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信佛人切记不要犯这种罪过,死后会堕地狱 内容: 怎么叫毁谤三宝呢? 我们信佛的人,切记不要犯这种的罪过──就是专门说三宝的过错,说佛教不好,说佛法不好,说僧人不好。 菩萨戒有一条戒说:“不说四众过戒。 ”四众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受过菩萨戒的人,对于比丘有什么罪过,不要讲;比丘尼做什么错事,也不要讲;优婆塞有什么过错,也不要讲;优婆夷有什么过错,也不要讲,这叫不说四众过。 如果有其他人说四众过,也不要去插嘴,也不要去跟着讲,就像没听见似的。 为什么? 你如果去跟着说,也就犯了毁谤三宝的罪,也就犯了说四众过的罪,所以最好是把嘴闭上,缄口不言。 再者,我们凡夫的见解,有的时候是错误的,圣人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所能知道的。 所谓初地的菩萨,不知二地菩萨的境界;十地菩萨,不知道等觉菩萨的境界;初果阿罗汉,不知道二果阿罗汉的境界。 在还没有得到真正智慧的时候,不要生出一种毁谤三宝的心,不要说四众过。 他明明就是有过,也不要讲他,为什么? 你知道他有过,你自己往好的做,就对了。 不要像照相机,尽给人家照相,自己是个什么样子,也没有照一照。 讲到这儿,我想到中国梁武帝时,有一位志公禅师,他天天要吃两只鸽子。 厨子想这鸽子一定很好吃,他就偷了一只鸽子的翅膀吃。 志公禅师吃完这两只鸽子,说:“你为什么偷我的鸽子吃? ”他说:“没有啊! ”“没有? 你看一看! ”志公禅师把口一张,从口里吐出两只鸽子,一只就飞了,另外一只没有翅膀。 “如果你没有吃,这只翅膀怎么会没有呢? ”一样吃鸽子,志公禅师可以把切碎煮熟的鸽子吃到肚子里头,又可以变成活的吐出来;而这个厨子就没有这种本事,吃了就是吃了。 志公禅师这种境界就是吃而未吃。 又有济公禅师,那时候他在杭州西湖灵隐寺。 这和尚怎么样呢? 一天到晚吃狗肉,喝烧酒。 每天都喝得醉得不得了,人一看就知是个醉和尚。 实际上他醉了,可他却到处去教化众生。 有一次造佛像,这佛像要铺金,他告诉方丈和尚:“这佛像我来铺,你不要叫其他人去铺金。 ”方丈和尚说好。 可是等着他也不铺,后来当家和尚就说:“你要铺这佛像的金,这么久了,你也不铺。 ”他说:“好,我就来铺。 ”这天晚间他又喝醉了酒,等到他看人都睡觉了,就跑到那佛像前,从口里就吐金,往佛像上铺。 正在吐着,佛像各部份都铺得差不多,只有头顶上还有个地方没有铺时,当家和尚听见他在里边,口里往佛像吐痰的声音,就进来了,说:“你怎么这个样子,你口里粘痰怎么往佛像吐呢? ”他就说:“我不吐了。 ”就走了。 第二天一看,佛像的金都铺好了,就剩头上还有一点没有铺好,所以又找另外铺金的匠人来铺,但是所铺的金,就没有他吐的金子那么好,所以罗汉的境界不可思议的。 所以,我们信佛的人,对四众的过,不要讲。 你要讲普通人,还没有什么关系。 讲到证果的圣人,那就会有罪过了;有罪过会怎么样呢? 这是会堕地狱的。 为什么有人要毁谤三宝呢? 因为他没有信心。 什么原因他没有信心呢? 这种情形,有的时候是他和一帮恶的朋友,就是不明白佛法的恶人;这不明白佛法的恶人,就会毁谤三宝──那么这个人因为和恶人做朋友,随着也养成这种习气,就破坏三宝,毁谤三宝。 又如果这个人谄曲、愚痴,也会毁谤三宝的。 什么叫谄曲呢? 谄曲是一种流虚,现在一般叫“拍马”,就是想要得到你的欢喜,就尽对你说好话,这叫“谄曲”。 他的心不直,是弯曲的。 为什么这个人要谄曲呢? 因为他虽然愚痴,却以为他是聪明的,怀着一种聪明慢。 聪明慢就是增上慢,也就是像《法华经》里的五千退席。 增上慢的人怀着一种聪明慢,是有点聪明,但是看不起人,看谁都不如他自己。 因为他怀着一种聪明的我慢,所以就毁谤正法,不相信正法,把众生的法眼都给挑去了。 什么叫挑去呢? 众生本来是有择法眼的,但他用刀把眼睛挖出,令他们没有择法眼了。 因为他令众生没有择法眼,这个人将来他是应该肢体废缺,或者没有手,或者没有脚(没有脚就是瘫子、瘸子,不会走路),结舌不言,虽然有舌头,但是不会说话,是哑巴。 为什么他是哑巴呢? 这一点要注意! 哑巴的人都是毁谤三宝来的。 毁谤三宝的人堕落地狱,在地狱里,经过二亿年那么长的时间受罪,然后才去投生,投生去做什么呢? 做马、牛、羊、鸡、犬等畜生,做两亿年那么长的时间,然后再做人。 做人时,他就六根不全,或者没有眼睛,是盲人;或者没有耳朵,是聋子,听不见声音;或者哑巴,有舌头不会讲话,这也等于没有舌头一样。 所以我们不要打妄语,不要讲人的是非。 不管别人对我们怎么样,都不要讲人家的对或不对;你讲人的是非,将来就入拔舌地狱。 在这个地狱,罪人的舌头被拔出来,受犁耙在舌头上耕地那样的痛苦。 总而言之,六根不具足,相貌也丑陋,这都是在过去生中毁谤三宝,所以受这种苦,而且是苦毒无量,死了还要堕无间地狱,这是毁谤三宝的果报。 发布时间:2025-04-22 08:04:4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0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