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难已在佛陀身边学习了十多年,怎么还会有摩登伽之劫? 内容: 阿难已在佛陀身边学习了十多年,怎么还会有摩登伽之劫? 《楞严精读 辨析三昧》(4)题记:要是正如经中所说“本来无有世界众生”,那么我所追求的那份成功其实是不可以有观众的。 ——离生别苑我对经典作出与以往大德不尽相同的解读,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而是为了灭我见,息邪缘。 ——周襄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 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先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 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 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这一段经文讲述了阿难遭遇摩登伽女的娑毗迦罗先梵天咒,将毁戒体。 阿难为什么会遭遇此劫呢? 答案是,因为阿难一向多闻而未全道力。 为什么阿难一向多闻却未全道力,这个以后经中会有阐明。 这里先只提疑问不作分析。 听闻过佛陀亲说的那么多佛经,阿难却不能从中得到受用。 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因为阿难不够聪慧吗? 应该不是。 因为阿难过耳不忘,多闻第一。 这是何等的聪慧啊。 难道是因为阿难的福报不够? 应该也不是,因为阿难示生佛陀之弟,具三十相好。 那得是多大的福报啊。 难道是因为阿难没有明师指点? 这更不是了,因为阿难随侍佛陀十多年,得佛陀之教诲。 佛陀可是无上的明师哦。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 “唯”有,不应该是只有的意思,为什么呢? 因为在后面的经文中有“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注意了,这里用的是只。 房融那么有学问的人,不可能在同一段佛经中用二个字来翻译同一个意思的词汇。 因为这会让人产生歧疑的。 这个“唯”字,个人认为应当是:听从。 听从而让阿难先受别请。 所以我认为这个情节应该是如来的安排吧。 请阿难去做什么呢? 一定是请阿难去讲经法的吧。 因为阿难听闻而且记住了佛陀说的许多经法。 阿难会讲吗? 照搬佛说应该是会的吧。 可是讲法的效果呢,会有效果吗? 肯定不会有佛陀讲的那般效果。 为何呢? 因为当时给阿难的定位是阿难还未开悟。 还未开悟,以众生为实有,又怎能转得法轮而两处解脱呢。 都说开悟的楞严,那么悟什么呢? 是悟而成道,悟而成佛吗? 是悟到,当以戒为师! 当戒滥胤恭敬,贪慕功德。 (这个是当下的佛教界最需要重视的问题)戒分两种,一种为上座之戒,一种为阿阇黎之戒。 上座之戒为有相之戒摄其身意。 阿阇黎之戒为无相之戒,摄其心性。 (阿阇黎一词没有翻译是为了指明无相之戒。)阿难入城循乞时,可也没忘了佛陀的教诲,却怎么就应了恶缘呢? 法执难除,当以劫破。 为什么会有法执呢? 聪明有余,智慧不足。 因此呢是佛敕文殊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提奖”:以无上智慧劝导之意。 为何为法执? 法不当机,失于方便,法法成执。 于时世尊顶放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圆觉经》有云,起幻法以化幻众。 咒者,当机而无相之谓也。 愿佛佑吉祥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2018 07 21 发布时间:2025-05-07 09:02:3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0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