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佛教宗派-禅宗 内容: 禅的意义『禅』源出于梵语『禅那』一词,亦有以音义合译之为『禅定』。 意译为『思维修』,即运用思维进行的修持活动;或『静虑』,即静止身体,集中精神去思虑。 从语意看来,『禅 』本来是一种修行方法。 但禅宗却将『禅』的意义扩大了。 修习禅定的目的是求取觉悟。 从因推果,当然可以肯定修禅可达致『悟』。 但由果溯因,则引致『悟』的原因有很多。 禅宗即将此一切引致 『悟』的方法皆纳入『禅』的内容,都称为『禅』。 禅宗由于禅宗在修持表现上貌似习禅,故此称为禅宗。 佛心宗此宗亦以传佛心印为宗故又名『佛心宗』。 历史概述拈花微笑据禅宗典籍说,释迦世尊在灵鹫山法会上,拈花示众,当时与会众生都默然无对,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于是释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 』此一传说是为禅宗以心传心的根据,亦为此宗的起源。 衣鉢相传后来辗转传至菩提达摩祖师,携同佛法衣鉢,东来中土,传授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之心印,是为中土禅宗初祖。 达摩祖师以衣鉢传给慧可大师,慧可大师传僧璨大师,僧璨大师传道信大师,道信大师传弘忍  大师,弘忍大师传惠能大师,是为六祖,衣鉢至此不复传。 南顿北渐弘忍大师门下傍出神秀一支,在北方大弘『渐教』,是为北宗,但不久消灭。 六祖惠能大师则弟子众多,大弘『顿教』,是为南宗。 六祖门下以青原行思禅师及南岳怀让禅师最为突出,二人流风所及 ,分出五宗法系。 青原法师所传为曹洞宗云门宗及法眼宗三宗。 而南岳所出为临济宗及沩仰宗二宗,及后临济宗更分出黄龙、杨岐二派,是即所谓『五家七宗』。 流传至今,只有临济及曹洞二宗。 思想概述宗门教下禅宗将教判分为显、密二教,密教以外,皆属显教。 显教又分为二,首先是『教』,又称为『教下』;其次是『禅』,又称『宗下』或『宗门』。 所谓『教』是指『教相』,即佛陀之经教及各家之教说。 而 『教下』也就是依于某些经典的义理作判摄而建立的思想体系。 如三论宗尊奉『般若经』、天台宗推重『法华经』等。 所以『教下』也是指依于经典文字而说法修行。 但禅宗早期传法虽以 『楞伽经』印心,然而后期则转变为随意取用各种经典,作为指点弟子修行的方便。 以此之故,禅宗自称『宗门』显示与『教』有别,即禅宗之修学,非由『教』入,所以又称为『教外别传 』。 也就是说禅宗并不以经论作为所依,而是在佛的教藏以外,单传佛的心印。 不立文字由于禅宗不采取从经教悟入,故主张『不立文字』,认为诸佛所说的妙理,并非语言文字所能通达,而是要离言亲证,即直接去体证领悟佛理。 但『不立文字』也并非完全屏除一切文字言教 ,只不过是把语言文字作为悟道的工具,就好像『指月之标』、『渡河之筏』。 在指点开悟的过程中,文字言教自有其启发点示之作用,不过修道者应远离一切经教文字之束缚,才能直接悟得佛法的真髓。 见性成佛禅宗更从『不立文字』倡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所谓『性』是指『佛性』是每一个人本具的空寂真心。 此心自性清净,明明不昧。 不须经过任何言说分解,亦非仰赖经教权威 ,而是真接了当地从自心体认,去彻见此一佛性,便能觉悟此心当体是佛。 这是禅宗独特的觉悟方式。 五家宗风禅宗在修学方面并不依于念佛、读经、烧香、礼拜等方法,而是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以开悟人人本来具有的佛性,俾彻见本有的心性而成佛。 五家的宗师在接化参学者时,皆有其独特的手法与风格 ,谓之家风。 他们有时或运用各种譬喻、谜语、诗歌,甚至抛开语言,而当下施用棒喝等种种激烈动作,但其作用都是在使人断除常情妄执的束缚,返本归源 ,见性成佛。 机锋机锋,又称公案,是指佛陀及禅宗祖师应对所化众生的机缘所使用的语言动作的垂示。 公案一名之由来是取譬于公府之案牍,即官府的文件档案,它们是剖断是非的根据。 而禅宗祖师与弟子的问题机缘亦是剖断禅悟的准则 ,故以『公案』名之。 公案中的问答,有不少是从字面上难以理解的。 如﹕一、僧人问洞山和尚:『如何是佛?』洞山说:『麻三斤。』二、僧人问赵州和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即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做甚么?〉赵州说:『庭前柏树子。』这二则公案均出自禅宗典籍『无门关』在这些对话中,问题与答案之间表面上完全无关。 但这些公案作为引导弟子开悟的手段正显示对禅法的参究并不能通过理智分析思考来达到,而是要放开语言文字的执着,当下直截了当地去体证真理。 坐禅虽然有些禅师主张行、住、坐、卧皆禅,但禅宗亦以坐禅为根本行持,故此有以端坐参禅作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 不过修习坐禅并非禅宗独有,而是其他宗派皆有的修持。 禅宗的坐禅方法,首先要做到『放舍诸缘,休息万事』,也就是了知到我们本具的菩提自性,本来清静,而世间一切事事物物皆是假名,如梦幻泡影,与自性原不相干。 故此我们不应随一切世间幻事的生 、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进而将身体的痛痒苦乐、飢寒饱暖,个人的生死荣辱、祸福吉凶,一概置之度外。 这样自然可以消除一切妄想分别,远离执着。 而我们的身心在动静之间 ,皆应保持此种状态。 饮食和睡眠方面则应调节适度。 在坐姿方面,可采用跏趺坐、半跏趺坐,或只以左足压右足。 再将左掌放右掌上,两手的大拇指相抵。 坐时身体要端正,不宜倾侧,保持耳与肩对,鼻与脐对。 舌抵上颚唇齿相閤。 但双目必须微开 ,免致昏睡。 身体坐定后,便调匀气息,放松下腹。 此时心中对一切善恶,都不思量。 而当一念妄想起时,只是去警觉它,而并不去执着或着意去排遣它,则那一念妄想自然消逝,即所谓 『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久而久之,自能了知一切妄想皆无自性,当体即空,一切妄想直觉皆原于自性清净心。 若能领会此意,则能达致身心安乐。 在出定时,身体徐徐移动,安详而起 ,在一切时中,皆须护持定力。 顿悟渐修禅宗在修行上主张『顿悟自修』。 所谓『顿悟』,是说凡夫在未觉悟时,以四大所成的色身为身,妄想为心。 而不了知自性〈即自身本具之佛性〉是真法身。 只一味在此真心 、佛心外求佛,随逐如波浪起伏的妄心妄念四处奔走。 忽而得遇善知识,指点入路,灵光闪动,彻见自身本具的佛性。 此一佛性的存在,原无烦恼污染。 而这无漏智性,乃自身本来具足 ,与诸佛亦无丝毫差异。 这种当下彻见自身本具之与诸佛无异的佛性的经验,就是顿悟。 但禅宗认为顿悟后还需要渐修。 因修行者虽能顿悟自身本具的佛性,与佛无异,但由无始以来所熏习的烦恼习气 ,很难顿然全部去除。 故此须要依悟而修,经过正知正修的熏习,而转凡为圣,这就是『渐修』。 举例来说,顿悟就像初生孩子,出生时已肢体齐全;而渐修就如长养此孩子成人,须多年心血栽培 ,才能成功。 亦有人把禅宗的修法分为三种:一、先悟后修:即普通坐禅者,须于悟后,更去做持戒和研习经教的修行。 二、悟修同时:上根修行者由于宿世修持,根器成熟,只待于此生证果。 但在未悟时,被现世之业所障蔽,未能显露。 及至一旦触机开悟,即见其一切具足,见性开悟,如六祖惠能大师便是。 三、先修后悟:对下根修行者,先教他持戒修定而熏习其善根,到后来或可得到开悟。 三者中,第一种即是『顿悟渐修』,第二种则是唯有上根者方能做到,至于第三种根本不是禅宗所倡导的方法。 所以修禅者都是以 『顿悟渐修』为正确的修行方法。 看话禅 禅宗祖祖相授,初多以文字显示,由文字而开辟活用机锋之门,再由机锋进而成为看话头。 从此,看话禅成为禅宗参学的主要法门。 看话禅的正式创立,当自未代大慧宗杲禅师始 ,以后遂成为开导参学者的重要手段。 所谓『看话』,是指参究『话头』,而『话头』即是公案中禅师的答话。 所参的话头虽然各有不同,大要都是以一则无意义的话,使人不以意识思维分析思考,而只是纯对话头的参究体会。 看话禅反对一切分别思量 ,否定所有文字引证。 它并非对公案的解释分析,反而是脱离公案内容,仅为对话头的参究体悟。 在『看话』时更强调在修习方法的『提斯』作用。 所谓『提斯』,是指高度的精神集中 ,以培养心灵的直觉。 『提斯』是要令参禅者全身心地投入话头的参究中,隔绝一切分别思考和理智活动。 参禅者更要对话头大发疑情,力求透脱疑团。 如在参究『万法归一』这一公案时 ,重要在参究『一归何处』此一话头。 或在参究『念佛』时,最要紧是参究『今佛的是谁?』。 对上述的话头,首先要大发疑情,即生起一种极度强烈的追究精神,放弃一切思考分析 ,时刻『提斯』,最终必能得到大悟。 故此参话头这种『看话禅』被禅家称为无事不办的法门。 发布时间:2023-06-27 06:33:1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