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广超法师:定慧之路 第一讲 内容: 定慧之路广超法师第一讲一、定慧基础知识舍摩他与毗婆舍那佛教依用心的情况,把禅修方法分为两种,即所谓的舍摩他和毗婆舍那。 舍摩他是修止,毗婆舍那是修观。 止和观是论里面用的名词,在经里面用的是定(舍摩他)和慧(毗婆舍那)。 止是修定,观是修慧。 因为众生根器的不同,有些人必须先修定,后修慧;有些人则可以直接修慧,然后产生定;有些人定和慧一起修。 止和观都可以产生心一境性,心一境性也称三昧,即三摩地。 三昧就是心和境合一。 在修舍摩他时,佛教讲四禅八定。 佛教强调修禅定时要能够进入深浅不同的定,即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的专利,外道也能够修四禅八定。 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曾经跟外道修定,一直修到第八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在这里,我只教大家修到四禅。 为什么呢? 因为在四禅八定里,后面的四个定是属于无色界的定。 由于无色界的定力太深,只能修定,很难修观;前面的四个定是初禅到四禅,属于色界的定,色界的定能够修定,也能修观。 在四个禅定里面,初禅最浅,四禅最深。 初禅:称为离生喜乐地。 ---——离五盖(昏沉、掉悔、贪欲、嗔恚、疑)二禅:称为定生喜乐地。 离觉观(觉指粗的觉察,观指细的觉察)三禅:称为离喜妙乐地。 ——离喜四禅:称为舍念清净地。 ——离乐(出入息断)舍念清净地的意思是,如果你的心念能够达到四禅,当时,你就会生起几种修行人最珍贵的心念:1. 舍的心念——就是平等心,没有造作的心,在四禅里面会升起来。 2. 舍受——在四禅里面没有乐受,只有不苦不乐的舍受。 在初禅、二禅和三禅里面,都有乐受,四禅的心比三禅的少了乐受贪着。 3. 念清净——在四禅里面,正念最强的时候,心中完全没有杂念。 所以,四禅也称为念清净。 如果一个人修到四禅,生起舍念清净的心,修观就很容易成就。 有四禅的清净心,所观察的佛法就会很容易现前,即不必经过思考,当下就能被你观察到。 因此,在我们打坐修行时,就应该尽量掌握和认识四禅,并且要修到四禅。 假如一个人正在打坐,如何衡量他的心有多稳定(即他的定力)呢? 佛教就是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来判定。 初禅的心念比较粗。 如果静坐达到四禅,心念就会很清净。 心念的清净程度会影响修行用功的效率。 如果你能明了初禅到四禅的心念差别,你就明白以微细的心去观察佛法的重要性。 假如今天你的定力只能到初禅,就直接去修观、参话头,不论你多拼命修观、或参话头,初禅的心力只是会在修观时打妄想而已。 如果你今天定力达到四禅,无论你参话头或者修观,你都能用很微细的心去修。 四禅的功效和初禅是绝对不一样的。 因此,认识初禅到四禅对修观是非常重要的。 修止和修观的差别所谓的修止,是你的心念专注在某一个境界里不要动。 当你专注于这个境界,任何的外境来,你都不理它,依然专注在同一个境界里面,这就是修止。 什么是修观呢? 就是一个境界来的时候,你的心念随着所在境界以所修的观法去观察,但心中要明明了了,不被它迷惑,而且要看清它的真相,这就是修观。 所以,当你在修行任何法门时,如果碰到各种境界来,你都不理它,一直保持静静不动,这种修法就属于修定。 如果任何境界来时,你都很专心地用佛法去观察它究竟是怎么回事,从中去觉悟,这种修法是属于修慧。 因此,当你们在修观的时候,我会向你们强调:不允许入定! 因为多数人入定后心就没法去观。 只有定力和智慧都很强的人,他可以定慧同时修,但是这种人很少。 一般人要先修定,后修慧。 即先修止,后修观。 重复一下,当任何境界来的时候,你一直保持不动,这种修法就是修止。 如果任何境界来的时候,你的心念随着它去,并且看清它的真相,但不被它迷惑,这就是修观。 因此,修止的人,要避开动乱的境界;修观的人,他不怕任何境界;这就是修止和修观的差别。 不管静坐或经行,都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观,看你怎么用心了。 每次静坐时,都要明白自己是在修止或是修观。 同样地,每次经行时,一定要分清楚你是在修止还是修观。 在这里,我会指导你们从初禅修起,修到四禅之后,才教导你们继续修观。 二、修定的基本方法修止方法很多,今天,先介绍"出入息观"。 佛讲的出入息观并不是数息或随息观呼吸的方法,在佛教里面称观出入息。 发展到后来就叫‘数息观\’,更进一步发展成‘六妙法门\’。 很多人把出入息观错误地以为是数息观,数息观是粗的方法,比较容易修。 佛经里讲到的修法是观呼吸,不是数呼吸,只是妄想杂念很多的人需要数息。 这里,我以观出入息的方法来指导大家。 根据经典的记载,观出入息的方法,就是观鼻端前面的呼吸。 所以佛教里有这样一句话:‘眼观鼻,鼻观心’,有人把它叫做‘观鼻尖白\’。 就是从鼻尖前来观呼吸,进一步从中观心,鼻尖白是因为观到后来在鼻尖见到光明。 1. 调身方法有些人打坐修定不久,会出现一些现象及障碍。 比如姿势障碍、呼吸障碍、身体疼痛等,这些大都是因为身体没有调好所造成的。 静坐的姿势是很重要的,修禅定最好的姿势是双盘。 但是入定不一定要盘腿,重要的是全身放松。 优波离尊者第一次入定时是站立的,当时他在为佛剃头发呢。 但是,一般上静坐要姿势正确。 坐时首先不必设法摆正头,只要眼睛向前看,头就自然正。 然后眼皮垂下来,眼皮垂下时别忘了眼睛也下视,眼睛不可向前看,下视后不要理会眼睛,太理会眼睛会产生幻境。 每次上坐时,一定要检查一下全身是否放松。 我说过,不一定要双盘或单盘,重点是全身肌肉放松。 因为如果你静坐一小时,身上某处肌肉拉紧一小时,一小时后拉紧的部位就要疲劳。 有些人坐久了,他的头就会低下来一点点。 低一点点不要紧,不可以头低到打瞌睡的样子,除非你进入一种定的时候,头就会自然低下来,那是另一回事。 2. 调息方法呼吸方法呼吸方法有胸部呼吸和腹部呼吸,胸部呼吸会胸闷气短,所以必须用腹部呼吸。 若要坐久或入定久,一定要用腹部呼吸。 吸气时,肚皮要自然涨,呼时自然凹进去,不可用意念控制呼吸。 最好的腹部呼吸是吸气吸到换气之前,小腹会有一种吃饱饭似的感觉。 为了做到这一点,一定要放松裤带,如果你穿的裤子是松紧带的,必须把裤带拉到肚脐下四指宽。 胸部呼吸无法达到很微细,从二禅开始会造成气喘、胸口闷、痛,乃致无法修到三禅。 观呼吸粗细即修行用功之处,出入息的业处就是呼吸的动作。 从鼻孔到你的丹田、肚脐都有呼吸的动作,观不同部位的呼吸,对于心念的影响也不一样。 道家观下丹田,就是观肚皮上下的动作,是个很粗的呼吸动作。 佛家用的方法是观鼻端前的呼吸,是微细的动作。 观丹田的境界不但很粗,而且心集中丹田会产生内气的运转,会带来很强的气。 佛教说修定所专注的境界有大有小,观肚皮的境界是比较大,比较粗的。 虽然道家修任督脉也能入定,但境界粗,要修很久才能定下来。 佛家观鼻前的呼吸,它的优点在于鼻端前的呼吸是很微细的,很快就能入定,如果你的心念不够微细的话,你就观察不到鼻端前的细境界。 业处:感觉人中处出入息的相业处就是修行的用心处,出入息观的业处是六尘中的触尘,即观鼻腔对外面呼吸的触觉,不可在鼻孔内感觉呼吸,而是在鼻腔外来感觉,就是人中这个位置。 当你呼吸的时候,有风在人中这个位置吹过。 因此,观出入息时不要弄错,不要观鼻腔里面,而是在鼻腔外面。 因为鼻腔外面的呼吸比较细,心念粗的人没有办法感觉到。 如果你叫一个人观鼻端前的呼吸,很容易发现他平时的心念粗或者细;当他轻易地在人中观察到有风吹过,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很容易进入微细的心。 相反地,心粗的人找来找去都没有感觉。 有些人为了找鼻前的呼吸感觉,找了三天都找不到;因为他的心念太散乱,太粗了所以找不到。 一下子就观察到的人,他修禅定就会很快入定。 你们现在要注意鼻端前的呼吸,一定要设法知道,呼吸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呢? 就是八种触觉:呼吸的相:出入息的长短粗细冷热滑涩就是要观察呼吸的长短的触觉;粗细的触觉;冷热的触觉;还有滑涩的触觉。 所谓观出入息,就是观呼吸的这八种变化。 长短以什么来比较呢? 是以前后的呼吸来比较的。 不是你和我之间的比较。 即呼吸的时候,看下一次呼吸比上一次呼吸长了还是短了,是呼气长还是吸气比较长呢? 如果呼吸调得很好,就会越来越长。 冷热则是观察呼气热还是吸气比较热。 但是,当呼吸微细时则冷热不明显,此时就不必观察冷热了。 滑和涩是什么呢? 指的是你呼吸的易难。 有时候吸气比较难,好象有阻塞,这就叫涩。 如果容易吸气叫滑。 呼出来也是一样,也就是说我们呼气的时候,是容易还是难,这就叫滑跟涩。 粗细是你呼吸的风的强度,是粗还是弱。 如果你呼吸的风声很大,那就是粗。 如果风声很弱就是细。 一个人如果要入定,他呼吸的风要求细。 请记住:要入定不是要求呼吸长,是要求呼吸细。 以下是观出入息的要点:⒈开始时要注意的是呼吸的冷热感,心不数息也不随息。 ⒉呼吸越细,冷热不明显。 ⒊当呼吸微细时,就要专注在呼吸的粗细。 ⒋呼吸越细,心念就越细;心念越细,入定就越深。 ⒌观呼吸粗细时,不要留在同样的粗细,要越观呼吸越细。 ⒍呼吸越长,就能入定越久。 错误的业处:人中、气感你观呼吸时,不可观想将心抓住,安放在人中这个位置,这种行为叫做作意太甚。 观呼吸时必须靠触觉,心专注呼吸在人中摩擦的感觉。 千万不要没有摩擦的感觉,硬把心集中在人中,那就错了。 换句话说,不允许将心念集中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包括人中,只允许集中在呼吸上。 观呼吸除了八种触觉之外,还会产生气感,即身体中有气在运转。 练气功的人都知道,意到气到。 中医也认为心念集中到哪里,气就会跑到哪里。 任何长期静坐的修行人,都明白有此事。 可是,那些不懂静坐的人,一听到有人讲到气,就说那是外道。 由于我们在鼻端前观察呼吸,就会有一些气集中到人中这里来,这时心要分辨清楚,不可以去观察气感,只允许观察呼吸的风。 如果你去观察气感,就发现人中越来越重,越来越麻。 观察更久一点,你会觉得整个嘴唇都会麻起来。 这时,你的心念除了观察呼吸,你也在观察涨的感觉。 八触是呼吸给你的感觉,不是皮肤麻的感觉。 在观呼吸时,人中麻的感觉不是你想要观的境界,你要清楚所观的境是出入息,身体上的痛和麻也不是观出入息要观的境界。 那些不懂得如何观出入息的人,心念往往会集中在两件事上:一件是看呼吸,一件是集中于气的麻、涨的感觉。 有些人还集中第三件事,就是他多加一个心念——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中的意念。 要清楚:观察呼吸时只有集中呼吸的触觉才是对的,其余的集中都错。 要弄明白这三件事,你才不会错用心,才能以观察呼吸的修法进入心一境性。 3. 调心方法:静坐除了调身——姿势、调息——呼吸,还有调心,保持正念正知。 就是正念正知专心于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佛教的任何修行法门,都要清楚修法所观的境界,及如何用心于境界。 出入息观的修法是以呼吸为境界——触觉。 心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在呼吸上,你的心所对的境界是呼吸。 你心中的任何感觉必须是和呼吸相关的,比如长短粗细的感觉。 你可以起心动念,不过生起的心念必须是关于呼吸的事,比如想观冷热的差别或专心数出息等等。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就叫做心一境性。 如果你的心念跑去听。 在当时,你就离开了呼吸——所观的境,就不叫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维持的时间有长有短。 即使时间很短很短,也是心一境性。 如果你在五秒钟内很集中,五秒钟内也叫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慢慢延长,就产生定,佛法称为三摩地。 即你心中的每一个念头都集中在同一境界,这就叫入定——三摩钵地。 经行可以克服昏沉和掉举有些人一静坐就会有昏沉、散乱、掉举等烦恼。 凡是静坐时很昏沉不要硬硬支撑。 就是说,你坐了十五分钟以后,觉得很昏沉,可以去洗一个脸。 如果你很疲倦,我会让你去睡觉。 为什么呢? 睡眠不够的话,静坐时疲倦硬撑着,是浪费时间。 不如去睡一、两个小时,然后再来坐,那效果会更好。 用功静坐要讲效率的。 不是说,我在这里坐一小时,我就是用功一小时,不相等的。 我如果在这里坐一小时,心里老打妄想,我是在这里打妄想一小时。 那么,静坐时坐得很昏沉,很掉举,怎么办? 可以口含一粒糖或起来经行,经行能克服昏沉和掉举。 如果你静坐一小时,前面十五分钟都很清醒,过后都是昏沉的,不如你静坐十五分钟,经行十五分钟。 再重复静坐十五分钟、经行十五分钟,那效果会更好。 经行也能修定,所以,我不会强迫你们一定要一起坐在这里。 但是初学者在早上一定要至少坐两个小时。 其余时间,你可以坐了走,走了再来坐。 念念要分明修定的重点是不管你坐或者走的时候,都要保持正念,就是念念清楚自己的心念。 当你在观出入息的时候,要清楚心始终维持在观呼吸上;除了这件事,其它的事情都是错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观察呼吸的过程中,忽然想去念几句咒语、或者想念佛号,都是错的。 那些都是掉举的烦恼。 如果你在观呼吸的过程中,忽然间看到佛,也是错的,要斩掉它。 为什么呢? 因为你目前的目的是要完成观出入息的心一境性——以呼吸为境。 凡是离开呼吸的境都是错。 4. 修定时如何经行经行是怎么回事呢? 是来回地行走着修行。 行走时也可以修定,也可以修慧。 就是说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观。 经行的方法修完四禅之前,我教你们经行是以修定为主。 经行的方法就是来回地走,限定在十五步到二十步之间,不可以兜圈子,只能来回走直线。 在这来回走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正念呢? 首先,要在身体的动作上保持正念,身体以外的动作,你去注意的话,就是错的。 就是说,你的脚在走的时候,身体的动作心里要明明了了。 如果你走慢一点的话,你可以观察脚在‘上…下…接触,上…下…接触’。 如果你走快一点的话,你可以观察两脚‘左…右…左…右…\’地向前走。 要这样观察,左脚动的时候,心中要知道是左,右脚动的时候,心中要知道是右。 此时除了左右脚的动作这件事以外,观察其它的事情都是错的,全部心念都要专注在脚的动作上。 当你走到尽头的时候,你要停下来,你要知道"停"。 不但要清楚知道动作,心还要专注地念,做什么动作就念什么,如坐时念"坐…坐…坐…",走时念"左…右…左…右…",站时念"站…站…站",转时念"转…转…转",你要一面清楚地知道脚动作,一面在心中念着动作。 为什么要念? 是为了加强你的心念专注在脚的动作上,不要做第二件事情。 如果你突然间注意有灯,那么就是说你的心念已经离开了脚。 这时候,你快一点警告自己,要念‘知道…知道…\’。 这‘知道\’就是提醒自己:我的心现在跑到眼睛这里来了,快点回来观察我的脚。 这样就是修定。 虽然你在动中,心专注在身体的动作上,这是在动中产生定力的方法。 经行时的心念要从粗变细在走的过程中,心念有粗有细,我们要设法达到细心。 当心很粗的时候,你什么感觉都没有。 当心念比较细的时候,你就能感觉到脚的肌肉在摩擦。 甚至那肌肉摩擦的声音你都能感觉到,乃至骨骼里面的响声。 如果你走到这样微细的时候,你的骨骼和肌肉的摩擦都清清楚楚,这时,你必定心无杂念,并且身心也会觉得特别轻安。 当你心细到很集中的时候,会出现一种要跌倒的现象! 你连走路的平衡都忘记了,就是说,你非常专注在你的动作上。 经行来回走的当时,心只维持一件事情,什么也不管,只要知道脚的动作。 当你想起另一件事情,就是妄想、杂念,你要快点念:知道! 知道! 然后快点摄心回来,小心看你的脚。 任何时候要保持正念正知这样的经行,要走多久? 不限时间,越久越好。 能走一小时两小时更好。 如果你能够这样很平静地走两小时,效果跟静坐两小时是一样的。 如果你不懂如何经行的话,可能是在打妄想、散步,不是修行。 如果经行走累了,你就回来静坐,坐累了就再去经行。 明白了吗? 这样交换地修,你的心就不会觉得坐久了,没事干而起烦恼就想休息。 身体坐累了就起来走,走累了就打坐,这样的话,就可以整天地在修行。 如果整天持续地修持,不只在经行和静坐时,心只专注所修的法门。 在其它时间里,也必须保持正念正知。 就是任何时候你都要对自己的心念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如果敲钟了,心想去吃饭,经行修得严密的人,就不会匆忙地就走去了。 他会小心地看心念如何生起,从想去吃饭开始,观察自己的所有动作;就跟经行一样观察起身、站立、走去、端饭等等,吃饭时心中明明了了,自己正在拿饭碗、正在嚼食物、正在吞咽等等。 心里只观照当下身心的变化,不会想第二件事情。 听懂我说什么了吗? 就是只管你眼前当下的动作,心中清清楚楚。 不去想其它的事情。 这样的话,你修定就会很快。 关于修定,我就大略介绍到这里。 发布时间:2025-04-14 14:22:1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9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