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9.住与无住 内容: 住与无住引言我最近出版一本新书,名曰《十住芳草》。 于是就有人问:「不是十『步』芳草吗? 怎么会是十『住』芳草?」我说:「这是引用《华严经》所谓的五十三行位──十信、十住、十行,到十地等,主要是引用十住位的意思!」接着他又问:「《金刚经》上不是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六祖坛经》上也说『无相、无念、无住』,那我们修行到底是应住? 还是不应住?」当时因时间短促,故我仅回答一句:「住于无住之理。」对方大概程度不错,听了就很高兴,但是大部分的人不可能听了这句就很高兴,所以今天藉这个因缘,把「住」与「不住」的法门再详细说清楚:烦恼的根源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人的烦恼是源自于「住」? 还是「不住」? 其实都不是! 人的烦恼是因于「住」与「不住」间起矛盾而有的。 譬如今天我喜欢上一个人,这时就是「住」,我的心被他粘住了。 但是他却不喜欢我,不给我「住」。 于是在住与不住间,就有了烦恼。 反过来说,我虽不喜欢别人,而别人却很喜欢我,于是也纠缠不清。 又如我国有句话:「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鱼与熊掌,我都喜欢,都很想「住」。 可是又不能全部拥有,必须舍掉其中之一。 舍掉那一个呢? 好象都舍不得。 心想全住,而现实又不能全住。 甚至有时我都不要,而现实却不能不要! 譬如:你不想上班,看到老板就不舒服,工作又烦重。 但是你又不准备饿肚子,不想让小孩、老婆流浪街头。 所以即使都不想要,可是你必须接受,必须妥协。 因此,人的烦恼主要是在「住」跟「不住」之间产生矛盾。 再如佛法所谓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其实这些本质上也是「住」与「不住」间的矛盾。 譬如说「老」,年纪大了就会老,这是事实。 但很多人不愿意老,希望青春永驻,由年轻而衰老这是「无住」;但却希望青春永远常「住」。 至于「病」、「死」等亦然,人到了寿命终了时,若能坦然接受,就没烦恼了。 可是通常人们都不愿接受,所以苦也。 解脱之道人的烦恼既然是源自于住与不住之间的矛盾,因此,解脱之道,不外乎:一、单纯地住。 二、单纯地不住。 三、超越住与不住之间的矛盾。 以上「住」与「不住」的关系,我们换另一个方式来处理,可能就更容易了解。 首先我们把「住」再细分为「能住」与「所住」。 「能住」,是指我的心。 要将我的心安住在一个对象上,那个对象即为「所住」。 故以数学来讲,如「能住」与「所住」都是「正」的话,「正、正」得「正」。 如「能住」与「所住」当中,一「正」一「负」,结果是「正、负」得「负」。 而如果两个都是「负」,「负、负」得「正」,那也没有烦恼。 因此,烦恼是正负得负也。 而解脱是单纯地「住」(正正得正);或单纯地「不住」(负负得正也)。 一、单纯地住现在我们首先从单纯地「住」讲起:(一)生而有志先说世间法,世间中强调,人要有志向,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朝秦暮楚。 一个人如没有志向,或他的兴趣意愿经常在变,则会制造出很多无谓的烦恼。 没有志、没有愿,就像水中的浮萍一样,随着风、雨、浪花,到处漂泊。 故要有志愿,才能把我们的心安住下来。 (二)天天有事有些人不一定有什么大志,但至少每天要有事情可做。 有事做,虽然忙、累,但总比没事做好得多。 有的人没事做就崩溃了,好象整个生命都脱线了! 更多人不只每天要有事情做,而且要把事情排得满满的,惟恐出了空档就脱线了。 人虽也怕忙,但其实更怕闲。 所以很多人,不得不无事找事忙! (三)心有着落就像打坐也是一样,有人说打坐就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要想! 其实不然,如只叫你什么都不想,结果不是昏沉便是散乱。 所以打坐一定要有个「住」的方法,不管是数息或念佛、持咒均行。 总之,一定要有事做,要让心有个安住的地方。 否则就像皮球一样,最初东蹦西跳,滚过来、滚过去,过一段时间后累了,就昏沉了。 所以要让我们当下的念头,均有所安住。 以上先从粗而细讲「心」与「住」的关系。 接着,我们再讲「住」的层次。 这也可分三个层次来说:住的层次第一、住于相:住于一个单纯的「相」里,譬如打坐时,单纯地听声音,听外面的风声、雨声、钟声、马达声。 或专心地看一个对象、一棵树、一朵花。 或像数息法,把注意力专放在呼吸上。 如念佛法门则专注于佛号。 甚至有的人用观想,观想一个月亮、一尊佛像,或某一类境相。 以上的方法都是把心安住在一个很单纯的「相」上。 就「住」于相的法门而言,虽都是轻易而有效的方法。 可是却也有另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不够实际。 譬如听雨声,试问一年到头有几天下雨,若不下雨时,就没得听了,那又该怎么办? 或数息法,现在你可以坐在这里专心数息,可是你却不可能每分每秒都盘坐数息,你还得吃饭、睡觉、办事! 请问谁能一面开车一面数息? 不可能的! 人生既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办,就不可能只把心单纯地专注在一个对象上。 所以「住于相」的法门虽很容易入手,可是修久了,或不容易提升,或易与生活脱节,所以不究竟。 第二、住于事:事情有大有小,但都有它变化的过程。 譬如农夫种菜,从翻土、撒种,到长大、收成。 过程是连续的,有它一定的次序,故不同于前面只单纯地念佛或数息。 或建筑师负责盖房子,从看地、整地到设计、发包,过程相当复杂。 事情中小的可能几分钟就做完了,而大的可能二十年、三十年还在进行。 前面所说,人生要有志,这志主要是从兴趣发展到事业。 故其涵盖的时间比较长,涵盖的空间也比较广。 所以「住于事」,就比「住于相」好多了。 但因为它还只是一类事而已,故还是有限的。 第三、住于理:住于一类道理。 世间万物,不管是一个生命、一粒细胞,甚至整个宇宙,都在变化中。 且变化中仍有它不变的理则在,或曰物理、生理、心理、伦理……。 故如能悟出它的理,就可在变化的现象中,寻得安心住处。 入门方便以一般众生都是有心人,所以「住」的法门对一般人来讲是最相应的。 因此,佛法的修行,还是以「住」为入门方便。 就如信、解、行、证,一开始先有信,信其实就是「住」。 住于我们对三宝的信愿中。 又佛法中的安心法门,也多是由「住」入手。 如修定法门多属于「住于相」,数息是住于息的相,而念佛是住于佛的相。 其次是「住于事」,发心住于修行的事,住于自度度人的事。 这当然不是几分钟、几个月就可以做得了的,甚至不是一辈子、二辈子可完成的。 人生首要有志,故佛法的初门也从志起。 故信心、立志、发愿,共成为安心的初门。 三是住于理,什么理? 就是因果之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肯定因果,而安身立命。 因众生都执着「有」,故住与众生的习性最相应,但这跟诸法实相却不相应。 二、无住实相我常问别人一个问题:佛法既讲诸行无常,那我们还打坐修定是什么意思? 无常就是指世间都在变化,不只外境在变,连内心也都在变。 既然一切都在变,如何能定? 又三法印中有「诸法无我」,故不只找不到一个地方可让我们安心,甚至连这个要安的心,也都是不实在的。 既「能住」是无我的,而「所住」又是无常的。 那怎么能让我们的心住于定呢? 所以真正的佛法必曰「无住」。 故一切讲「住」的,都是方便法。 因为众生都着「有」,心若没处安,他就乱了,所以必先找个东西让他安,即使这东西是假的,也将有用。 就如一个人心里狐疑不定时,甚至抽签问卜,都能让他的心暂时安定一下,可是这不算真智慧,顶多救急一时而已,真正的究竟要从无住着手。 不安而安从无住法门来讲,安心究竟要安在什么地方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安就是和谐。 故要从接受你的当下、接受事情本来的样子,而使心境和谐。 所以,安心就是不刻意去造作取舍,愈要把心安在一种境界,反而愈不能安,因为诸行无常嘛! 它一直在变动,你却叫它不变,这反而是烦恼的根本。 譬如「老」,我们都知道人会老,也会死,可是没有人甘愿这么快老、这么快死,所以才有烦恼。 如果我能接受它,随顺它,反而没事。 所以不去安它,反而是真正的安心法门。 以无住,才能真正的安住。 从住到不住众生的心既然都是着「有」,所以要从「住」入门。 而无住又才是究竟的,那么,如何能从「住」跳到「无住」? 会不会从定发慧,「住」一段时间后,突然变成「不住」了? 不可能! 要从「住」转到「不住」的关键──乃是「住于无住之理」。 如果我们所觉悟到的理,可以涵尽一切变化的现象,那我们的心便可安住在这个理中,这个理是什么? 其实就是缘起的理。 缘起之理今天各位到这里来打坐、来听开示,请问是谁叫你来的? 大部分的人都会认定是自己要来的,其实不然! 事实上是「缘」促成了你要来的决定:你的个性、学佛因缘及同参道友的介绍等,共同促成来的现实,这就是缘起法。 以因缘不断地在变化之中,没有人能够主掌,故一切都是无住的。 若能了解这个理,我们才好安于无住的实相里。 所以要从理的深入透彻中,去转化「住」的习性。 我过去曾写过一首偈子:情疏情切情迷离,梦起梦落梦依稀;缘聚缘散缘如是,任风任雨任白云。 「情疏情切情迷离」:人活在世间,常于爱恨、贪瞋、卑慢中钻来钻去,有时很喜欢,以至想占有,有些够讨厌,急着去摆脱。 疏是疏忽、远离。 切是贴切、亲爱。 不管是疏还是切! 它都在不断地幻化中,变到最后却迷离了! 连自己都糊涂了,不知道自己真正爱的是什么? 厌的又是什么? 「梦起梦落梦依稀」:如那一天回想起十年前所做的一切,所喜欢的人,所讨厌的事,却仿佛一场梦。 过去曾爱得要命、气得发狂,而现在只觉得淡而无味。 即使回首往事历历,似依稀可寻,但已没当初那种激情了! 「缘聚缘散缘如是」:从当初的激动到今天的淡然,这都是诸法的缘在造化的。 缘聚了,我们见面;缘散了,我们分离。 聚时,即使爱得发狂;等到缘散分离了,却也只是梦境依稀而已。 「任风任雨任自云」:深入去看这些爱恨、合离,只是缘在变化,没有人能够主宰。 所以最后认了,来就让它来吧! 去就让它去已。 任世间白云苍狗,我已不受影响! 这也是说,从最初的执着──情疏、情切(有住),到透过缘起的观照──缘聚缘散(无住),最后才能产生任风任雨的自在。 因此,修行就是从理观到事证。 返观自心我们从善知识的开示或佛经中的教授中,了解到这「无住的理」,但不表示已能相应了。 因为过去有所住的习性还是存在。 所以要依「无住的理」时常做观照,既观照世间种种相,也观照内心种种相,而使它渐成无住。 如何观照? 先观照世间是虚妄生灭。 佛法曾说,世间的事,就像水波上的泡沫,即使一时起了,也一下子就消散了。 我们所曾最爱的、最恨的,甚至我们自己,都只是水中乍起乍落的泡沫而已。 看多了,就无所谓了! 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而一般人常把小事看得很严重,像中了奖或挨了骂,都耿耿于怀,可是从整个生命来看,这些都是芝麻蒜皮的事而已! 在历史的洪流中,当年雄霸天下,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如今安在? 亦不过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粒沙、一株草罢了。 有诗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间种种,看多了就是这样。 至于青山是否依旧在? 也不见得。 因于人的生命太短,如有天人般的长命,就可以像何仙姑一样,看沧海几度变为桑田! 而夕阳也可能不红,太阳说不定那天也会消失。 所以从广大的宇宙观来看我们的生平遭遇,根本不算一回事! 能够时常这样观照,我们的心才能慢慢转化,从粘腻的执着逐渐开通、淡化。 还灭无住以上先从世间变化中,观照此「无住之理」,其次,再从当下的「心」来观照:各位! 我们以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决定的。 可是事实上,是太多因缘促成我做这样的决定。 再如我喜爱或厌恶的觉受,也是由很多因素所共同形成的。 即使是科学所谓的真理,也都只是众生的共业。 我们都以为天上有一个太阳,然而这只是现在众生共业所形成的器世间,如果那天它不见了,那也是众生共业的转变。 所以很多科学上的真理,只适用于那个时代。 那天众生的共业转了,则这真理也将被后人所推翻。 所以这个世界不过是妄识成迷所产生的假相罢了。 有了以上的体察,我们乃能由粘腻的烦恼,慢慢转化到无住的自在。 因此我常说,真正的修行是「还灭」的过程。 教我们从「住」的习气、「住」的执着中,去消化、去还原。 还原成无常、无我、无住的本来面目。 定的作用然而修行,又何以必须有「定」的功夫? 我的师父圣严法师写了一本书《牧牛与寻剑》,牧牛就是照顾我们的心。 而寻剑是去找一把智慧的剑。 等剑找到后,就用剑来宰牛。 可是如果这条牛太大,又是条野牛,即使找到剑还是宰不了它。 故必须先把牛绑住,才有办法动刀。 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心如果狂乱不已,即使再高明的道理也用不上力。 故必须先叫它冷静下来,叫它先「住」。 而让这条牛乖乖静下来,那便是「定」的功夫。 或者,用另一个譬喻:我们的心又像一盆浑水,这水还随着风吹波涌,而沙尘就在里面晃荡。 如何能将沙尘淘出呢? 唯有让它先静止下来,沉淀之后,才有办法把它取出来。 很多人做事行不通,就归诸于业障太重! 这种说法也不能说不对,但太过于笼统。 到底你的业障是什么? 业障在那里? 若不经由痛切地返观自己的起心动念,何以明了自己的业阵? 而予以对治消除。 每个人的习气业障,多通过起心动念而出现的,譬如打坐时,妄想老围绕着钱转,那你的业障就是钱。 如总想到某个人太可恶,恨不得好好教训他一顿,那你的业障就是瞋心太重。 如不了解自己的习气业障是什么? 光拜佛就想消业障,我很怀疑是否消得了。 故要先将心定下来,以返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而知道习气的所在而加以对治。 所以「定」是首要的功夫,定才能观,观才能还灭,而还灭之后就不住了。 以上是阐述由定生慧之途,定是从「住」而有,而慧却是从「不住」而成就的。 三、超越矛盾以上已说明由住与不住去解脱烦恼,以下更将超越住与不住间的矛盾:从更究竟的佛法来看,本没有「住」与「不住」间的对立分别。 以有「能住」,才有「所住」,故成为对立,也因此才有「住」与「不住」的差别。 所谓「无明生三细」,因为众生无明,才误认为有一个「我」,以及另一个「非我」的世界;有「能住」的心,与「所住」之境的分别。 而当我们透过缘起的理,去了解「心」、「境」、「内」、「外」本就是一体的,则对立自然化解,心境自然开阔。 于是,在非住、非无住中随境界之生化,寂而常照,泯而为一。 这就是佛法中大圆满的境界,一切的智慧、一切的神通妙用,都是从超越「住」跟「不住」间的矛盾而得到圆满的。 检视数息最后,因为在座大部分的人打坐都是用数息法,所以我们也用「住」与「不住」来检视数息的要略。 数息,是从住于呼吸的相而启修的,故基本上是以「住」入门。 但这「住」仍有几种变化:第一、这「住」里有「不住」的成份:既要专心注意呼吸,故不可又管其他的事。 外面的世界,色、声、香、味、触的变化去来统统不管。 故就注意呼吸而言是「住」;而外面一切放下,万事莫管,就是不住。 第二、不住于喜怒哀乐之情:专心数息后,身中将有八触的觉受,我们也不要被这些身体的觉受、心里的顺逆得失转走。 第三、做智慧的观照,以达成心的无住:透过数息帮助把心定下来后,乃更觉照我们的妄想、习气。 像水一样,让沙沉淀后,才好捡掉它。 第四、心境本不二:从超越矛盾中,得一体之全成。 总之,打坐虽以数息入门,但要真正完成佛法的究竟解脱,还是要用佛法的知见去转化。 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只是打坐,而要进一步从听经、闻法,去深入佛教的智慧,才能渐趋功德圆满。 发布时间:2025-04-16 11:37:0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0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