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5) 内容: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5)地二、明摄(分二科) 玄一、标又佛成就俱生威力,或有见便饶益所摄,或有贤圣行住所摄。 俱生威力这一科里面分五段,现在是第四段,下生人中。 在这一科里面又分两科,第一科是辨相,已经学习过了;现在是第二科明摄,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又佛成就俱生威力」:前面是说佛有神通变化的威力,又有法威力,现在第三科说到俱生的威力。 这个俱生的威力,是说佛来到人间的时候,他不是现神通,就是与生俱来的,有这种威德力。 这个威德力里边,有两种不同。 「或有见便饶益所摄」:这是一种威力;「或有贤圣行住所摄」:这是第二种威力。 这一段是标出来。 下面加以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就解释这个见便饶益所摄,先列出来。 玄二、释(分二科) 黄一、见便饶益所摄(分二科) 宇一、列见便饶益所摄俱生威力者:谓诸世间若见如来,癫痫心乱还得本心,逆胎得顺,盲者得视,聋者能听,怀贪欲者得离贪缠,怀瞋恚者得离瞋缠,怀愚痴者得离痴缠。 「见便饶益所摄俱生威力者:谓诸世间,若见如来,癫痫心乱,还得本心。」「谓诸世间」:世间上的众生,若是他看见了佛的话;「癫痫心乱」:「癫痫」就是神经病,神经错乱了;他心里面不正常,就是乱,乱了。 「还得本心」:这种人若看见佛的话,他的精神就会恢复正常,这是佛的一种威力。 「逆胎得顺」:就是这个小孩在出娘胎的时候是逆出来的,若是见到佛以后,就得顺,就会顺的出来,这是佛的一种威力。 「盲者得视」:眼睛盲的人,失明的人,他若遇见了佛的时候,他就恢复了光明。 「聋者得听」:这个耳聋了,耳根坏了,他若遇见佛的时候,这个听觉也恢复正常了,能听。 「怀贪欲者,得离贪缠」:就是他的心里边,贪欲心现前了;「得离贪缠」:他若遇见佛的时候,他就远离了贪的烦恼。 这里边说这个「缠」,就是贪的烦恼正在活动,叫做缠。 不是说烦恼的种子;烦恼的种子还是在,还没有除掉,你需要自己修止观才能够有效。 「怀瞋恚者,得离瞋缠」:你心里面有瞋恚的烦恼,你这个时候,有瞋恚烦恼的时候,你见到佛的时候,得离瞋缠。 「怀愚痴者,得离痴缠」:你这个人糊涂,不明白道理,那么遇见佛的时候,得离痴缠。 这是说到烦恼。 下面第二科是结束。 宇二、结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见便饶益所摄俱生威力。 前面这一段文说的这一类的事情,应该知道这就叫做:看见佛就会得到利益,属于这一类的俱生威力。 黄二、贤圣行住所摄(分二科) 宇一、列(分二科) 宙一、住所摄贤圣行住所摄俱生威力者:谓佛菩萨常右胁卧,如师子王。 虽现安处草叶等蓐,一胁而卧,曾无动乱。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虽现睡眠而无转侧。 这是第二段,也分两科,第一科是列;又分两科,第一科是住所摄。 「谓佛菩萨常右胁卧」:佛和菩萨常右胁卧,他若休息的时候,他是右胁卧在下边,是这样子;不是左胁、也不是面向上,也不是面向下,是右胁卧。 「如师子王」:就像狮子王那样子卧。 「虽现安处草叶等蓐,一胁而卧,曾无动乱。」「虽现安处」:虽然表现出来是安住在卧在那里,或者是草、或者是叶所做的席;他卧在这个席上面。 「一胁而卧」:就是右胁而卧。 「曾无动乱」:卧了以后,他不会再转身,不会再乱。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虽现睡眠而无转侧」: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应正等觉」:他能够与第一义谛相应的那个大智慧的人;「虽现睡眠」:虽然也现出来有睡眠这件事,但是他卧下来以后,他不会转侧,不像烙饼的时候又翻过来、掉过去,不会那样子。 这就表示他心寂静,所以人这行住坐卧,行、住、坐、卧,有德行的人也有这种威仪,和没有修行的人不一样。 宙二、行所摄大风卒起,不动身衣。 行如师子,步若牛王。 先举右足,方移左足。 随所行地,高处便下,下处遂高,坦然如掌,无诸砾石砖瓦等物。 心专远离,而入聚落。 随所入门,门若狭小,自然高广。 食所食时,有粒皆碎,无口不殚。 「大风卒起,不动身衣」:这是行所摄。 大的风忽然间飘起,「不动身衣」:不能吹动佛的身所著的衣服。 「行如狮子」:佛在行路的时候像狮子似的;「步若牛王」:他迈步的时候像牛王那样子。 「先举右足,方移」动「左足」,这是表示顺于理的意思。 「随所行地,高处便下」:随他所走的地方,那个地方如果特别高,那高就会下,会低下来。 「下处遂高」:若特别的洼下的地方,它就会高起来,就是表示平坦的意思。 「坦然如掌」:那个所走的道路是平坦,像人的手掌似的。 「无诸砾石砖瓦等物」:那个路上没有这个石头。 「砾」:就是小石头;「石」:应该是大石头;和这个「砖瓦等物」妨碍走路,没有这个事情。 「心专远离,而入聚落」:佛陀的内心,是离一切相的,是无分别智常现前的。 所以叫做远离。 「而入聚落」:但是他要度化众生,应该到聚落去,他也会到聚落去。 「随所入门,门若狭小,自然高广」:佛所到的地方,所进入的这个门,门若是狭小的话,自然会高、广起来了,会高、会广。 「食所食时,有粒皆碎,无口不殚」:佛也示现有饮食这件事。 在食所饮食的食物时候,有粒的时候都会碎。 「无口不殚」:就是所吃下去的都是碎的;殚者尽也。 宇二、结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贤圣行住所摄俱生威力。 这是结束这一段。 天五、证般涅槃相般涅槃时,大地震动;众星晃耀,交流而陨;诸方一时,欻然大热;遍满虚空,奏天大乐。 这是第五科,俱生威力的第五科。 前面是第四科,下生人中这一科讲完了;现在讲第五科,证涅槃的相貌。 这里说涅槃,就是佛结束了这一段度化众生的事情,叫做涅槃。 头一个这个「般」:这是梵语,中国话是入的意思。 「大地震动」:我们居住的这个大地会有震动的事情。 「众星晃耀」:如果是夜间,天上的这个「星」也特别得光明。 「交流而陨」:这个星会流动,这颗星向那边流动、那颗星向这边流动,叫交流,交叉地流动;「而陨」:就是落下来了。 「诸方一时,欻然大热」:各地方同时地忽然间热起来。 「遍满虚空,奏天大乐」:遍满在虚空里面演奏天上的音乐。 这个是供养佛的舍利,或者是这样意思。 亥三、结如是无量甚希有事,皆是如来俱生威力;非是神通威力所作。 如是名为诸佛菩萨俱生威力。 「如是无量甚希有」的「事」情,「皆是如来俱生」的「威力」,不是说佛的神通;他来到人间,就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威德力。 「非是神通的威力所作」的事情。 「如是名为诸佛菩萨俱生」的「威力」。 戌四、共不共威力(分二科) 亥一、显共不共(分三科)天一、征差别云何诸佛菩萨威力,与声闻独觉有共不共? 这个,略说有三种威力,广说有五种。 现在说到了三种:神变的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现在说剩下来的两种威力:一个共、一个不共,这二种合起来说明。 分两科,第一科显共不共。 分三科,第一科征差别。 怎么叫做诸佛菩萨威力和声闻独觉这两种圣人有共同的、有不共同的威力呢? 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这两种。 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不共;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天二、释二种(分二科) 地一、不共(分二科) 玄一、标列略由三相,应知不共:一者、微细故;二者、品类故;三者、界故。 简要地说,有三个相貌可以知道佛的威力是不共于声闻独觉的。 那三种呢? 「一者、是微细故;二者、品类故;三者、界故」。 分这三种。 这是标列,下边解释。 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由微细。 玄二、随释(分三科) 黄一、由微细诸佛菩萨于无量无数诸有情类,及无量无数威力方便,如所应作诸利益事,皆如实知,无不能作:是名微细。 这微细是不共于声闻独觉的。 「诸佛菩萨」在「无量无数诸有情类」:「无量无数」,形容众生的数目特别多;「及无量无数威力」的「方便」:佛有无量无边的威力的方便来度化众生。 「如所应作诸利益事」:如佛的大悲心、大智慧所认为应该作的利益众生的事情。 「皆如实知」:都能够真实地明了这件事。 对于众生应该怎么样利益、作利益事,佛都是如实地明了,这不是声闻缘觉所能及的。 「无不能作」:应该怎么作就怎么作,都能做得到,无不能作。 「是名微细」:这是微细。 这个声闻缘觉作不到这里,没有这种能力、没有这种智慧。 这是微细。 黄二、由品类一切品类神通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悉皆成就:是名品类。 这是第二科由品类。 「一切品类」的「神通威力」、还有一切品类的「法威力」、一切品类的「俱生威力」,像前面所解释的,「悉皆成就」:佛完全都能够成就,这也不是声闻缘觉所能有的。 「是名品类」。 黄三、由界(分二科) 宇一、显自以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为威力境:是名为界。 这个第三科由界,分两科,第一科是显自;显自就是显示佛的境界。 佛的这种威力,是「以一切世界」:不只是娑婆世界,是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世界的「一切有情界」。 「为威力境」:为佛显现威力的所缘境,「是名为界」。 这也不是声闻缘觉所能及的。 下边第二科是简他,就是声闻缘觉的境界和佛的境界不同。 分两科,第一科标二种。 宇二、简他(分二科) 宙一、标二种声闻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为神通境;独觉但以三千世界,为神通境。 这个「声闻」人,这些阿罗汉,他们是以「二千世界」:就是中千世界,「及」世界里边的「有情界,为」他显「神通」的「境」界。 「独觉但以三千世界,为神通境」:这个辟支佛,他的神通显现的范围大过阿罗汉,能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他的神通境界。 但是没有说到众生,没有说到有情。 宙二、随难释何以故? 由彼唯为调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诸有情;是故最极唯以一界,为神通境。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 「由彼唯为调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诸有情」:因为辟支佛最初发心的时候,他唯独是为了调伏他自己一个人的烦恼、得圣道,去修学三十七道品、修学四念处的。 「非诸有情」:他没有发心度化一切众生,没有这种慈悲心。 「是故最极唯以一界,为神通境」:所以到最极点的时候,只是一个大千世界是他显现神通威力的境界,就不是以一切众生为所缘境了。 《披寻记》一二四二页:最极唯以一界为神通境者:界有二种:一者、世界。 二、有情界。 此中一界,谓即世界。 简非有情,故作是说。 「最极唯以一界为神通境者:界有二种:一者、世界。 二、有情界。」世界就是众生居住的地方。 「此中一界,谓即世界。」这里说「唯以一界为神通境」这个「一界」就是指世界说的;「简非有情」世界,「故作是说」。 地二、共除上所说,所余诸佛菩萨威力,当知粗相,与诸声闻独觉等共。 前面说不共,这下面说到共。 「除上」文「所说」的不共,「所余」的所剩余的「诸佛菩萨」的「威力,当知」是「粗相」的,不是微细的,「与诸声闻独觉」是「共」有的。 天三、结不共如是诸佛菩萨威力,声闻独觉尚不能及,何况所余一切天人异生外道。 这是第三科结不共。 「如是诸佛菩萨」的「威力,声闻独觉尚不能及」:他不能够和佛菩萨的威力并论的,「何况所余」的「一切天」、一切「人」、一切「异生外道」,他们的威力所能及呢? 更是不能和佛并论了。 亥二、略摄三种(分二科) 天一、标列诸佛菩萨略有三种神变威力。 一者、神境神变所摄,二者、记说神变所摄,三者、教诫神变所摄。 这以下是第二科略摄三种。 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诸佛菩萨略有三种神变」的「威力」。 那三种呢? 「一者、神境神变所摄」:这是前边第一科所解释的,就是六种神通。 「二者、记说神变所摄」:记说神通就是他心通,就是能够知道众生内心的世界,那叫做记说神变所摄。 「三者、教诫神变所摄」:就是为众生宣扬佛法,教诫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些事情,这一类的神变威力。 天二、明摄当知此三,如其所应,摄入三种神通威力。 谓神境智通威力、心差别智通威力、漏尽智通威力。 前面是标列,这是第二科明摄。 「此三」种神变威力,「如其所应,摄入三种神通威力」里边。 「谓神境智通威力」:这就是那个如意通。 「心差别智通威力」:就是那个记说神通,记说神变所摄,就是心差别智,就是他心通的威力所摄。 第三种教诫神通所摄,就是属于「漏尽智通威力」:六种神通的漏尽通;由于佛有漏尽通,能够证悟诸法实相,所以能为众生宣说佛法。 《披寻记》一二四三页:略有三种神变威力等者:〈声闻地〉说:由神境神变,能现种种神通境界,令他于己生极尊重。 由彼于己生尊重故,于属耳听瑜伽作意,极生恭敬。 由记说神变,能寻求他心行差别。 由教诫神变,如根、如行、如所悟入,为说正法,于所修行能正教诫(陵本二十七卷二十二页)。 由此三种神变能摄诸相圆满教授,是故此中作如是说。 「略有三种神变威力等者:〈声闻地〉说:由神境神变,能现种种神通境界」:「神境神变」就是如意通,也叫做神足通,能现种种神通的不可思议境界。 「令他于己生极尊重」:现这种神通的目的何在呢? 就是令众生对于佛生极尊重心的意思。 「由彼于己生尊重故,于属耳听瑜伽作意,极生恭敬」:所以他能够内心不散乱,他的耳根能注意听佛为他演说瑜伽作意这个修止观的法门;「极生恭敬」:特别地生出来极大的恭敬心。 「由记说神变,能寻求他心行差别。」这个「记说神变」,是有什么作用呢? 「能寻求」:就是佛能寻求众生内心里边的活动的相貌,知道你内心是怎么一个情形,然后才能随机说法。 「由教诫神变,如根、如行、如所悟入,为说正法。」这个「教诫神变」,就是教化众生的这个神通变化。 「如根」:就是能随顺众生的根性。 根性就是过去生中所栽培的善根,是栽培那一类的善根? 是六波罗蜜,是属于那一个波罗蜜? 或者是上根、或者是中根、或者是下根? 这也有差别。 「如行」:就是他现在内心的活动叫做行。 现在的内心的活动是怎么个情形? 说这个人,他是做医生的,这个人是做工程师的,他现在是欢喜什么? 好乐什么? 这个对于佛为他说法也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如行」。 「如所悟入」:随顺他的智慧所能够悟解的,所能够觉悟的,这样子,就是一个根、一个行、一个智慧,「为说正法」。 「于所修行能正教诫」:前面这个是能寻求他心行差别上这一方面说的。 「于所修行能正教诫」:这个适合他用功修学圣道的这一方面,佛为他宣说正法,「能正教诫」,(陵本二十七卷二十二页)。 前面这一段,是二十七卷二十二页上说的。 「由此三种神变能摄诸相圆满教授」:前面这三种神变就含摄了诸相圆满的教授。 这样教授,就是各方面都圆满了。 「是故此中作如是说。」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成熟品第六午四、成熟有情处及成熟自佛法处(分二科)(即〈成熟品〉) 未一、征云何成熟? 这是持瑜伽处的〈成熟品〉第六。 前面〈威力品〉是第五品,就是到此为止,现在是第六品〈成熟品〉。 这在大科里面说,这是第四科成熟有情处。 就是,所学处这里边一共是分五大科:第一科是自利利他处,就是〈自他利品〉;第二科是〈真实义品〉,就是真实义处;第三科是威力处;现在是第四科成熟有情处及成熟自佛法处。 自家用功修行能得圣道,这是成熟自佛法;有大悲心就又能成熟有情。 菩萨应该做这两件事,现在〈成熟品〉就说明这两件事。 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成熟?」怎么叫做成熟? 这是第一科征,下面第二科是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列。 未二、释(分三科) 申一、标列当知成熟略有六种。 「当知成熟略有六种」不同。 这是标,下面列出来。 一者、成熟自性。 二者、所成熟补特伽罗。 三者、成熟差别。 四者、成熟方便。 五者、能成熟补特伽罗。 六者、已成熟补特伽罗相。 「一者、成熟自性。 二者、所成熟」的「补特伽罗」:这是所成熟的人。 「三者、成熟」的「差别。 四者、成熟」的方法、「方便。 五者、能成熟」的「补特伽罗。 六者、已成熟补特伽罗」的「相」貌。 分这么六科来解释成熟的意义。 这是标列,标数、列名。 下面第二科是随释,解释这六科;第一科是解释成熟自性,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申二、随释(分六科) 酉一、成熟自性(分三科) 戌一、征云何成熟自性? 「成熟」,它的体相是什么? 什么叫做成熟? 在这个六科里面来说,这个成熟就是总说的,是这样意思。 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明自性。 戌二、释(分二科)亥一、明自性谓由有善法种子及数习诸善法故,获得能顺二障断净,增上身心有堪任性、极调善性、正加行满;安住于此,若遇大师、不遇大师,皆有堪任、有大势力,无间能证烦恼障断、所知障断。 这就叫做成熟自性。 就是从开始到最后圆满,是名为成熟的体相。 这个解释里边,先解释什么叫做成熟的自性。 「由有善法种子」:由于这个众生,就是这个佛教徒,他内心里边有善法的种子;有修学圣道的善根,有这样的种子。 种子就是功能。 修学善法的功能;他内心里面有功能,他就容易接受佛法,能够容易修学圣道。 「及数习诸善法故」:他有善法种子,他若遇见了佛法的时候,他就能相信佛法,还能够「数习」:数数地去修习、修行这些圣道。 《披寻记》一二四三页:由有善法种子等者:此中善法种子,谓即本性住种性。 数习善法,谓即习所成种性。 「由有善法种子等者:此中善法种子,谓即本性住种性」:就是在〈种性品〉里面说的这个道理。 就是他的本心里面本来就有这种种性,就有这种种子的,就有这种善法的种子。 恶法也有种子、善法也有种子。 恶法的种子,这个众生就是这样子,很明显的有这种事情;但是善法种子就是比较难一点。 现在这里说,众生本来就有这种善法的种子。 「数习善法,谓即习所成种性」:数习善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习所成种性。 就是遇见了佛法以后,他有信心。 他数数地去修学善法,这就叫做「数习诸善法故」。 「获得能顺二障断净,增上身心有堪任性、极调善性」:内心里面有善法种子这件事,我们凡夫自己不知道,我们没有这样的智慧,不知道这件事。 「数习诸善法」,这是自己能知道的事情;他是数数地、一次又一次地学习佛法、修学圣道,今天也做功课,明天也做功课,就是常常这样做。 这样做的结果,会出现什么事呢? 就是「获得能顺二障断净」:就成就了能随顺两种障碍的消除,就是烦恼障、所知障。 这两种障碍,由于你常常地学习佛法,就把这两种障碍消除了。 消除了以后,就使令你内心清净:你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三业清净。 有了烦恼障、所知障的时候,这三业不清净,现在消除去这两种障碍,内心清净,就是「能顺二障断净」。 这不是说你已经断除烦恼,就是你现在这个身口意的程度,能随顺这件事,使令你的「增上身心有堪任性」,这个增上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帮助的意思。 因为你常常地学习佛法,就能帮助你的身心有这种能力,有堪能性,有这样的能力。 有什么能力? 就是「能顺二障断」,能随顺这件事,想要断这个烦恼的时候,你就有这样的能力能断烦恼,这样意思。 「极调善性」:你的身口意极为调柔、良善,这种功能性。 就是我们这个内心有的时候,譬如说是静坐,我的心,我叫它修奢摩他的「止」,它就能寂静住;我要修「观」,观一切法无我,就能作如是观,那么这就叫做调柔。 但是若是我们不调柔的时候,你叫它寂静住,它偏要打妄想,它不听你话,就是不调柔了;你说「观一切法空」,它偏要思惟「一切法是有」,不观一切法空,就是不调柔,就是不听你的话,这叫不调柔。 现在因为常常地学习佛法,你有这样的成就,使令你的身心、帮助你的身心有这样的能力。 什么能力呢? 能断一切烦恼,有这样的能力。 这是由学习来的。 这个学习,是「数习诸善法故」,就是不是一次就成功了,就是「数数」地这样学习。 今天也这样学习、明天也这样学习,这个月也学习、下个月也学习,今年学习、明年也学习;经过长时期的学习,才有这样的成绩。 是这样意思。 《披寻记》一二四三页:有堪任性、极调善性者:谓如下说诸根成熟、善根成熟,如次配释应知。 「有堪任性、极调善性者」: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 「谓如下说诸根成熟、善根成熟」,在下文,离这不远;下面的文说到「诸根成熟」,还有「善根成熟」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如次配释应知」:就是「有堪任性、极调善性」的意思。 「诸根成熟」就是「有堪任性」;「善根成熟」就是「极调善性」,是这样意思。 或者是这个地方这么讲也可以,什么叫做「有堪任性」呢? 就是「极调善性」。 用这句话解释那句话。 有堪任性就是有这样的能力,他有能力负这个责任,能做好这件事。 那是什么呢? 「极调善性」就是他的身口意非常得调柔,就是智慧的力量强,烦恼的力量轻微。 谁是不调善? 就是内心的烦恼。 内心的烦恼这个贪瞋痴它不听你招呼,就是不调善。 现在,「极调善」就是和烦恼相违反的戒定慧非常有力量,叫做「极调善」。 这样的极调善性,这样的堪任性,就是长时期的学习佛法所成就的。 「正加行满」:这句话也是形容「极调善性」的。 就是你努力地修行,这个功德达到圆满的程度了,达到这个程度。 达到这个程度,实在来说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可以得圣道了! 再一剎那就入见道位了,就可以得无生法忍了,那叫做「加行满」。 你的功行,你的加行,你的用功修行,达到这个程度叫做「满」。 如果说是你努力地修行,还没能达到得无生法忍的程度,那就是没有满;还有所不足,就是不满了。 《披寻记》一二四三页:正加行满者:此即菩萨最上成满。 菩萨住于此住中,诸菩萨道皆得圆满,菩提资粮极善周备故。 「菩萨最上成满」,就是达到最高尚的程度了。 譬如说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到了忍位,到了世第一的时候,那就是「最上成满」了。 「菩萨住于此住中」:安住在这个程度里边,「诸菩萨道皆得圆满」:这里的这个话,也有在等觉菩萨的味道,诸菩萨道皆得圆满了,六波罗蜜的功德都圆满了。 「菩提资粮极善周备故」:这无上菩提的因,「极善」:好到极点了,都是「周备」圆满的程度了。 但这个地方应该说是在「加行位」圆满的这个时候。 「安住于此,若遇大师、不遇大师」:你安住在加行圆满的这个程度的时候,「若遇大师」:若是遇见了佛陀、或者是不遇见佛陀,「皆有堪任、有大势力」:你都有这个能力,有广大的力量,「无间能证烦恼障断、所知障断」:就是不间,中间没有其他的间隔叫做「无间」。 「能证烦恼障断」:就是能够成就把爱见的烦恼消灭了;无间能见「所知障断」:那就得无上菩提了。 所以这里说这个「正加行满」,应该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见道位、一个是究竟无上菩提的这个位次。 正加行满能达到这个程度。 那么,这是说到明自性,这个自性就是这样子。 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你内心里面有善法种子及数习诸善法,你一开始是这样子。 在数习诸善法后来,就成就了「获得能顺二障断净增上身心有堪任性、极调善性,正加行满」,达到这个程度,这是说这个自性,下边举一个譬喻,来譬喻这个成熟的自性的境界。 分两科,第一科举譬喻。 亥二、喻成熟(分二科) 天一、举喻譬如瘫痤熟至究竟无间可破,说名为熟。 又如瓦器熟至究竟无间可用,说名为熟。 又如众果熟至究竟无间可啖,说名为熟。 这第一个举一个譬喻,这个「瘫」疮,「痤」:也就是肿起来了,肿瘤就是了。 这个病熟至究竟的时候,「无间可破」:熟至究竟的时候,你就不必再等待了,就可以动手术了,可以破,可以破它。 「无间」,这个「间」就是还有其它的事情,需要等一等,间隔一下。 现在不需要间隔,「说名为熟」:就是这个瘫痤就是叫做「熟」了。 现在是说譬喻你现在用的功夫达到这个程度,可以断烦恼了,把烦恼这个瘫痤可以断掉了。 「又如瓦器,熟至究竟」:这个「瓦器」,这个碗,这个盆,这些瓦器;「熟至究竟」:用火把它烧,烧熟了,烧到最究竟的时候,「无间可用」:那也不必再等待了,你就可以用,可以使用了。 「说名为熟」,这时候就是这个瓦器熟了,这表示你修学圣道的事情,你现在修学的程度到了圆满的程度了。 「又如众果,熟至究竟,无间可啖」:又如很多的这些果,或者是苹果、或者是梨、或者是橙子这些「果」;它成熟到究竟的时候,「无间可啖」:不用等待了,你就可以拿过来就可以吃了。 「说名为熟」:这可以说是你得初欢喜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乃至到佛。 现在不应该说佛,就是说菩萨,说十地菩萨;「说名为熟」。 这是举这么三个譬喻,下面第二科是合法。 天二、合法如是由有善法种子,及数修习诸善法故,获得能顺广说乃至正加行满,无间能证二障清净,说名成熟。 「如是」:就是前面说的这个譬喻,和再前面说的自性,是「由」于你内心里「有善法种子」,及「数修习诸善法」的原因,「获得能顺」二障断尽,「广说乃至正加行满」,「无间能证二障清净,说名」叫做「成熟」,这是合法,就是这样的意思。 戌三、结如是名为成熟自性。 这是把这一段解释完了。 下边是说所成熟的补特伽罗;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酉二、所成熟补特伽罗(分二科) 戌一、征云何所成熟补特伽罗? 也就是这个修行人,是善根所成熟的人。 这第一科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标列四种。 戌二、释(分二科) 亥一、标列四种谓所成熟补特伽罗,略有四种:一者、住声闻种性,于声闻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二者、住独觉种性,于独觉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三者、住佛种性,于无上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四者、住无种性,于往善趣应可成熟补特伽罗。 「谓所成熟」的「补特伽罗,略有四种」不同。 「一者、住声闻种性,于声闻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就是这个众生,他内心里面有属于声闻的无漏种子。 那么这个人在佛法里边就是可以用声闻乘的圣道去教化他,他应可成熟声闻的果位。 「二者、住独觉种性,于独觉乘应可成熟」:第二种,就是这个众生他没有佛性,他也没有声闻的种性,他有独觉乘的种性。 那么这样的人,于独觉乘的佛法,「应可成熟补特伽罗」。 「三者、住佛种性」:这第三种人,他没有声闻种性,也没有独觉种性,他有佛性;这个众生是能成佛的。 所以「于无上乘应可成熟」,就是佛乘以上再没有人了,他是最高尚的了。 那么这个人就是用佛法「应可」以「成熟」他的无上菩提。 「四者、住无种性」:第四种,就是他也没有声闻种性,也没有独觉种性,也没有佛种性;没有无漏种性的人。 「于往善趣应可成熟补特伽罗」:这个人只有可以教化他人天的善法,人间的善法、天上的善法。 他若能肯接受的话,他可以从三恶道里面解脱,往到人间、天上的善趣,好的地方去。 「应可成熟补特伽罗」。 这是说到四种,一共有四种补特伽罗「应可成熟」。 其中有一个不定种性;这里说到这三种种性都是定性,另外有一个叫不定种性,就是这个人他的内心里面也有声闻种性、也有独觉种性、也有佛种性,不是定一种种性。 这样的人,他学习声闻乘的佛法也可以,学独觉乘的佛法也可以,他学一佛乘的佛法也可以。 他是不决定,因为他内心里面有这么多的无漏种子,都是可以的。 那么,加起来就是有五种人了,可是现在只说四种,这个不定种性就合在这三种里边了,所以没有说。 这是标列四种,下边明所成熟。 亥二、明所成熟诸佛菩萨于此四事,应当成熟。 如是四种补特伽罗,是名所成熟补特伽罗。 「诸佛菩萨于此四事,应当成熟」:「诸佛菩萨」有大智慧有大慈悲,对于这四种人会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于此」四人,为他们宣说这「四」种佛法的「事」,他们「应当」可以「成熟」的。 「如是四种补特伽罗,是名所成熟」的「补特伽罗」。 酉三、成熟差别(分二科) 戌一、征云何成熟差别? 这是第三科,一共是六科,现在解释第三科,成熟的差别,各式各样的方法可以令它成熟,成熟的时候不是一样的,所以有差别。 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成熟差别?」怎么叫做成熟的差别? 就是他相信了佛法,他在佛法里面用功栽培善根,有各式各样的情形。 说到差别。 这第一是征,第二是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戌二、释(分二科) 亥一、标列谓此差别,略有六种:一、诸根成熟,二、善根成熟,三、智慧成熟,四、下品成熟,五、中品成熟,六、上品成熟。 「谓此差别,略有六种」不同。 「一」是「诸根」的「成熟」;「二」是「善根」的「成熟」;「三」是「智慧成熟」;「四」是「下品成熟」;「五」是「中品成熟」;「六」是「上品成熟」,分这么六种。 这是标数列名,下面第二科是随释,随所列名加以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前三种,先解释前三种;分两科,第一科是出体性;又分三科,第一科是解释诸根成熟。 什么叫做诸根成熟呢? 亥二、随释(分二科) 天一、前三种(分二科) 地一、出体性(分三科)玄一、诸根成熟诸根成熟者:谓寿量具足、形色具足、族姓具足、自在具足、信言具足、大势具足、人性具足、大力具足。 此依身果异熟具足为所依故,堪任发起勇猛精进,修诸善法,于勤修集一切明处,心无厌倦。 「诸根成熟者:谓寿量具足」,这是一种,第二种是「形色具足、族姓具足、自在具足、信言具足、大势具足、人性具足、大力具足」,这一共是八种。 这八种是在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三十七卷,前面第三十六卷里面说到了这个异熟的功德。 「此依身果异熟具足为所依故,堪任发起勇猛精进,修诸善法,于勤修集一切明处,心无厌倦。」这前边的八种功德的具足,是根据什么说的呢? 「此依身果异熟具足」而说的。 我们这个身体是个果报,果报也叫做「异熟」。 这个「熟」是异时而熟,前生造的业,今生才成熟,是异时而熟,变异而熟。 身体的这个果报具足了这八种功德。 具足了这八种功德,「为所依故」:就是,它作一个依止,「堪任发起勇猛精进」:你有这样的依赖,有这样的依靠,有这样的八种功德的依止,就会「堪任发起勇猛精进」,你就能(「堪任」者,能也),你就能发动「勇猛精进」地去「修诸善法」。 「修诸善法」就是修学圣道。 「于勤修集一切明处」:你精进地去修学、积聚一切智慧的境界,就是五明处。 「心无厌倦」:你内心里面不会厌烦,也不会感觉到疲倦,你就是有这个能力。 如果你这八种功德不具足,不具足的时候,你寿量不具足、形色不具足、族性不具足、自在不具足、信言不具足、大势不具足、人性不具足、大力不具足,你修学这个五明处,会有问题,会感觉到有困难。 所以这「身果异熟具足」了,你有这样的功德的时候,你去修学圣道,你心里面不会感觉太难,不会厌倦;是这样意思。 这是诸根具足。 这个诸根具足,这里边是说到八种,八种具足。 下面第二科说善根成熟。 玄二、善根成熟善根成熟者:谓性薄尘垢为所依止。 性于诸恶不善法中,心不乐入;诸盖轻微,寻思薄弱,柔和正直,随顺而取「善根成熟者:谓性薄尘垢为所依止。」这个「性」就是我们的心,你心里面哪(「薄」者少也),对于这个「尘垢」,就是烦恼,就是污染的烦恼,在你内心里面不是很多,很少;「为所依止」:作一个基础。 「性于诸恶不善法中,心不乐入」。 因为你内心里面烦恼少,你的内心,对于各式各样有罪过的事情,叫做「诸恶」,这个有罪过的事情是不好,不好的事情,就是有过失的,能令我们堕落三恶道,这样的事情。 「心不乐入」:心里面不欢喜到那里边去,不欢喜做恶事。 若是烦恼重的话,就是欢喜做恶事,做恶事的时候心情欢喜。 你烦恼少,就表示你内心里面有智慧,有清净的功德;这个清净的功德和罪恶的事情,它不相合,所以不欢喜做恶事。 「诸盖轻微」:这个诸盖,就是贪欲、瞋恚、昏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还有疑盖。 在内心里面也是轻微,不是那么多。 「寻思薄弱」:就是这个散乱心不是那么强。 「柔和正直,随顺而取」:你内心里面调柔,但是是有正知正见。 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是随顺佛法,而去决定这件事、去做这件事的。 《披寻记》一二四四页:柔和正直随顺而取者:谓善净戒及正直见,是名柔和正直。 善思法义无惑无疑,远离二路逮得升进,是名随顺而取。 「柔和正直随顺而取者:谓善净戒及正直见。」这个人的内心很良善,能持戒清净。 佛教徒一定是受了戒,或者受五戒、或者受八戒、或者受十善法戒、或者是受出家的戒。 你能持戒清净,这是一件事。 第二是有「正直见」:就是有正知正见。 相信因果,相信有世间的因果、有出世间的因果,心里面不敢做恶事,心里面有向上的意愿,想要得圣道,有这样的意愿的人,就是正直见。 「是名柔和正直」:这叫做柔和正直。 在《披寻记》的解释,「柔和」是说持戒清净叫做柔和;持戒清净也还是与烦恼的轻微有关系。 烦恼若是特别多的话,持戒就困难,也还就是不柔和了。 现在说柔和就是烦恼轻微,所以能够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柔和」。 而内心里面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叫做「正直」。 「善思法义无惑无疑」:善者能也;他能够专精思惟佛法的真理。 「无惑无疑」:对于佛教的真理,他不疑惑,不疑惑这件事,他认为是真实不虚的。 我们把经书翻开了去阅读,这是一回事;把经书合起来以后,内心里面去思惟经里面的道理,要经过一番深入地去思惟,这又是一回事。 现在这里面说「善思法义无惑无疑」,就是指这一件事说的。 「远离二路逮得升进」:「远离二路」,就是两条路,不知道走哪条路才对,就是疑惑的意思。 远离疑惑,你若专精思惟,智慧增长了,就知道怎么决定而不会有疑惑的。 「逮得升进」:就能使令你的程度进步了,你不会停留在门外,可能跑到门里面来了,这是逮得升进。 「是名随顺而取」:这个随顺而取是这样意思。 这个「取」,就是拿到了;拿到的当然是功德而不是过失。 这个拿到,你成就了功德,当然是用智慧来成就。 而什么叫做智慧呢? 就是随顺佛法,就叫做智慧,所以「随顺而取」。 这叫做「善根成熟」。 这个前面的诸根成熟,应该是果;善根成熟是因。 由因而有果;有了果以后,又继续会有这样的因;这个文应该是这样意思。 你有了这样的八种具足,而后又能栽培这样的善根,是这样意思。 下面第三段是智慧成熟。 玄三、智慧成熟智慧成熟者:谓具足正念,为性聪敏,有所堪任,有大势力。 能解善说恶说法义;能受能持,能正通达。 具足成熟俱生妙慧。 依此妙慧有所堪任,有大势力,能令其心究竟解脱一切烦恼。 前面这善根成熟里面也是包括智慧的,但是现在这里特别地把它提出来。 「智慧成熟者:谓具足正念」,就是这个人,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遇见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他心里面有正念,有正念。 「正念」就是排斥一切染污的事情,使令内心保持清净;简单说就是这样意思,「具足正念」。 「为性聪敏」:他内心里面遇见什么事情,很敏捷,他不迟钝。 「有所堪任,有大势力」:他有能力修学善法,而修学善法的时候是有力量的。 「能解善说恶说法义」:他能了达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 说这个人发表一篇什么样的言论,他去听的时候,知道这个说的是善、知道说的是恶。 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他能分辨,这就叫做智慧。 「能受能持,能正通达。 具足成熟俱生妙慧」:前面是说他具足了智慧;这个「能解善说恶说法义」这句话,应该说是闻慧。 闻、思、修三慧,这句话应该说是闻慧。 前边这几句话:「具足正念,为性聪敏,有所堪任,有大势力」,这个是说他前一生带来的智慧,前一生带来的智慧。 他今生用这个智慧去学习的时候,「能解善说恶说法义」:他听闻佛法的时候,这是真理;其它的呢,这不是真理。 他就可能他就会这样子,有这样的见地。 「能受能持」:应该说是思慧。 就是他通达了什么是善说、什么是恶说之后,他能受持这个善说;能接受这个善说,使令它不失掉。 就是经过专精思惟以后,他的智慧进步了,能受持佛法,是这个意思。 「能正通达」:这是指修慧;修慧就是你欢喜静坐,能通达第一义谛了。 「具足成熟俱生妙慧。 依此妙慧,有所堪任,有大势力,能令其心究竟解脱一切烦恼」:这一句话就把前边又重新解释一下。 就是「具足正念」乃至到「有大势力」,这是「具足成熟俱生妙慧」:虽然他还没有学习,但是他内心里面已经具足了成熟的俱生妙慧,就是与生俱来的智慧。 前面「具足正念,为性聪敏,有所堪任,有大势力」,这是俱生妙慧,与生俱来的妙智慧。 「依此妙慧,有所堪任」:依此妙慧为基础,他就有这种能力,有什么能力呢? 「能解善说恶说法义,能受能持,能正通达」,有这种堪能性,有这样的大的力量。 「能令其心究竟解脱一切烦恼」:你有闻思修的三慧,你的力量就广大起来,能使令你的内心究竟地解脱一切烦恼。 你只有闻慧、思慧,还达不到这里,一定要有修慧。 有修慧的时候,使令你的力量广大起来,你能究竟地断除一切烦恼,那就是得圣道了。 这是智慧成熟的相貌,是这样子。 地二、略摄义当知此中诸根成熟故,解脱异熟障;善根成熟故,能解脱业障;智慧成熟故,解脱烦恼障。 这是第二科,略摄义。 前面这三种善品: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这是说出来成熟的差别。 现在这下面说到略摄义,就是简要地把它的要义说出来。 「当知此中诸根成熟故,解脱异熟障」:你成就了这八种功德,你就是解脱这个果报的障碍,就不会到三恶道去;而在人间,你的果报能随顺修学佛法,没有障碍。 的确有的人哪,你看上去也很好,但是他要学习佛法有困难;他若真实一用心学习佛法就要吐血,就不行,就是有困难,有这样意思。 现在这个八种果报的成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叫做「解脱异熟障」,就是果报上没有障碍,没有学习佛法的障碍。 「善根成熟故,能解脱业障」:第二,这个善根成熟。 善根成熟的时候,「性薄尘垢」,「性于诸恶不善法中,心不乐入,诸盖轻微,寻思薄弱」这些事情。 「能解脱业障」:就不会去做错误的事情,不会造大罪过。 「智慧成熟故,解脱烦恼障」:最后这个智慧成熟的话,就是闻思修三慧成熟了,所以他能断除烦恼障。 这是把这三品的成熟的因缘能灭除三种障碍说完了。 天二、后三种(分三科) 地一、下品成熟下品成熟者:谓二因缘下品成熟:一者、未久修习诸根、善根、智慧成熟因缘,未极增长;二者、串习下劣因缘。 「下品成熟者。」这是前三种说完了,现在说后三种;分三科,第一科是下品成熟。 「谓二因缘下品成熟」:这个下品善根的成熟,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有两个因缘你具足了,你的下品善根就成熟了。 那两种呢? 「一者、未久修习诸根、善根、智慧成熟因缘,未极增长」:「未久修习」,没有长时期地栽培善根,诸根成熟因缘、善根成熟因缘、智慧成熟的因缘。 「未久修习」,就是短时期地去栽培善根了。 栽培善根是什么呢? 就是昨天说过的信戒闻舍慧这几种,你这样栽培过了。 「未极增长」:栽培也是栽培了,但是没有继续不断地栽培,使令它有极圆满的增长,没有做这件事,就是小小地栽培了。 这是一个因缘,叫做下品成熟。 「二者、串习下劣因缘」:说是我啊,我没久修习,我也是久修习了,我也常时期地信佛,信佛几十年了。 「串习」:就是不断地这样学习,但是学习得不殊胜,不殊胜。 就是我不欢喜学习佛法,你讲经我不愿意听,我不愿意听;叫我念念佛还可以,或者拜佛也可以,但是听经学习佛法的事不愿意听;你不愿意学习佛法,你在佛法里面的程度,一定是很低劣,很低的! 因为你不明白,你不学习你就不明白什么是佛法,所以是你一定是很下劣的;就是很轻微地栽培一点善根,对于佛法是信,人家说我也相信,但是忽然间有人说佛法是迷信的时候,他就疑惑了,他心里面就不决定了;所以他对佛法的信心也很薄弱,信戒闻舍慧都是小小的、小小的,所以叫下劣,就是力量很小,叫做下劣。 「劣」者就是没有力量,力量小,叫下劣。 这就看出来一个什么事情呢? 我长时期地是信佛、也学佛,但是总是小小的、小小的,这就是「劣」;没能够久修习佛法,「未久修习诸根」成熟因缘、未久修习「善根」成熟因缘、未久修习「智慧成熟因缘」。 说是我也是可以深入地学习佛法,但是时间很短,你熏习的还是很浅,所以这是下品的善根的成熟。 地二、中品成熟中品成熟者:谓即于此二种因缘,随一阙减,随一具足。 这个中品善根成熟是什么样子呢? 谓即于此两种因缘里边,随一有所不足。 譬如说这个串习下劣因缘,我是串习上品的因缘,这个就是串习下劣因缘不具足了;或者说我是久修习诸根成熟因缘、善根、智慧成熟因缘,那就是中品了,就不同了。 随一具足,「随一阙」少,「随一具足」,具足其中的一个那就是中品的成熟,也就是初开始栽培信戒闻舍慧以后,又继续地栽培,那么善根增长了,那叫中品的善根的成熟。 地三、上品成熟上品成熟者:谓二因缘俱无阙减。 你又是栽培「上品」:积极地、久久地栽培,而且不是下劣,那当然你的善根就到了上品。 到了上品是什么程度呢? 就是接近得圣道的边缘了! 可以得无生法忍了、可以得初欢喜地了,那叫做上品。 初开始叫做下品,你再少少地能有进步,或者一生、或者二生继续地栽培善根,那就叫做中品;但是没有达到得圣道的那个边缘去,叫做中品;达到了就是上品了。 酉四、成熟方便(分三科) 戌一、征云何成熟方便? 这是第四,成熟的方便。 我们曾经说过,这个「方便」,也当个方法讲,也当个行动讲,我采取成熟善根的行动,我实际上来做这件事了,叫做成熟方便。 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成熟方便呢? 这第一科,第二科是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戌二、释(分二科) 亥一、标列当知此有二十七种。 一者、界增长,二者、现缘摄受,三者、趣入,四者、摄乐,五者、初发处,六者、非初发处,七者、远清净,八者、近清净,九者、加行,十者、意乐,十一者、财摄受,十二者、法摄受,十三者、神通引摄,十四者、宣说正法,十五者、隐密说法,十六者、显了说法,十七者、下品加行,十八者、中品加行,十九者、上品加行,二十者、听闻,二十一者、思惟,二十二者、修习,二十三者、摄受,二十四者、降伏,二十五者、自成熟,二十六者、请他成熟,二十七者、俱成熟。 这有二十七种方便。 这是标列,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里又分两科,第一科前二种,先解释前两种;分两科,第一科出它的体性;分两科,第一科是界增长。 亥二、随释(分二科) 天一、前二种(分二科) 地一、出体性(分二科)玄一、界增长界增长者:谓本性善法种子具足为所依止,先来串习诸善法故,后后位中善法种子转增转胜,生起坚住:是名界增长。 「界增长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谓本性善法种子具足为所依止,先来串习诸善法故,后后位中善法种子转增转胜,生起坚住:是名界增长。」界增长是什么意思呢? 「谓本性善法种子具足」:就是你的本心里边有无漏善法的种子,这个种子你是具足的,以此为所依、为基础。 「先来串习诸善法故」,你以前你过去世不断地学习佛法,你不断地熏习,学习佛法故。 「后后位中善法种子转增转胜」:最初你学习过佛法,后来你又继续地学习佛法;「后后」:就是不断地再学习佛法。 那么你内心里面就栽培了善法的种子,而这个种子不断地栽培、不断地熏习,「转增转胜」:辗转地增长、辗转地有力量。 「生起坚住:是名界增长」,就是你能继续地栽培善法,继续地学习善法,你原来具足的善法种子就增长了,力量就辗转地强大了,这个意思。 「生起坚住:是名界增长」。 《披寻记》一二四五页:生起坚住者:善法现前,是名生起。 得无退失,是名坚住。 「生起坚住者:善法现前,是名生起」:因为你修学善法、修学佛法,这是第一步。 我对于佛法有了信心,那么这就叫做「善法现前」。 譬如说我学习了佛法以后,我肯受戒,我肯持戒清净,那么就是善法现前,是这样意思。 或者我肯静坐、学习禅定、学习般若波罗蜜,那这都叫做「善法现前」。 「是名」叫做「生起」,这个善法现起。 「得无退失,是名坚住」,你成就了这样的善法以后,就不失掉,那么叫做「坚住」。 我信佛几年以后,我不信佛了! 那么信心失掉了,那就是不坚住。 生起是生起,又失掉了。 现在就是你的信戒闻舍慧,生起而不失掉,那么就叫做坚住。 「是名界增长」。 你善法的现前,是靠你学习善法熏习的种子;由种子而生现行,才有善法的现起,是名界增长。 玄二、现缘摄受现缘摄受者:谓于现法中无倒说法,无倒受持,如理修行,法随法行。 这是第二科现缘摄受。 这个「现缘」:就是现在的因缘、现前的因缘,能帮助你去成就善法。 这个「摄」:摄者取也,摄是取的意思,把他拿过来。 这个「受」:就是领纳在心里面不失掉,叫「摄受」。 就是现前的因缘帮助你栽培善根,就是叫做「现缘摄受」。 「谓于现法中无倒说法」:「现法中」,就是现前的境界里边,「无倒说法」:你不颠倒地宣说佛法。 「无倒受持」:不颠倒地受持佛法。 这个「无倒说法」,或者说自己为人说法,不颠倒地说佛法,没有把佛法说错了,这件事也不容易! 你一定要肯努力地学习佛法,然后你为人说佛法才不会说错了。 你若不欢喜学习佛法,你就没有办法为人讲解,你不能为人讲解。 如果是学习,小小地学习,你为人说佛法也很难说得没有说错,也很难,所以「无倒说法」这事儿不容易。 「无倒受持」:无倒说法是要有无颠倒的受持才能无倒说法;你先要学习,你才能受持;你有了受持而后才能为人宣说。 这是自己对于佛法的理解这一方面。 「如理修行」:前面说解,这个地方说修行,「如理修行」,你要随顺佛法的道理,去用功修行,那么就是改造自己了。 修行是什么呢? 就是改造自己的内心,使令心清净,叫它没有烦恼的污染,那叫做修行,「如理修行」。 当然我们能够对于佛法有信心,我们能够受持净戒,也是修行的开始了。 但是主要是内心的清净,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 三业清净里边,以意为根本;因为身、口的活动,是由你的第六意识发动的。 所以你若是修行的时候,就是在第六意识里面修止观,那才是修行。 「如理修行」,就是修无常观、修无我观、修不净观、修唯识观、修一切法毕竟空观,能够使令内心里不断地增长智慧,能消除去贪瞋痴的烦恼,这叫做「如理修行」。 「法随法行」:你学习佛法、随顺佛法去做,那就叫做修行。 这样子,叫做现缘摄受。 你能够「无倒说法,无倒受持」,这等于是学习佛法。 「如理修行,法随法行」,就是学习了以后,内心里面又用功修行。 一个解、一个行,就使令你不断地栽培善根了,这叫做「现缘摄受」。 这个文说得非常得详细。 怎么样栽培善根? 就是这样栽培善根。 怎么叫做串习诸善法? 就是这样子。 「无倒说法,无倒受持,如理修行,法随法行」,这就叫做现缘摄受。 这就叫做「串习诸善法故,后后位中善法种子转增转胜,生起坚住」。 如果你不这样子栽培,你不容易坚住。 前边是界增长,为什么界增长呢? 因为现缘摄受。 你现缘摄受,你的善根种子就增长了;因为增长,就会进一步的有现缘摄受;他们是互相支撑、互相成就的。 下面是第二科是略摄义。 地二、略摄义当知界增长,由先世因现在成熟。 现缘摄受,由现在因现在成熟。 「界增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由先世因」:你前一世你栽培过这个善根的;「现在成熟」:到今生的时候,你前世栽培的善根成熟了,所以就会生起善法。 「现缘摄受,由现在因现在成熟」:这个第二这个现缘摄受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你前生栽培了善根,所以现在才能有现缘摄受。 现缘摄受呢,你现在能够努力的时候,「由现在因」;「现在成熟」,你现在不断地努力地栽培,你就不断地进步,也就是现在就成熟了。 《披寻记》一二四五页:如理修行法随法行者:〈力种性品〉说:云何菩萨法随法行,当知此行略有五种:谓如所求、如所受法、身语意业无倒随转、正思、正修,乃至广说(陵本三十八卷十八页)。 此应准知。 「如理修行法随法行者:〈力种性品〉」里面「说:云何菩萨法随法行,当知此行略有五种」不同:「谓如所求、如所受法」。 「如所求」:你能够去如你的意去求法、去学习佛法。 「如所受法」:你学习了以后,在你内心里面就会得到了、会接受了你所学习的佛法。 这是两种,一个是求法、一个是受法;求法是属于闻慧、受法是属于思慧。 「身语意业无倒随转」:那这就是修慧。 你求到了佛法以后,你的身业、你的语业、你的意业,你的三业「无倒随转」:没有颠倒,就是消除了错误的染污,随顺所学习的佛法去活动去,就是无倒随转。 「正思、正修」:闻慧以后要有思慧,思慧以后要有修慧。 「乃至广说」:广说就是佛所开示的这件事不要做、佛开示这件事可以做,那么你随顺佛教,这样用功修行,就是这个意思。 「(陵本三十八卷十八页),此应准知」。 发布时间:2025-04-01 11:40:1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9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