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遍行因、异熟因 内容: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十九讲之:遍行因、异熟因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遍行因、异熟因第五种因叫做“遍行因”(Sarvatraga-hetu)。 《俱舍论》云:“遍行谓前遍,为同地染因。 ”“遍行”是什么意思呢? 你前面动的是嗔心的因,我后面得来的第二个念头就是嗔心的果。 你前面动一个贪心的因,我后面得一个贪心的果,我就把我的贪心继续下去了。 这个推动的前因和后果几乎在同一个类别中,这叫遍行因。 遍行因是同类因的分支,其实可和同类因合并,这里单独列出,成为第五种因,是为让我们了解得更清晰,不会有了解不到位之处。 若只说同类因,不说遍行因,有可能产生一个失误,因为同类因里,往往从前到后,只要同一类别,都算同类因,而遍行指的是因的普遍性:很多因不是只生一个,它能生很多。 比如,一篇文章出来,若产生同样观点的第二者,这属同类因的作用;一篇文章出来,一千人看后产生同样观点,这就是遍行因的作用。 “论曰。 遍行因者。 谓前已生,遍行诸法。 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 遍行诸法。 随眠品中,遍行义处,当广分别。 此与染法为通因故,同类因外更别建立。 亦为余部染法因故。 由此势力,余部烦恼及彼眷属,亦生长故。 ”遍行因,指发生在前、在同一地中普遍递传的因,只在染法之中。 普遍递传的法(遍行诸法),在随眠品中分析过。 发生在前,指已经过去或现在。 是同一地中、其后染法的遍行因。 普遍递传的法(遍行诸法)只是染法的因。 它们可以是同一类染法的因,也可以是其它类染法的因:由于它们的作用,可以生起其它类的烦恼、随烦恼。 因此,就此而言,遍行因不同于同类因。 这里,类、部,即前面讲过的五部。 诸法分为五部,五个范畴。 见到苦谛,可以断掉一部分法,这些法是一部。 见到集谛,可以断掉一部分法。 见到灭谛,可以断掉一部分法。 见到道谛,可以断掉一部分法。 通过修行,可以断掉一部分。 第六种因叫做“异熟因”(Vipāka-hetu)。 《俱舍论》云:“异熟因不善,及善为有漏。 ”“异熟”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异处成熟。 比如,前世杀人,这世遭果报,这就属异熟因成熟。 不是杀人同时马上得果报,而是到了下一世,换了地方成熟,异地成熟、异处成熟。 善与不善的有漏因都可是异熟因,但异处成熟的特性不变。 “论曰。 唯诸不善及善有漏是异熟因。 异熟法故。 何缘无记不招异熟。 由力劣故。 如朽败种。 ”只有有漏的恶法和善法是异熟因。 因为他们从本性上讲要成熟。 无记法不是异熟因,因为它们是很微弱的。 就像腐烂、败坏的种子不生长。 “何缘无漏不招异熟? 无爱润故。 如贞实种,无水润沃。 又非系地。 如何能招系地异熟。 ”无漏法不是异熟因,因为它们没有被爱执所润湿。 就像完好的种子,没有水滋润,也不能生长。 又由于无漏法不属于任何一地(存在界域),怎么可能产生存在界域中的异熟果? “余法具二。 是故能招。 如贞实种,水所沃润。 ”既不是无记法,也不是无漏法的,则拥有感召异熟的条件,即自身的力量和爱执的滋润,就像完好的种子,被水润湿。 “变异而熟,是异熟义。 不应但异,简别余因。 ”异-熟,异表示差异,不同。 熟是果,果与因不同。 “然异熟果,无与业俱。 非造业时,即受果故。 亦非无间。 由次剎那,等无间缘,力所引故。 又异熟因,感异类果,必待相续,方能办故。 ”异熟果并不与业同时,因为并不是在造业的同时,就感受到果。 异熟果也不立即(没有间歇)随业而至,因为,无间歇地引导业之后下一个刹那的,是等无间缘。 异熟因必须依赖相续的发展,才能实现异熟果。 虽然把因归成六类,但在我们生命中,事实这些因随时都可能互相交叉。 谈“因”这个词,即使翻遍三藏十二部,也一定只有这六种,不可能再有第七种。 发布时间:2025-05-06 11:36:1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0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