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法门法师:有两种人不信因果 内容: 净空老法师:有两种人不信因果在印光大师为《了凡四训》写的序文里,有这么一句话:【然狂者畏其拘束。 谓为著相。 愚者防己愧怍。 谓为渺茫。 除此二种人。 有谁不信受。】此句说明了两种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一种是狂,一种是愚。 我们扪心自问,是不是属于这两种人? 且看老法师的讲解。 【然狂者畏其拘束。 谓为著相。 愚者防己愧怍。 谓为渺茫。 除此二种人。 有谁不信受。】这是说,那些没有善根、拨无因果的人,你给他讲深讲浅都不能接受。 我们现在要反过来问,别人接受不接受与我们自己不相干。 他做佛,他做他的佛,他堕地狱,他堕他的地狱,与我无关。 问题是自己怎样? 这才是接受佛度化的真正紧要处。 所以佛所讲的一切经论,必须看作是为我一个人讲的;佛所制定的戒律,是教给我一个人修的,与别人无关,我们要这样的直下承当,才能够得益,才不致于造业。 要是不能这样直下承当,常看某人破了戒,某人做了坏事,你口里讲这些话,就是口的恶业。 你意动了这个念头,是意的恶业,外面境界一动就在那里造恶业,这叫迷,这就是不觉悟。 须知外面善与恶与我们不相干。 我应当怎样呢? ‘如如不动、了了分明’。 了了分明是不迷,如如不动是不造业。 心地清净不染,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这才叫做会修行。 这两句话很要紧,我们要常常检点反省。 ‘狂者’,是指狂慧之人。 所谓狂慧,多半是指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世智辩聪者。 这一类的人对于佛的经典非常喜欢,认为这是哲学,很有道理。 可是一提到戒律,孔夫子的礼教,他就不愿接受。 戒律比礼教还严格。 以为这是不合时宜的生活教条,又何必学它,学它的理论就好。 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总是自以为聪明,认为戒律是三千年前,外国人的生活规范,我们何必要遵守? 佛经的道理不错,我们可以学学、可以看看,戒律用不著,三代之礼都不同,何况是外国的古礼。 我们是现代人,何必要学古时候的礼节呢? 现代人见面最敬礼是三鞠躬,我们何必还要跪地顶礼呢? 这即是狂者。 以为戒律是约束我们、拘束我们的。 反而说那些持戒的人著相。 《金刚经》里讲破相,要离相修行,何必执著戒律,死在戒相之下,有没有真正死在戒相之下呢? 真有! 不是没有。 但是对于那些持戒的人,也未必完全都著相,里面还有极高明的人,他不著相修一切善。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有许多是古佛再来的,绝大多数都是明心见性的人。 他为什么还要斤斤在戒相上计较呢? 那是唱戏表演给我们看的。 换句话说,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著相修行对现前有好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纵然不能成佛作祖,绝不会堕三恶道,不受恶的果报,这有什么不好呢? 所以不可被那些狂慧之言所蒙蔽,也认为似是而非的理论很有道理,就把戒律看轻了,这是错误的。 这是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是他自己亏心事做多了,心里有鬼,“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他不敢提戒律,一提戒律,就觉得自己一身都是罪过。 但在表面上又不好意思说,说了难为情。 因此一谈到戒律,就说善恶果报之事渺茫,不足凭信。 这个论调与前面不太一样、意思是一样的。 都是不能够接受,而不肯断恶修善,这都是护短,自己有毛病、有短处,而不知悔改。 祖师给我们讲:除了狂、愚这两种人之外,有谁不信受呢? 那一个人不相信因果报应呢? ‘人惟苦不知愧耻耳。 知愧便不敢遂过。 知耻便不敢因循。 有愧耻之心。 即为其人入道因缘。 ’尤注在此说的愧耻心,就是佛法讲的惭愧。 有惭愧心的人,就有入道的因缘。 换句话说,不知道惭愧的人,入道就很难。   发布时间:2025-04-11 11:10:5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9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