萨有哀愍心现前,遇见这些众生他就生哀愍心。 若是他修止观,在禅定里也如是生哀愍心。 「除此,无有若过若增」,依处就是这么多。 丑二、爱语 (分五科) 寅一、标当知菩萨爱语依处,亦有五种。 现在说第二科,爱语的依处,分五科,第一科标。 当知爱语也有依处,也有五种的不同,这是第一科标。 寅二、征何等为五? 第二科征。 何等为五? 寅三、列一、正言论语。 二、正庆悦语。 三、正安慰语。 四、正广恣语。 五、如理说语。 第三科列。 「一、正言论语」,为什么说是爱语呢? 有五个理由,一个是正言论语,这就是爱语。 说这样的话,对前面的人有真实的利益,所以叫做爱语。 「二、正庆悦语,三、正安慰语,四、正广恣语,五、如理说语。」这五种语是爱语的依处,依此五语名之为爱语。 寅四、指如是广辩,应知如前摄事品说。 这上面说的爱语的五种依处,若要广解释它,要知道如前〈摄事品〉已经解释过了。 《披寻记》一五五○页:「正言论语等者:开示诸法法门爱语,开示无倒法相爱语,开示无倒训释诸法言辞爱语,开示无倒法句品类差别爱语,是名正言论语。 菩萨若见有情妻子眷属财谷昌盛而不自知如应觉悟以申庆悦,或知信戒闻舍慧增亦复庆悦,是名正庆悦语。 安慰种种惊布爱语,是名正安慰语。 于他有情一切资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广恣爱语,是名正广恣语。 如理宣说所摄爱语,是名如理说语。 如是一切皆如摄事品说。」「正言论语等者:开示诸法法门爱语,开示无倒法相爱语,开示无倒训释诸法言辞爱语,开示无倒法句品类差别爱语,是名正言论语。」这四种就是四无碍解。 「开示诸法法门爱语」,譬如《华严经》、《法华经》、《般若经》也是法门,《涅槃经》、《解深密经》、《楞伽经》都是法门。 这些开示诸法法门就是爱语,这就是法无碍辩。 「开示无倒法相爱语」,就是义无碍辩。 无倒法相就是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这是一种理论,所以叫做义无碍辩。 「开示无倒训释诸法言辞爱语」,为众生开示佛法,开示的是没有错误的。 但是,是怎么开示的呢? 训释诸法言辞,就是讲解法义的时候所用的言辞。 无倒训释诸法的言辞,这也是爱语。 这是辞无碍辩。 「开示无倒法句品类差别爱语」,就是所开示的:一个法、一个义,用什么开示呢? 用言辞。 不是烧一柱香来开示法义的,是用言句开示的。 谁能开呢? 就是你的智慧啊! 开示无倒法句品类差别,这就是智慧。 这是智无碍辩。 「是名正言论语」,正言论语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四无碍解,或者四无碍辩,这就是正言论语。 「菩萨若见有情妻子眷属财谷其所昌盛而不自知」,下面解释庆悦语。 菩萨若见有情的妻子、眷属,兄弟姐妹等,若见有情财谷,就是他的财富,「其所昌盛」,他所经营的都是很茂盛的,就是所谓财丁两旺的意思。 「而不自知」,但是那个补特伽罗不知道。 大概是他的福报大,他是用经理来做这些事,自己不直接经营,而且他还不知道,没有报告他,他不知道。 「如应觉悟以申庆悦」,菩萨就随其所应来觉悟他、祝贺他。 这是一种。 「或知信戒闻舍慧增亦复庆悦」,或者是他在佛法上的学习,信很殊胜,他的信心很深刻、有戒的功德,有闻、有舍、有智慧的功德,这五种都是很增上的。 「亦复庆悦」,菩萨也说出他的功德来祝贺他。 「是名正庆悦语。」「安慰种种惊怖爱语」,或是众生有种种的恐怖,心情苦恼,菩萨就来安慰,「安慰种种惊怖爱语」解除他的恐怖,令他的心安下来,「是名正安慰语」。 「于他有情一切资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对于那个有很多财富的人,你虽然财富很多,但是我「少希欲」很少的希求,并不要很多。 「一切所作」,能够少欲知足,那这个人所作的是非常的清净高尚,这是赞叹这件事。 「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广恣爱语」,「正」是第一义谛,「至」就是到第一义谛了,那这是圣人了。 当然他到了第一义谛就没有烦恼了嘛! 所以叫做正至。 「少希欲中」,前面凡夫能够少欲知足,那非常难得,圣者更是少欲知足了。 他也不是太希求,不希求很多。 有这个生命的存在,就是要有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来支持。 所以不能说完全无所求的。 「广恣爱语」,菩萨要广恣爱语,「恣」是恣其所求,就是随你的意,要什么都可以,都能满足你。 菩萨对这个人也都是加以赞叹,说一些悦意的语言,就是广恣爱语。 前面这句话「于他有情一切资具少希欲」,这个人是什么情形没说。 等到下面这句话「及以正至少希欲」,这是圣人了,他也少希欲,可是菩萨都是心量很广大的,不管是程度高,程度低的人都恣其所欲,随你愿意要什么,菩萨都能满足你。 「是名正广恣语。」「如理宣说所摄爱语」,如理宣说所摄,你说的话是属于如理宣说的,就是都是合道理的话,没有非法的语言,都是智慧的语言。 「是名如理说语」,如理说语就是这么讲。 「如是一切皆如摄事品说。」,前面这一段文〈摄事品〉里都说过了。 寅五、结是名菩萨所有爱语五种依处。 由此依处、由此所缘,爱语而转。 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是名菩萨所有爱语」,菩萨所有的爱语就是这么多。 「五种依处,由此依处,由此所缘,爱语而转。」由这五种处,会生出来五种的爱语。 这五种爱语,也就是你的爱语的所缘境界。 「爱语而转」,转是现前的意思。 「除此,无有若过若增。」除了前面说的,不会再有超过,或者加几句的,没有了,就这么多。 丑三、勇猛 (分四科) 寅一、标当知菩萨勇猛依处,亦有五种。 这是第三科。 菩萨的勇猛,依什么处而现前的呢? 也是有五种,这是标。 寅二、征何等为五? 这是第二科征。 何等为五呢? 寅三、指谓即如前菩提分品,所说菩萨坚力持性五种依处,当知此是菩萨勇猛五种依处。 这第三科是指到前面去了。 勇猛的依处有五种,就像前文〈菩提分品〉里所说的,菩萨坚力持性有五种依处,「当知此是菩萨勇猛五种依处」。 这五种就是:(见《披寻记》一四八八页)「如是菩萨坚力持性,略说应知有五依处。」「一者、会遇生死轮转,种种大苦,所化有情,种种邪行」,菩萨所教化的众生,在生死里流转,受种种的大苦。 这个有情思想有问题,造作了种种的不合道理的事情。 菩萨遇见这种难化的众生,心里坚定不移,还是要度化他。 这是一种勇猛依处。 「二者、为益诸有情故,誓受长时生死流转」,因为众生是在生死里流转受苦,还是不容易度化的,但是菩萨为了饶益众生的时候,他决定在生死里流转教化众生,这也是不容易,这也是勇猛的依处之一。 「三者、遭遇异论朋党诤竞难诘,及处大众宣扬法义」,这也是一种勇猛。 遇到「异论」,就是不同思想的人,他也是有学问的,「朋党」,不是少数人,一个团体那么多人。 「诤竞」,互相辩论,「难诘」,我问你,你问我。 「及处大众,宣扬法义」,在大众里宣扬法义的时候,遇见不同思想的人,同你辩论、难问。 这也是不容易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勇猛依处。 「四者、誓受一切菩萨所应学处」,一切菩萨所学处,这位菩萨也决定学习,这也不容易。 很多的大菩萨所学的境界非常的广大无边,而这位菩萨也决定都学习。 不是只是学这一点,其他的我就不学了,不是这样的。 「五者、听闻广大甚深难思议法,是名坚力持性依处」,听闻佛说广大甚深不思议的佛法,他还愿意学习,这也不容易。 这五种依处,「当知此是菩萨勇猛五种依处」。 寅四、结由此依处由此所缘,勇猛而转。 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由此依处,由此所缘,勇猛而转」,由这五种为依处,使令发起勇猛的信愿。 「由此所缘」,由此五种为所缘境,他的勇猛心就现前了,而不会退缩的。 「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这是第三科勇猛,下面第四科舒手惠施,分五科,第一科标。 丑四、舒手惠施 (分五科) 寅一、标当知菩萨舒手惠施,亦五依处。 「当知菩萨舒手惠施,亦五依处。」也有五种法,作舒手惠施的依止处。 这是标,下面第二科征「何等为五?」,第三科就是列出来。 寅二、征何等为五? 寅三、列一、数数惠施。 二、欢喜惠施。 三、殷重惠施。 四、无染惠施。 五、无依惠施。 这是列出来,下面第四科指。 寅四、指如是五种,如前施品广辩应知。 这五种依处,如前面〈施品〉有广博的说明,应该要注意的。 《披寻记》一五五一页:「数数惠施等者:随有所得即随惠施无所吝惜,不于长时渐渐积集众多财物然后顿施,是名数数惠施。 施前意悦,施时心净,施后无悔,是名欢喜惠施。 应时而施不以非时,自他净施非不清净,合仪而施不以非仪,无乱心施不以散乱,是名殷重惠施。 不以异意不以愤怒挠浊之心而行惠施,又复不由恶见妄有执取而行惠施,是名无染惠施。 不依世间名声赞颂而行布施,不依于他反报恩德而行布施,不依帝释魔王轮王自在等果而行布施,是名无依惠施。 如是诸义,如施品说应知。」「数数惠施等者:随有所得即随惠施」,菩萨随因缘,这时候得到多少财富,即随时布施出去了。 「无所吝惜」,不会吝啬,{这么一点我先保留起来吧! }没这个意思。 「不于长时渐渐积集众多财物然后顿施」,这位菩萨的思想不是说很多的时间去作生意,渐渐的积集很多的财富,然后一时的布施给众生,不这样做,「是名数数惠施。」「施前意悦,施时心净,施后无悔,是名欢喜惠施。」在布施之前,心里就欢喜、快乐。 布施的时候,心里面是清净的,而没有吝惜的过失。 「施后无悔」,布施了以后,心里也不后悔,是名欢喜布施。 第三个是殷重布施。 「应时而施」,这个时候正好我也布施,叫做应时而施。 「不以非时」,不要在不是布施的时候去布施。 「自他净施非不清净」,自己和他人,在他内心的思想上都是清净的。 「清净」的意思,如果是没有爱憎的烦恼,就可以说是清净;或者有般若波罗蜜的相应,那当然是更清净了。 「合仪而施不以非仪」,布施的时候,你的威仪很正常,「不以非仪」,不是不威仪。 你布施的时候,双手送给他就好一点。 如果是丢给他,那就是不合道理了。 「无乱心施不以散乱,是名殷重惠施。」施舍的时候,心里面很寂静住,而不是浮乱,不是动乱的。 「不以散乱」,心里面不是想东想西散乱的,是名殷重的布施,就是很恭敬这回事。 「不以异意」,不同的意乐,譬如说菩萨饶益众生的悲愍的心情常常现前的。 在布施的时候,用悲愍心的布施,用饶益心的布施,不会中间{我不饶益了! 我改变了! }不会的。 「不以异意」就是不改变其心的。 「不以愤怒挠浊之心而行惠施」,但是布施的时候,有一个怨家、仇敌来了,这个菩萨心不愤怒。 「愤怒挠浊」,愤怒一来了,使令心就乱了,心里就不清净了。 「挠」者乱也。 「浊」是不清净。 有瞋恨心,心就不清净。 不以愤怒挠浊他的心,他心里面不愤怒,所以心里面也就不乱,就清净,这样子行惠施。 「又复不由恶见妄有执取而行惠施」,「恶见」就是邪知邪见,有罪过的思想。 「妄有执取」,就是错误的有一个执着,有特别罪过的执着而行布施。 说是去杀一个羊,杀一个猪来布施,认为这有功德,那就是有执着而行惠施。 特别的恶见杀马、杀羊、杀猪去布施,那就是罪过了。 没有特别的执着,而行惠施,「是名无染惠施。」不会有这种事情,是名无染惠施。 「不依世间名声赞颂而行布施」,不依就是不求,不求世间的名声,不求世间的赞颂而行布施。 「不依于他反报恩德而行布施」,也不希求我布施了你,将来再酬谢我,再报恩,我不希求这件事而行布施。 「不依帝释魔王轮王自在等果而行布施」,就是不求好好多多的布施,将来我做帝释天王,不求帝释天王。 也不求魔王,欲界顶天的天子,也不求天福。 「轮王」,就是转轮圣王在人间有权力,有大福德。 有大自在的力量,不求这个果报。 「自在」,欲界顶天也叫自在天,色界顶天也叫自在天,「等果而行布施」。 「是名无依惠施。」无依惠施就这么讲。 「如是诸义,如施品说应知」,〈施品〉里有解释了。 寅五、结由此依处由此所缘。 菩萨舒手惠施而转。 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这是第五科结。 由此五种依处,由此所缘,这五种处是菩萨慈悲哀愍心所缘的境界。 「菩萨舒手惠施而转」,菩萨能够伸出手来,拿出来各种各样众生希求之物,惠施众生,是这样行菩萨道的。 「除此,无有若过若增。」除了这个情形,不会再多,再增加什么的。 发布时间:2025-03-31 12:37:0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9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