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中脉的层次 内容: 中脉的层次中脉的层次五轮与七轮小周天与大周天从七轮到九轮脉循的次第小结在前次中,已略讲到气脉变化的一些过程。 事实上,就禅修而言懂不懂得气脉并不重要。 以我个人而言,我不是先懂气脉再来禅坐,而是坐久了就能渐渐明白它。 但至重要者,反是于气脉变化、障碍时,我们能不能用「平常心」去看待它。 然而以气脉的觉受,一般人皆较寡知、陌生;故于变化时而不惊疑、错怪者,乃少之又少矣! 因此我讲气脉的主旨倒非要各位按部就班、守株待兔地去导引你的脉;而是为已有先知之明,故于一切觉受变化时,更能以「平常心」看待而继续用功尔。 否则如本末颠倒,因用错心而出了差错,不要再来怪我害你的! 在原始佛教与禅宗的传统里皆不讲气脉,这是有原因的。 以如只讲「无常、苦、空」之法性,则虽初入门者即使不十分相应,却也偏差不到那里去。 而气脉者,即使很多人皆对此兴趣盎然,但因是「相」门故,听多了,反将有「着相」之蔽。 所以以下我们将继续探讨气脉之相,但各位知其大体即可,不必太费心于枝末小节。 中脉的层次前已说过,气脉的变化乃循两个原则:从边向中,从表向里。 于是在从表向里的过程中,乃将呈现出种种层次的变化:五大与七大:在从外向内的层次中,可先用五大的属性说明。 在地、水、火、风、空中,地大以较粗重故,为外之外者。 其次,水大以较地大细致故,为次内层者。 而空大以最细致故,为内之内者。 这以五大对应中脉内外层次的说法,在密宗和瑜伽皆有之。 五大如加上「识大」和「根大」则成七大。 这根大不是我说的,而是在《楞严经》中有谓二十五种圆通,乃以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再加上地水火风空识根之七大而成二十五种圆通。 根大是什么呢? 以《楞严经》要「舍识用根」,才能「转识成智」。 故根大者,其实就是清净心、真如心。 以清净真如故,为内之内层。 故中脉若能从外而渐摄于内,则能渐舍粗重的烦恼心而成清净的真如心。 五脏与五气:以上五大与七大的说法,是原印度佛教即有的。 然若对照中医的名相,或可曰:五脏对五大而为心、肺、脾、肝、肾。 心以至阳故,外浮于表,故为外之外者。 肾以至阴故,深藏于内,为内之内者。 而五脏所对应为毛、皮、血肉、筋、骨之五气也。 五轮与七轮以上五大与七大,乃偏说从外向内的层次。 其次,中脉的疏通,又有从下往上;故在从下往上的过程中,又相应有五轮与七轮的层次:五轮者,即育乐轮、脐轮、心轮、喉轮与头轮。 若再加上下之海底轮与上之梵轮,则成七轮也。 在瑜伽书中都谓:从气上头轮至打通梵轮,所需花的时间与功夫乃倍增于往昔。 何以头轮与梵轮,位置如此相近;而疏通却又如此遥不可期。 唯瑜伽书中皆未详说缘由,然以我的体验,乃能略有所知。 因为脉轮疏通的次第非径往直上,而是从育乐轮、脐轮、心轮、喉轮与头轮,再下通海底轮后,才上通梵轮。 海底轮与梵轮,因位于身体的末梢故,气皆强弩之末,故欲疏通,乃倍加辛苦。 尤其又加上「大周天」的循行,也难怪欲疏通所需花的时间与功夫,必倍增于往昔。 小周天与大周天中国的道家,乃将躯体与头部的循行脉,称为「小周天」。 所以任督二脉乃小周天尔。 而前五轮之从育乐轮至头轮,亦相应于小周天也。 气在调理过躯体与头部的脉后,将更外延至手脚四肢的脉;于是称从头部、躯干至四肢的脉为「大周天」。 于是在疏通过头轮后,气却下降于脚足间;必待将脚部的脉全疏通了,气才从脚底直上而疏通「海底轮」。 然后气再上于手部,待手部亦疏通后,才能汇归头顶而疏通梵轮。 因此疏通梵轮的过程实是非常的迂回烦复。 从七轮到九轮以上已简单说明五轮与七轮的疏通过程,然而有无更高层次的九轮呢? 这虽在密宗和瑜伽中皆未述及,但我认为不妨其有! 为什么呢? 前只泛泛地说:疏通手部和脚部的脉。 但事实上,手脚的脉亦非一次第就能全疏通的。 我们可将手或脚,看作是一个身体的缩影:手有腕、肘和肩三关节乃相当于人之颈部、腰部与髂部;故手心其相应于头轮也。 前既谓气不可能径从头轮直上而打通梵穴,就如同气亦不可能从手心直前而打通手指等关节。 所以事实上,前所谓「疏通手部的脉」,乃是疏通至手心而已! 于是乎,只疏通至手心与足心的大周天,则称为七轮也;反之,能疏通至手指脚趾的关节者,乃相应有「九轮」。 此九轮之上者,称「梵顶轮」(类中国人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处)九轮之下者,更于海底轮之下。 如用前述的分析法,手指的脉也不是一口气即能全通的。 因手指的三节,亦类似于前所述的三关。 故即使能疏通手指的脉,并非气即能至指尖。 于是乎,从五轮而七轮,从七轮而九轮,从九轮而……因此中脉的层次,总括从外向内与从下而上,乃有:五纵五横,而为二十五层;七纵七横,而为四十九层;九纵九横,而为八十一层;……有的人好夸说:我已打通任督二脉。 但任督二脉也有这么多层次的变化,请问你打通的是那个层次呢? 则恐怕他只能张口结舌,而不知从何答起。 或有人说:我的手脉,已通了又通! 然是同层次的脉通了又通;还是不同层次的脉次第疏通呢? 恐怕也是「一屁打过江」吧! 脉循的次第以上将中脉,分析成这么多层次,有什么意义呢? 似乎亦无太大的意义! 甚至如各位问:请问法师,你已通到那个层次? 其实,我也不很明确! 因为知不知道,都是一样「继续禅坐」而已! 不过有一点对实际参禅较有影向者,乃气脉循行的次第。 大致而言,初用功时,乃将气内摄;故以「向内」为第一次第。 其次,从内摄中更「下沈」于丹田,故有育乐轮之疏通。 在育乐轮疏通后,气乃逐渐「上升」而顺次疏通脐轮、心轮、喉轮与头轮者。 待疏通头轮完成小周天后,乃「外延」于手脚而打通大周天。 故「内摄」「下沉」「上升」与「外延」,为脉行的四个次第。 在完成第一个次第后,才从五轮转至七轮;若完成第二个次第后,即从七轮转至九轮……这「内摄」「下沉」「上升」与「外延」,跟我们「参禅的时机」大有关系;此待第八个主题时,再详细介绍。 小结我们常用「打通气脉」这样的说词,言下之意似谓「脉是先天存在的,我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去疏通它而已!」甚至到某一天,待将所该通的脉全疏通竟,便已「所作皆办」矣! 然在打坐这么多年后,我宁可相信『脉是修出来的』,尤其内在的脉更如此。 外在较粗浅的脉,因人的共业故,相差乃较有限;因此以中国的针灸而针外国人的病,还能有效。 但更内在的脉;则未必然。 很多人到死,还未觉受过气脉的存在与变化,此但为他从不修行故! 或者说:「很多人即使有脉的变化,但皆只在同一层次中变化而已! 而变化的原因不外乎生病或情绪。」脉既是修出来的,则不同的修行理论和方法,必将造化出不同的脉相来。 因此佛教行者的脉将有别于道家行者的脉,而禅行者的脉亦将小别于密行者的脉。 以佛法常说:身是业报所成。 而业既必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净化与升华;于是乎既业有变化,必脉亦随之变化。 因此,就一个精进的修行者而言,脉反是应更无终结才是。 发布时间:2025-04-16 13:40:3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0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