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9) 内容: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9)申三、于法正修(分三科)酉一、征起云何菩萨于法正修? 这是第四大科「应修法随法行」。 里面分三科,第一科「如法随转」,第二科「于法正思」,这已经学习过了,现在是第三科「于法正修」。 分三科第一科「征起」。 怎么叫做「菩萨于法正修呢?」这个我们通常在谈话的时候,也常说到这句话,就是要有修行,要修行。 怎么叫做修行呢? 这里面有解释。 这个第二科是「标列」,就是标数列名。 酉二、标列当知此修略有四相。 一者、奢摩他,二者、毗钵舍那,三者、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四者、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 「当知此修,略有四相」,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佛教徒修学圣道,这个「修」这句话里面有四种差别相。 「一者、奢摩他,二者、毗钵舍那,三者、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四者、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这个佛法是无量无边的,广大无边,所以里面含摄的意义也特别的多。 那么佛菩萨为我们开示里面的道理的时候,他用的这个字去表达某一种义,它是有个界限的,每一个字就是每一个名词去表达那个义,它有个界限的。 我们通常说是,我们有功课,我们用功修行,我们就是去拜佛这是修行。 念金刚经,念法华经,照文念一遍,这就叫做修行,其实这不是。 你念经,这是文句,这是闻思修三慧属于闻所成慧,属于闻这个阶段,不能说这是修行。 若用佛陀所安立的名词来说那不算修行。 这闻思修你是属于闻那一部分,你照本念一念这属于闻。 若说修,这个修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 就是有广大的力量,能改变你的思想,那叫做「修」。 我们照本念一念,你改变你的思想了吗? 我们的贪瞋痴受没受影响? 说我不贪、我不瞋、我不愚痴吗? 我看办不到。 顶多若只是照本念一念,可能力量也算是栽培善根了,经论里面也赞叹这件事,有广大功德,但是你不能和修止观来对比的。 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它是有力量能改变你的。 我原来是个凡夫,现在能改变你,使令你成为圣人,这叫做「修」。 这个修这个字是这样意思。 有四种相,第一个是奢摩他,第二就是毗钵舍那。 「奢摩他」中国话是止,停止的这个「止」。 这个停止这句话简单的说有两个意思,就是错误的地方把它停下来,这叫做止。 一个是安住的意思,你安住在那个清净的境界上面,这叫止。 停止,安住,这是两个意思。 这个天台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上它是有三个止,还有一个不止止,这就是智者大师的大智慧。 这个「不止止」这句话很难懂,不容易明白的。 「二者、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就是翻中国话就是观,观察,观察这件事、明白这件事,观察也有这个意思。 因为因观察而把烦恼破除出去了。 因观察而觉悟真理。 安住在真理这里,这就叫做观。 还有「不观观义」天台智者大师的意思。 我们后来的人就是学习了多少佛法,轻视古人,其实古人不可轻视的。 有一个在家居士到日本去学习佛法,写了一篇文章里说,把中国佛教完全的抹煞了,一笔抹煞,一无是处,好像是一个钱不值,那么我们的印顺老法师给他一句话,回答他一句话「傲视法界」,给他批评这么一句话。 这个观,「毗钵舍那」是个观,这个止是不分别的意思;观是有分别,有分别的意思。 这个我们看这个《竹窗随笔》,这个莲池大师就在讲:这个修行究竟是有分别呢? 是无分别呢? 提到这句话,就是在讨论这件事。 你这个修行的时候,你心里面是怎么回事情? 是分别? 是无分别? 这样讨论这件事。 但是后面呢? 好像没有做一个肯定的回答。 那么我们在这里看出来,修行这件事也要不分别,还要分别,这二件事都是须要的。 当然是你不能够随顺我们原来的习惯,我们凡夫境界也具足分别和无分别的。 我们睡觉的时候不作梦,那就是无分别境界;我们作梦或者是不睡觉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分别,当然这都是染污的愚痴境界。 现在佛法里面说修行也要分别、也要无分别,是清净的,那和染污不一样。 「三者、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这个这件事呢? 这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呢? 那么可以说是单独的、单独的修奢摩他,单独的修毗钵舍那,可以这么讲。 比如我们现在静坐的时候,静坐的时候,使令心离一切妄想,使令这个心明静而住,这样子来训练这一念心,那么这就是修奢摩他,也可以这么说。 但是我们也可以,我们这样修习了一回儿,你修习了一刻钟;或者修习三十分钟的奢摩他,然后我就修毗钵舍那,「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生老死。 生灭则老死灭,有灭则生灭。 无明灭则行灭」,我只是念这个文,当然你在这个静坐的时候,心里面得要观察,要微细的去思惟。 「生灭则老死灭」,你要思惟一段的,想它一想。 这个「有灭则生灭,生缘老死,生灭则老死灭,有灭则生灭」,这地方你常常思惟,这里面有妙义,你要微细的观察思惟。 「无明灭则行灭」,你这样的思惟观察,这叫毗钵舍那、叫做毗钵舍那。 这就是一段修奢摩他;一段时间修毗钵舍那,他们是不同时的,是各别的学习。 第三段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同时的了,同时的。 我们容易误会,比如说是我们这个你已经成就了,成就奢摩他了。 成就奢摩他呢? 方便的说这件事,得到未到地定就是奢摩他成就了,这是一个,这是佛菩萨就是勉励修行人,勉强的给你这个名称。 你得到未到地定,就叫奢摩他成就了。 实际上是你要得到色界四禅,你奢摩他才成就,那是真实成就了,是这样意思。 成就奢摩他的时候呢? 你这个时候你修毗钵舍那观,这个假名安立的一切法,一切法有三种:有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有自相安立的一切法,有离一切相的一切法。 在你心里面思惟,什么叫做假名安立的一切法? 什么叫做自相安立的一切法? 什么是离一切相的一切法? 思惟观察,那这就是毗钵舍那。 但是这个时候这个毗钵舍那和前面那个毗钵舍那不同,不一样的。 你前面那个毗钵舍那? 说我在这个我修习奢摩他,我令心安住不动。 实在呢? 随时心里就乱了,因为你没有成就奢摩他嘛! 那个奢摩他是很浅薄、很肤浅的,是一般性的,是我们初开始学习的这个境界。 这样的奢摩他,只是就是这个《解深密经》上说叫做「随顺奢摩他」,不是奢摩他。 但是你若这样学习呢? 慢慢的就可以成就奢摩他,这叫做随顺。 这个时候你一修毗钵舍那呢? 那就随顺奢摩他,可能还有一点小小有一点力量。 你心里面修毗钵舍那的时候,能随顺奢摩他,也可能还有小小的力量在里面,也可能完全没有力量。 比如说我们现在没有静坐,我心里面就思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样子,和静坐思惟有什么不同? 我看不差多少,这就叫做毗钵舍那,这叫做「随顺毗钵舍那」,可以这么说了。 这个「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不是了。 这时候你成就奢摩他了。 这时候你是成就了这个色界四禅。 你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里面,你心里想「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无明缘行」,「此有故彼有」,因为有无明就有行。 「行缘识」、「此有故彼有」。 「无明灭则行灭」,就是「此灭故彼灭」。 「此有故彼有」,那么此若是不有,彼就不能有。 你这样子思惟的时候,这里面有妙义。 这个妙义就出来了。 这个时候当然这个思惟在单独的思惟法义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但是不能改变自己的习气的。 第三个「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不同了。 那个时候是在那个「止」里面,在奢摩他,比如说在初禅里面,乃至到第四禅,第四禅最好。 在那里也是这么思惟,「无明缘行、行缘识。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这样思惟。 这样思惟的时候呢? 那个止不失掉。 止是不失掉,那个定力还在。 你的第六意识这样观察思惟的时候,那个定力还在。 所以这个奢摩他的止和毗钵舍那的观是同时的。 是同时的,不是前后的,是同时的。 所以有人说是这个出定修观,修毗钵舍那呢? 是在定中修毗钵舍那呢? 有人说应该出定修毗钵舍那,也可以这么说。 出定外修毗钵舍那呢? 是已经得定的人,你可以说这句话。 我现在没有入定,你现在没有入定,你心里面思惟法义,这叫定外修毗钵舍那。 要入定以后也可以思惟,那叫定内修毗钵舍那。 若是你没有得定,你还能说定内、定外吗? 你没有这个资格说这句话的啊! 没有这个资格。 但是这二种修观都是须要的,都是须要的。 我没有去静坐,就是我没得定的人,我也没去静坐没有盘腿摄心不乱,我也可以思惟法义,这是应该的,应该这样修行。 那么也可以在寂静处,盘上腿心里面寂静住,然后修毗钵舍那,也是应该。 但是你没得定,这都不能算是定内、定外,都不可以说。 或者可以这样说的话,都是定外,你现在没有得定嘛! 你完全是定外修。 等到得定以后,得定以后的时候,在定里面修。 定里面修的时候,他那个定不失掉,这个妙就是妙在这里。 你心里面在思惟法义的时候,但是这个禅定还在。 所以定、慧是同时的。 当然初开始的时候,那还是不是特别的高尚,还不是的,但是同时的了,这叫做止观双运,可以名之为止观双运。 但是止观双运的开始而已,「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 「四者、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这是非常欢喜,你非常的勇猛欢喜,愿意入定,然后修毗钵舍那。 也是一样修毗钵舍那的时候呢? 修它一段时间,然后就不修毗钵舍那,就只是入定,心里面无分别住。 当然这个时候这个无分别住有一点差别,我们没见第一义谛嘛! 我们这个平常的人,我们这个所缘境,内心在修止的时候,你不能以第一义谛为所缘境,你不能。 你只能够用地水火风,我是观这个息的出入,这个息是色法,你是说风,地水火风是色法,以色法为所缘境,心就住于息的出入,这是以色为所缘境。 或者是你愿意缘一个光明,取月亮的光明,或者取灯的光明,这个有圆光,放在自己的手上有个圆光,心就住在这里,以此为这样的所缘境。 但是你的毗钵舍那的智慧,如果是逐渐、逐渐增长了的时候,也可以以相似的第一义谛为所缘境。 但是你若不读经论,这个相似的第一义谛所缘境,你没有办法学习的。 我不愿意读经,我不愿意读经,那好,他要这样子也无可奈何,那他能用什么做所缘境,他自己知道。 佛菩萨的经论,你看《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么以「非相」为所缘境,这是第一义谛了,这是「诸法如」为所缘境了。 我们若是学习经论,常常这样学习呢? 你这个毗钵舍那观,逐渐、逐渐增长了,这个相似的诸法如为所缘境,你这样思惟,就是天台智者大师说的体真止,那就是体真止,就是以诸法如为所缘境。 你思惟诸法如的时候呢? 然后你心就安住在这里不动,那是相似的如为所缘境,你还不是圣人。 若是得到禅定了的话,你得到了色界四禅,也可以,我一定二十四小时,也可以,这时候可是不可思议啊! 你一定二十四小时,或者我愿意定八小时,随你。 然后在定里面修毗钵舍那观,观诸法如,「色即是如,受想行识即是如」、「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就真实能这样观了。 但是没得圣道,这还是相似的,相似的这样观。 那么这样观久了呢? 它有几个变化。 有什么变化呢? 原来我们修这个奢摩他,比如说得未到地定了,他有轻安乐。 你入定的时候,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这心一收摄,一收摄叫他不要妄想,立刻未到地定就出现。 出现了的时候,轻安乐随着也来了,有这个境界,当然初禅也是这样子,就是很快的,禅就现前。 现前,这个轻安乐也随着现前的。 你在禅定里面修这个毗钵舍那观的时候,这个毗钵舍那观一观的时候,也引来轻安乐。 原来我们因止而得轻安乐,现在因观也得轻安乐,这个时候就叫「乐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这个时候就名之为「止观双运」。 这个时候就是得无生法忍就在这个时候了。 就是止观双运的时候,就是得圣道的时候了。 这个有这么四个差别相。 初开始呢? 是各别的修奢摩他。 修奢摩他这个时候没有毗钵舍那。 这个时候修毗钵舍那就是毗钵舍那,就是随顺毗钵舍那而奢摩他没有,这是个别的这个情形。 等到第三个「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就是止观是同时的。 但是这时候还没有成熟。 等到第四个的时候,「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止观双运。 这时候要得无生法忍就这个时候开始了,这叫做修行、这叫做修行。 这个时候能改变,能使令自己成为圣人,而不是凡夫了。 你最初奢摩他成功的时候,就没有欲了,没有欲了。 人世间乃至天上的这个欲,在这个人的心里面都等于零了,就是一点对他没有影响了,他心里没有欲。 色界天上的人就是有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欲界的欲对他没有吸引力,就不是平常人了啊! 所以叫做「上人」。 「上人」,上下的人,人的人,是超过人,在人以上,为什么呢? 因为人是有欲的,他没有欲了,所以叫做上人,是这么回事,但是还不是圣人。 你若毗钵舍那修成功了,就是圣人了,这个时候也可以名之为上人,这就是上人,是这么回事。 这是「标列」,标出来数目,列出来名字。 标数列名。 下面第三科是「随释」,分二科,第一科是「别辨相」,这一共四个相貌,就是一样、一样说明它的相貌。 分四科,第一科先解释奢摩他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酉三、随释(分二科)戌一、别辨相(分四科)亥一、奢摩他(分三科)天一、征云何奢摩他? 怎么叫做「奢摩他」的相貌,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辨所缘境」。 天二、释(分二科)地一、辨所缘谓诸菩萨由八种思善依持故。 这个「奢摩他」,我们现在也勉强的也可以修奢摩他,我们也可以按照五停心的办法修奢摩他,也可以这样做。 但是在圣道的次第呢? 不是这样意思。 圣道的次第是「谓诸菩萨由八种思善依持故」,就是这些学习佛法的这些菩萨,他没有修奢摩他的时候,就是修奢摩他之前的时候,「由八种思善依持故」,前面已经说过八种思,他先要对于佛法这样思惟观察。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这八种思,他要思惟观察。 「善依持故」,就是很好的,这个「善」也可以当「能」字讲,能以八种思做依止处。 你这个心,我们的思想啊,就在八种思这里活动,思惟这个法义,在闲静处专精思惟。 你曾经这样训练过,叫做「善依」。 这个「持」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前面讲过这个「种性持」,「发心持」,「菩提分持」,我们前面讲过的。 这个「持」是什么意思? 是「堪能」的意思。 你有了这八种思的时候,你就有这种堪能性了。 比如我们在学校里面,我是学电脑的。 我毕业了拿个硕士学位,或者拿个博士学位,这个时候你还没做事,但是你有做事的堪能性,有堪能性,这个什么大公司请你担任这个职位。 请你担任职位不是凭空的,你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本事,你能够担当这个责任的,有这个堪能性。 现在说修奢摩他,亦复如是。 你前面有过八种思惟的,你现在「善依持」,你有这个堪能性了。 这个「持」是这个意思。 有这个堪能性了。 于离言说唯事唯义所缘境中,系心令住。 你心就在这里安住不动,这叫做奢摩他。 这和我们修不净观不同,不一样、不是一样的。 这「于离言说唯事」,「唯事」,比如说我们现在去看见一棵树,看见这个树,这里面我们不是「唯事」,这个树本来是依他起,但是我们看上去就变成遍计执了,所以不是唯事,不是唯事的。 「唯独是事」,我们看上去的变成遍计执,我们执着这个树是真实的,就是变成遍计执了,这不是唯事。 但是他这个有八种思想的这种人呢? 可见从这句话看出来,你修八种思,思惟八种思的时候,你心里面曾经思惟,思惟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遍计执,遍计执是毕竟空,你就专精思惟。 你看八种思那上面说,「数数作意令坚牢故,能于其修随顺趣入」,数数去作意令坚牢故,那就要恒常的思惟,要无间加行,殷重加行,这样子思惟。 这个时候呢? 随顺趣入,「能于其修随顺趣入」就是可以入于止观了。 是这样的。 那么这个时候呢? 「于离言说」,可见你在八种思惟的时候要思惟,我内心里面若通过种种名相,思惟一切法的时候,这都是毕竟空的,都是无所有的。 我心里思惟一个莲花,思惟的非常分明。 出污泥而不染,微妙香洁,这样思惟。 你思惟这莲花,这莲花是无有少法可得,是毕竟空寂的。 这莲花是无所有的,你不想了就是没有。 我想的时候这莲花很分明的显现出来,青色青光,白色白光,想得很清楚,但不想了什么也没有。 可见这个莲花的相貌,以你的分别为体性;你若不分别它就没有体性。 就是你分别的时候,它本身也是毕竟空的,常要这样思惟。 这样思惟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呢? 就是心里面一切相是没有。 你修奢摩他止的时候呢? 就是心里面不思惟了。 不思惟了的时候,心里就没有一切相。 你心里面不分别的时候,你心里面是犹如虚空。 你一分别就有相;你不分别的时候就没有相。 这时候你的了别性,你的心还在,这依他起还在,这个时候以离言的依他起唯事、离言说的依他起唯事唯义,唯义就是真如,你心里不分别的时候,一切相不可得。 这个时候这个离一切相,就是第一义谛。 就是圆成实性了。 「所缘境」这是你的所缘境。 以依他起和圆成实为所缘境你这个时候为所缘境,这个时候你心里完全无分别。 这奢摩他是止,就停止一切分别,心里面无分别住。 「系心令住」,把你的心用这个定的力量把你的心捉住了,就是安住在那里不动。 心里面一切妄想都停下来了,心里面明静而住,这就叫做「奢摩他」。 这几句话里看出来一件事,「谓诸菩萨由八种思,善依持故」,这个「思」,你修奢摩他之前你要有这个条件的,这八种思为条件,然后你才能够安住在依他起,圆成实上,安住这里,心里面离一切分别。 这时候「系心令住」。 离诸戏论,离心扰乱,想作意故。 这个上面是说你心里面安住的时候,没有这些戏论,没有这些扰乱的事情。 「离诸戏论」,什么叫做「戏论」呢? 就是我们一切言说、一切分别的,心里面有种种的分别,又发为种种的言论,认为这都是真实的,这叫做「戏论」。 你在这个八种思惟的时候,就思惟过这都是毕竟空寂的。 我听人家讲话,那个人说一段话,这个人说一段话,但这个修学学习八种思惟的人呢? 认为这都是戏论,都是毕竟空寂的。 听别人说也是,自己内心思惟也是,你做这种观的时候,观察都是毕竟空寂的。 身体也是如幻如化、是毕竟空,一切法都是这样子。 凡是言说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 这个时候你能安住在毕竟空这里,这时候就一切戏论都没有了。 你在奢摩他出现的时候,没有这一切的戏论,没有这些言论。 不去执着言论所说的一切事是真实的,不执着,都是假的,都是假的。 我也常说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常常说好,「不随天下老和尚的舌头转」。 现在说一切人的舌头,不管他说什么话,你心里都不动,因为那都是戏论,都是戏论,都是没有真实的,都是毕竟空寂的。 所以你这时候你这个你在奢摩他出现的时候,「离诸戏论」,没有这个戏论的事情,当然你这时候也不说话,「离诸戏论」。 「离心扰乱」,说他没有说话,但是心里面也没有这个戏论的扰乱。 我们止观没有修成功的人,心里面有扰乱就是分别、执着、嫉妒,有一点事心里面就是不得了,就是分别执着。 你那个执着来扰乱你的心,使令你心里老是不安,就是没有奢摩他了。 这个「离诸戏论」也好,「扰乱」也好,总而言之是什么东西呢? 就是「想作意故」,就是你内心里面想。 你说话也要想,也是要想。 这个想,「想」者,取相也。 你心里面取一个相,心里面有一个相。 你贪心来的时候,心里面有一个所贪的相;瞋心来了也有一个瞋的相,不管你想什么,不管你是做什么、什么想,总是你一想就有相,心里有个相的。 那个相呢? 这个「想作意故」那个相、那个想,一动起来的时候,叫做「作意」。 一作意的时候,就把你的心扰乱了。 「想」是心所法,识是心王。 心所这个「想作意」,就把你的心王扰乱了、不寂静了。 那么由此而发出来种种言论呢? 那都是戏论。 现在你的奢摩他出现的时候呢? 「离诸戏论,离心扰乱,想作意故」,都没有这些事情,都没有了,心里面明静而住寂然不动。 寂然不动,寂然而知天下之故,这是《易经》上的话。 这个印顺老法师真是大智慧,他说这个「寂然不动而通天下之故」是怎么回事情? 就是卜的那种人,用那乌龟壳,乌龟那个壳是寂然不动的,但是你用它一卜呢? 知道凶吉祸福「通天下之故」。 所以《易经》上这句话,你用这句话会合佛法的话,哎呀! 寂然不动而通天下之故,这是什么境界? 这个佛境界啊! 就是搞错了。 《易经》那有这种境界呢? 《易经》是孔夫子,文王,周公这个《易经》的那些卦辞谁讲的? 那是文学太好了。 因为那个乌龟、龟壳子还有什么东西,来做卜的时候,然后用文字来形容出来就是「寂然不动,而通天下之故」,这个文学太美了,这个义很这个言句美的很! 但是佛教的话呢? 用佛教的学者来批评,有言无义,话是很美,但是没有佛法那么高的。 所以我们《易经》可以用佛法来解释,是的,但是《易经》本身,没有佛法那么高。 老庄这个也用佛法来解释,哎呀! 这个妙。 其实他没有佛法的那么高。 他说是一切法是缘起法了吗? 说一切法是缘起的吗? 有这句话吗? 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说这话了吗? 有六道轮回这件事都是缘起法了吗? 所以是「离诸戏论,离心扰乱,想作意故」,这个戏论和扰乱是想作意,现在完全都弃舍了,叫他「系心而住」,那么作如是观,这是奢摩他的止,这是说这个止的相貌,这奢摩他止的相貌是这样子。 于诸所缘而作胜解。 他本来他是这个有八种思惟的训练,长时期的八种思惟,观一切法都是自性空,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然后这奢摩他一观一现前的时候,这个心是离一切相,这是寂然不动,湛然常住,是这种境界。 这样修行了以后有什么好处呢? 「于诸所缘而作胜解」,就是我们心里面你在通过一切名相缘一切法的时候,对于假名安立的一切法、在离名言的一切法而作胜解。 这看出来「于诸所缘」就是包括遍计执和依他起和圆成实,「于诸所缘」。 「而作胜解」,这个「胜解」就是一点也不犹豫,对于所通达的道理决定无疑,不可动摇,不可以移转。 其他的人不同的意见来难问他的时候,他不受影响的。 就是心里面一点不犹豫,「而作胜解」,这个胜解是这样子。 就是他心里面有思所成慧,进一步修奢摩他的时候,到这个时候,心里面本身有强大的力量,任何的思想不可以动摇他,所以叫做「胜解」。 说我们学习佛法学习了多少年,你没有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外面有人小乘佛教学者来说几句话,「是吗?」就疑惑了,心里面就动摇了。 说唯物主义者来说「你都是迷信」哎呀! 迷迷糊糊的,这样子。 不同思想的人,有不同的意见来攻击你的时候,你心里面就动了,就表示你没有奢摩他、也没有毗钵舍那的关系。 你有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功夫,你本身有了体验,真实不虚,是这么回事。 别人说什么话,你心里面都不动。 所以「而作胜解」,这个胜解是这样意思。 这是他这个科文是「辨所缘」,下面第二科是「出体相」。 地二、出体相于诸定相,令心内住、安住、等住,广说乃至一趣等持。 就结束了。 这个说出来奢摩他的相貌,「于诸定相」,就是在一切法上,也就是在色受想行识这里。 那么你这个心里面安住下来,一共有九个相貌,就是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一共是九个相貌。 这样说呢? 就是那个欲界定,这是定的相貌。 这在〈声闻地〉里面已经说过了。 天三、结是名奢摩他。 这个由欲界定,你这个就达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就达到色界四禅,心里面寂静住,那这就是奢摩他。 《披寻记》一二八二页:于离言说唯事唯义等者:谓于大乘离言法性,如实智生,不取少法及少品类而起分别,唯取其事,唯取真如,系心令住。 「于离言说唯事唯义等者:谓于大乘离言法性」,因为这个「离言法性」这是大乘佛教里面说到这件事。 「如实智生」,这个如实智生,当然是四寻思智,四如实智,那就是暖、顶、忍、世第一,超过暖、顶。 因为暖位,顶位还是寻思智,到了忍位以后,就是四如实智。 「不取少法及少品类而起分别」,我们的凡夫没有修止观的人,我们心里面是取着少法及少品类而起分别的,但是现在达到暖顶忍的这个人,他不取少法及少品类,心里面离一切分别相,在那个离一切相那里安住不动,是这样子。 那就是他有这个智慧,他通达名言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 长时期的思惟,现在修奢摩他的时候,就能达到这个境界,心里面离一切分别。 「唯取其事,唯取真如」,「唯取其事」,就是如幻如化的依他起。 那么「取真如」就是唯义,唯义就是真如,这个真如这地方是离一切相的。 「系心令住」,心在这里住,没有分别。 在离一切相这里无分别、在依他起如幻如化的境界上也是无分别,不分别住,那么这叫做奢摩他。 亥二、毗钵舍那(分三科) 天一、征云何毗钵舍那? 这是第二科叫做「毗钵舍那」,第二科毗钵舍那,分三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毗钵舍那呢? 天二、释(分二科) 地一、辨缘谓诸菩萨,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于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 「谓诸菩萨,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前面是「征」,这是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辨所缘境。 这个毗钵舍那是观,要有所缘境,就是有一个所观察的境界。 「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就是说这个修毗钵舍那这个人,他先是修奢摩他的,就是他的内心经过奢摩他的定力的熏修,这个定的力量不断的来影响他。 最初我们修奢摩他,有的时候心里面安住不动,有的时候又有妄想,有的时候可能是昏沈了,那么再不断的熏修呢? 你的奢摩他的力量逐渐增长了,就得定了,叫做「熏修作意」,「由奢摩他熏修作意」。 「即于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这时候你成就了奢摩他的时候,你在奢摩他里面「如先所思惟法」,就是在奢摩他之先,你有八种思惟,你那时候思惟这个法。 这个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地方是遍计执,就是思惟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这个是很重要的。 因为这个是我们生死大患就在这里,就是我们的执着,执着都是真实的,你若思惟这些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使令我们的执着就不执着了,没有执着。 这个「即于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现在再思惟,在这个奢摩他里面再思惟,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 假名安立的一切法也就是你内心思惟的一切法,因为没有假名你心里面不能思惟。 所以思惟的一切法也就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 假名安立的一切法,心里面思惟的一切法,它本身都是毕竟空寂的。 思惟他是空的,他不是真实的。 「如是如是显现,而非其体」,不是,没有这回事,「思惟其相」,那么这就叫做所缘。 这个所缘境就是这个,这就是以言说法性为所缘境,以离言法性为所缘境。 离言法性是依他起和圆成实都是离言。 言说法性和离言法性都是所缘境,你要这样思惟。 这就叫做毗钵舍那。 地二、出体相如理简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广说乃至觉明慧行。 这是第二科「出体相」,提出来毗钵舍那的相貌,你修毗钵舍那的时候你怎么修呢? 这是说出来。 「如理简择」,就是如前面讲的那个法随法行,这个《披寻记》的作者说要依据「教」,依据佛所说的教去修行,这么讲也是有道理,我们容易做得到。 那么依教,教上面就是说,佛说是言说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你就这样按照这个道理去观察,叫做「如理简择」,这样去观察。 「最极简择」,这个「如理简择」是初开始,你初开始粗略的这么样观察,这个「最极简择」呢? 这个深入的、更微细的去思惟,思惟它是毕竟空寂的,「最极简择」。 内容是无差别,但是初开始你的程度浅,叫做「如理简择」。 长时期的思惟观察的时候,你就深入了,你的程度进步了,你的智慧增长了,你所思惟的就和初开始思惟不一样。 初开始也思惟名相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后来的思惟也是这么思惟,但是不一样了,就是你就有改变。 你就不会比如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你心就不动了。 说如意的事也好,不如意的事也好,心里都不动,这表示你的思惟有了力量,有了力量了。 「如理简择」,「最极简择」,最深刻而微细地去这样观察,叫做「最极简择」。 「极简择法」,这时候又进了一步的时候就决定了,心里面决定没有犹豫,决定。 一切假名安立的一切法,心里面所思惟的一切法,虽然是很分明的,但都是毕竟空的。 心里面就决定无疑,就是那个「胜解」的意思,决定无疑了。 这个「如理简择」是初开始的时候修毗钵舍那观,「最极简择」呢? 你就进步了。 后来长期的观察你的思惟简择进步了,「极简择法」,最后心里面决定是空的,「一切诸法自性本空,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就是肯定是这样子。 「广说乃至觉明慧行,是名毗钵舍那」,这中间还有一些文句没有引来,就是略去了。 略去了呢? 这个文是在本论《瑜伽师地论》的(八十三卷十页),我看那文中间略去了「黠了,通达、审察、聪睿」,这中间还有四句话的,还有四句话的。 那么这个「黠了」呢? 就是也是智慧的意思,这四句话都是智慧,都是智慧。 这个「黠了」,就表示观察这个法的自相。 「通达」呢? 是观察一切法的共相。 这个自相呢? 就是它这一件事它本身的相貌,是不同于他法的。 比如说这个灯的自相就和墙的相不同,它有它的自相,墙有墙的自相;色法有色法的自相;心法有心法的自相;树有树的自相;水有水的自相,所以这个自相实在就是别相,它本身不同于其他法的相貌,就是自相。 共相呢? 大家都有这种相貌,灯和那个水、和山、和树、和一切人物有共同的相貌,这是共相。 你有这个相貌,我也有,大家都有是共相,那是什么呢? 比如说无常,灯也是无常,水也是无常,树也是无常,色法也是无常,心法也是无常,这无常就是共相。 当然现在说一切名言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这个空就是共相。 所以这个「黠了」呢? 是观察它的自相。 「通达」是观察一切法的共相说的。 这个意思。 那么这个第三个是「审察」,就是这个黠了相和通达相,更进一步的观察思惟,更进一步的观察思惟,你进步了,你的思惟观察进步了。 就像如理简择,最极简择,最极简择就是进步了,这样意思,这是审察。 这个也有个解释呢? 这个审察也通达一切法的尽所有性,通达一切法的如所有性,也有这个解释,有这样的意思。 这个尽所有性,如所有性,那么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了。 第四个是「聪睿」,聪睿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这长时期的这样观察,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你这个智慧不失掉了。 智慧不失掉的,就是成就了,这个智慧成就了,叫聪睿。 不失掉,不忘掉。 你说用我们的这个相貌,来解释这个聪睿是最明显的了。 我们看看书本打开了,「云何毗钵舍那? 谓诸菩萨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于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这样子思惟观察,等到合上书本的时候,看见老虎来了心里就怕,你一怕这正念失掉了。 就是你不能够,你原来的智慧站不住,老虎来了的时候,你的智慧就跑了。 烦恼来了,你就是没有这个聪睿。 若是你常常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时候呢? 你的智慧不失掉。 老虎来了的时候,你还能想「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你还有这个智慧,还有这个智慧。 还有这个智慧呢? 假设你这个奢摩他的力量够的话,你心里不怕。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在这里看出来。 看出来的。 「乃至觉明慧行是名毗钵舍那」,这个觉明慧行呢? 在《披寻记》上有解释。 天三、结是名毗钵舍那。 这叫毗钵舍那,就是在奢摩他的定里面作如是观,是这样意思。 是名毗钵舍那,是「结」,结束。 《披寻记》一二八三页:如理简择至觉明慧行者:〈摄异门分〉说:言简择者,总取一切苦法种类为苦谛圣故。 最极简择者,各别分别取诸苦故,谓生苦老苦等。 极简择法者,依此处所简择契经等法故。 所以者何? 依止此故,先修所作。 觉者,谓堪能简择俱生之慧。 明者,谓习所得慧。 慧行者,谓能受持读诵问论胜决择等增上了别,即于彼义转增明了勤修习慧。 (陵本八十三卷十页)于中复有黠了、通达、审察、聪睿诸差别名,如彼广释应知。 「如理简择至觉明慧行者:〈摄异门分〉说:言简择者,总取一切苦法种类为苦谛圣故。」这个解释和我解释的有一点不同,但是可以并存,我解释的其实也是《瑜伽师地论》里面解释的。 这个「总取一切苦法种类为苦圣谛故」,那么叫做简择。 「一切苦法种类」,「一切苦法」,我们人间的人,天上的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大家的种类不一样,种类都不一样,但是佛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通通都是苦,你若有这样的认识,这就是简择。 我们人间的人认为比如说有人对我说好话,我心里感觉快乐,这不是苦;说不如意的事情出现,心里很难过,这叫做苦。 现在佛说你不如意是苦,你如意也是苦,佛是这样意思,这就是简择。 若是我们说我们现在呢? 因为没有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我们还是老习惯,我们还是认为不如意的事情才是苦,如意的事情是乐,我们还是这样想。 我们今天的佛教徒,因为不修四念处的关系,你原来的凡夫的这种执着不动,不变动,虽然是佛教徒。 我们也可以读经,但是我们原来的思想不变动,还是对于快乐的事情不是苦,所以还要去追求;这个不满意事情感觉不好,弃舍。 但是佛的意思:快乐的事情也是苦啊! 那是圣人就达到这个境界,对于世间上所有的事情都不介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把世间这个世俗谛的境界完全弃舍了。 那么他的心呢! 就在离一切相这里安住不动,圣人是这样,圣人的心在那里住。 他有的时候圣人的心也到世俗谛这里来看看,哎呀! 这个人以前是我父亲、是我母亲,这个人是我哥哥、是我弟弟啊,那个人是我好朋友,来看一看。 可能这个因缘若是不具足的时候,无可奈何! 若有因缘的时候,哦! 我看观世音菩萨来同你说法了,这是要有因缘才可以,不然的话观世音菩萨无可奈何,是这样子。 所以这上面说「一切苦法种类为苦圣谛故」,你若有这样的认识,这就是简择,这实在是圣人的境界。 「最极简择者,各别分别取诸苦故」,各别的分别人间、三恶道、人间的这个苦,怎么、怎么的苦,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各式各样的苦。 这个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非苦非乐受也是苦。 你各别的去观察都是苦的,那么这就叫做最极简择。 「各别分别取诸苦故。」就是「谓生苦老苦等」。 「极简择法者」是什么意思呢? 「依此处所简择契经等法故」,这是依此处所,「依此处所」就是色受想行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所缘境。 去「简择契经等法」,去观察佛在经里面所说的一切佛法,用这些佛法来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毕竟空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叫做极简择法,是这样意思。 「依此处所简择契经等法故」。 「所以者何? 依止此故先修所作」,就是依止这个,依止什么? 其实在来说,一定以佛的这个法语为依止处,你才知道怎么做这件事。 我先要闻,然后要思惟的,然后要修止观这件事情,去做这件事情,所以这就是「契经等法」是很重要,你不学习这个契经的话,知道什么? 什么也不知道,对于佛法完全不明白。 「觉者:谓堪能简择俱生之慧」,现在解释这个「觉明慧行」这个「觉」,这个觉字怎么讲呢? 「谓堪能简择俱生之慧」,就是能够观察,能观察就是智慧,但是这个智慧是「俱生」的智慧,与生俱来的智慧,不是经过学习来的智慧。 你没有学习的时候,没有读过书的时候,你也有智慧的,那就是与生俱来的,叫生得慧,也叫俱生慧。 这个智慧呢? 当然有深有浅,有的小孩子你让他读二加三是几? 他不知道,有的小孩立刻知道是五。 这就是俱生慧有深浅,那么这俱生之慧。 「明者:谓习所得慧。」这个「明」这个字呢? 是「习所得慧」,就是读书了,我们学习佛法了,这个时候得到一些智慧。 这个习所得慧包括闻慧、思慧、修慧,就是这样子得来的智慧。 那就在这个生得慧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智慧增长了,那就是习所得慧。 这也就是有的人生得慧很高,但是他不努力学习呢? 慢慢的生得慧也没什么了不起,后来若继续努力就不得了。 若是原来的生得慧很低,但是习所得慧你努力的学习也会高,也会有增长,不是固定的,不是命定的。 没有定性的事情,这是佛法可贵的地方就是这样子,你好好努力你都有希望的,所以「明者谓习所得慧」。 「慧行者:谓能受持读诵问论、胜决择等增上了别」这个呢? 看这个话的意思,这个前面这个「明」就是闻思的智慧。 这个「慧行」呢? 是属于修慧了。 这个「慧行者:谓能受持读诵问论」,就是这个人能受持佛法,他能够读诵经论,能够「问论」,能和人家讨论佛法,能宣扬佛法。 「胜决择等」有大力量的智慧,去观察诸法实相,有这个智慧,这个智慧就高了。 「增上了别」,就是有力量的智慧。 「即于彼义转增明了」,就是原来的俱生慧和习所得慧的明慧已经有一点明白道理了,现在这个慧行的这个智慧呢? 在那个智慧上又增长了、又进步了,「即于彼义转增明了」。 「勤修习慧」,他还是不停下来的,还要继续学习,继续学习,所以他的智慧就更广大了,那么这叫做慧行。 「(陵本八十三卷十页)」。 「于中复有黠了、通达、审察、聪睿」的智慧。 「诸差别名」,不同的名字。 这个「如彼广释应知」,就在(八十三卷十页)那里有解释。 这是毗钵舍那。 就是在奢摩他里面修习毗钵舍那,但是这个地方像我刚才说的,他还是你在修习奢摩他的时候,只是在欲界定的境界,这个地方的意思在欲界定的境界。 在欲界定,你心里面欲界定也是很若要按我们的程度来说,到欲界定最后是等持的境界,也了不起,心里面也是没有掉举,没有散乱,也没有昏沈,心里面明静而住寂然不动,这也很了不起啊! 但是呢? 所有的声音都能听到。 有什么境界通通都知道,心里面还不能够把前五根关闭,你不能关闭的,什么事情都知道,但是你心里不动就不容易,也很宝贵了。 那么这样子你修奢摩他的时候呢? 当然那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定力太浅了,不能说是止观双运,不能这么说。 但是你也是常常修奢摩他嘛,所以「由奢摩他熏修作意故」,也还是和一般的散乱境界还是不同。 现在第三科「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这是第三科。 亥三、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呢? 谓诸菩萨于奢摩他、毗钵舍那,无间加行、殷重加行恒常修习,是名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 「云何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呢? 谓诸菩萨于奢摩他、毗钵舍那,无间加行、殷重加行恒常修习」,就是前面这奢摩他、毗钵舍那你要「无间加行」,不间断,今天也修、明天也修。 所以我这么思惟这件事,我们今天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们今天的问题,我们心里面乱,我们心里面散乱,随时贪心会来,瞋心会来,这烦恼照常活动,这是我们的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呢? 我们虽然说是我出家了,我穿了出家衣服,我也受戒了,我是大比丘,我受菩萨戒了,菩萨比丘,但是你还没有正知正见,你对佛法,什么是佛法你懂了吗? 我看不知道,多数办不到这一点,所以这是个问题。 一个心里面乱,有烦恼、心不清净一个问题,一个没有正知正见,这是两个问题。 这二个问题。 这个出家人,非佛教徒我们不要说,不管他。 我们佛教徒,你初开始来到佛教里来,应该知道我有这二个问题,你有这二个问题,我要解决这二个问题啊! 所以你到佛学院里来干什么? 到佛学院来就是解决这二个问题。 你要学习奢摩他,学习奢摩他使令心里不要动,心里不要乱动;你一方面学习经论,用经论的方法叫心里面安住不动,不要乱动,不要贪瞋痴,这是第一个,你修奢摩他,我们静坐的时候,我们多少用佛法来调这个心,叫他心不要贪,不要瞋,不要痴,叫他明静而住,就是学习这件事。 我们不断的深入的学习佛法呢? 慢慢的我们的智慧进步了。 哦! 佛法是这么回事,你就得到正知正见了。 你这个正知正见达到了的时候呢? 你就可以离开佛学院,我不学,可以不在佛学院里住,你愿意在佛学院也可以,当然那个佛学院应该有个安排,这个时候你可以你还是不能离开经论的,但是可以不必有老师、听老师讲了,不用,你自己有能力学习佛法了。 这时候你应该看藏经也可以,因为你能看的懂了。 看得懂,这时候你自己住一个地方,或者有同志的同在一起也可以,没有人你就独住也可以。 这时候你一方面学习佛法,一方面静坐。 一方面静坐,我一坐十二个钟头也可以,说我办不到,我一坐五钟头,四个钟头,三个钟头也可以。 我一天我也可以坐它十支香,我一天坐四支香,一支香坐三个钟头,坐四支香十二个钟头,可以这样做。 剩下的时间呢? 我阅读经论,你还是不能放弃经论的,还没到那个程度啊! 就是这样子自己用功修行,学习,到那时候可以这样子。 我今天的时候,我正知正见也没有成就,我的心还是贪瞋痴,我随贪瞋痴活动,不能随智慧行,你就是得要努力,你还是要这样子,你要忍耐一点啊! 我要静坐,过一会儿,我要去上课;我要静坐为什么要上课? 要忍耐一点。 因为你要学习正知正见。 我学习正知正见,这时候心里面有劲,我现在到时候要去静坐,好像是打闲岔了,你要忍耐一点。 也要学习静坐,又要学习经论,就是要慢慢学习、慢慢学习,忍耐一点。 等到你的静坐也有进步,你可能会达到欲界定了。 你的佛法的程度,也能达到正知正见了。 达到正知正见时候,有什么作用? 知道怎么修行了。 知道,我知道怎么修行了。 说我到禅修班用功修行,我就问:什么叫做禅? 你说给我听听,他说:不知道,他不知道。 我说:你看过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密》吗? 说:没有。 看过《摩诃止观》吗? 没有。 我说:你看过《瑜伽师地论》没有? 说:没有。 我说你这样都没有读过这个书,你知道怎么修禅吗? 说:不知道。 我说:你不知道,你有什么资格能到禅修班来呢? 没有说话。 所以这上面说这个情形,我们要明白,我们为什么到佛学院来? 做这两件事。 一个是解决内心的乱,一个是解决我们的糊涂,不明白什么是佛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解决问题的时候,本来是也可以互相支持,我静坐能帮助我学习经论,我学习经论能帮助我静坐的,能互相帮助的。 但是你又会感觉到互相障碍,你要我去静坐,耽误我学习经论,你要我学习经论又耽误我静坐,互相障碍,也有这种感觉。 有互相支持的感觉,也有互相障碍的感觉,就是矛盾。 说我不要学,我就出去静坐,但是你正知正见没成功,你光静坐不行,有问题,你可能成为一个邪知邪见的修行人。 说我不静坐,我只是学习经论,你的贪瞋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佛教徒不学习经论有问题,不静坐也有问题。 我学习静坐,你不学习经论也有问题;我学习经论,不学习静坐也有问题。 那怎么办呢? 又要静坐、又要学习经论,还加上要有个忍,要忍耐! 你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呢? 你可以不须要老师,不要老师,你可以自己在一个地方用功修行,就可以了,才可以。 这上面告诉我们修行人的次第就是你要这样子。 「菩萨于奢摩他、毗钵舍那无间加行、殷重加行」,这已经毕业了,这个人他离开佛学院了。 离开佛学院,实在就是离开老师了,不须要有一个人的老师,不须要,但经论的老师你不能离开的,你还要有经论的老师,这个时候呢? 「无间加行」,你静坐的时候,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的时候就不间断。 没有人说打板了,要叫你上课去,叫你去静坐,没有这回事,你自己可以自由的来修习止观。 这无间的加行,殷重的加行,这样用功修行了。 「恒常修习」就是总而言之,修止也好,修观也好,老是不间断,精进的用功修行,但是你每天还要拿出点时间读经论就少了,你静坐的时间多了。 你静坐同时也要经行,你不经行对身体不行了。 我们这个身体不是一个太好的东西,你不能和天上的人比。 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你要将就它一点。 所以佛告诉我们你要经行,这身体要动。 你是静坐也是须要,但是也要经行,才能对付维持可以不障道,这个身体可以用来修道。 如果你只是静坐不经行,不经行有问题,这身体不行的。 所以这时候是无间加行殷重加行恒常的用功修行了。 「是名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 这样子呢? 你的奢摩他有进步了,就是由欲界定可能进步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又可能进步到色界定,可能会进步,因为你长期用功它就会进步。 你不要在太吵杂的地方住,不要在那儿,在寂静处住。 也不要和那个不同一思想的人在一起住,你和那不同一思想的一起住,也有问题。 所以这《瑜伽师地论》说过,说到你要独住,那个《清净道论》也是这样意思。 我看这个《清净道论》的作者觉因论师,可能和这个无著菩萨、天亲菩萨,这时代可能接近,可能在世亲菩萨之后不太远的时间,他可能会读过《瑜伽师地论》,这个觉音论师有可能,但是他是属于小乘佛教的学者。 这是第三,下面是第四「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 亥四、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 谓诸菩萨即于如是止观相中,其心无动,于无功用离诸加行任运转处,摄受无乱,是名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 「云何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这是问,下面回答。 「谓诸菩萨即于如是止观相中,其心无动,于无功用离诸加行任运转处,摄受无乱,是名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这是说出一个界限来。 这个怎么叫做「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呢? 「谓诸菩萨即于如是止观相中」,就是修行人,「诸菩萨」就是修行人。 我们说「菩萨」是教化众生的,要在外面跑才对的,到社会上各地方去教化众生,是对,菩萨是这样,但是这上面说,你先要用功修行。 你先不要跑,你先不要和众生接触,你先要修止观,这上面看出来菩萨是这样。 凡夫的菩萨要这样子做,不是圣位的菩萨。 圣位的菩萨那可以,因为他自家的大事办好了,那他可以。 他到什么处的时候,是一切世间法所不能污染的,到那都可以,他到那儿去都可以的。 到天上也可以,到地狱也可以,在人间也是可以,你到什么地方的时候,他本身的圣境不受影响,这也可以。 凡夫的时候你不可以说大话的,凡夫你要这样用功修行。 「谓诸菩萨即于如是止观相中」,如是止、如是观的相貌里,「其心无动」,这个第三就是长时期的修观,那么已经止观双运了,第三已经止观双运了。 而这个到第四的时候,到了什么程度了呢? 「其心无动」,他心里面不动,这境界完全不能动摇他。 「于无功用,离诸加行任运转处」,他能达到了心里面不须要特别的努力,就是「无功用」,不须要用力量。 比如说我们要特别的努力,有的时候懈怠,自己勉强自己,我要去学习佛法,我勉强自己要去静坐,都要用勉强一点。 但到这个时候没有这回事情,「无功用」。 「离诸加行」,不须要特别的努力,这「加行」实在就是努力的修行,不要特别努力。 「任运转处」,自然地心里面能止、能观,能达到这个程度,这个时候叫做「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任运转处」。 「摄受无乱」,你的一念心为止、为观所摄受。 我们的一念明了的心,为止所摄受,为观所摄受。 这个为所摄受,这个「摄受」怎么讲? 我的一念心为止所摄受,心就不动、心就不乱;为观所摄受? 心就光明有大智慧,它就无乱。 就是为止所摄受这个时候,心里不为这一切的贪瞋所乱;为观所摄受的时候呢? 就没有愚痴。 止所摄受的时候没有贪瞋的扰乱,观所摄受的时候,心里没有愚痴的扰乱,所以止、观的摄受,使令心里面无贪、无瞋、无痴,「是名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这个时候就是止观双运了。 《披寻记》一二八三页:于无功用离诸加行任运转处等者: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名无功用离诸加行任运转处。 于尔所时,毗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如奢摩他摄受而转,是名摄受无乱。 「于无功用离诸加行任运转处等者: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这个时候这个三摩地圆满了,就是止观都圆满了。 止也是三摩地,观也是三摩地,而不是虚妄分别的境界了,都是在禅定里面。 当然说「圆满三摩地」呢? 应该是色界四禅,超过了未到地定,应该是达到这个境界。 这样说呢? 这一共四段文;第一段的那个奢摩他,指欲界定说的。 那个第三段的时候,止观双运,开始双运了,勉强的也可以说未到地定也可以,你得到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也可以修毗钵舍那观,可以得圣道。 当然说圆满三摩地呢? 一定是超越了未到地定,得到色界四禅了,那个力量是最大的了。 这「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名无功用离诸加行任运转处。」是这样意思,就是他的力量大,力量大。 比如说我们这小孩子拿一个刀、拿个什么去砍那个大树,他很辛苦,这个小孩子力量小,这个刀很大,他用刀砍这个树很辛苦,但是若是人长成了大人了,身体健康,他才有力量的,他要拿这个刀或者锯来砍这个树就比较容易,是这么意思。 我们的这个止的功夫浅,你修毗钵舍那观,毗钵舍那是个刀就是慧剑,你在奢摩他里用这个慧剑去调伏这个烦恼很辛苦。 但是到了色界四禅的时候,这时候自在,力量大他就自在,所以这时候叫做圆满,就是力量达到极点了。 「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这个时候名「无功用离诸加行任运转处」。 「于尔所时,毗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于那么多的时间,当然这个时候也是人的根性有利钝的不同。 有的人的根性利而又得了四禅的时候,那他得圣道的时间很快。 若是我们是钝根,但是也是得到色界四禅还是慢。 若是只是未到地定那就更慢,你若得到色界四禅那就是快,根性利那就更好了。 所以这个地方「于尔所时」,这个时间,根性的利钝有关系,得没得色界定也有关系。 「于尔所时,毗钵舍那清净鲜白」,有那么多的时间,使令这个烦恼不动,烦恼不动。 「清净鲜白」,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是清净鲜白,若有烦恼就是污垢,就不新鲜,就不鲜白了。 「随奢摩他调柔摄受」,你这个一念心和你的毗钵舍那,随这个奢摩他的调柔摄受。 比如说得到色界四禅,色界四禅因为没有欲界的烦恼,你成就色界四禅的人,没有欲界的欲了,他心就调柔,有欲的人他就刚。 贪心来了,也是很刚的,瞋心来了,也是很刚强、很刚烈,烦恼是一个很刚强的相貌。 「调柔」呢? 是没有烦恼。 没有烦恼、烦恼轻微他心就调柔。 现在这上面说你得到禅定的时候,得到色界四禅的时候,这个欲界烦恼没有。 加上你是佛教徒你学习了佛法,你观察色界四禅也是苦、空、无常、无我,也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这个时候呢? 对于色界四禅本身也不生起烦恼,所以那个时候心里调柔。 「随奢摩他调柔摄受,如奢摩他摄受而转」,这个奢摩他的摄受,这个毗钵舍那在那里活动。 毗钵舍那的这个智慧不管你是用小乘佛法的四念住,苦、空、无常、无我来观,在四禅里面修如是观,或者是用大乘的唯识观,都可以这样子在这个禅定里面作如是观。 最低限度呢? 烦恼不现行。 你作如是观呢? 欲界的欲是不现行,那色界四禅里的烦恼也不现行,也不活动了,对于四禅也不执着,也是不执着的。 不但是欲界的这些臭秽境界不生烦恼,连色界天上的功德心里面都不执着,是名「摄受无乱」,这摄受无乱是这么意思。 戌二、明作业(分二科)亥一、释(分二科) 天一、渐次当知此中是诸菩萨,如如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 如是如是乐住奢摩他、毗钵舍那,如如乐住奢摩他毗钵舍那,如是如是奢摩他、毗钵舍那清净。 「当知此中是诸菩萨,如如修习」,这是第二科「明作业」,明你修习毗钵舍那的功用。 「当知此中是诸菩萨,如如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 这「如如」就是如是、如是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如是止、如是观,这样修。 「如是如是乐住奢摩他、毗钵舍那」,因为你长时期的修习,你进步了,得轻安乐了,因止而得轻安乐,因观而得轻安乐,你心里面很欢喜,所以愿意在奢摩他里面,愿意在毗钵舍那里面,如是止、如是观,这样子。 「如如乐住奢摩他、毗钵舍那,如是如是奢摩他、毗钵舍那清净」,前面这一句话也可以说是那个第三,一共四段,那个第三段,后面这一句话就是那第四段,「如如乐住奢摩他毗钵舍那,如是如是奢摩他毗钵舍那清净」,就是把那烦恼解决了。 当然初开始使令烦恼不现起、不活动,最后把烦恼种子也消灭了,那就得无生法忍了,但这个地方还没有说得无生法忍。 天二、究竟如如奢摩他清净,如是如是身安心安,增长广大。 「如如奢摩他清净,如是如是身安心安」,第二段「究竟」,前面是「渐次」,是逐渐的进步,逐渐的进步,就是由欲界定进步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进步到色界四禅。 若到了未到地定的时候,就有轻安乐了,心里面乐住就不懈怠。 你若得到欲界定的第九心住的时候也不太懈怠。 因为他心里面安,你心里面奢摩他,随顺奢摩他一现前的时候,心里面就明静而住,一点也不感觉到烦躁,他就能安住,那么腿也不痛。 但是也还是有时间性,不是说你能够坐十二个钟腿不痛,不是这个意思。 就是你能坐三个钟头,坐二个钟头,三个钟头,心里面安住不烦躁。 不烦躁是什么意思? 就是欲轻了。 你若欲重的时候,就心里烦躁。 欲重,欲的烦恼重,就是他心里面烦躁,坐了一会儿就不能坐了。 烦躁是欲的相貌,是欲的相貌。 你能够欲轻,对修行比较有利,是这样子。 「如是如是奢摩他、毗钵舍那清净」,前一段的「渐次」,就是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又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是定的方面。 这个毗钵舍那也是逐渐的进步,也是逐渐进步的,就是心里面明利,心里面非常的熟,观一切法空、无常、无我的时候这是熟,观一切法是名言安立的、是毕竟空,心里面也熟,他能忍可这件事。 这方面一定要学习经论,对于毗婆舍那逐渐、逐渐会充实。 奢摩他的用功是你要事实上常常静坐,要安心之道,它也互相帮助。 奢摩他帮助毗钵舍那,毗钵舍那也帮助奢摩他,你要加上你的功夫才可以,加上功夫。 加上功夫,你就得要把其它事情放下,你不放下不行。 说我不能不讲人情,好! 你讲人情,你奢摩他、毗钵舍那就是受到影响,就是这么回事,就这样。 讲人情也不能说完全不对,我父亲有事情,我就非要告假;我母亲有事情,我非回去不可,太不讲人情可能也是很难,心里面不安,事情就是这样子。 那么第二段是「究竟」。 「如如奢摩他清净,如是如是身安心安」,你的奢摩他清净,奢摩他一修止的时候,烦恼不现前。 「如是如是身安心安,增长广大」,你的定力就增长广大。 「安」就是奢摩他,是止,使令身安,就是前五识不乱,不动。 「心安」第六意识也不动,这样子定的力量渐渐增长广大,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又到色界四禅。 如如毗钵舍那清净,如是如是若知若见增长广大。 「如如毗钵舍那清净」,就是如是如是修毗钵舍那的时候,也令你原来的智慧,观察一切法,你就不随原来的这个么颠倒迷惑去分别,虚妄分别。 原来的虚妄分别的时候,哎呀,这个地方很好、这个地方不好,就是我们凡夫这样分别嘛。 现在修毗钵舍那的时候通通都是虚妄的,好也是虚妄的,不好也是虚妄的,现在弃舍这一切虚妄分别,那么你的心清净,叫做「如如毗钵舍那清净」。 「如是如是若知若见增长广大」,「若知若见增长广大」,这个《金刚般若论》是无著菩萨《般若论》,还有世亲菩萨《金刚般若论》,他讲这个知见呢? 他说:这「知」是世俗谛智慧、世智,「见」是第一义谛的智慧,他这么讲,我想这里这么讲也可以。 你修习毗钵舍那的时候,你长时这样观察「苦、空、无常、无我」也好,不可以轻视小乘佛法,小乘佛法也是好,你修习「无常、无我」,作如是观就能得圣道,不可以轻视小乘佛法,但是你也应该尊重大乘佛法。 所以这个时候,你对于世间,你心里面面向世俗的境界,你心里面:这是苦空无常无我。 你学习佛法的时候,观察离一切相到了第一义谛的时候,心里感觉到安乐自在。 所以这知和见,这二种智慧增长广大。 你常修习毗钵舍那,你的智慧增长,也是增长的。 你若是我学习了一部经论、学习了两部经论,学习了五部经论,然后你初开始为人讲经说法的时候,你什么感觉? 你今天也讲、明天也讲,讲了一次、又讲一次,你讲了二十年的时候,你心里又是什么样? 也是不一样的,也是「若知若见增长广大」,还是逐渐的进步。 这还是属于闻慧,现在是说修慧,在禅定里面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他也逐渐增长。 所以说圣人的智慧不可思议。 齐此名为修所应作,谓于所依中,应除遣粗重。 「齐此名为修所应作」,就是到这个时候,前面先不要讲了,这就叫做修所应作的事,就是达到这个境界。 「谓于所依中,应除遣粗重」,这个「修所应作」,究竟应怎么作? 作什么事情? 这里说出来,「谓于所依中,应除遣粗重」,「所依」是什么? 就是我们这一念心。 一切事情都以心为依止,离开了心还有什么事情,不过再明白一点说,具体一点说就是色受想行识。 「应除遣粗重」,说是我静坐的时候,心里面没有烦恼,那只是烦恼的活动没有,烦恼的潜在的力量、那个种子还在。 说是我们修行人想要断烦恼,你不能够说是把烦恼的活动停下来就知足了,不可以到此为止,一定把内心里面烦恼种子要消灭了,「应除遣粗重」。 这个「粗重」,就是烦恼的种子。 烦恼的种子有什么不好? 它令你生烦恼,烦恼的活动由烦恼的种子生出来的。 这个佛法、这个佛菩萨的智慧微细,所以和世间上的学者不能比量。 世间上得禅定的人,他写、他说:他心清净了,若佛菩萨看,你烦恼种子都没有断,还是污秽的,怎么能说是清净? 只有佛菩萨才知道这件事,这世间的学者不行,不知道这件事。 我现在又要犯口过了,你不学习经论,你光是修祖师禅,你知道这件事吗? 这还说是好样的,你静坐你心里面能不动,他就认为他得定了,有的搞错了,我就是佛! 可能会这样子,「即心是佛」嘛! 以我们学习经论来看,即心是佛,哎呀! 你心里面小小有一点静的功夫,烦恼不现行,烦恼种子还是在嘛! 你怎么能说你是佛呢? 这话不是今天的问题,我们看古德的著作上,就在唐、宋那个时候,那个教下的大德批评禅宗的暗证,黑暗的暗,证就是信解行证的证,「暗证」,他自己无明都在,他说他成佛了,那怎么可以? 就暗证。 所以现在说「应除遣粗重」,不是指现行的烦恼说的,是指烦恼的种子说的。 你若是破除去烦恼种子,这件事是我们出家人应该知道的。 当然我们心要清净,现实上,心要清净,不可以有烦恼活动,但是你不能到此为止,要断除烦恼种子。 这烦恼的种子令你粗重,令你有很多的过失,令你有很多的罪过,有很多苦恼,所以这叫做「粗重」,是这么回事。 你应该有这样的愿望,要破除烦恼种子,你要学习圣教的时候才知道我有事情做,有很多事情要做,就是要破烦恼,要做这件事。 不是说我也有地方住了,衣食住无忧,我没事情做,不是的,你要做这件事,破烦恼,破烦恼的种子,做这件事。 及于一切所知应修清净知见「及于一切所知」,一切所知的境界,当然就是真俗二谛,一个世俗谛、一个胜义谛。 按唯识说就是遍计所执、依他起、和圆成实,这都是所应知的,所应证悟的境界。 在这里谁能证悟? 就是智慧,「应修清净知见」,你应该修习清净的智慧,才能断除烦恼的粗重。 只是有定的时候,我感觉心里没有烦恼,不是,烦恼还在,因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修般若的智慧,不能断烦恼,你不能断烦恼。 为什么没有智慧不能断烦恼? 因为你没有智慧的时候,你这个心,不管你的定力怎么高,你心都在世俗谛上动,在世俗谛。 我们欲界的人都是在五欲里面活动,我们地面上的人在五欲上活动,欲界天上的人也在五欲上活动,都是凡夫境界。 色界天、无色界天他有定了,他弃舍人间欲界的欲了,但是还是在定的境界上活动。 定的境界还是属于世俗谛,就是法尘分别影事。 《楞严经》上有提到这件事,你说你现在寂静不动了,你还是在法尘的分别影事上的境界,你没有能够超过越世俗谛到第一义谛,所以你不能断烦恼。 我在这里「即心是佛」,「念佛是谁?」,但是你没有般若的智慧,你没有用经论里面的般若的智慧,你没有学;没有学你就不能作如是观;不能作如是观,你就不能见第一义谛;你不能见第一义谛,不能断烦恼,你还是个生死凡夫。 这要我们学习经论才知道这件事。 我不学习经论,经论都是戏论。 你看《临济禅师语录》,就常说有喝斥这句话,「我毗卢顶上行」,当然这种话,它也有个深义,但是你没有止观的境界,也是有言无义,那怎么行! 不可以,不可以这样子,所以「一切所知,应修清净」的智慧。 我们再说你学习阿含经,你所得到无我的智慧,是清净的智慧,你学习《般若经》、《中观论》这个智慧也是清净智慧,学习唯识的经论的智慧也是清净的智慧,这个智慧若是和前面「应除遣粗重」是不可以分离的。 你断了烦恼,智慧清净,得到清净的智慧,还是继续断烦恼,烦恼不是一下子断完的,不是一下子能断完的,要三大阿僧祇劫。 第一个阿僧祇劫到无生忍;第二个阿僧祇劫到了第八地,就是第七地圆满到第八地;第三大阿僧祇劫到第十地,这么长久的时间断烦恼,那能说我一下子就成佛了的,那有那么容易的事情。 以清净的知见,清净的智慧,你认为你有清净的智慧,你就能断烦恼。 比如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还有个清净的无我,我空、法空的智慧,他就断了烦恼。 断了烦恼,智慧是清净的。 还要继续修行,继续断烦恼,继续断烦恼,展转的相应断烦恼,智慧得清净,智慧得清净,又能断烦恼,展转的进步,是这么回事,这就是修所应作,「齐此名为修所应作」,这个止观作什么事情? 就作这件事,「应作」。 《披寻记》一二八三页:齐此名为修所应作等者:〈声闻地〉中说有四种瑜伽所作:谓所依灭,所依转,遍知所缘,爱乐所缘。 (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页)今摄为二,如应当释。 「齐此名为修所应作等者:〈声闻地〉中说有四种瑜伽所作:谓所依灭」,这个「所依灭」是什么? 就是在你心里面把烦恼种子灭了,就是灭除这个粗重。 「所依转」,你在你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轻安乐的现前,叫做「所依转」。 这就是一定要未到地定以上才有这个境界。 你未到地定的时候,你若能够修这个四念处,修无常观、修无我观,就能灭除烦恼,灭除烦恼就是灭除这个粗重了,而这个时候,有轻安乐的现前,欲界定没有。 欲界定我们心里面也是没有妄想,也没有昏沈,明静而住,只此而已,没有轻安乐的,到未到地定有轻安乐了。 「遍知所缘」,这个遍知,这个「知」是什么? 是智慧。 就是无常观、无我观的智慧。 现在若修这个唯识观,你通达一切言说法皆是毕竟空的,这就是智慧,这就是法空的智慧,也是我空的智慧。 用这个智慧,观察所缘境,观察色受想行识,观察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叫做「遍知所缘」。 当然小乘佛法,那就是修四念处,主要是观察我不可得,「遍知所缘」。 「爱乐所缘」,爱乐所缘就是欢喜修止观。 对于修止观欢喜。 欢喜有二种欢喜,一个自己的理智,我不修止观,我不能改善自己,我是个生死凡夫,我应该努力改善自己,修止观,这由理智来强迫自己「爱乐所缘」。 等到你有成就了,止也有成就、观也有成就,有轻安乐现前的时候,这时候「爱乐所缘」,这时候比较容易了。 因为爱乐所缘,所以遍知所缘;因为遍知所缘,所以能破除烦恼,就得轻安乐,也是互相增上的。 是「(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页)今摄为二」,〈声闻地〉是四种,现在就说二种,一个是「应除遣粗重」,这是一种。 「及于一切所知应修清净知见」,就是修止观,修止观能破除烦恼,破除烦恼,这个止观就进步,展转修行互相增上,就说二种。 亥二、结如是一切修所作业,菩萨由前四种修相,皆能成办。 这是第二科,结束这一段话。 「如是一切修所作业」,这上面修有这四种修,他所作的事情,「菩萨由前四种修相,皆能成办」,你若能有这四种修相,所作的事情都能「成办」,都能做好了,就是能破除一切烦恼,增长智慧光明,那就是得成圣道了。 这是第四科,第四科「应修法随法行」,这一科圆满了、讲完了。 所以我想我们这个〈声闻地〉要重新温习,它虽然是属于小乘佛法,但是由凡而圣,这大的情况、修行的次地和大乘佛教一样,大乘佛教也是一样,就是方法不同而已,奢摩他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毗钵舍那不一样,毗钵舍那是不一样的,因为理论不同。 发布时间:2025-04-01 13:13:3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9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