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 内容: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人生所做的事情,不出善恶二途:有些人爱作善事,小心翼翼,惟恐落後而不及人;有些人喜做恶事,做了恶事还得意洋洋。 不过我们人类的性情,多数 是乐善而恶恶的。 如论语说:「禹闻善言则拜」。 孔子的学生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 荀子则说:「与人善言,暖於布帛」。 这些话,可以代表了人多 是「好善而恶恶」的。 一、心安而理得昔有汉明帝问东平王苍曰:「天下以何事为最乐? 对曰:为善最乐」。 为善何以为最乐呢? 是行乎心之所安,理之所得。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受难,力之所及,应该救他,就可心安理得;若应救而不救,事虽过去,於心不安。 又如佛总举行「吉祥法会」,要为马来西亚佛学院筹募教育基金,这是一件极善、极有功德的好事,因学院教育基金巩固,就可培植多点佛教人材,为弘扬佛法、福利社会而努力。 在目前的佛教,弘扬佛法是一件极其需要的善事。 如我不久前在澳洲、美国、加拿大等地方所见到的情形是:不论中西人士,爱好佛法 者与日俱增,只是缺乏宣讲佛法的人才。 如果佛学院办得好,有足够弘法的中英人才,便可随时派去弘法。 故植材弘法,这是一种良好的功德,我们知道了 应要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随喜功德,就是行乎心之所安;不然的话,法会过去了,回想起自己一分钱都没有出到,有时可能会感到於心未安。 或看见在法 会门口的马路上有人跌倒,不该取笑他,应该将她扶起。 这扶起,便是行乎心之所安,也就是行善。 若应行之善而不行,甚至或来个堕井下石,加深其苦, 事情过後,心即难安。 古人说得好:「为人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 二、善心和善言阿含经有一首偈说得很好:「善心为园,善念为根,善言为花,善行为果」。 这首偈著重於「意念善」和「语言善」,为行善的根本:善心是正行,善语是助行。 有关善心之义,谨简明之:1. 善心的心体:是指十善心,即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瞠、不痴。 2. 善的心理分析:这在唯识说人的善心所有十一种:一信心、二惭心、三 愧心、四无贪心、五无瞠心、六无痴心、七精进心、八轻安心、九不放逸心、 十行舍心、十一不害心。 3. 三种修善的心:起信论说善有三心:一正直心、是直念真如的净德;二 深心、是广集无尽善行无量功德的胜心;三大菩提心,是发自利利他的心,上 求无上佛道,下拔一切众苦。 善言,即指四摄法中的和爱语,赞励语,慰问语。 亦可分三种善语:1. 劝善语:诸佛菩萨的法语,历代圣贤的嘉言,箴诫後人,建立德学,敦品立行,都是劝善之言,规诫之语。 孙子有说:「赠人以言,重於珠玉;伤人 以言,甚於剑戟」。 凡是勉人正知正见、正语正行的箴规,及对人欲作恶事有所怕惧而中止不作的有关因果报应的言论,都是属於劝善语。 2. 责善语:人有过错,执正不苟,责以大义,使之省悟。 如孔子作春秋责 备贤者,使乱臣贼子畏惧,改过迁善之类,都是责善之言。 3. 悔过语:这不是他人的规诫和指责,而是自己的悔过知错,由惭愧而发 露纤悔的话。 如僧众自恣的白文云:「大德长老! 或见我过,或闻我罪,或疑 我犯,恣任所举,哀愍我语,我当忏悔」! 这类语气,都是属於悔过语。 三、小善和大善行善在事物的形态上说,可分小善与大善;而在行善而忘善的精神理性来说,则善之大小,其理相等。 如一滴海水虽少,而其水性同一咸味,是与大海的水普遍平等的。 理虽如此,但欲行大善,还须要从小善做起,小善不积,大善也就难成了。 在宋朝时代,有朱熹的学生名李播,莲池大师尝劝其作善事,辞以无力。 大师指一条坐凳说:「假如此凳,倚斜碍路,吾为整之,亦一善也」。 此即小善,何人皆可为之,如不肯为,是己不为,非不能也。 随园诗话有句云:「劝君莫栽当路棘,他年免挂路人衣」;有此好心,亦是小善。 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由念一句佛的小善,将来亦可共成佛道,则虽是行一小善,亦何乐而不为! 故戒经说:「小善不积,无以成圣」。 讲到大善,则不但世间煦煦之仁,孑孑之义是小善,即佛教的五戒十善,消极地贪图世间富贵,人天福乐,也都属於小善。 大善是什 呢? 如孔曰杀身成仁,孟曰舍生取义之类忘我所为,都可以说是大善。 至於佛教中说的大善,即学大乘佛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学六度万行,牺牲布教,舍己为人,施恩而不望报,无住而生其心,都成为积极的大善。 如佛陀的本生经,菩萨的 本事经,那种舍身救人的壮烈史迹,真是随处拈来,举不胜举了。 唐朝曹洞宗的洞山禅师,把人类的善恶人格,分析成三层来说:1. 知恶不能止,知善不能行: 是模棱两可的人格;2. 勉强而止恶,勉强而行善: 是中庸性的人格;3. 知恶而忘恶,行善而忘善: 是最高大善的人格。 这里第三种人行善的人格,是人善的境界,善恶忘怀,可说是达到为善最 乐的高尚至善。 金刚经的观空无相,离相布施,无住生心,正可说是行善而止 於至善的境界。 所谓「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四、行善的榜样佛教中舍己为人而行大善的行者,固然很多,但普通儒家真能行善的人,亦不在少数,在历史上有很多事实,亦是不胜枚举的,现在姑写几位行善的儒士,多是近於菩萨舍己为人的大悲心肠者,可作为行善的榜样。 1. 保侄弃子的邓攸:晋石勒将过泗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邓攸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乃步行担其儿及侄儿,自度不能两全,就和其妻说:「吾弟早亡,惟有一息,理不可绝,正应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後当 有子」。 妻泣而从之。 攸弃子後,妻不复孕,过江纳妾,甚宠之,讯其家属,乃攸之甥。 攸素有德行,闻之感恨,逐不复畜妾,後遂无嗣。 有嗣无嗣,有系於 因果业报,盖彼虽存侄有德,弃子则有罪,故无後嗣,暂且勿论;然其宁舍己子,而全侄命以存弟息,亦为利他而行心之所安,非矫揉造作者之所能为, 实践真善,确实难能可贵,值得赞美,非一般人容易做到的。 2. 凶马不卖的庾亮:庾亮有马名「的驴」,白额入口至齿者,是凶煞之马,骑之必伤其主,友或劝其卖出。 亮对友说:「卖之必有买者,即复伤害其主, 宁可不安己而移乎他人哉」! 这亦是菩萨心肠,宁可伤己,不欲伤人,诚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亦我佛在戒经所说:「好事向他人,恶事向自 己」的大士之道。 3. 有车不借的阮光禄:光禄在剡溪,曾置好车,人来借车,无有不借的。 有人葬母,意欲借车而不敢言。 光禄闻而数曰:「吾有车而人不敢借,何用车为 」! 就把车毁了。 担侄而弃子,凶马不愿卖,可惜好车未借,心地善良,犹如光风霁月,何等 胸襟,令人佩仰! 五、及时须行善人生在世,数十寒暑,生命短促,行善须要及时。 四十二章经云:「生命在呼吸间」。 如有遇行善的机会,错过行善,虽欲再行,只恐难以如愿了。 佛陀说法,每多譬喻:过去有三条大鱼,随著潮涨而流入小河。 等到潮退水渐浅,三鱼自相谓道:「我们若不从速随潮水退回大海,生命便有危险」。 适来小船,阻住水道,三鱼无法随潮退去。 第一条鱼便尽自己的气力,跃出水面,越舟而过,得免於难。 第二条鱼,亦从小船边的疏草奋勇穿过,亦免於难。 惟第三条鱼,因循苟且,既无能力跃过小船,亦不知从船旁疏草处穿出,不久潮退水乾,窒息而死,遂为渔夫所得。 佛陀说了这个故事,就告诉弟子们道:鱼以水为舍宅,亦依水而活命,离水则命不存;我们人亦是这样,依命根而维持身体,命根不存,身即亡故。 但人命无常,时序推移,瞬息即逝,如果不把握时间,及时行善,以期广种福田,招集来生的福果,那 一到临终,手忙脚乱,所带得去的,只是一身的罪业,再受轮回往来之苦,就不免「空在人间走一遭」了! (八十年冬为佛学院建吉祥法会讲) 发布时间:2025-05-01 11:37:2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