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华法师:佛法说到底就是心法 内容: 一、开场白刚才私下里和几位接触了一下,感觉到大家的知识和慧根,还是能够听得懂达摩《破相论》的,而且我们也有这样的心理需要。 我们的人生走到这个节点上,可能需要这样一种智慧的提升。 二、净心是至乐至善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 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 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 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 这段经文里有两个核心字,就是染和净。 这两个字要说清楚还非常不容易,归根到底来说即心是佛。 我心本净,我们的心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它清静得像大海一样。 把这层概念要清楚地理解。 第一层意思。 在经文里头会这样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就是坏人,他的心体最根本的地方也是不染的;就是好人,他的心如果执着于善法,也会有所染污。 第二层意思。 当你问道修行以后,要念念保持自己的净心。 心不要随境所转,心不要被外境所迷,远离污染就可以了。 再跟大家打一个比喻可能更清楚。 比如说我们得到一个宝石。 我们把这个宝石投到粪堆里头,这个宝石受粪堆的染污吗? 它不受染污。 你把它捡出来洗干净,它还是宝石。 所以说我们的佛心,它本来是清净不染的,这就是你们大家平时常说的即心是佛的道理。 即心是佛的这个佛是清净的。 当你现在很烦恼,很染污的时候,就不是佛了。 染和净是修行的一个分水岭。 如果你的心很干净,你的身体很自在,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这个状态就非常好。 经文里头出现了一个词叫涅槃。 三、涅槃有四种情况在中学语文里头有凤凰涅槃。 凤凰死了以后又新生了,叫凤凰涅槃。 那不是佛教的意思。 佛教里什么叫涅槃? 一般的人还真讲不清楚。 我今天用你们大家能够听懂的话,把涅槃给你讲清楚,整篇文字你就明白了。 释迦牟尼佛腊月初八,坐在菩提树下,夜睹启明星而悟道。 这个悟道是大彻大悟,远离语言文字的,证到了人生与宇宙的实相。 人一旦大彻大悟,他是和宇宙同体,和日月同明的。 不是说清华北大毕业了,拿了一个毕业证书,那太小儿科了。 生命的大彻大悟,是非常了不得的,是生命的彻底觉醒。 虽然内心深处他的精神世界已经一片空明了,大彻大悟了,但是父母给他的肉身还在,所以叫有余涅槃。 我们的肉身是怎么来的? 我们的肉身是精血二气凝聚而成,母亲的血气,男子的精气,构精而成的。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修行是很难的。 因为来处不净,欲望是原始就带来的。 就是把一个小孩子放到山里头,让他不见女人,长大下山以后,还是会有淫欲心。 淫根是非常深的。 来处不净,是染污的。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的这个状态叫有余涅槃,因为他的肉身还在。 他活了81岁,讲经49年,说法300余会,在婆罗双树间吉祥而卧,圆寂了,这叫无余涅槃。 什么意思?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再在六道里头轮回了。 这是一个分水岭,人为什么要去修行呢? 就是不要再参与六道轮回。 什么是六道呢? 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这就是六道。 人在六道里头轮回,用一句话来概括,毕竟是苦。 你说我当了大官了,我发了大财了,你再往后想想看,怎么样? 最终是苦。 那么为什么是苦呢? 佛教讲这也苦,那也苦,那这人怎么活呀? 不是佛非要讲苦,因为苦的后面藏着一个哲学道理:世界是无常的。 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被你牢牢地抓住,也没有一个东西是永恒的,所以说人是苦的。 当你领了结婚证的时候,结婚证的背面就写着离婚;当你拿到毕业证的时候,毕业证的后面就写着失效;没有人给你一个海枯石烂的承诺,因为这个世界内外都是无常的。 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能够听得懂,能够明白的。 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间涅槃了,就叫无余涅槃。 但是修菩萨道的人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求证涅槃而不取涅槃。 什么意思呢? 明知道万法皆空,一切都是假象,但是经还要讲,房子还要盖,工作还要干,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苦难的老百姓。 你必须要有一个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它是手心手背,手心是无我,手背是有他,无我有他。 就像现在的企业家,要让你的智慧达到这个圆融的状态,你必须依照佛法的法本,提高自己的智力。 对自己来说,我有老婆,我有孩子,我有存款,我一切都有了,但是你要看你底下的员工,他们有很多人还不能够上岗就业,还有失学儿童,还有孤寡老人。 再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什么叫证涅槃而不取涅槃呢? 就是把一滴水投入大海当中,你才永远不会干枯。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把你放到中国的社会环境当中去看,你虽然盆满钵满了,你虽然衣食无忧了,但是看看你身边的父老乡亲,有很多很多的人,他们上学、就业、工作、家庭都需要帮助,你怎么可以做一个自了汉呢? 包括我们修道人也是这样。 我三十年来不停地在讲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法著书,我什么都不要。 但是我为什么要去做呢? 那是因为烦恼的人很多。 我们为什么会烦恼? 得失心,是非心,贪生怕死。 哪一个人没有是非心? 哪一个人没有得失心? 哪一个人不贪生怕死? 对于怕死的人,你要跟他说什么? 传统文化里头对于生死都是有定义的。 佛教里头生死如梦幻,佛法里头生死即涅槃,你听得懂吗? 你不开发智慧,不读大量的大乘经典,你哪里知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呢? 求证涅槃而不取涅槃,这是非常妙的。 从根本上说,以上两句是一体两面。 一体即是性空的。 佛说涅槃也是黄叶止小儿啼。 如果打一个更形象的比喻(大乘佛教用莲花来打比喻),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长在污泥当中,虽然非常的妖艳,但是不染污泥,这就是大乘佛教告诉世间人的菩萨境界。 如果你不听经闻法,常常会执着于一端。 要么执着于空,天也空,地也空,爹也空,娘也空,一直空到十八空;要么执着于有,就是入世太深了。 搞是非,搞烦恼,搞得自己一点没有质量。 你们身边有很多人就是入世太深。 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可以闹得不可开交,就是入世太深了。 入世太深的状态即是名私心。 佛法里头求证涅槃而不取涅槃,就是中道思想。 中道思想已经很深了,没有一定的佛教基础的人,他听不懂。 涅槃还有一个性状,叫如来藏。 中道实相,实相无相。 讲中道是防止执着于一边。 其实中道也只是药方而已。 不管你修行也好,还是你烦恼也好,你修不修,烦不烦,你都在如来藏海当中,这涉及到宇宙的本体论了。 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大海里头泛起的一朵浪花,浪灭了还是海水,海水遇到风吹起来就是浪花。 全水是波,全波是水。 讲到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佛教对世界哲学、世界科学和人类学的最高的贡献。 一般人是听不懂的。 生命与宇宙同构,而不是人们推演的那样子。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来藏海里头泛起的一朵浪花。 当你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再去看理论物理学,再看科学家讲的天体物理学,就像看连环画一样。 是因为你的智力没有得到开发,你从山底下往山上爬的时候,当然是看不明白的。 如果你在山顶上往下一看,一览众山小。 我们说佛法博大精深,它的深和精就是讲到了如来藏性,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知道它里头的深刻的含义和妙趣。 四、轮回并不难发现"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 我在前面说了,一旦有染污了,种下了恶因,就在六道里头轮回,在三界里头受无量的苦。 在这里稍微做一点诠释。 我们投身为人虽然很宝贵,但是人中有一部分人,由于他是从地狱里头,从饿鬼道里头出来的,勉强投身为人,福和慧都很肤浅,生到人间以后盲聋暗哑,残缺不全,费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收获寥寥,这就是佛教说的要培养福报的来历。 借着我们头脑发达,四肢健全,要不断地为他人服务,培养福报,让自己的后半生或者来世更加优秀。 关于佛教的因果和佛教的六道轮回,是在每一次讲课当中大家疑问最多的地方,以后有机会我们会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证。 何以故? 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 为什么贫穷暗哑,残缺不全呢? 同样是人,有的人过得这么好,有的人过得这么苦。 佛教在这里头揭开了一个秘密,这里有一个新概念,叫真如。 什么叫真如呢? 真者,真一不杂;如者,如如不动。 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来解释,就是道体是一法不立,一尘不染的,是清净无为的。 而人恰恰有悟道的功能,即心性。 我们投身为人以后,有的人业障少,习气毛病少,有福报,过得吉祥如意。 有的人投身为人了,智力很弱,能力很差,一窍不通,过得很艰难,在佛教里头用一个词来解释叫业障。 业障是一种无形的力,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智力、品行等发现它的存在。 为什么会有业障呢? 综述前面我所说的,真如佛性我们大家是一样的,只是说有的人蒙尘很厚,有的人蒙尘很薄。 就像我们农民伯伯到地里去种庄稼。 看到天下雨了,把种子埋在土里头,薄薄地埋上一层土,那个种子很快就发芽了。 愚蠢的农人,他把种子种得很深,那个种子拱不出地面,不能发芽。 种子是一样的。 修道和学佛是同样的道理。 有的人一闻千悟,势如破竹。 有的人每天念经,每天打坐,生瓜蛋一个,不开悟,听不懂。 老师已经讲得非常明白了,他还是听不懂。 为什么? 就是他的真如心被蒙蔽了。 在下面就会打比喻。 五、金刚心比喻空性《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他说众生的真如心,就像把这个灯装在瓶子里头,看到有一点亮,但是它不透亮,如瓶内灯光。 我们在这里就理解为我们的智慧心没有得到开发。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如果念过《道德经》,念过《阴符经》,甚至学过中医基础理论,你就会知道,我们的心和日月是同辉的,我们和天地完全是感通的,是天人合一的。 我们现在变得这么薄弱,变得这么烦恼,变得这么愚蠢,是我们自己把自己蒙蔽了,像瓶内的灯光。 蒙蔽我们心的五种东西叫五阴,即五蕴。 在这里为了增加自己讲经说法的说服力,他还引用了《十地经》。 《十地经》上说,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 金刚佛性,在这里需要跟大家说一说。 翻译成你们大家最能听得懂的话,就是说一个人投身为人,如果你的心里头无欲无求,没有人能把你打垮。 如果你的内心里头有欲有求,就像树空心了,就烂了根了,人家一推你就倒了。 《道德经》中,怀柔、抱一的意义在这里。 中国的文人就有一句话:人到无求品自高。 佛教劝人无求。 你看求人办事的时候,气也短了,腿也软了。 很多人见到当大官的,浑身都发抖。 你为什么发抖呢? 此人也,彼人也,我也人也! 人身在天地间是多么的宝贵,你为什么要为金钱和权力而发抖呢? 我们的良心不断地受到外界的折磨。 金刚佛性讲的是空性。 一个人在世界上一旦悟空了,和谁在一起没关系。 和鬼在一起没关系,和坏人在一起也没关系,因为你空掉自己了。 人就是空不掉。 犹如日轮,他在这里还是打了一个比喻,像太阳一样,当下具足,本自圆满。 你们大家学过阳明心学没有? 王阳明活了57岁,临死的时候说了一句什么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你看学儒的人,他学通了以后也了不得。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言外之意说我不怕死,我已经把生死看破了,这个和佛经里头可以相互印证的。 当然这个不能本末倒置,王阳明是因为学习了佛教而明白了生死的大事。 这样一个日轮,被乌云所覆盖,我们众生的乌云就是色、受、想、行、识与心中的贪、嗔、痴、慢、疑,见。 不但中国人内心深处装着贪、嗔、痴、慢、疑,见,就是美国人的心里头也装着贪、嗔、痴、慢、疑,见,只要是地球表面的众生,没有一个能够逃出这六个字,贪、嗔、痴、慢、疑,见。 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邪见心,没有一个人能跑掉。 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的心。 如果你把镜子擦得干净,一照自己的心,发现你心里头或多或少都有这些东西。 六、什么是佛性? 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 在这里大家要肯定地认识即心是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都有佛性。 我在这里讲,你能听懂,那都是佛性在起作用,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 无明覆故,不得解脱。 无明就是烦恼,不能够得到解脱。 我退一万步和现在的人说一句话,出门有车,房子好几套,存款都花不完,你为什么每天就吊着个脸,得了抑郁症呢? 你凭什么不高兴? 现在的人,如果稍微学点传统文化,心里头明了,发明一下自性,每天都像过年一样,每天都是活神仙。 其实你什么都不缺,你缺心和缺德。 因为你缺了心,你不快乐。 因为你缺德了,你心不安。 你把这两个补上,你每天都像过年一样。 包括今天的出家人,有飞机、有高铁、有互联网,随时一搜都有佛经,都有人给你讲经布道,不需要你为衣食担忧啊! 你为什么还不去学习,不去修道? 你为什么还要烦恼呢? 可怜的芸芸众生啊! 在作践自己的生命啊! 你们各位企业家,除了自行圆满以外,你们就担当一个社会责任,要为更多的人谋福利,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你就非常幸福。 这都是可以做到的,不是属于政治口号,也不是一些大话,都是大家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 佛性者,即觉性也。 佛性就是觉性。 七、以比喻而得明了我们喝茶的时候知道茶的味道,我们吃饭的时候知道饭的味道,我们知道好人和坏人。 猫和狗知道吗? 虽然它们也有觉性,但是它们的觉性层次很低的,而我们人的觉性是念念受用。 按照道家的说法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道就像鱼在水里头一样,鱼永远没有离开水。 只是鱼自己不知道,人在道中亦复如是。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头头是道。 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够闻到味道,嘴巴能够吃,多么美妙呀! 你为什么不懂得生命的自受用呢? 为什么要搅扰在是非和烦恼当中呢? 我们的心被染污了,知道吧!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回光返照,猛然觉醒,生命当下就解脱了,当下就自在了。 当然面对外境和外面的污染,要学会拒绝,要有免疫力。 我们有很多人缺乏免疫力,交很多不三不四的朋友,妄作妄劳,那是因为他自己对生命不自觉。 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 自觉觉他。 自己是明亮的,也能够叫别人明亮;自己能够断烦恼,也能够断别人的烦恼;自己在物资上是满足的,又能够帮助别人。 觉知明了。 内外一片通明,知道哪些是正的,哪些是邪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我用照见而不要看见提醒大家,这是心性与意识的区别。 则名解脱。 在这里要告诉大家,解脱不是像一些老太婆一样信佛,两腿一磴,两眼一闭,我死了才叫解脱,死了好,死了好,一了百了。 八、死了未必是了我跟你们大家讲一个可笑的故事。 我和心理学家张久祥对话,张久祥告诉我说,他会诊了一万个病例,抑郁症和精神病的病例。 诊断的病人越多,他越相信灵魂的存在。 他说有一个研究生,家里非常穷苦,父母供他上学,结果研究生毕业不了,他就从四楼跳下去了。 跳下去的一瞬间他后悔了,但是一切无法挽回,掉到地上了。 掉到地上以后,他自我陈述说,自己从自己的身体上爬起来,赶快就往家里跑,去看他的妈妈。 跑到半路看到他妈妈披头散发,和他迎面过来,他叫他妈妈,他妈妈不理他。 因为毕竟从四楼跳下去,这时候他才醒来了,被抢救过来了,没摔死。 抢救过来以后说的第一句话,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他说看来死亡并不能够结束生命。 言外之意,当你活着的时候没有尽到责任和义务,把事情没有搞清楚,你就是死了,也未必能够摆脱心灵的纠缠。 比如说你对父母不尽孝,比如你干了很多的亏心事,你以为一了百了。 可能是没完没了,不一定是一了百了。 是因为我们的烦恼太重,我们的心太粗,我们对杳杳渺渺的业的世界,我们不了解,仅此而已。 佛教讲的解脱是究竟解脱。 不但在人世间不烦恼,而且不再参与六道的轮回,得到的是究竟解脱。 找几个好朋友喝瓶酒,解不解脱? 很自在,很解脱。 酒席散了怎么样呢? 酒醒了又怎么样呢? 你们比我更清楚。 你们是很清楚的,对吧? 所以佛教讲的这个解脱是究竟的解脱,是最根本的解脱,不是表面的。 九、六根门头,头头是道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假如说你要去行善的话,智慧为眼目,智慧为先导。 我们有些人信仰了宗教以后很可爱,别人要杀人,他给把刀,别人要放火,他给个火柴。 愚忠愚善在中国历史上多得是。 佛教虽然讲六度,但是要牢牢记住,佛教更讲究智慧,以智慧为眼目。 没有智慧的行善,没有智慧的布施,没有智慧的修行,最后都会是抓一把稻草,都会落空的。 我们今天不管是做慈善,还是修行,都要特别地明了。 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 觉悟是树根。 你看到这个枝叶花果非常繁茂,有四摄,有六度,那都是菩萨开出来的花果。 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 什么叫涅槃? 不是断灭空,而是发明佛性以后不舍众生,去做功德,去普度众生结出的果。 涅槃有四德:常、乐、我、净。 为什么,参悟一番,会有收获。 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只有当你了解了佛性的本质,并且不舍众生,能够去做一切功德的时候,你这个心才是究竟圆满的。 了才是究竟圆满的。 我们在这里又要做三种论证。 第一种叫断灭空。 信了佛以后,一切都空了,什么都不做了,这是小道。 你即便是说能够掰胳膊弄腿,有什么神通,那也叫小术。 如果你再存着私心,像王林那样,又是断蛇,又是呼风唤雨,那叫小妖。 在这里给大家再引申一个道家的观念。 有道无术是僵道,这个道是没有活学活用的;有术无道是妖术,很多耍把戏的,很多当医生的,就是有术无道,妖术。 在这个社会上,现在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整个社会失道,不管是科技,还是经济,一旦失去了天地之大道,最终只会殃害自身。 问曰: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他就越问越深了,层层递进。 无明就是烦恼,烦恼以什么为根呢? 十、烦恼有根,三个字答曰: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 我们的烦恼有多少呢? 像恒河沙那么多。 因为释迦牟尼佛当年说法的时候,是在印度的恒河边上。 所以你们打开佛经看,佛经常用恒河打比喻。 说功德大不大呀? 功德很大。 大成什么样子? 像恒河沙数。 说烦恼多不多啊? 烦恼很多。 有多少烦恼? 像恒河沙数。 因为恒河沙的数字是算不清的,意思就是我们的烦恼也是数不清的。 但是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 说无量无边的烦恼以三毒为根,哪三个毒呢? 贪嗔痴。 经文里头就会给你解释。 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 贪嗔痴,从修行上来讲,一句话叫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戒定慧三个字是专门对治贪嗔痴的。 为了大家听得更加短平快,更加明了,以中国的贪腐现象为例。 你说那些贪官,他的社会能力,他的学历,他的智力比一般人低吗? 他不比一般人低。 但就是一个字把他害惨了,就是这个贪字。 说中国反腐倡廉,把贪官关到监狱里了。 你把这个树伐掉了,你挖到根没有? 如果你光把这个树砍掉了,它还是会发芽,因为它的根还没有烂。 这个根有两个。 第一个,社会制度。 如果这个社会制度,它就产生这种现象,就像割韭菜一样,你割了一茬,它又长起来一茬。 这是第一个根。 第二个根,人的道心。 当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丢掉了信仰,人的心灵得不到滋养的时候,我用一句话概括,你给他的心里不种庄稼,他就会长草。 人有贪欲心就是长草了,最终败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这就是贪。 但是贪字经不起解剖,因为权钱皆身外之物。 心被物迷才会这样。 什么叫嗔? 斗争心。 嫉妒、奸贪,随处都在。 从哲学上来讲,这个嗔字来源已久。 除了你过去的无明烦恼以外,会斗以外,西方从笛卡尔开始,把人分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主客二分,教会我们斗争。 他的这种分法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天人合一,人和天是一个,不是两个。 比如说,天要下雨了,人心情就很抑郁,关节炎就会犯;比如说冬至了,在冬至的那一天,老弱病残的人就在那一天前后很容易会死掉,天生天杀。 人和天是一个,不是两个。 我们这二百年跟着西方人跑,把传统文化丢得光光的,连自己的老祖宗都不认了,你哪里还能听得懂人话呢? 我们从方方面面把自己否定了,跟着别人跑了。 当然现在正在回暖,正在慢慢地往回走。 这个嗔就是斗争。 而中国传统文化讲致中和,讲中庸,讲中道,讲道,讲与人为善,讲和睦相处。 讲和,不是讲斗。 我们这么多年来接受的教育都是个斗。 这就是佛教讲的嗔,嗔恨心。 最后一个痴,病字边里头一个无知的知。 无知是一种痴的状态,是一种迷昧不清的状态,是一种病态。 也就是说你虽然得到人身了,你的生命质量是不高的,你是笨蛋一个,那就是痴。 不懂得天地间的大道理,甚至到作践自己的身家性命,那不是痴吗? 吸毒,贩毒,酗酒,杀人放火,生命已经出问题了。 因为缺乏这种圣贤教育,出了问题你自己还不知道。 虽然我们的烦恼有无量无边,但是不出贪嗔痴三个字。 贪、嗔、痴是人的精神病态。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 如果人的内心深处有贪嗔痴,随时随地无量诸恶都可以显现出来。 在这里打一个比喻。 比如说我们现在是互联网时代。 如果我们的互联网给我们提供资讯,提供物资,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个互联网它就是一个净化的环境。 如果我们的互联网上是诈骗,是吸毒,是贩毒,是嫖娼,那么这个互联网对人是有害还是有益啊? 它是双刃剑。 这就是我在前面讲的,如果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而缺乏道德关怀和人文关怀,会引火自焚的。 我们在这个地方应该明白。 十一、切莫妄动心机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 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 三毒心藏于心中,在人的身体上就表现为眼耳鼻舌身意,学过心理学的一听就懂。 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六贼。 在这个课堂上不可能把这句话讲透,但是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阴符经》,它直接就把天地人的关系命名为道。 在人身体上,虽然有六根,有两个地方是修行的着力点。 第一个,是心机。 修行人不要妄动机心,就是投机取巧的心。 你们很多在家人,在官场上、在商场上投机取巧,表面上把墙抹光了,最终必受其报。 我不想展开论述,就把话告诉你,早晚你会受报。 第二个,其根在心,其机在目。 为什么古人就认识到,说我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把眼排在第一位? (1)眼和大脑的距离最近。 (2) 眼在高处。 (3 ) 眼是用的光速。 嘴巴尝东西要接触到;耳朵听东西要在30分贝以上;而眼睛看东西一看就染污,看到好东西收进去了,看到坏东西也收进去了,所以《阴符经》里头告诉你一个秘密,其机在目。 你就明白为什么很多高僧高道他老闭着眼睛,眼不见心不烦。 这是你要做到的第一步。 虚云老和尚在各种场合老是闭着眼睛,你看他的照片,他几乎全是闭着眼睛,他不往外看。 因为眼睛往外一看,心立马就动了。 见到美女,眼睛里放的是绿光;见到黄金,眼睛里放的是黄光;见到银条,眼睛里放的是白光。 五色光全部都进去了。 人的心在梦中也可以呈现,日有所见,夜有所思。 白天看到一个美女没搞到手,晚上做梦就来了,从眼睛里已经进去了。 古代人对于这个人体的认识,你读的经典越多,就越觉得中国的先贤,老祖宗非常了不起。 即六识也,这涉及到心理学了,就是六根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两个啪一碰,就是六识。 一碰到就分别,分别就是识。 这涉及到美学了。 在讲美学的时候,朱光潜说:美是主观的还是美是客观的啊? 后来来了一个李泽厚说:美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 研究了一辈子学问,都没有超出267个字的《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包括今天的西方的心理学,你们研究到弗洛伊德,研究到荣格,你稍微看一下佛经,超出它千倍万倍。 只是你不学习,不思考,心里没有打开而已。 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心本来是空的,一起心动念,对外寻求,从外面接收了信息,采纳进去再放到自己心里头,从心里头再对外,就是互为根尘,循环往复,像蜘蛛一样织张网,把自己网在里头。 十二、谁偷走了我的心? 障真如体,故名六贼。 偷了我们的真心,让我们的心不能清净。 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 我们的身心为什么不安稳,不自在呢? 心不安稳,身不安稳,家不安稳,国不安稳,就是因为这个六贼惑乱了我们的身心。 沉没生死,轮回六趣。 为什么轮回六趣呢? 就是我们的意根,不守自性。 受诸苦恼。 活得苦苦恼恼,丢掉了自己的真心。 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 表面来看,是一股股的小泉水。 但是汇成一块,就是恶业浩大,如万里波涛一样,汹涌澎湃。 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 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三毒就是贪嗔痴,三聚净戒是佛教的一个概念,可能对你们来说稍微有点深。 首先讲戒。 表面上看和尚尼姑受戒,戒就是解脱。 因为按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人类社会哪里没有规矩呢? 所以说佛教的戒直接可以翻译成解脱。 什么叫三聚净戒呢? 第一条叫摄善法戒。 就是在任何时候要与人为善,一切善事都要去做。 第二条叫摄律仪戒。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不要放逸自己的身心。 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吃饭要有吃饭的样子。 你看现在人,在各种公众场合有样子吗? 我们丢掉的东西太多了。 火车站,飞机场都用栏杆拦着,为什么呢? 你不拦他乱窜啊! 人的自觉性,人的自律性完全没有了,完全要靠社会管理来完成,其实这是非常可悲的! 因为人是灵长类动物,人有高度的自律和自觉性。 人不自觉了,完全要靠法律和制度,这个成本太高了。 三聚净戒的最后一条戒是菩萨戒里头最重要的,叫饶益有情戒,也叫利乐有情。 心情非常的宽松,光明无我,在任何时候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的,都要帮助他们。 因为任何一个生命,活到世界上来,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极其宝贵的。 你没有权力去剥夺他人的生命,也没有权力去残害其它的生命。 而我们不接受教育,我们连这个道理都不懂。 开山,伐树,吃野生动物,然后自己没干净水喝了,买矿泉水来喝。 你这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吗? 过去四十年之前,门前的水舀来就能喝。 我们长到14岁从来没喝过开水,在池沟里头随时舀了水就能喝,你现在还敢喝吗? 我们应该在文化中反省自己,我们到底丢掉了什么东西? !你们还敢说真话吗? 我们大部分人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不说真话。 你们在官场上,在商场上,拿《黄帝内经》的话来说,叫妄作妄劳! 生命已经面临威胁了,自己还在那里编织梦想呢! 这一切我们是要透过佛法,要有一点文化反思的能力。 文化反思可以让你接受教训,让你变得聪明起来。 这就是三聚净戒。 其实就是菩萨道,在生活中修行。 六贼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六贼,意根为根本,修行修心。 怎么样把它转为六波罗蜜呢? 就是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 精进就是不懈怠。 我经常发现有些出家的和尚还懈怠,我就不明白,我说你为什么出家? 出家修道,人生难得,你每天学都学不完,修都修不过来,你为什么会懈怠呢? 我就百思不得其解,我就怀疑他出家的动机。 作为一个普通人,你们为什么会懈怠呢? 就你那个能力和智力,你还不赶快提高自己,你干啥啥不行,你懈怠什么呢? 你没有资格懒惰和懈怠,对吧? 那么愚蠢,你为什么不去看书,不去听经,不去闻法呢? 要寻求智慧啊! 当然还有布施,还有忍辱,这都是让我们给自己的生命充电,让我们变得像菩萨那样强大,然后走在任何地方给别人都能够带来快乐。 我们的六根没有短缺,就要去行六度,普度一切众生,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实现自己内在的价值和自己外在的价值,让内在的价值和外在的价值高度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 我妙华现在可以背着一个背包,走到任何一个城市。 我不发愁自己没有人接待,我不发愁自己没有钱,我虽然没有工资,我不怕。 为什么呢? 因为你的知识的总量,你的智慧的总量,和你能力的总量,足可以利益别人,不需要为自己的衣食担忧了。 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我们经常宥于自我,做不到这一点。 转六贼为六波罗蜜,修行布施,修行持戒,修行精进,修行忍辱,修行禅定,修行智慧。 十三、解脱并不是遥不可及自然永离一切诸苦,当下解脱。 不是死了解脱,当下就能够解脱,自然离一切苦。 为什么能够离一切苦呢? 我们先讲心苦。 你的心为什么苦? 你的心为什么有烦恼? 有是非,有烦恼,有纠结,是因为你有我。 如果你的内心非常光明,非常坦然,你内心就没有苦。 如果你有房子住,又有车子用,又有钱花,温饱问题解决了,你的身体当然就不会苦。 身心内外都不苦,当下不就是解脱吗?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当下解脱,那当下人间不就变成了极乐世界了吗?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共存,共生共荣,我们需要到西方去建立净土吗? 我们在人间建立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多么直接,多么方便,多么现实。 我们为什么在自己生命的当下不能够去建立净土,非要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建立一个净土呢? 我们是不是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呢? 我们好心学佛,学习传统文化,我们是不是没有学习到它的心法,没有掌握它的精要呢? 这都需要我们自己来反问自己。 根据妙华法师4月21日在井冈山楠竹山庄的开示整理文字整理:耀辉居士2018年5月9日 发布时间:2025-05-19 13:12:5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