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陈静瑜: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内容: 陈静瑜:无常终是到來,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我们要看清楚无常的到来。 这里有一段善导大师的偈子,我给大家念一下,我觉得偈子写得特别好。 善导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老人家当年念佛的时候,是每念一声佛号,就一道金光发出。 当时他在唐朝,整个的长安城都被他化度,无一人不念佛。 他写的《观经四帖疏》,我们如果有看过,那绝对是佛菩萨才能写出来的。 他这样劝我们,他说: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就算能活到八十岁九十岁,也不复年轻的美貌,鸡皮鹤发,形容我们的脸会有皱纹,头发都白了。 像前一段我身边的秘书就说:「静瑜老师,妳比去年多了好几根白头发。」我说:「很正常,老了,肯定要有白发。」走路也一点点步履蹒跚,纵然你是富贵到人天无比,家里有很多财富,有很高的权势,但是你都避免不了老、病、死。 所以无论怎么样的人间快乐,到最后你都要面对死亡这一关。 只有念阿弥陀佛去极乐世界,我们才能跟我们生生世世的亲人,乃至于跟这一世的亲人,在那永远相见。 所以大家因为这一点,要精进修行不能放逸。 你看我们每天晚上都念普贤菩萨的偈子: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我们要把「死」字,像印光大师那样常挂在心中,你绝对能精进,你放逸是不可能的。 佛陀当年就有一个这样的故事,这个公案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 有一个比丘请教佛陀,说提不起精进的心,怎么办? 什么原因? 佛回答就是这样的,佛说:「因为你没有认识到无常,没有认识到死亡,它每天都在向你逼近。」然后这个比丘说:「那怎么能认识到?」佛陀说:「我去领着你走一圈。」佛陀就找到国王护法,因为当年佛陀有很多国王护法,说:「你的监狱里,有没有死刑犯?」国王说当然有,然后佛陀就说:「你把一个死刑犯给叫出来。」国王就提了一个死刑犯出来,然后佛陀就让国王跟这死刑犯说:「现在你去从闹市区走过,走过这闹市区,头顶上顶着一盆水,你只要保证这盆水,从闹市区走过来之后,一滴都没有洒,我就饶你的命。 如果洒的话,直接出了闹市区,我就把你杀掉。」然后大家都觉得这不可能,因为闹市区人那么多,又有很多表演,大家会看,而且那盆水又满满的。 然后大家就看着这死刑犯,当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死刑犯顶着这盆水,来到国王面前的时候,果真一滴都没洒。 国王就很奇怪,问他说:「你怎么没有洒?」死刑犯说:「因为我想只要我洒了一滴,我的命就没了,所以我是用我全部的注意力专注在这盆水上。」说:「那你旁边闹市有很多杂耍节目。」他都不知道,什么都没看见。 他说:「我全部的精力,就在这盆水上。」后来佛陀就跟比丘说:「你就学这个头顶水的死刑犯就行了。 你要天天都想:『死神就在你的脑子上,你不用功,稍微一不用功可能命就没了。』你就会拼命用功。」所以比丘听了这话,当然就精进用功,很快就证果。 当然在佛陀那个年代,众生的福报确实是大。 我们看佛陀当年那个时候,一听讲法一听开示,不是初果就是三果,很快就证果的圣人。 我们都听了十几年了,别说证果了,阿弥陀佛都念不全,这确实是无比地感慨。 所以大家在这里要生起敬畏,要把世间的这些都放下。 首先放下财色名食睡,放下这些名利心,放下我们执着的情爱,另外自己攀取世缘的那个心都放下,没有任何的希求与不希求想。 这也是《无量寿经》里的原文,希求就是我总是想做点啥,我是参加这个法会好,还是参加那个法会好? 我是印经好还是放生好? 所谓不希求,是当这个缘来了,找到你说希望你能够为护法工作做点贡献,就「不行没时间」,「我准备在家精进修行」,这一点念头也放下,随缘不攀缘。 发布时间:2025-05-06 11:18:4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0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