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祖故事:知心话与知音听,宿业实性即法性(36) 内容: 自古高僧,或者是古佛再来,或者是菩萨示现,但都常以凡夫自居。 绝对没有自己说我是佛,是菩萨的。 因此,《楞严经》说:“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 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印光大师遵循佛、祖芳规,虽本地不可思议,但自隐实德,以凡夫和粥饭僧自居,凡有笔墨文字,都署常惭愧僧释印光。 印光大师数十年如一日在法雨寺潜修密证,每年秋季到次年春季打念佛长期。 1900年前后,他和谛闲大师同时各自闭关专修。 他在信中与谛闲法师交流念佛体会说:“光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 但以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 口虽念佛,心不染道。 近蒙法师训励,誓期不负婆心。 无奈昏散交攻,依旧昔时行履。 因日阅十余纸净典,以发胜进之心。 至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 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 又查文类,圣贤录,皆录此一段。 因悟慈云十念,谓藉气束心,当本乎此。 而莲宗宝鉴亦载此法。 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其法。 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发肯心,自得一心。 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钝者,恐毕生不能得一念不乱也。 故述其己私,请益高明。 当与不当,明以告我。 光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 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 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 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 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 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 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 法师乘愿利人,自虽不用,当为后学试之,以教来哲。 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 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 ”周孟由居士写信劝大师证念佛三昧,其时大师可能早已证了念佛三昧,不过大师仍不显露,在回信中说:“印光宿业深重,初生半载,病目六月。 号啕哭泣,除食息外,了无一刻止息。 其痛苦不知其何如。 幸承夙善根力,得见天日,实为万幸。 成童受书,由宿业引发,致服韩欧辟佛之毒。 继则深自省察,自知惭愧,归命三宝,出家为僧。 若非三宝冥垂加被,使我自省。 则当今之时,久在阿鼻地狱,受诸剧苦。 何能与诸君子指东话西,论自力他力,以期同证真常,诞登觉岸乎哉。 其七期已满,三昧未成,一由夙业深重,二由精神衰颓所致。 然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兹行以往生耳。 ”大师一生几乎从不显露自己所证境界,一来是因为历代净土祖师的芳规,只教人用功方法,而不显示用功得到的境界。 个人的用功境界带有个人的个别特点,说了对人有损无益。 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学人妄求境界,著魔发狂。 二来佛经防止泄佛密因,若显露自己是证圣果的圣人,将无法在世间安住。 不过大师在与高水平的师友来往中,对自己的证悟还有有所吐露的。 民国八年初(阴历十二月初四 ),大师收到高鹤年居士来信,知道高居士在陕西华山。 大师回信,先谈了《印光法师文钞》的排印情况,“光见类管窥,学等面墙,由阁下多事,惹起徐蔚如,周孟由,张云雷等,播扬丑迹,殊深惭愧。 去秋乡人王幼农来山,见其芜稿,遂欲出资刻板。 光以芜秽不堪传世固辞。 今春蔚如排印五百本,于三月下旬来山,又持其余芜稿,在京编排,刻木版,大约明年夏季,或可完工。 幼农虽知蔚如已刻,仍欲为刻,当于二书告竣之后刻之。 今夏五月,蔚如所印芜钞,有人持至安徽迎江寺,监院竺庵师,驰书言欲刻板,并要其余底稿。 光令迟至明年京板刻好,印出当即寄上。 光数十年来,印光二字,不敢露出。 因阁下多事之故,致令贱名劣作,遍刺雅人耳目,愧何如之。 ”在这封信的最后,大师述怀谈了念佛七中的体会:“去岁妄企亲证念佛三昧,而念佛三昧,仍是全体业力。 今年自知惭愧,于九月半起七,至明春二月底止,念佛三昧,不敢高期。 但企忏悔宿业,令其净尽耳。 谁知宿业,竟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 佛光普照法界,我以业障不能亲炙,苦哉苦哉,奈何奈何。 书此愚怀,以期知己者代我分忧而已。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的编者罗鸿涛居士给这封信加了一个按语:“谨按云栖遗稿有偈云,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憨山大师说,此是云栖老人悟道偈。 今大师亲见宿业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窃谓即此偈意欤。 ”认为大师“谁知宿业,竟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的话跟莲池大师的悟道偈意思相似。 永嘉禅师在证道歌中说:“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那么印光大师“谁知宿业,竟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不正是他证悟佛性的吐露吗? 摘自:《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 发布时间:2025-04-30 09:40:1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0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