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引言 内容: 第一章《阿含》──空与解脱道第一节 引言(p. 1~p. 10)一、「空」为佛法的重要论题(p. 1)空(ūnya, sua)与空性(ūnyatā,suatā)1,是佛法中的重要术语。 在佛法的弘传流通中,「空」义不断的发扬,从佛被称为「空王」,佛教被称为「空门」,就可以想见空义的广大深远了。 「空」与「空性」的早期意义,到底表示了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空性竟表示了最普遍的真理,绝对的真理呢? 佛法所处理的问题,本是当时印度宗教界的共同问题。 面对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生死流转」的事实。 而求得生死的彻底解脱──「涅槃」,也就是最高理想的实现。 事实与理想,原则上大致相近,而怎样来实现解脱,各教派所提出的见解与方法,却各不相同。 释尊基于人生真义的大觉,提出了独到的正道──中道。 释尊的原始教说,实际上并没有以「空」为主题来宣扬,但佛法的特性,确乎可以「空」来表达。 所以在佛法中,空义越来越重要,终于成为佛法甚深的主要论题。 二、初期圣典(p. 2)空与空性,先依初期圣典来观察。 那些是初期圣典呢? 代表初期的契经,现存汉译的四阿含经,及巴利藏的五部。 【(一)汉译阿含经】《杂阿含经》,宋求那跋陀罗译(佚失二卷)。 (说一切有部的诵本)《中阿含经》,东晋僧伽提婆译。 (说一切有部的诵本)《长阿含经》,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法藏部的诵本)《增壹阿含经》,苻秦昙摩难提译出,由东晋僧伽提婆改正。 (大众部末派的诵本,已有大乘思想)此外,有《别译杂阿含经》,失译,是《杂阿含经》的一部分。 (可能是饮光部的诵本)【(二)巴利藏五部(赤铜鍱部的诵本)】《长部》。 (与《长阿含经》相当)《中部》。 (与《中阿含经》相当)《相应部》。 (与《杂阿含经》相当)《增支部》。 (与《增一阿含经》相当)《小部》2,共十五种。 3 其中,二、《法句》;五、《经集》。 《经集》分「蛇品」,「小品」,「大品」,「义品」,「彼岸道品」:是《小部》中成立比较早的。 【(三)别说《杂阿含经》】这些早期教说,《杂阿含经》是其他三阿含的根本。 4《杂阿含经》可分为三类:「修多罗」5,是简短的散文。 原始结集者,将一则一则的佛说,随类而集成四部:五蕴,六处,因缘,道品。 这是随类而集成的,所以名为相应教;相应也有杂厕的意思。 这是最原始的教说,不过现存的已杂有后出的成分。 「祇夜」6,与《相应部》的「有偈品」相当。 祇夜本是一切偈颂的通称,由于「有偈品」成为相应修多罗的一分,其他偈颂,如《法句》,《经集》等,就被称为「伽陀」,「优陀那」7了。 「记说」8,有「弟子记说」与「如来记说」。 「弟子记说」,重于分别法义,已有解说「祇夜」的经说。 《杂阿含经》有这三分9,集出是有次第先后的10。 现存的汉译与巴利文藏,不但集出有先后,而且都是部派的诵本,含有部派的成分,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 三、与「空」有关的几个重要语词(p. 3~p. 8)空屋. 空舍。 (p. 3)空宫殿。 (p. 3~p. 4)空住、空三昧。 (p. 4~p. 6)空诸欲(空五欲)。 (p. 6)世间空、空世间。 (p. 6~p. 7)空心解脱(贪瞋痴空)。 (p. 7)出世间空性=涅槃。 (p. 8)【(一)空屋. 空舍】在初期圣典中,空与住处有关,如《相应部》(五四)「入出息相应」说:比丘! 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正身,修普前念,正念入息,正念出息。 11 (日译南传16下p. 181)佛与出家弟子的修行处,经中一再说到:阿练若,树下,空屋。 这三处是最一般的,还有岩洞,冢间等地方。 空屋(suagāra),或译为空闲处,空舍,空所,静室等。 与suagāra大体相同的,还有译为空舍的sua-geha。 12空屋,空舍,是旷野处的小屋,适合于修习禅观的住处13。 【(二)空宫殿】1、空虚梵天宫(梵天=初禅天)当时宗教传说中的空宫殿,如《长部》(二四)《波梨经》(日译南传8p. 36~p. 37)说:世界生时,空虚梵天宫现。 时有有情寿尽,或功德因尽,光音天没,空虚梵天宫生。 14空虚梵天宫,《长阿含经》译为「空梵处」。 15这是适应印度创造神的梵天信仰,而给以佛教的解说。 2、四王天小榵树林空宫殿(四王天=六欲天之第一天)又有獘宿(Pāyāsi)王不净布施,死后生于「榵树林空宫殿」的传说。 16空宫殿表示宫殿里是没有别人的,如《阿鲳夷经》说:「我先至此,独一无侣」。 17【(三)空住:修习禅慧的住处(p. 4)】天上的空宫殿,人间的空屋,本来是世俗语言,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空只是没有什么人、物而已。 但作为修行者的住处──空屋、空舍,却启发了一项深远的意义。 住在空屋中,没有外来的嚣杂烦扰,当然是宁静的,闲适的。 在这里修习禅慧,不为外境所惑乱,不起内心的烦(动)恼(乱),这种心境,不正如空屋那样的空吗? 《杂阿含经》说:「犹如空舍宅,牟尼心虚寂」;「云何无所求,空寂在于此,独一处空闲,而得心所乐」。 18明确的表示了,以空屋来象征禅心空寂的意义。 所以在空屋中修行,空屋是修行者的住处;修行者的禅慧住处,正如空屋那样,于是就称为「空住」(suatā-vihāra),「空住定」(suatā-vihāra-samāpatti)了。 如毗诃罗(vihāra),后来几乎是寺院的通称。 然在古代,vihāra也是旷野的小屋,修行者作为风雨酷热时暂时休憩的住处。 这是修行者的住处,所以禅慧安住的境地,也名为住,而有「空住」,「寂静住」(āntivihāra)等名目。 总之,在空闲处修行,引起了以空来象征禅慧的境地,是「空」义不断昂扬的初期意义。 空住19,是佛教初期被尊重的禅慧,如《杂阿含经》卷九(第236经)(大正257b)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檀,入林中昼日坐禅。 时舍利弗从禅觉,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尔时、佛告舍利弗:「汝从何来」? 舍利弗答言:「世尊! 从林中昼日坐禅来」。 佛告舍利弗:「今入何等禅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 舍利弗! 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 若诸比丘欲入上座禅者,当如是学。 若入城时,若行乞食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颇起欲、恩爱、爱念、着不? 舍利弗! 比丘作如是观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 譬如有人火烧头衣,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教令灭。 彼比丘亦复如是,当起增上勤欲方便,系念修学。 若比丘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 是名比丘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 佛说此经已,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此经,巴利藏是编入《中部》的,名为《乞食清净经》。 比较起来,《杂阿含经》的文句,简要得多,应该是初集出的。 《乞食清净经》中,舍利弗说:「我今多住空住」。 佛赞叹说:「空住是大人住」20。 大人住,《杂阿含经》作「上座禅住」。 上座,或译「尊者」,所以《瑜伽论》作「尊胜空住」。 21无论是大人住,尊胜空住,都表示了在一切禅慧中,空住是伟大的,可尊崇的。 传说佛灭百年,举行七百结集时,长老一切去(Sabbakāmi)多入空住。 分别说系的律典,也称之为「大人三昧」;《十诵律》作「上三昧行」。 22可见空住──空三昧,在佛教初期,受到了佛教界的推崇。 舍利弗与一切去的空住,都是在静坐中,但佛对舍利弗说:要入上座禅住的,在出入往来乞食(行住坐卧)时,应该这样的正思惟:在眼见色,……意知法时,有没有「爱念染着」? 23如有爱念染着,那就「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 如没有,那就「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 这可见修习空住,不仅是静坐时修,更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安住远离爱念染着的清净。 离去爱念染着,是空;没有爱念染着的清净,也是空:空,表示了离爱染而清净的境地。 《中部》的《空小经》,《空大经》,是依此经所说的空住,修习传宏而又分别集出的。 在空的修行中,这是值得尊重的「空经」。 【(四)空诸欲(空五欲)(p. 5p. 6)】《义品》的答摩犍提所问偈,说到了「空诸欲」。 24空诸欲是什么意义? 偈颂简略不明,摩诃迦旃延分别解说为:何为已空诸欲者? 居士! 若人于此诸欲,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热烦,离渴爱,居士! 如是为已空诸欲者。 25「空诸欲」《杂阿含经》约空五欲说,而实不限于五欲的。 诸欲的欲,包含了贪、欲、爱、渴、热烦、渴爱,正是系缚生死的,缘起支中渴爱支的种种相,也就是四谛中爱为集谛的爱。 空诸欲与空住的意义相通,都是着重于离爱而不染着的。 【(五)世间空、空世间(p. 6)】《经集》的《彼岸道品》偈,说到了「观世间空」。 26所说的世间空,或译作空世间。 阿难曾提出来问佛:空世间是什么意义? 如《相应部》(三五)「六处相应」(日译南传15p. 87~p. 88)说:阿难! 眼,我我所空;色,我我所空;眼识,我我所空;眼触,我我所空;眼触因缘所生受,若苦若乐若非苦非乐,我我所空。 ……意触因缘所生受,若乐、若苦、若非苦非乐,我我所空。 阿难! 我我所空故,名空世间。 世间,佛约眼等内六处,色等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说。 这些,都是可破坏的,破坏法所以名为世间。 27六处等我我所空,名为空世间。 以无我我所为空,是空三昧的一般意义。 【(六)、空心解脱(p. 7)】《相应部》的「质多相应」,说到了四种心解脱28──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杂阿含经》作四种心三昧)。 四种心解脱,名字不同,意义当然也不同了。 但都是心解脱,也就可说文异义同。 约义异说约意义不同说,「空心解脱」是「我、我所有空」,与「空世间」义一致。 约义同说如约意义相同说,无量、无所有、无相 ──三种心解脱,修到最第一的,是不动心解脱。 「不动心解脱者,染欲空,瞋恚空,愚痴空」。 29这是说,无量等心解脱修到究竟处,是不动心解脱,也就是空心解脱。 贪、瞋、痴,是烦恼的大类,可以总摄一切烦恼的。 离一切烦恼的不动心解脱,就是阿罗汉的见法涅槃。 涅槃或无为,《阿含经》是以「贪欲灭,瞋恚灭,愚痴灭」──贪、瞋、痴的灭尽来表示的。 30所以四种心解脱的共同义,就是贪、瞋、痴空的心解脱。 不同名字的心解脱,不外乎空心解脱,在修行方便上的多样化。 31依上来所说(空五欲,空世间,空心解脱的说明,都属于「弟子记说」),可见空与离烦恼的清净解脱,是不能分离的。 【(七)出世间空性=涅槃】「空诸欲」,「空世间」──我我所空,「贪、瞋、痴空」,都是依生死世间说空的。 如彻底的贪空、瞋空、痴空,贪、瞋、痴永灭,也就显示了出世的涅槃。 《相应部》说到了这样的文句:如来所说法,甚深,义甚深,出世间空性相应。 32佛说的法,为什么甚深? 因为是「出世间空性」相应的。 出世间空性,是圣者所自证的;如来所说而与之相应,也就甚深了。 四、空:依缘起而贯彻生死与涅槃(p. 7p. 8)【(一)「缘起」甚深,「涅槃」倍复甚深】出世间空性,是难见难觉,唯是自证的涅槃甚深。 佛依缘起说法,能引向涅槃,所以缘起也是甚深了。 阿难以为:佛说「此缘起甚奇,极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观见至浅至浅」,以此受到了佛的教诫。 33这样,甚深法有二:缘起甚深,涅槃甚深,如《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3经)(大正283c2~21)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 心无所着故,何处有我? 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 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 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蒙没、障碍。 所以者何? 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 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径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 比丘! 彼何所灭? 谓有余苦。 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相应部》的「梵天相应」,《中部》的《圣求经》等,也都说到了缘起与涅槃──二种甚深。 34【(二)「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涅槃甚深,缘起怎样的与之相应呢? 依缘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阐明生死的集起。 依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显示生死的寂灭(涅槃)。 缘起是有为,是世间,是空,所以修空(离却烦恼)以实现涅槃。 涅槃是无为,是出世间,也是空──出世间空性。 缘起─有为─世 间─空(空却烦恼)涅槃─无为─出世间─空(出世间空性)《杂阿含经》在说这二种甚深时,就说:「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 35「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透露了「空」是依缘起而贯彻于生死与涅槃的。 这虽是说一切有部所传,但是值得特别重视的! 注解1^《空之探究》p. 54:空与空性。 在旧译中,都是一律译为空的。 自玄奘译出瑜伽系的论典,才严格的分别空与空性;以为空是遮遣妄执的,空性是空所显性,是离妄执而显的法性,所以是如实有的。 初期佛典中,空与空性有什么分别呢? 如「空诸欲」,「空世间」,「贪空、瞋空、痴空」,「空欲漏、空有漏、空无明漏」,「我我所空」,「无常、苦、空、无我」,在巴利文中,都是空──sua。 如「空心解脱」,「空解脱」,「空三昧」,「空等至」,「空住」,「内空、外空、俱空」(以上三种空,在『无碍道论』中,也是空),『空小经』,『空大经』:凡是作为观名、定名或经名的,都是空性──suatā。 我以为,「空」不只是否定词,离妄执烦恼是空,也表示无累的清净、寂静。 空性,是空的名词化。 初期圣典中的空性,并无空所显性的意义;只有「出世空性」,是甚深的涅槃。 2^《小部》或《杂藏》相关详细研究可参考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十一章,p. 793-p. 866;《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p. 77-p. 80。 《小部》或《杂藏》,完整而流传到现在的,只是铜鍱部本。 其他部派的,没有传来,或仅传一分。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 794)3^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 36~p. 37:南传的《小部》,共有十五种:1、《小诵》,2、《法句》,3、《自说》,4、《如是语》,5、《经集》,6、《天宫事》,7、《饿鬼事》,8、《长老偈》,9、《长老尼偈》,10、《本生》,11、《义释》,12、《无碍解道》,13、《譬喻》,14、《佛种性》,15、《所行藏》。 4^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 7 ~ p. 8:四阿含经,一向以为是同时集成的,但在近代研究中,虽意见不完全一致,而同认为成立是有先后的。 关于四阿含经集成的先后,《瑜伽论摄事分》中,意外的保存了古代的结集传说,启示了一项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四阿含是以《杂阿含经》为根本的,如《论》(摄事分)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说: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又依八众说众相应。 ……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 佛法只是「一切事相应教」,随机散说,依相应部类而集成的,是《杂阿含经》。 然后依不同意趣,更为不同的组织,成为《长》、《中》、《增一》(约「分数」说,名为《增支》)──三部。 三阿含的法义,虽有不同的部分,但论到佛法根本,不外乎固有的「一切事相应教」的阐明,所以四部都被称为「事契经」。 另参见: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 631。 5^ (1)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p. 501 ~ p. 502:「修多罗」的定义是,结集所成的,贯穿摄持的意思。 这里面,没有略说与广说,长行与偈颂等任何区别。 这一定义,含义最广,可通于「一切经」,而不限于「九分」与「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罗」。 (2)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 493:教法在次第集成中,以形式或内容不同,渐形成不同的部类。 把不同的部类,综合起来,成为「九分教」,这是教法的原始分类。 「九分教」是:「修多罗」、「祇夜」、「记说」、「伽陀」、「优陀那」、「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 然在佛法的开展中,特别是律部与论议的发达,对于圣典的部类,感到有补充的必要,于是又增加而综合为「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是:九分以外,又加入「因缘」、「譬喻」、「论议」。 有关「九分教」及「十二分教」之定义,详见印顺法师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 493621。 6^ 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 512:祇夜,或音译为歧夜。 义译为应颂、重颂、歌咏等。 这是与「修多罗」──长行相对,而属于韵文的一类。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 518:《大毗婆沙论》,以《杂阿含》的「结集品」、「结集文」为「祇夜」,得《瑜伽论》而明了出来;这是符合原始结集实况的。 「蕴相应」等长行,称为「修多罗」。 结集后,「结为嗢陀南颂」,确乎是「依前契经散说文句,后结为颂而讽诵之」。 「结集文」(结颂)与《杂阿含》的有偈部分相结合,总称「结集品」。 这都是近于世俗的偈颂,名为「祇夜」。 ……「依前契经散说文句,后结为颂而讽诵之」,确有「应颂」、「重颂」的意义。 7^ 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 539 ~ p. 540:「伽陀」与「优陀那」,都是偈颂。 ……「伽陀」,音译为伽他、偈等;义译为颂、讽诵、诗偈等。 ……这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显著的特色,是「结句说」,与长行直说的散文不同。 「优陀那」义译为赞叹、自说、自然说等。 本义为由于惊、喜、怖、悲等情感,自然舒发出来的音声。 所以古人的解说,主要为「感兴语」、「自然说」──二类。 依《大毗婆沙论》:「结集文」与「结集品」以外的偈颂,以结句讽诵──以诗歌的体裁来吟咏佛法的,是「伽他」。 因忧喜的感触而发为偈颂的,是「优陀那」──「自说」。 8^ 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 25:《大毗婆沙论》的解说「记说」,先约问答的人说,举如来,弟子,诸天;「如来记说」,「弟子记说」(还有「诸天记说」),不正是《瑜伽论》所说的,「如来所(记)说」,「弟子所(记)说」吗? 次约问答的法说,是「四种问记」,「所证所生处等」。 「四种问记」──一向记,分别记,反诘记,舍置记,可说是一切问答的方式。 ……在法义分别以外,「记说」又着重于三乘圣者的「所证」,如预流与阿罗汉果的记说;以及佛弟子的「所生」,死了以后的未来生处。 可见在法义问答分别以外,更有对于深秘的事理,作明显的、决了(无疑)说的特性。 9^《杂阿含经》包含了三部分:「修多罗」,「祇夜」,「记说」。 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 27 ~ p. 28:原始结集的,是精简的长行直说,依文体而名为「修多罗」,依类纂集,所以名为「相应」。 原始的「修多罗」(相应),相当于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道品。 佛说长行是「修多罗」,为了记忆,又结经为摄颂──「结集文」,而有偈颂的「祇夜」:这是原始二部成立的过程。 不过,新的经说,还在佛教界的不断的传出。 在文体上,有长行的,也有偈颂的。 有偈的一部分,比附于「结集文」,而成为「结集品」的「祇夜」。 在内容上,有如来记说的,有弟子记说的,有诸天记说的。 这些,多有显了分别法义,说明深秘事理的特性,这就是「记说」。 ……可以肯定的,「祇夜」与「记说」──「如来记说」、「弟子记说」,曾集成一类而别行,这就是「少分阿含」。 但「祇夜」,早与「修多罗」相联合,「记说」也附于「修多罗」,终于综合为大部──《杂(相应)阿含》,《杂阿含经》也就包含了「修多罗」,「祇夜」,「记说」──三部分。 10^ 详见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九)p. 629~p. 694。 11^《相应部》(十)(汉译南传18,p. 164)。 《杂阿含经》卷29(第803经)(大正2206a14b14):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何等为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 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 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离欲清净;瞋恚;睡眠;掉悔;疑断,度诸疑惑,于诸善法心得决定。 远离五盖烦恼,于心令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 念于内息,系念善学;念于外息,系念善学。 (1)息长,(2)息短。 (3)觉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学。 (4)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学。 (5)觉知喜;(6)觉知乐;(7)觉知心行;(8)觉知心行息入息,于觉知心行息入息善学,觉知心行息出息,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 (9)觉知心;(10)觉知心悦;(11)觉知心定;(12)觉知心解脱入息,于觉知心解脱入息善学,觉知心解脱出息,于觉知心解脱出息善学。 (13)观察无常;(14)观察断;(15)观察无欲;(16)观察灭入息,于观察灭入息善学,观察灭出息,于观察灭出息善学。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 412 ~ p. 413)12^ 《相应部》(4)(日译南传12p. 181~p. 182;汉译南传13,p. 184),《杂阿含经》卷39(第1087经)(大正2285a);(第1089经)(大正2285b)。 13^参阅早岛镜正《初期佛教与社会生活》p. 253。 14^《长部》(24)《波梨经》(汉译南传8,p. 28)。 光音天是第二禅天,梵天为初禅天。 15^ 《长阿含经》(15)《阿鲳夷经》(大正169b):「或有此世间初坏败时。 有余众生命尽行尽。 从光音天命终乃更生余空梵处。」16^《长部》(23)《弊宿经》(日译南传7p. 406~408;汉译南传7,p. 333):「于时,王族弊宿因非恭敬施、非亲手施、非至心施,行吝惜施故,身坏命终后,生于尸梨裟之空宫殿,为四大王天之眷属。」《中阿含经》(71)《蜱肆王经》(大正1532a-b):「彼蜱肆王虽行施修福,然极恶粗弊豆羹菜茹,唯一片姜。 又复施以粗弊布衣。 ……蜱肆王者是布施主,以不至心行施与故,生依四王天小榵树林空宫殿中。」「四王天」为六欲天之第一天。 六欲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又称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17^《长阿含经》(15)《阿鲳夷经》(大正169b)。 18^《杂阿含经》卷39(第1089经)(大正2285b)。 又卷44(第1179经)(大正2318b)。 19^有关空住,参阅《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p. 47~p. 56。 20^《中部》(151)《乞食清净经》(日译南传11下p. 426;汉译南传12,p. 320)21^ 《瑜伽师地论》卷90(大正30812b617)「复次,当知略有二种空住:一者尊胜空住,二者引彼空住。 诸阿罗汉观无我住,如是名为尊胜空住。 由阿罗汉法尔尊胜,观无我住,于诸住中最为尊胜。 如是或尊胜所住;或即住尊胜,由此因缘,是故说名尊胜空住。 引彼空住者,谓如有一,若行、若住,如实了知烦恼有无,知有烦恼,便修断行,知无烦恼,便生欢喜,生欢喜故,乃至令心证三摩地,由心证得三摩地故,如实观察诸法无我,昼夜随学曾无懈废,如是名为引彼空住。 当知此中于内烦恼,如实了知,有知为有,无知为无,是名空性。」22^ 《赤铜鍱律》「小品」(日译南传4p. 454)。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30(大正22193c)。 《四分律》卷54(大正22970c)。 《十诵律》卷60(大正23453a)。 23^ 「爱念染着」,《中部》(151)《乞食清净经》(日译南传11下p. 426~p. 428)作:「心欲或贪或恚或痴或瞋。」;汉译南传12,p. 321:「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瞋。」24^ 《经集》(4)《义品》(日译南传24p. 327),《佛说义足经》卷上(大正4180b)。 25^ 《相应部》(22)「蕴相应」(日译南传14p. 16~p. 17;汉译南传15,p. 11~p. 15);《杂阿含经》卷20(第551经)(大正2144c)。 26^《经集》(5)《彼岸道品》(日译南传24p. 425)。 27^ 《相应部》(35)「六处相应」(日译南传15p. 83~p. 84)。 《杂阿含经》卷9(第231经)(大正256b):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 所谓世间者,云何名世间」? 佛告三弥离提:「危脆败坏,是名世间。 云何危脆败坏? 三弥离提! 眼是危脆败坏法,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一切亦是危脆败坏。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是说危脆败坏法,名为世间」。 佛说此经已,三弥离提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8^四种心解脱,详见《空之探究》p. 20~p. 23。 29^ 《相应部》(41)「质多相应」(日译南传15p. 450~p. 453;汉译南传16,p. 376);《杂阿含经》卷21(第567经)(大正2149c~150a)。 30^ 《相应部》(43)「无为相应」(日译南传16上p. 77;汉译南传17,p. 63);《杂阿含经》卷31(第890经)(大正2224b)。 31^ 《空之探究》,p. 21:「四种心解脱是: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 ……经中说无量、无所有、无相,却没有说到空心解脱,这因为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就是空心解脱的别名。 从文异而义同来说,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达到究竟处,与空心解脱──不动心解脱,平等平等。 依观想的方便不同,有四种心解脱的名目,而从空一切烦恼来说,这是一致的目标,如万流入海,都是咸味那样。」32^ 《相应部》(20)「譬喻相应」(日译南传13p. 395),又《相应部》(55)「预流相应」(日译南传16下p. 319;汉译南传18,p. 291~p. 292)。 33^ 《中阿含经》(97)《大因经》(大正1578b);《长阿含经》(13)《大缘方便经》,《长部》(15)《大缘经》,大同。 34^ 《相应部》(6)「梵天相应」(日译南传12p. 234);《中部》(26)《圣求经》(日译南传9p. 301;汉译南传9,p. 224~p. 242)35^《杂阿含经》卷12(第293经)(大正283c)。 又卷47(第1258经)(大正2345b)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人名陀舍罗诃。 彼陀舍罗诃有鼓,名阿能诃,好声、美声、深声,彻四十里。 彼鼓既久,处处裂坏。 尔时、鼓士裁割牛皮,周匝缠缚;虽复缠缚,鼓犹无复高声,美声、深声。 彼于后时转复朽坏,皮大剥落,唯有聚木。 如是比丘!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以彼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故,于如来所说修多罗,甚深明照,难见难觉,不可思量,微密决定,明智所知,彼则顿受周备受;闻其所说,欢喜崇习,出离饶益。 当来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闻如来所说修多罗,甚深明照,空相应随顺缘起法,彼不顿受持,不至到受。 闻彼说者,不欢喜崇习,而于世间众杂异论,文辞绮饰,世俗杂句,专心顶受,闻彼说者,欢喜崇习,不得出离饶益。 于彼如来所说,甚深明照,空相应法随顺缘起者,于此则灭。 犹如彼鼓朽故坏裂,唯有聚木。 是故诸比丘! 当勤方便,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于如来所说甚深明照,空相应法,随顺缘起,顿受遍受。 闻彼说者,欢喜崇习,出离饶益」。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发布时间:2025-04-22 14:50:0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0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