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这身衣服是出家人的“正装”,代表佛门弟子的身份 内容: 这身衣服是出家人的“正装”,代表佛门弟子的身份“袈裟”是梵文的音译,是佛教僧尼的法衣。 也可译为“不正”、“坏”、“浊”、“染”、“赤色”等。 在佛经中,袈裟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大集经》称之为“离染服”,《贤愚经》称之为“出世服”,《如欢三昧经》称之为“无垢衣”,等等。 不同的名称,具有不同的含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赞颂它。 身着袈裟的唐僧袈裟究竟有多少别名? 根据《六物图》的说法,共有十二种,都是从义立名:一、袈裟。 比丘的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都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其他杂色。 《资持记》说:“今时沙门多尚紫服。 按《唐纪》,则天朝薛怀义辞宫廷,则天宠用,令参朝义。 以僧衣色异,因令服紫袈裟,带金象袋。 后伪撰《大云经》,结十僧作疏进上,复赐十僧紫衣、鬼袋。 由此弊源一世,于今不返。 ”《六物图》对此举也有非议:“轻纱紫染,髓色俱非。 佛判俗服,全乖道相,何善之有? ”袈裟的颜色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僧史略》记载,宋代“时有青黄间色,号为‘黄褐’、‘石莲褐’也。 东京关辅,尚褐色衣。 ”元代常有赐黄色僧服的。 到了明代,喇嘛教中的一派,全部都穿黄色法衣了。 但佛教其他宗派还是坚持不用五种正色,所以根据颜色,取名“袈裟”。 二、道服。 出家人穿上法衣,以修佛道,所以取名“道服”。 三、出世服。 比丘穿上法衣,出离世俗,所以取名“出世服”。 四、法衣。 出家修行者,身披袈裟,以证佛法,所以取名“法衣”。 五、离尘服。 比丘披上袈裟,远离六尘,所以取名“离尘服”。 六、消瘦服。 出家人穿上袈裟,烦恼消损,所以取名“消瘦服”。 七、莲花服。 法衣不被淤泥污染,如莲花如污泥而不染,所以取名“莲花服”。 八、间色服。 袈裟使用不正之间的颜色,避免五种正色,所以取名“间色服”。 九、慈悲服。 穿袈裟的都是出家人,当以慈悲为怀,所以取名“慈悲服”。 十、福田衣。 袈裟的条相,是割截开的一个个小片,形同田畴,其德也如同世上的福田而受供养,所以取名“福田衣”,也有称作“田相衣”、“割截衣”的。 十一、卧具。 袈裟与被褥相似,所以取名“卧具”。 十二、敷具。 袈裟可敷地作坐卧之用,所以取名“敷具”。 柬埔寨僧侣的袈裟按照《心地观经》的说法,穿上袈裟有十利:一、离羞耻而具惭愧之心。 二、离寒热、蚊虫。 三、显示沙门的形象,见者欢喜,离邪心。 四、是人天宝幢相,生梵天之福。 五、穿上时,生宝塔想,灭诸罪。 六、坏色,即不生贪欲。 七、袈裟是佛净衣,永远断除烦恼而作良田。 八、消罪而生十善。 九、如同良田,能增长菩提之芽。 十、如同甲胄,烦恼的毒箭不能加害。 《释氏要览》则记载:“佛于宝藏佛前发愿成佛时”,说袈裟有五种功德:一、佛徒虽曾有种种邪见,但若能真心敬重袈裟,可以达到三乘的果位。 二、天龙人鬼,如能敬重袈裟,可在三乘解脱道路上不退转。 三、如有鬼神或人类,得袈裟乃至四存,即可有充足的饮食。 四、如众生互相冲突,想到袈裟的神力,便可产生慈悲之心。 五、如有袈裟一小块,恭敬尊重,常得胜于他人。 身着袈裟的老和尚(雕塑)由于袈裟有种种好处,所以三世诸佛都穿上它。 穿袈裟是出家人的形象,已在一般人信众根深蒂固了。 袈裟 发布时间:2025-04-10 11:46:5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9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