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8) 内容: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8)亥三、难行精进(分四科)天一、征起云何菩萨难行精进? 这是第三科:难行精进。 一共是八科,第一科自性精进,第二科一切精进,现在是第三科难行精进。 这一科里分四科。 第一科是征起。 「云何菩萨难行精进?」:什么叫做菩萨的难行精进呢? 下面是第二科:略标。 天二、略标谓此精进,略有三种。 就是略标其数目。 天三、列释(分三科)地一、离一切想若诸菩萨无间远离诸衣服想、诸饮食想、诸卧具想、及己身想。 于诸善法无间修习、曾无懈废,是名第一难行精进。 这是第三科:列释,列出来它的名称,解释它的意义。 这一科里又分三科,第一科是离一切想。 「若诸菩萨无间远离」:什么叫做离一切想呢? 若是诸菩萨无间远离诸衣服想:「无间」就是不间断,就是长相续地作如是观的意思。 无间的远离,远离什么呢? 「诸衣服想」,诸衣服就是很多的衣服。 「诸衣服想」,这句话怎么讲呢? 这想,取相为想,取相分别名之为想。 这个取相就是心里面与所缘的境界相接触了,认识它的相貌,这认识里面有一个执着的意思。 说执着,也应该是说明白了;但是,若说爱着就更好一点,就是对衣服有爱着心。 心里面一直地在思惟这件事。 现在这个菩萨无间远离诸衣服想。 就这样讲应该是明白了;但是,若是详细说,应该再多说几句。 还是唯识的法相:依他起。 依他起就是依阿赖耶识为种子而显现的一切法,是依他起。 依他起的法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实的,有而不真实;是如幻有,如梦中境似的。 但是,我们的前六识和境界一接触的时候,我们的识一接触,又有一个所缘缘。 这个所缘缘就是我们的第六识所变现的。 变现的时候,没有智慧,不知道是如幻如化的,就认为是真实的。 执着衣服是真实的,有爱着心,这叫做「衣服想」。 现在说「远离衣服想」,观察心里面所想的衣服是毕竟空的,没有衣服可想。 你常作如是观,叫做远离诸衣服想,那就是破除去遍计执了。 破除去遍计执的时候,但是还有如幻如化的衣服,就是这个意思:是自性空的,但是还是宛然而有的,宛然而有的那个就是依他起了。 这和《中观论》说的观一切法自性空,一切法还是宛然而有,也是相合的,并没有冲突。 这样「远离诸衣服想」,实在这句话就是修唯识观的意思。 如果你不修观的话,这个衣服想你不能破,这个着你就不能破,你这个遍计执不能破。 你只修奢摩他,这个遍计执不能破。 你就是得了色界定、得了无色界定,这个遍计执还是不能破。 所以这上面说:「若诸菩萨无间远离诸衣服想」,就是长时期地修唯识观,我们心里面对于衣服有爱着心,这是遍计执。 常常观察它是毕竟空的,无有少法可得,没有衣服可取着,这叫做「无间远离诸衣服想」。 「诸饮食想、诸卧具想」:也是一样是这样子。 「及己身想」:这一句深一点。 「己身想」这个地方有事情,在《披寻记》里有详细的解释。 「于诸善法无间修习,曾无懈废,是名第一难行精进」:这个「于诸善法」前面这一行文,这是修唯识观破遍计执。 修唯识观就是善法,你对于这个善法:于衣服修唯识观;于饮食、卧具及己身都修唯识观,叫做「诸善法」。 这个善法「无间修习」,不间断的要修习。 不间断的修习,这里有两个意思;说三个意思也可以。 就是最初听闻如是法,你在文字上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闻所成慧。 然后你要长时期地专精思惟,那就是思所成慧了。 若是修禅定的时候,就是修奢摩他了,在奢摩他里边再修毗钵舍那观,那就是修所成慧;在这个地方可以说有三个阶段。 对于闻思修三种智慧的无间修习「曾无懈废」,从来也不懈怠,不停止这件事,常作如是观。 常作如是观这件事,就是自从听闻这样的法,你根据文字上去思惟观察;合上本子了,你还是要思惟观察。 你经过闻、思这两个阶段的道前方便,然后正式修止观的时候,它就会顺一点。 就不会说:「我不会修毗钵舍那观。」没有这话,没有这个道理! 所以,「于诸善法无间修习,曾无懈废,是名第一难行精进」。 难行精进里有三种,这是第一种难行精进;不容易。 我们看《披寻记》怎么说。 「无间远离诸衣服想等者:此显四种远离希求之爱」(《披寻记》p1432):这一段文是开示我们有四种远离希求之爱,四种不同。 这个希求爱要远离。 那四种呢? 「谓衣服爱,饮食爱,卧具爱,有无有爱」,一共这四种。 这四种,在文句上看:「衣服想、诸饮食想、卧具想」,这三种很明显;那「有无有爱」就是下边那个「己身想」,指「己身想」说的。 「闻所成地说:」这我们已经学过了闻所成地。 「又诸苾刍顾恋现法身命为依止故」:「又诸苾刍」,现在的文是〈菩萨地〉││是指菩萨;现在这地方是引〈闻所成地〉的话来说。 诸苾刍也应该包括苾刍尼在内。 「顾恋现法身命」:顾恋,就是爱着。 爱着现在的这个生命,现在这色受想行识,这是法,这个就是我们的生命。 爱着这个身体,其实这是与生俱来的就是爱。 爱着这个身体「为依止故」,以此为基础,实在也就是因为对这个生命的爱着,「而于衣服、饮食、卧具生希求爱」。 因为爱着这个生命,所以就希望这个身体也不要冻着、也不要饿着,有一点苦恼也不可以。 所以,就要有衣服、饮食、卧具生希求爱。 希望穿得好一点、吃得好一点、住得也好一点。 所以,这衣服爱、饮食爱、卧具爱从那来的呢? 原来就是以生命爱为根本,然后才有这个爱。 就是爱着这些东西来保护自己的生命。 「顾恋后法身命为依止故」:前面是现法生命。 现在又是顾恋后法生命,就是爱着我将来的色受想行识的生命。 这个身体终究有一天老病死,结束了;结束了没有终断,还继续有色受想行识的生命的。 那么,对于那个身体虽然还没出现,但现在就已经开始爱着了。 这是顾恋将来的生命为依止故,「而于后有生希求爱」:我现在常常地买买花供佛,使令我将来的生命能美一点。 别的说是修止观、修学圣道、了生死,那事儿不要管! 我放生,使令我现在的生命长一点,我将来的生命也长一点。 想这个事儿,思惟这件事! 我也看见杂志上很有名的大德做这个事情。 这是「顾恋后法身命为依止故」。 若是我们买花供佛,我们对于佛有恭敬心去供佛,那就意义不同了! 说是对于鸟兽放生,有慈悲心放生,那也是不同。 「顾恋后法身命为依止故,而于后有生希求爱」:后有;现在这个生命叫做现有。 这个现有结束以后,还是有一个生命的,叫做后有。 对于后有也有一个爱;当然,这还是相信因果的关系。 「而于后有生希求爱」,这是「有」。 「愚于涅槃为依止故,而于无有生希求爱」:这是有无有爱,现在说无有,什么叫做无有呢? 「愚于涅槃为依止故」。 愚于涅槃,对于涅槃这件事也不是太明白,所以叫「愚」,对于涅槃糊涂,所以叫愚于涅槃。 「为依止故」:因为对涅槃不太明了,听人说涅槃是个安乐处,所以就是「而于无有生希求爱」。 对于那个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那个离一切相的、不生不灭的涅槃生希求爱,也爱着;其实,你这样爱就不是涅槃了。 那个地方是离一切相,也就离一切分别。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你一希求就不是了。 所以「为依止故,而于无有生希求爱」。 这样加起来有四种爱。 这是陵本十四卷第十页,这是在〈闻所成地〉。 「今说菩萨于彼远离尚无有想,况希求爱」:那个〈闻所成地〉是说苾刍,现在这里是说菩萨。 「今说菩萨于彼远离」,对于这四种爱都要远离,那当然就是修唯识观,唯识无义,观察这些都是毕竟空寂的。 若是毕竟空寂,就是「尚无有想,况希求爱」呢? 就是想也不生了,爱当然也不起了。 修成功了,就是无分别智现在前了。 地二、尽寿恒行若诸菩萨如是精进,尽众同分,于一切时曾无懈废;是名第二难行精进。 前面是第一个难行精进,这个是修学圣道;修世间上的善法,是随顺我们原来的贪瞋痴,不改变我们的贪瞋痴,随顺我们的贪瞋痴做一切善事,这比较容易;但是也有人不愿意做。 现在是违背了自己的贪瞋痴,不可有贪瞋痴,这比较难,这叫第一难行精进。 这句话引〈闻所成地〉的文,说得比较完全一点,为了爱着这个身命才爱着衣服、饮食、卧具的。 现在若是说离开这个有爱,于身命「及己身想」对这个身体也修唯识观,那也是一样,也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现的根身、器界,现的根身就是如幻如化的,有若无,不真实,如水中月、如镜中像,有而不真实。 你在修奢摩他的时候作毗钵舍那观,观察这个身体有而不实;但是,我们就执着这个身体才生遍计执了。 生遍计执的时候,遍计执主要是第六意识,他这个所缘缘能现出来这个身体,就执着是真实的了。 这个执着真实的影像完全是没有的,是毕竟空寂的,他是一点体性没有的,观察他是毕竟空寂的。 这就是修止观,是这么观。 说是:「我不会修毗钵舍那。」现在告诉你:像打妄想那么想,一样。 「今天吃面条不咸,昨天吃面条咸了。 今天吃的面条不咸,这个面条好吃。」这件事这么想,你修观的时候也是这样想:「这个面条是我心的变现,是毕竟空寂的。」现在是,我们的烦恼主要不是面条,而是这个身体。 我们主要的烦恼是这个身体,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这里引起烦恼。 你观察他是依他起,如幻如化的;但是我们执着是真实的。 执着真实这个事无有少法可得,是毕竟空寂的。 「什么物? 恁么来?」「说似一物即不中。」道理就是这样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道理都是一样。 观察这衣服、饮食、卧具还有医药,都是毕竟空寂的;但是,主要是观察这个身体是毕竟空的。 但是,依他起和圆成实是离名言相,离相,离言法性。 我们第六意识所接触的一切境界,这是言说法性,都是不真实,只是内心的分别。 这所分别的影像是无有少法可得,是毕竟空寂的。 你要常常作如是观,常常作如是观,就从外凡位到内凡位去了。 你的身份就升级了,给你升级了,你可知道! 我们若是不作如是观,只是学习学习,是在外凡。 外凡是什么样呢? 就是和在家人差不多。 在家人就是唯利是图;我们出家人学习佛法,但是你内心里面老是还是贪瞋痴,就是完全是没什么大的差别,和在家不修学圣道的差不多。 若是出家人也不学习佛法呀! 那就是更差一点。 所以,我们学习了佛法,你要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是这样子,应该作如是观,来改变自己的思想,要知道这件事。 说我们看见人家有修行,有修行,那就是这样子,这就是叫做有修行;那我们也应该这样学习。 但是「我不愿意!」,那你不愿意,那就只好羡慕别人,你自己不能成就。 「若诸菩萨如是精进,尽众同分」:若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能够这样的精进地修唯识观,观察这些名言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没有间断,常这样精进修行。 「尽众同分」:(按:精进)到什么时候? 「我就修行七天,打禅七的时候修行七天。」不是的! 说:「我七七四十九天。」不是的! 要尽众同分,就是尽形寿,尽形寿要这样用功的。 不是我参加禅七,七天就完了,不是的! 要尽众同分。 这个众同分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有色受想行识,你也有色受想行识;我是人,你也是人,大家都一样,这叫众同分。 尽这个生命体的寿命,一直是这样用功修行。 「于一切时曾无懈废」:所有的时间,早晨起来,你就是这样修行,吃完早饭以后也是这样修行,吃完中饭以后也是这样,一直到晚间:初夜也这样修行;中夜可以休息;后夜还是这样修行。 我们可以知道佛菩萨的意思:我们出家人修行是这样子。 不是像我们中国汉文佛教,早晨起来做个功课,念多少咒,然后又什么的,那功课就结束了;不是那么回事儿! 我们从经论上看出来,出家人应该怎么样做功课呢? 就是应该这样做功课。 和我们汉文佛教祖师规定的功课不一样。 所以,我们的同学到另外一个地方,遇见一位大德,问:「你们早晨做什么功课?」「我们早晨起来静坐。」「怎么你们没有念楞严咒?」说:「没有!」「那怎么可以呢? 祖师定的规矩怎么可以违犯呢?」他这么说。 「若诸菩萨如是精进,尽众同分于一切时曾无懈废,是名第二难行精进。」第二种难行精进。 因为这件事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功的,若善根特别深厚的人,时间也可能不用很久就得圣道了,得无生法忍。 得无生法忍以后,他还是这样修行。 在经律上说:「重(按:音「崇」)虑缘真」。 你没得圣道的时候这样观察;得了圣道以后,还是重复的这样子在奢摩他里面修观,还是这样修行。 得了无生法忍以后也还是这样修行;一直到最后,得了阿罗汉以后,还是这样修行;乃至到佛的境界,到佛自然是这样无分别境界成就了。 「于一切时曾无懈废」,一直的不懈怠,不停下来。 当然,我们回头想:我们出家人,我们的祖师定的功课,早晨念楞严咒,念大悲咒、念十小咒,这样,他也有个道理。 这是什么? 我们出家人不学习佛法,那么,一点功课没有,他这一天怎么个境界呀? 我看就不要说了! 那么不妨还立出念楞严咒、念大悲咒、念十小咒,这样的功课立出来,就是多少还有一点修行。 立个早殿的功课、晚殿的功课,朝暮课诵,还算好! 还算有一点功课。 现在这上说:「若诸菩萨如是精进,尽众同分于一切时曾无懈废,是名第二难行精进。」你自己这样做功课,修这唯识观,能调伏自己的烦恼,把自己的贪瞋痴的烦恼调伏了,调伏了的时候,心情自在。 遇见如意的境界,心里也不动;不如意的境界,心里也自在。 你若不调伏啊,烦恼来了你很辛苦啊,那么这是一样好处! 另外一样好处呢,你对于远离衣服想、远离饮食想、远离卧具想、远离身想,你常常这样修止观,佛法中的第一义谛你多少有一点认识。 你若是遇见因缘,有在家居士、或者有出家的法师来请问你佛法了,你就说这一点,就很好! 就说这一点,那么你看! 你对他的请法,没有辜负他,你有布施佛法给他。 你会说出来,而且还是非常重要! 「是名第二难行精进」。 地三、平等通达若诸菩萨平等通达功德相应,不缓不急,无有颠倒,能引义利精进成就;是名第三难行精进。 「若诸菩萨平等通达」:若是能这样精进修止观的菩萨,他久了,他自然会有成就。 成就,他睁开眼睛一看! 「你们都没有修行,就我有修行!」他会这样想吗? 不! 他「平等通达」,就是:有修行亦复如是;没有修行,亦复如是。 无差别相,在第一义谛上无差别,所以「平等通达」。 「功德相应」:你就不会起高慢心哪! 这个是在第一义谛上那个功德,在你心里面相应了,不生高慢心。 「若诸菩萨平等通达功德相应」。 「不缓不急」:而这位菩萨他心里面与这相应的时候,什么事情也不缓慢;但是也不那么急。 这就是心里面很平和,而不缓也不急。 说:「我不修! 我每天就是上个早晚殿,我就是念楞严咒,我就念大悲咒,念十小咒,上个早殿,上个晚殿,天天做这个功课。」你做几十年了还是那样子,你的烦恼不能变动,你的烦恼一点不能调伏! 当然也有点好处,这也是佛法嘛! 念咒也是佛法。 也可能早晨也念佛,晚间念《阿弥陀经》、念八十八佛,也熏习了一下;但是,那是很遥远的事情。 那和这个修止观完全不一样! 一般的情形,如果你不修止观,你有一点特别的地方,你就有高慢心,就瞧不起别人,就是这样子。 这个地方呢,修唯识观也包括我空观、法空观都在内的。 所以,他就是有大修行,他完全没有高慢心。 若是你不这样修止观啊,你有一点特别的功德,你就是有高慢心,高慢心就来了,这有所得你没有办法避免的。 一有高慢心就引起很多很多的问题。 所以,「若诸菩萨平等通达功德相应,不缓不急,无有颠倒」,无有颠倒就不会有高慢心,也不会:「我有修行!」也决定没有这个分别心,不会这样分别,不会有这个颠倒。 「能引义利」:你这样子与道相应的时候,就能引发你的定慧,无漏的戒定慧逐渐逐渐地出来,你就会有成就,会成就无漏的戒定慧;就是义利。 而这个精进也就成就,不会懈怠,因为这时候烦恼愈来愈少。 懈怠是烦恼来的,因为内心里有烦恼才有懈怠。 现在这样的修止观,烦恼逐渐减少,你的戒定慧愈来愈强,所以你一直地会精进,就会有这样的成就,而不会懈怠。 「是名第三难行精进」。 这是不容易的啊! 这个难行实在是赞叹的意思。 赞叹这个佛教徒真了不起呀! 他能做这种希有的事情。 天四、结因如是菩萨难精进力,当知即是缘有情悲,及与般若能摄之因。 这个「难行精进」一共分四科。 第一科征起,第二科略标,第三科列释。 现在第四科:结因,结束他的因由,为什么有这样难行精进呢? 「如是菩萨难精进力」:这位菩萨他具足了难行的精进力量,具足了。 是什么原因会具足呢? 会有这样难行精进呢? 「当知即是缘有情悲」:你要知道,就是他有观众生之苦、他有这个悲愍心,他要发无上菩提心,要努力地先要把自己栽培好啊! 才能够度众生。 不是说「我完全不修学圣道,我就要做大菩萨度化众生。」有那种事情吗? 「及与般若」:有大悲心来推动自己学习佛法、修学圣道;有大悲心同时还有般若的智慧。 你修唯识观,这是般若,这是大智慧呀! 能尽形寿不懈怠地修行,能够有修行还没有高慢心,平等通达功德相应,这都是般若啊! 这个大慈悲││有悲愍心里边同时还有般若,以无所得为方便,大悲为前导,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能摄于般若,「能摄之因」,就是能成就这个精进的因缘。 这样的精进能成就的理由,就是一个悲、一个慧;一个悲、一个慧,才成就这样的难行精进的。 《披寻记》(p1432)当知即是缘有情悲等者:此显三种难精进力。 总能摄受缘有情悲及与般若,名为彼因。 亥四、一切门精进(分四科)天一、征云何菩萨一切门精进? 前边这是第三科:难行精进。 现在是第四科:一切门精进。 第一科是征。 「云何菩萨一切门精进?」怎么叫做菩萨一切门精进呢? 天二、标谓此精进,略有四种。 这个一切门精进有四种不同。 这是标,标数。 下面第三科是「列名字」。 天三、列一、离染法精进。 二、引白法精进。 三、净除业精进。 四、增长智精进。 这列出来四种精进的名字。 下面第四科是解释。 分四科。 第一科是解释离染法精进。 天四、释(分四科)地一、离染法精进离染法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未生不生,已生断灭。 「离染法精进者」,能远离染法,这也须要精进才能成就的。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未生不生,已生断灭」:谓诸菩萨所有的精进有什么成效呢? 「能令一切」;由于精进地修学圣道、修学止观,能令一切的「结缚」,这个结,前面解释过。 结者,合也;能令你和苦恼在一起。 烦恼它有这个作用,能令你和苦恼在一起,这个叫做结。 结者,合也。 「缚」就是系缚,使令你不得自在,你想要怎么地都不行! 「随眠」:这个烦恼有睡觉的时候,它表面上好像没有烦恼,实在它还随逐你,并没有离开你呀! 还在阿赖耶识里面,在那里隐藏着,潜伏在那里││随眠。 「随烦恼缠」:缠,就是烦恼活动出来了,它睡觉睡醒了,它出来活动了,就是缠。 这个是随顺种种因缘,当然,烦恼活动出来,也还是四种因缘。 要有一个所缘缘引发出来;还要不如理作意,这个不如理作意要有一个所缘缘。 还要有增上缘。 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 这时候这个烦恼它不再睡觉了,它就出来活动了,缠缚着你。 随眠是烦恼的种子,随烦恼缠是烦恼现行活动了。 菩萨所有的精进是能使令你的烦恼「未生不生」。 未生的时候就是随眠的时候,它就不生了。 我们读《显扬圣教论》上说一句话:怎么样才能灭烦恼的种子? 就是深入第一义谛,你才能灭除烦恼的种子。 说:「我修奢摩他,我能得到高深的禅定。」不能断烦恼种子。 因为你不能见第一义谛。 你的禅定怎么高深,没有般若的时候,这个禅定它不能到第一义谛。 不能到第一义谛,是不能断烦恼。 所以,你到了非非想定,你还是凡夫,你的烦恼还会活动,你又从非非想天就掉下来了。 所以,「未生不生」,你修唯识观,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能见第一义谛。 我们再念一念:「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按这两个颂来看,你修唯识观就到了圆成实性,到了第一义谛。 到了第一义谛,它就能断烦恼。 你不到第一义谛,它不断烦恼。 说:「我修止的时候很舒服,修观倒不感觉到什么好,所以我就还是修止。」但是那个舒服不是真的。 因为你没有修毗钵舍那,你修止,你感觉舒服,也不是很深,多数都是在欲界定里面走来走去的。 到最后: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都很难! 你到欲界定最后的等持都不容易呀! 那么到了未到地定那是高了一点。 但是,这个都不能断烦恼;你一定要修毗钵舍那。 说:「我修了毗钵舍那也不感觉什么好。」有好处! 就是我昨天、头几天也说过。 你修毗钵舍那,你对第一义谛:「一切法都是假的、是毕竟空的」,你这个想法就熟。 会熟呢,虽然还没见第一义谛,但是,你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办事的时候,有烦恼的时候,你这个如理作意会出来,立刻就减少烦恼,烦恼就减少了。 如梦中境、作梦的时候,我小时候常常作梦,狗咬我,唉呀! 我还跑不动,也很急啊! 然后醒了,醒了没这回事。 你常常这样思惟呢? 你就能减少烦恼,你就能够这智慧熟,熟就容易活动。 我们烦恼常容易出来活动,就是熟。 这境界一动不是贪心,就是瞋心,就是熟。 我们如理作意不熟,所以境界出来了,我们的如理作意还在那里睡觉 ,不动。 「随烦恼缠,未生不生」就是深入第一义谛观察一切法空,它就不生。 当然是我刚才念那二个颂,「彼无故此无」就是遍计执没有了,依他起也没有、依他起也不现前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是第一义谛的境界,就见第一义谛;见第一义谛就灭除烦恼种子。 所以「未生不生」能灭除烦恼种子啊! 烦恼再也不现起了,「未生不生」。 「已生断灭」说我现在忽然间失掉了正念,我的贪心来了、我的瞋心来了,但是你的如理作意一现起呢! 这活动的烦恼就没有了,都是心的分别,但是你这样的分别能灭烦恼,你那样的分别它不能灭烦恼。 「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未生不生,已生断灭」这就叫作「离染法精进」。 「离染法精进」就是有这个功德能灭除烦恼,而我们人呢! 谁不愿意离苦得乐呢? 谁都是愿意离苦得乐,但是你知道这苦恼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就是从烦恼来的,有烦恼才有苦恼。 你若是:「我不愿意有苦恼!」,你灭你内心的烦恼,就不会苦恼。 不是说是所有的境界都如我意,我才没有烦恼,不是的,你苦恼的原因;是在你的心里面,不是在外面,你灭除内心的烦恼,心就自在,就没有苦恼、就安乐自在了。 所以菩萨的精进就是能灭除一切烦恼,这就叫作「离染法精进」。 「染法」就是烦恼,烦恼是染污的。 这就是「门」;这个精进的门,能令你心清净、能令你灭除烦恼。 地二、引白法精进引白法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令不忘失,增长广大。 这是第二个门;是「引白法精进」能引发出来清净功德法,你的精进有这样的功效能引出白法来。 什么呢?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初开始啊! 用功修行的人所生出的善法,当然不是无漏的,但是你啊! 你修学圣道,你最初发的愿是向于无漏的,你想要得圣道吗! 你想要得圣道就是要得无漏的功德,你这个愿还是有所得啊? 不是那么清净,但是这个愿呢? 能引动你、引导你向无漏那里去、向出世间那里去、向涅槃那里去、向第一义谛那里去。 你想要得圣道这个愿,它引导你向第一义谛那里去! 你初开始修学圣道的时候,你没得无生法忍的时候,那心总是有所得,所以所成就的功德,还不能说是无漏的。 但是也是了不起了,就是你得到欲界定、得到末到地定、得到色界四禅,你这由圣道的愿引发出来的功德;它都有向于无漏、向于第一义谛的那种能力,但是这个时候它不是无漏的,因为你烦恼、有所得的心没有去掉,没有断除这有所得的执着。 但是你不断的努力呢? 就会得无生法忍了,那就改变了,得了无生法忍有无漏的智慧,有无我、我所的智慧、有观一切法空实相的智慧,这个时候功德就变成无漏的,当然也还不是那么圆满,初得无生法忍,功德不是那么圆满。 所以「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就是修所成慧;闻、思、修的智慧,诸法实相的智慧,欲界定、末到地定、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乃至灭尽定,这个定、慧逐渐、逐渐就微妙了,这个「善法未生令生,己生令住」己经生出来了,能令它安住不退。 「令不忘失」你成就这个定,成就了可以出定,但随时可以入定,那就不失掉,你得到诸法实相的智慧,也是,有的时候现前,有的时候不现前,但是你随时正念现前的时候,这无漏的定慧就会出来「令不忘失」。 「增长广大」你继续努力的修行呢? 你的定也增长广大、你的智慧也增长广大,那就不同,就成就了。 这就是「引白法精进」,这个门就是能令你成就功德,这个精进能令你成就功德。 地三净除业精进净除业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三业,皆悉清净,能摄妙善身语意业。 这是第三科净除业精进;第三个精进是净除业精进,你修止观呢,所有的无量无边的功德都从止观出来。 不修止观,殊胜的功德不能成就。 「净除业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三业,皆悉清净」菩萨所有的精进啊! 能使令他的身、口、意都能够清净,具足清净;就是身业也清净、口业也清净、意业也清净,原来那个不清净都能够灭除了,「净除业精进」消除了那些不清净的业,成就了清净的业。 「能摄妙善身语意业」;「摄」就是成就,能够成就非常良好,「妙」就是好,好的身业、语业、意业;身业也是好、也是有功德庄严、语业、意业也有功德庄严。 这是「净除业精进」。 地四、增长智精进增长智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集能增闻思修慧。 「增长智精进」这个智慧精进,在那第二个引白法业精进那边,应该包括在里面,但是那智慧就是般若,是特别重要,特别提出来说。 「引白法精进」这是通说的;「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令不忘失,增长广大」这下面净除业精进、和智慧精进,增长智精进就是分别地说出来,就是那「引白法精进」有分别成为净除业精进、增长智精进。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集能增闻思修慧」就是菩萨所有的精进,能够「集」、能够集聚、能够增长;集聚和增长是什么呢? 就是闻、思、修慧。 闻慧、思慧、修慧能使令你这智慧,渐渐由无而有、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世间而成为出世间、由不清净而成为清净、由有漏而无漏。 成就了这个智慧;初开始成就闻思修慧都是很微小的,要逐渐地努力使令它增长广大,就成功了。 这是四种精进,这就叫作「一切门」,所有的功德都从这里来的,所以叫作「门」。 亥五、善士精进(分三科)天一、征起云何菩萨善士精进? 这是第五科,分三科;天一、征起;什么叫作菩萨善士精进? 这是征,下面天二、略标谓此精进,略有五种不同。 下面第三科,天三、列释分五科;第一个无所弃舍精进;五种精进里面,第一种叫作无所弃舍精进。 天三、列释(分五科)地一无所弃舍精进一、无所弃舍精进。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不舍一切欲加行故」「无所弃舍」不弃舍、不要丢掉。 这是指什么说呢?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不舍一切欲加行故。」不弃舍一切的欲、很多的欲的行动,都不要弃舍,这就叫作「无所弃舍精进」。 看《披寻记》:「不舍一切欲加行故者:不舍一切有情无上正愿为所依止,起与利益安乐正加行故。」这个精进就是这样意思。 「不舍一切有情」,这位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不弃舍一切有情。 「无上正愿」就是愿一切众生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样的愿,这个愿他不弃舍。 什么叫作「弃舍」? 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对众生的事他都不管了。 阿罗汉他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他没有从今天开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饶益一切有情故,他没有发这个心。 他发心就是他自己想要远离生死苦、想要得涅槃,他就是发这个心,但是他没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你对他有所求,他也能帮你忙;阿罗汉虽然没有发无上菩提心啊! 你对他有所求的时候,他也会帮你忙的,因为阿罗汉如果是有三明六通,他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他帮你忙的。 我看《庄严论》上有一个老女人啊! 我看这个女人可能是一个有很多财富的人,她是带着工人到山里面去了,取了很多的建筑材料的木,还一大车、一大车运来,到了一个关口的时候,政府要她的税,她不给,那个地方政府的人,就把她带到国王那里去,说她不给税,国王说:「你怎么不给税呢?」她说:「我大儿子叫什么名字,得阿罗汉,我的二儿子、三儿子都得阿罗汉,你常常供养啊! 他给你种福,就是我给你税了。」唉呀! 这个地方很有意思,她有三个儿子都得阿罗汉。 得阿罗汉呢,她也没有出家,她继续作生意发财,作这个行业,就是到山要里面砍柴,作这个生意卖钱。 他的儿得阿罗汉没有劝他母亲:「你还有这么多的财富,就不要这么辛苦了,或者是你就修学四念处、你就出家嘛!」她这三个儿子对她没有这回事,没管这个事;阿罗汉有他的想法。 现在,我是说阿罗汉在世的时候,你向他有所求,他会帮你忙,等到寿命到了的时候,就入无余涅槃了,这一入无余涅槃以后,你向他有所求,他不睬你了,那就叫作「舍一切有情无上正愿」。 对于有情的事情,众生在生死里流转,他不管了,他不管这事,那就叫作「弃舍一切欲加行故」。 菩萨不弃舍一切有情无上正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圣道,远离生死大苦。 「为所依止」他有这样的菩提心为基础、为根本,因此「起与利益安乐正加行故」因为他有这样的菩提心,所以他就能发动,发动什么呢? 「与利益安乐正加行故」能与众生利益、能与众生安乐,作这加行、作这样的行动、作这件事。 「与众生利益」呢? 就是开导众生,开发众生的智慧,叫作「与众生利益」。 开示一些众生不要做恶事叫作「安乐」、就是与众生安乐,你不要做恶,你就没有苦恼就安乐了,你若有大智慧,你就会得到很多的利益「与利益安乐正加行故」。 「正」字我以前曾经讲过是良好的意思,是良好的行动,菩萨有利益众生的行动、有安乐一切众生的行动。 前面那一句是愿,「不舍一切有情无上正愿」这是愿,下面「起与利益安乐正加行故」这是行,愿与行;有这个愿就有这样的行,这就叫作「无所弃舍精进」不弃舍一切众生。 地二、无退减精进二、无退减精进。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如先所受若等若增,发勤精进随长养故。 第二个是无退减精进,是无退、无减精进。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如先所受若等、若增」:如最初发无上菩提心的时候所受,发无上菩提心的时候:「我从今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这是总愿,应该还有别愿,别愿就是我要做什么事情度化众生,这就叫作「受」。 「如先所受若等若增」,以愿为依止,而有行动的时候呢,他这个愿和以前一样、是相等的。 「若增」或者这个时候他的愿又增加,比以前还勇猛。 「发勤精进随长养故」:他这种发动不懈怠「勤精进」的时候呢? 「随长养故」这个勤精进是行动,以前发的愿,所受的是愿,这个愿能够长养他的精进,而这个精进的行动也长养他的愿,互相增长而不会减少的。 我以前呢,我发心要作十样利益众生的功德,不过我作五样就好了,那五样不作了,那就是减了。 现在他不减少,我以前我答应要这样利益众生,我一定这样做,不退减。 地三、无下劣精进三、无下劣精进。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勇猛炽然,长时无间,精勤策励,心无怯弱,无退屈故。 第三个是无下劣精进,什么叫作无下劣精进呢?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勇猛炽然,长时无间」,这个「勇猛炽然」就是无上菩提啊! 修六波罗蜜,广度众生得无上菩提这个事情,太高深了,我怎能办到这种事情呢! 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情,就是下劣。 现在这个菩萨他非常勇猛,说无上菩提不容易成功,我非要成功不可││「勇猛」;炽然是广大,勇猛广大的精进力。 「长时无间」:要三大阿僧祇劫那么长的时间,他不怕,他还能不间断去用功。 「精勤策励」,他这精进勇猛的去作功德的时候,他常能鞭策自己、警策自己努力去作这件事而不懈怠。 「心无怯弱」:心里面不恐怖,说这件事很难作,他不怕,要吃多大的苦头,我不怕;「心无怯弱」。 「无退屈故」:不会向后退的,「太苦了! 太难了! 我不要做这件事了,我要告假了。」不! 他不向后退的,这是无下劣精进。 地四、无颠倒精进四、无颠倒精进。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引义利,方便善巧,所摄持故。 「无颠倒精进」:就是没有错误的精进,说是未得无上苦提而行六波罗蜜,那就是无下劣精进,但是忽然间我希望到天上去享福也很好啊! 那就是颠倒! 贪着人世间或是天上的五欲乐,那就是颠倒、糊涂了。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引义利,方便善巧」:他的精进啊! 不是那么单纯,他有一个能引义利方便善巧的愿所控制着,用这个清净大智慧的愿来控制、来引导、来规律他的精进,来控制他的精进,所以就不会有颠倒的事情。 「能引义利,方便善巧」方便善巧是智慧,这个方便善巧的智慧,是能令他引发出世间自利利他的义利,用这个方便善巧的智慧,「所摄持故」:来摄持他的境界;精进是所摄持、方便善巧是能摄持。 方便善巧有什么好呢? 能引义利。 「能引义利,方便善巧」来摄持他的精进、来控制他的精进,叫他不要颠倒。 就是这个智慧啊! 这个智慧来引导他,就不会犯错误。 地五、勤勇加行精进五、勤勇加行精进。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速进趣故。 善士精进第五个,「勤勇加行精进」:就是精进勇猛的行动。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速进趣故」很迅速地向前进,那这叫作勤勇加行精进,而不会向后退的。 就是一杯水供养佛也好,就是买一份面包,买一个糖也好,送给一切众生,愿以此功德得无上菩提,都是向无上菩提那里去,不会说愿以此功德跑到天上享福啊! 那就是颠倒精进了,不是勤勇加行精进了。 这就叫作善士精进,这五个总名字叫作善士。 亥六、一切种精进(分四科)天一、征云何菩萨一切种精进? 这是征天二、标谓此精进,六种、七种,总十三种。 这个精进啊! 有六种的差别,还有七种的差别,这六种和七种加起来嘛! 就是十三种,这叫作「一切种精进」。 这下面第三科是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先说六种,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征起。 天三、释(分二科)地一、六种(分三科)玄一、征起云何菩萨六种精进? 玄二、列释(分六科)黄一、无间精进一、无间精进。 谓一切时,修加行故。 一切的时间都是努力去精进、修学圣道、弘扬佛法的。 看这个《披寻记》p1433:谓一切时修加行故者:时有三种:一过去,二未来,三现在。 如是三种,名一切时。 这三种己经包括一切时间,一切时间都是努力而不会空过光阴的;叫作「无间精进」黄二、殷重精进二、殷重精进。 谓能周备修加行故。 就是努力精进的时候,不是只作一样的功德,不是的,不是我只是持戒,我还要修布施、还要精进、还要忍辱、禅定、智慧,多方面的精进,就是周备修加行。 我不只是修止啊! 还修禅定、修般若,我还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这就是周备、全面的、圆满具足地精进,所以叫作「殷重精进」。 黄三、等流精进三、等流精进。 谓先因力所任持故。 什么叫作「等流」呢? 「谓先因力所任持故」:就是你现在发修学佛法,广度众生这件事啊! 是由你最初的时候,你发无上菩提心为因,由那个无上菩提心推动你去作这件事,而这件事一直是在无上菩提愿所任持的,这叫作「等流精进」,就是你那个无上菩提愿,一直相续下来。 你实际上在修六波罗蜜的时候,同时也有愿的力量。 所以叫作「等流」;「等」是平等,前后相似叫作「等」。 「流」是相续不断的,发了愿以后,你能实际上去行菩萨道,就是没有中断,但是你这个愿的力量继续下来了,所以就叫作「等流精进」。 这里看出来,你后来行菩萨道是由愿的力量。 如果你发了菩提心,你后来退失菩提心,那就没这事情了,那就不能等流了。 看《披寻记》p1433:谓先因力所任持故者:最初发心,是名先因。 彼所等流,名所任持。 以前初开始发无上菩提心就是「先因」。 「彼所等流,名所任持」现在行菩萨道啊! 是无上菩提愿的等流,所以就叫作「任持」。 黄四、加行精进四、加行精进。 数数思择种种善品正加行故。 前面的「等流精进」就是偏重于愿,是赞叹愿的力量非常大。 这「加行精进」呢? 就是你实际上的行动,什么叫作加行精进呢? 「数数」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这样做,不断的重复。 什么事情呢? 「思择种种善品正加行故」。 你在思惟、抉择各式各样的善法,你心里面思惟这个善法、思惟那个善法。 然后呢,就这样努力去做,所以就叫作「加行精进」。 看《披寻记》p1433:数数思择种种善品正加行故者:「依奢摩他数数观察净行所缘」就是这位菩萨他成就了奢摩他,心里面很坚定地明静而住,在奢摩他里边,「依奢摩他」,这个「依」这个字就当个「在」字讲,你现在在什么地方? 「依奢摩他」就是在奢摩他里边,就是在定里边数数观察净行所缘,一次又一次观察这个净行所缘。 「净行」,行者,心也。 「净」就是清净你的心,这净行所缘就是五停心;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就是那五种,五停心观;「净行所缘」。 「或善巧所缘」;善巧所缘就是蕴善巧、界善巧乃至缘起善巧,那个属于智慧;在奢摩他里面就是定,定里边面修毗钵舍那观。 「净行所缘」是五停心观,我曾经说过,五停心观是什么呢? 初开始用功修行的时候,先要破除障道因缘;说我现在我所有的烦恼里边,我的贪烦恼重,那你先修不净观。 说我所有的烦恼里边,瞋烦恼重,那我就修慈悲观。 或者是说愚痴特别重,三毒里边,我的愚痴很重,那么修缘起观、修十二缘起观。 我的烦恼里边,我的高慢心很大,那么修界分别观。 若是说我的散乱心很大,那么修持息念、修数息观。 破除这么多的障道因缘,就是道前方便的意思。 「或善巧所缘」:善巧所缘就是学习蕴善巧、缘起善巧这些事,就是正式修观了、正式修四念处了,善巧所缘,就是智慧,增长智慧了。 「或净惑所缘」;:净惑所缘啊! 有世间的净惑所缘、有出世间的净惑所缘。 出世间的净惑所缘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这个时候真是能断烦恼的。 「是名数数思择种种善品」。 「于彼所缘数起胜解数正除遣」:于所缘的所缘境作如是观,或者修不净观也是,或者修缘起观都是数数地观察这个所缘境。 但是呢? 「数起胜解」数数的就是修观,「胜解」就是你闻思的智慧啊! 闻思的智慧达到胜解的程度。 观这色、受、想、行、识是无我、无我所的,你对于这无我的道理,你有深刻的认识,那就叫作「胜解」。 或者观这色、受、想、行、识都是缘起的、自性空的,你有深刻的胜解。 你数数的胜解、你数数的作如是观。 「数正除遣」:你也要一次又一次的除遣,就是把你那胜解的修观,你把它停下来。 那就是等于修止了! 先观而后止,或先止而后观,就是止和观、观和止数数的这么样修习,一次又一次地修习││「数正除遣」。 「名正加行」这个加行是这个意思。 义如声闻地说。 (陵本三十一卷十页)黄五、无动精进五、无动精进。 一切苦触,不能动故;亦不转成余性分故。 第五个是无动精进,前边是无间精进、殷重精进、第四是加行精进,现在是第五个无动精进。 无动精进是什么呢? 「一切苦触,不能动故」:修行啊! 说我是修行,我不是放逸,但是修行有的时候也会有问题。 就是疲劳了、辛苦了、或者有其他什么烦恼的事情,令你苦恼。 而这些不如意的事情,「不能动故」,不能动摇你的精进,你还是继续精进地用功的。 「亦不转成余性分故」,不会说是太苦恼了的时候,说我行菩萨道太难了。 发出离心做阿罗汉也很好,做辟支佛也很好,不一定要成佛,那就是「转成余」。 「转成余性分故」或者也包括退失了菩提心,就欢喜还是在人间、或天上享福也好吗! 就变成人天的善法了。 就是由大乘的菩萨道,退回二乘的圣道,或者二乘的圣道都保不住了,又退回人天的境界了。 「亦不转成余性分故」虽然有很多的苦啊! 你的无上菩提心不动摇,不会退成二乘啊! 也不会退为人天的性分,属于人天性。 这个「分」有不同的各式各样的情形。 看《披寻记》p1433:一切苦触不能动故等者:「寒热蚊虻等触」,蚊子来咬你,你也要忍受一点,是「名一切苦触」。 「不由此缘精进懈废」不会因为这样的因缘你就不精进了,这就叫作「不能动」。 「摄事分说:有坚猛者」;〈摄事分〉是《瑜伽师地论》里面的一分,这《瑜伽师地论》一共有五分。 〈摄事分〉说:有坚猛者,由寒热蚊虻等所不能动精进故。 「寒」或者太冷,或者太热了,或者有蚊虻等,就是飞虫来咬你,这也不能动摇你的精进的,这叫作「有坚猛者」。 (陵本八十五卷二十一页)说的。 《解深密经》说:若诸菩萨舍于大乘相应作意;弃舍了大乘佛法的相应作意,那就是大悲心和般若波罗蜜。 「堕在声闻独觉相应诸作意中」就是没有菩提心,欢喜出离生死就满足了,那是声闻独觉的相应诸作意中。 「当知是名作意散动」这就叫作「作意散动」就是退失了无上菩提心。 这是(《解深密经》三卷十五页)说的,与彼相违,应知叫作无动,由是说言不转余分。 黄六、无喜足精进六、无喜足精进。 少分下劣差别证中,不喜足故。 「无喜足精进」:「少分」不是很多;「下劣」不是很殊胜的,各式各样的所得的功德。 「不喜足」:不欢喜、不满足。 譬如说是我发了无上菩提心,但是我得了末到地定,我就满足了,就在这里享受,不修行了,那么就叫作下劣精进。 没有这回事,就是无喜足精进。 玄三、结名菩萨成就如是六种一切种精进,发勤精进故;所以说言: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于诸善法不舍其轭。 这下面就是第三科结名;菩萨成就这样的六种一切精进。 「发勤精进故」他不懈怠,这样精进用功。 「所以说言: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于诸善法不舍其轭。」《披寻记》p1434有势有勤等者:「摄事分说:又由五相发勤精进速证通慧」;你有这五相的精进呢? 你很快就会得到「通」,就是神通和智慧。 神通就是有定,有定才有神通,是定、慧。 「谓有势力者」这句话怎么讲呢? 「由被甲精进故」;「甲」我们解释过,就是有愿,愿是甲,你有一个精进的愿,由被甲精进故,就叫作有势力者。 「有精进者,由加行精进故」就是你采取行动了,被甲精进是愿,有精进是行,由加行精进故叫作有精进。 「有勇悍者,由于广大法中无怯劣精进故。」就是无上菩提的广大法,没有怯劣的心情,不害怕这件事情,叫作「有勇悍」。 「有坚猛者,由寒热蚊虻等所不能动精进故。」这些苦事,你都不能动摇你的菩提心。 「有不舍善轭者,由于下劣无喜足精进故。」这个「轭」我们也是讲过的,轭是什么呢? 就是牛和马拉车或者耕田有一根弯弯的木头架在马的脖子,把它套住,它不能跑出去,它一定一直拉着车,或者耕田的时候有那木头架在牛的脖子上,这牛就是用力往前拉这犁。 这个轭,现在是指善法说,这个善法就是你不弃舍,一直努力地修学善法,就像那牛、马驾车的时候,那个轭套在它的脖子上,它跑不了。 「于诸善法不舍其轭」,就是不舍掉一切善法,一直地、精进地、相续不断地修学善法,而不弃舍一切善法,「于诸善法不舍其轭」。 善轭者;「由于下劣无喜足精进故」就是成就了小小的成就,不满足,我要继续努力去修行,这叫作无喜足精进。 (陵本八十五卷二十一页)上面说的:如是五相,能摄前说六种精进,是故举说。 有勤、有勇、坚猛于诸善法不舍其轭。 发布时间:2025-04-01 12:13:1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9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