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二十九集 内容: 【天台小止观】讲解第二十九集释成观法师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2010年4月2日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今天在还没开始讲之前,我们先讲一下刚刚出版的《禅之甘露》英文本的翻译,英文是我讲的,翻译也是我翻的。 这一本书是讲坐禅的事情,是我二十多年前在美国庄严寺,英语禅坐的讲稿。 人家说我吹牛不打草稿,我那时候用英文讲开示是不用打草稿的,写个大纲就讲,讲了以后老美的弟子录下来就把他听写出来,然后我改一改就成书了。 总共有三本:第一本《禅之甘露》、第二本《佛性三参》、第三本《入不思议处》。 我现在有二十多本著作跟翻译,可是《禅之甘露》是我第一本出版的英文本。 那个已经是二十年前了,后来有英文的翻译成中文,现在是中文本的第二版我在把他顺一下。 介绍让你们了解这本书。 这本书自从出书以后,老美请了以后就很多人非常赞赏,都说内容、文笔都是很好的。 因为老美很多人要学佛,也没有好的书,虽然有很多讲打坐的东西,但是也都很驳杂而不纯净。 我这本书最大的好处,你如果要练修行打坐习禅的话,所应该知道的事情、技巧、知识以及正知见都有。 所以里面有陈述也有力有魄,让你看了以后大致对于习禅有一个了解,而且是正知见也不会走错路,而且也破斥了一些现行社会上,所流行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 虽然没有讲的很详细,但是就是让你不会走错路、不会走歧路。 除了讲一般的静坐以外,也讲了大乘禅。 所以心觉法师说这一本书很宝贵。 很多人就拿他当作修行指南,而且共修也可以拿来当指南。 所以你们要好好的读。 前些日子有人在大毗卢寺问别人说:你知不知道台北那里有教打坐的? 就很好笑,为什么? 如果讲打坐的话这一本《小止观》是不是讲打坐的? 是。 那他也来听这堂课,还有《楞严经》更是讲打坐的是讲无上禅的。 《小止观》是讲一般的禅定,是从基础开始。 《楞严经》不但是讲禅定而且禅修乃至于禅悟都是禅。 所以那个人骑在牛背上找牛,非常的可笑。 他问说那里有教打坐的,事实讲打坐还不容易,打坐就是一个肢体的动作,一个物理的东西。 就是所谓的曲肢法,盘起腿然后怎么坐着,乃至于简单讲数息这样就是打坐。 可是那个是做的事容易,做的理难。 你坐上去以后你要做什么呢? 如这一本《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不是噼里啪啦一上来就教你怎样打坐,你的前置工作准备功夫才困难才重要。 我曾经有一个比喻说炒菜还不容易,炒菜就炒一炒就完了,难的是你要构思要买什么菜,什么菜配什么菜,然后买来以后还要洗、切,那个才费时间麻烦。 等你都洗好、切好以后,下锅一炒就容易了。 如果你说打坐的话只是盘起腿来,坐得跟一根木头一样,也没有什么用,不知道在做什么。 真正重要的不是做的事,而是以做的事这一个表象,来要入做的理,这个理重要。 所以我们说断恶修善等等,都是要从修的事里面入那个理,然后才能够做到断恶修善,乃至于断烦恼证菩提这些事。 所以不要误会打坐只是打坐,打坐他有很复杂的准备功夫,先行的工作要做。 所以你看我们讲静坐数息法讲到现在,智者大师还没有教我们怎样打坐。 都还是在准备工作中。 但是我这一本因为是教洋人,洋人他只是西洋打坐而已,对于佛理也不知道要追求,所以我借着这个因缘就教他们打坐,然后顺便告诉他们一些比较深的佛理,然后每一堂也都有打坐实习一下。 事实上打坐跟一切的修行一样,乃至于学一切的东西一样,你是自己要有心要求,而且要有志气自己要做。 所以你要打坐不是跑到那一个道场,有打坐的地方然后大家一起共修一番,这个叫你在打坐。 绝对不是这样子。 真正要打坐事实上我以前讲过,就是你把道理跟着善知识都学会,理事都了解,然后关起门来修。 当然这个一讲的话就是一定的所谓万缘放下,不管在家出家都一样。 如果在家有那个因缘你万缘放下,譬如说你休假三个月或是一个月,你专门的去修。 当然要选择好的地点才行。 然后一切的因缘都好了,照小止观里面所讲的,这些因缘都具足了,然后开始修。 自己努力去修,乃至于不只是说专心一心的专修禅定,甚至于还必须要更重要行住坐卧,乃至于你所谓静修的那段时间以外,你时时都要摄心不乱。 这个才是关节才是关要。 要不然你在静修的时候,很精进很精进,一出了静修的佛堂以后就是放学了。 然后就开始去找种种散乱的事情,寻找世间的娱乐刺激。 那有什么用? 所以修禅定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是长远的事情而且你是要发勇猛心,发很坚强的大心,然后自己时时的往这条路在迈进。 但是众生就没有办法,他一定要依靠别人所谓的共修,但是共修那个好像吃白白一样,所以白白可以吃一餐饱,但是不能天天吃白白。 所以你必须自己家里三餐要能够吃。 所以同样你天天要能够修,你即使到打坐的道场或是任何道场去共修,但是平时家里实际上你自己要修,不能只是依靠大家所谓的共修。 所谓的共修是有好处,好的话可以互相的有一点激励,然后提醒自己有这样的好处。 不过最根本一切修行不管是理上解、事上行,全都是要自己发心,自己想要去做。 孟子说的:‘学者必自深造之,深造之有得,即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必自深造之就是我们自己去深造,深入的去追求叫深造。 自己要深入的去追求,不是肤浅的。 如果肤浅的话就变成一般的浅人。 所以必须自己深入的去追求去体验。 深造了以后就有得就会有心得,有心得以后就资之深,资之深资就是你得到的资本资源,就很深厚。 资源深厚以后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就说你已经有很大的资源,你要怎么用就能怎么用,不管在任何状况之下,你就都能够用。 佛法所谓的启用自在。 所以有些道理是通的。 我要秀给大家的就是必自深造之,可惜一般人不管是学任何东西,都不肯自己用功而想要依靠别人。 而且去做也不深,就浅浅的浅尝则止。 你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要深不是浅浅的。 稍微试一下就觉得很好满足,那永远是一个肤浅的人。 所以我只是要秀给你们深自去体验去求取。 一切都是一样不管你学什么,世间出世间的都是一样。 有时候常常事情是很简单,譬如说以游泳来讲事情实际很简单,最简单就是蛙式,脚这样踢手这样摆,教授没什么好讲的,你起先先用头潜在水里就这样配合的去练,然后接着就可以抬头,抬头看看你是一直抬着还是下去起来下去起来,这个事情三两句话讲完。 接着是练习的问题,练习就看你有没有诚心毅力,然后去努力去学。 因为人一定可以游泳的,既然你能下水就能游泳。 人是很奇怪,很多动物根本就不用学,它自然会游泳。 马乃至于象那么笨重它也会游泳。 但是人就是一定要学。 可是学了有的人一辈子他只能游十公尺,而且头还抬不起来,不能换气。 有的人可以游一百公尺、二百公尺乃至于可以从河这一边游到那一边,乃至于游来回等等,乃至于可以成为游泳健将。 可是有的人只能游五公尺、十公尺。 这样的人有没有? 很多。 在游泳池畔你看多半都是泡水的很多。 我讲这个的原因就是说:游泳这件事情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这件事情就是你就去做,做熟了就会了。 以打坐来讲也是一样,盘起腿来就这样子,事实上也没什么好讲的,这个十分钟就讲完。 可是打坐这件事情跟其他的事情就很不相像,为什么? 因为表面上是没动静,可是里面会起移山倒海的事情。 乃至于转变三千大千世界的事情。 那个道理很深很深,所以不是只是盘起腿来打坐这样就完了。 一定要深造之而且要自深造之,自己努力的去体会。 譬如说同样是读书识字,可是绝大多数的人读了高中或是大学毕业,那他所读得也是教科书而已,顶多偶尔看看报纸杂志。 真正的学问有没有去追求呢? 很少。 我是比较特殊一点,但是我也不算是有什么学问,就跟以前的人比起来差得太远。 可是我就是喜欢多看书。 所以就比平常的人多看了几本书。 同样是读书识字,你有时间就会去搞很多其他的事情,乃至于你读大学除了把功课应付好以外,其他就是谈恋爱交女朋友、男朋友,把时间花在登山社、舞蹈社跳国标舞、土风舞、烤肉、郊游,就搞这些露营。 所以有理玩四年这四年就这样玩过去了,真正学到什么,本科系的东西也学一些就是了,真正的学问没有能够很深。 因为学问比较浅,所以学佛的时候就会比较有困难。 因为你懂的越多学的就会快一点。 总而言之回头讲结论止观、禅坐的事情,你知道了要自己发心去做。 要把他拿出来做。 同样你好不容易读了高中毕业、读大学读书识字,可是实质上没有读多少书,那是一样浪费。 同样你听了读了《小止观》这本书,可是你都没有把他拿来用,那也是浪费。 还有你们现在是不是都有盘腿坐,要盘腿坐着听,至少单盘,盘腿听经尤其是盘腿听《小止观》你一定要盘腿坐。 听《小止观》、《楞严经》这种禅定的书,那你还不盘腿。 事实上佛讲经的时候,佛弟子都是结跏趺坐听的。 你一边盘腿听一边静虑,因为听经是虑,盘腿就是静,所以静虑那就是禅定,静虑就是禅。 你放弃了这个绝佳的机会然后不盘腿,那你不盘就白不盘。 可是我跟你讲你补盘腿坐在那边久了,也酸麻也是难过。 盘腿盘到后来你就比较不酸麻,然后会渐渐产生有快乐的感觉。 那一天多快会到来就不晓得,因为每一个人不一样,就看你自己发心。 当然你坐的时候姿势一定要正,你歪的话就把气血压断了,然后不要弯腰驼背,弯腰驼背就把气血压断了他不通,不通你就痛。 [所以者何? 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 贪欲之人,去道甚远。 所以者何? 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著欲,无由近道。 ]智者大师这个书里面常常,到处都是警示的钟声。 所以者何? 为什么呢? 术婆伽他淫欲的心内发了,尚且能够把他的身烧掉,更何况如果心生欲火的话,怎么可能说不会把内心里面的善法都烧掉。 因为连身体都烧掉了,具象的都已经烧掉,具体的身体都已经烧掉了,更何况是抽象的心里面的善法,当然也烧掉了。 ‘贪欲之人,去道甚远。 ’这一句话用亮光笔画起来,你看贪欲的人他很难修道、很难修行。 所以你看到这一句话就应该努力的去掉自己的贪欲。 [去道甚远,]去是离开的意思,离道很远。 [所以者何? ]为什么呢? 因为欲是种种恼乱住处,住处就是所在的地方,种种恼乱都住在欲里面。 [若心著欲,]如果心贪着诸欲的话,[无由近道。 ]由就是办法,没有办法能够靠近佛道。 释文[贪欲妄想,其害至大。 ]因为贪欲的种种都是虚妄的所以叫做妄想。 他的害处是很大的。 [如术婆伽,乃印度一淫女子,] 淫女就是贪淫的女人,[彼欲心从内而发,尚且身被烧坏,]她的身被她得欲火烧坏,[况复心中自生欲火,而不能烧诸善法。 当知贪欲之人,去道甚远,盖欲为种种烦恼扰乱所住之处,]盖就是因为。 因为欲是种种烦恼扰乱所住之处,或是所在之处。 为什么用住而不用在呢? 因为住的话他就停在那里不走了,所以你赶也赶不掉。 种种烦恼扰乱他就选择了欲当作他的住家一样。 所以诸欲里面就确定有种种的扰乱烦恼。 [菩提道乃是种种清净安稳所住之处,]什么是菩提道呢? 菩提道是种种清净安稳的身心所住之处。 也就是说要有种种清净安稳的身心,才能够有菩提道。 [一秽一净,]其中上面那个是污秽的,下面是清净的,欲是污秽的,菩提道是清净的。 [一生死,一涅槃,]诸欲是生死的,菩提道可以证涅槃,可以达到涅槃。 [彼此天渊迥殊,]这两个彼此之间就好像天跟地的差别。 渊本来是深渊比地还要更深。 一个在天一个在深渊里面,殊就是差别。 迥(jiǒng)就是很远,很远的差别。 [凡圣辽绝,]凡夫之道跟圣人之道是很辽远不通。 绝是不通的意思。 [故名去道甚远,]所以才说多贪欲的人是离道很远。 [若心爱著贪欲,则无由进道。 ]心若着贪欲的话,则没有办法趋向菩提道。 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一般人很难学佛的原因。 因为贪欲太多,身心不清净,不只是心不清净身心都不清净。 就说你要吃荤的,除了心不清净以外,身也有荤腥的臭味。 [故偈有云:‘贪欲甚似水,能没般若津,]贪欲好像水一样,他能够淹没般若的码头。 津是码头的意思。 般若的码头会被贪欲的水给淹没掉。 [欲行菩提道,盖贪护真心。 ’]欲就是怀欲,怀欲而想要修行菩提道,就是以盖贪护持真心。 真心要用清净的法来护持。 如果你用贪嗔痴来护真心这样就不对头。 就好像你怀着欲望而去修行菩提一样,根本就白搭。 所以意思就好像你用五盖跟贪欲等等,来护持你的真心一样,那不是白搭了。 [足见欲盖之有妨碍于道,不可不慎欤。 ][入道惭愧人,持钵福众生,云何纵尘欲,沉没于五情,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顾,如何还欲得,如愚自食吐。 ]先讲这八句,[入道惭愧人]在佛法中入于佛道,求学佛道有惭有愧的人。 惭愧是指什么呢? 在佛法里面惭愧是指说修行人自己看到佛,还有诸圣贤他们都已经断烦恼、证真如、解脱等等,而自己由于无始劫来、无始世来贪爱、嗔怒等等。 然后修行不利,到现在还在缠缚之中,所以觉得很忏愧。 这样子的忏愧。 到现在还没有得解脱,因此而忏愧。 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做错了什么事情然后惭愧,而是惭愧自己到现在还是凡夫不得解脱,因此而惭愧。 所以你看有一些出家人常常自称忏愧僧、或是惭愧尼。 我不晓得他们了解不了解这个惭愧的意思,或者是他们所说的惭愧是什么。 真正佛所说最高的惭愧是指这个,是真正犯了什么错误,在戒律上有违犯然后惭愧。 [持钵福众生]持着钵去求乞,然后令众生修福。 既然是这样子[云何纵尘欲]为什么还放纵自己对六尘的欲望。 尘就是六尘。 [沉没于五情]而把自心就沉没在五欲里面。 五情就是五欲。 [已舍五欲乐]加一个既然,既然已经出家而且发心要舍弃五欲之乐。 智者大师讲这一部经主要他是对出家人讲的。 但是在家人也应该要发心尽量的少欲,你不要说完全舍弃要少欲寡欲,不要多欲。 [弃之而不顾]弃五欲而不顾,[如何还欲得]为什么还要想再去求得欲呢? 这个欲是想。 得求得。 [如愚自食吐。 ]这个就有如愚痴的人,刚刚吐掉的东西你又把他抓起了吃进去。 就好像你舍弃的五欲,你又把他在追求来。 所以你看这不是很龌龊。 [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处,] [诸欲求时苦]种种的欲望求的时候很苦,为什么? 求不得苦,然后很急躁。 [得时多怖畏]为什么怖畏? 患得患失。 譬如说你追求爱情,追求一个女的或追求一个男的追求到了,但是追求到了以后你又怕失去他,常常这样就很恐怖。 象金钱也是一样,你追求到了怕失去他,没有得到的时候就很苦,但得到的时候又很恐怖。 [失时怀热恼,]如果得到又失去,那就全身都产生热恼。 人一起恼的时候全身都发热,或是种种烦恼其实都会令人发热所以叫热恼。 佛法真是很奥妙很微妙,佛真的是一切智。 热恼这两个字就把众生整个的心路都描摹的很透彻很清楚。 [一切无乐处,]所以一切的欲望都没有快乐的地方,都不是快乐的。 [诸欲患如是,以何能舍之,得深禅定乐,即不为所欺,]这个太好了,[诸欲患如是]种种欲望的过患就像刚刚所说的一样如此一般。 [以何能舍之,]既然诸欲的过患这样子,但是我们修行人要怎么样才能够舍掉这些贪欲呢? [得深禅定乐,即不为所欺,]你得到甚深的禅定而得到快乐的时候,就不被诸欲所欺枉。 这个是什么呢? 换句话讲就是说,你已禅定乐来取代诸欲乐。 唯有以禅定乐取代诸欲乐才能真正舍弃诸欲。 为什么? 因为我们众生的心他一定要住着在一个什么地方上,如果你没有一个清净的法,来让他依着的话,他就必然会以往昔的业习力会依着诸欲。 你现在用禅定来取代他,他就好像失去一样东西一样,因为舍弃诸欲心就空掉一样没有东西。 你现在以禅定来取代他,那你的心不但是清净,而且很扎实。 这颗心还是有一个依处。 依什么? 依禅定,你依了禅定以后只会得到快乐,而不会有苦。 但是你依诸欲的话,开始短暂的有一点点快乐,但是很快那个快乐就会转成苦。 或者应该这么说:你诸欲得到的时候短暂的就好像快乐,拟似快乐事实上不是真正的快乐。 但是很短暂的时间他就转化,就变成不快乐变成苦,都是这样子。 释文[入道惭愧人句,]就是这一句,[正言其修行入道之者,应当欲生大惭愧,生怖畏,悲众生之在迷,叹生死之未了,]叹一切众生的生死跟自己的生死都没有了,[务祈道业早就,应当去欲持钵,福利一切众生,为众生广种福田,作三世诸佛标指。 云何纵尘欲沉没于五情:]云何就是为什么。 [云何二字乃责备之辞,为何恣纵放情于五欲六尘。 为修行者,]身为修行的人,[于此五欲当弃舍之,]在这五欲当作应当要弃舍之,[全体放下丝毫不顾,如何还欲求之不得,当知此为迷中倍人,] 迷中倍人是《楞严经》的话,就说迷之又迷,比迷人还有迷叫做倍人,[正如愚痴之人自食己吐唾,岂不可悲而可笑欤。 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热恼。 视诸众生,谁不为求五欲,而梯山航海,戴月披星,]梯就是爬山,爬到海里面去,[奔走往返,纵使求得,亦是多怖畏,多畏惧,待遗失之时,而复心怀忧恼。 由此观之,]由此来看,[三界之内无一寸土为快乐之地,是故当知,诸欲患如是。 ]所以应该要知道诸欲的过患是这样子。 也就是说他不是真正能令你快乐的。 [然欲以何法而能舍之? ]但你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够舍弃诸欲呢? [无他,]没有别的方法,[若能深得禅定之乐,即不为之所欺耳。 ]如果能深得禅定的快乐,就会即不为之所欺。 能得到禅定之乐然后心里面就知道,就有决断而且能够分辨禅定是好的;心不乱是好的,但是欲望都是造成心乱的。 乱就是苦。 当然凡夫心乱他也不知道苦。 可是你修行就知道了,心乱就是苦。 [二弃嗔恚盖。 ]前面是讲去贪欲盖,[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 是故行者于坐禅时,思惟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冤,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恼彼。 如是嗔恚覆心,故名为盖,]就是嗔恚盖。 [当急弃之,无令增长。 ][二弃嗔恚盖。 ]第二个叫做嗔恚盖。 嗔恚盖习禅的人也应该要抛弃的。 因为嗔恚会盖我们的心;盖我们清净的本性。 譬如说一个人生气的时候,或是抓狂的时候,整个清净心都不见了,整个心都被你的嗔怒盖住了。 所以整个叫嗔怒嗔恚盖。 所以你本来的善心、好心,都不见了。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嗔是能令人失去佛法的根本。 根本是指最主要的原因。 譬如说以贪来讲,贪不一定是恶法,贪有善贪;恶贪;无记贪。 但是嗔只有恶,没有善的嗔、无记的嗔。 没有。 为什么叫善贪呢? 譬如说你贪佛法、贪功德、贪多做一些好事,这都是称为善贪。 恶贪就不用说了。 无记贪就说你贪一些不关重要的东西。 举一个例子来讲有人喜好收集东西,譬如说收集火柴盒,不是花很多钱,可是他很喜好很贪爱。 乃至于收集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那个是无记贪。 那个不成大害但是没有什么益处,增长无明。 有的人收集石头,石头是到海边捡来的,也不太花钱,可是这种贪也是无记贪。 你若收集珍珠宝贝,当然就是不算无记贪。 乃至于说你收集名画,那就不是无记贪。 那个就是正贪。 但是嗔只有恶法,所以你嗔怒一生的话,所有善法都烧光了。 [坠恶道之因缘,]因缘就是会引起的意思。 引起人堕入恶道。 [法乐之冤家,]什么是冤家呢? 冤家就是不能共处。 你跟冤家住在一起不是很苦嘛。 所以法乐是不跟嗔恚住在一起。 法乐还可以跟贪住在一起,还可以和平共存。 但是跟嗔怒是绝对不行。 有嗔怒心绝对没有法乐。 [善心之大贼,]善心就是行善的心,为什么叫大贼? 因为他会偷掉你所有善心的功德,所以叫大贼。 [种种恶口之府藏。 ] 府藏就是储藏所。 因为如果嗔心起来的话,就会骂人讲脏话、讲难听的话、讲伤人的话。 这伤人的话都是从那里出来,就是从嗔怒心出来的。 嗔怒心就好像恶口的储藏所、仓库。 [是故行者于坐禅时,]所以行者在坐禅的时候,[思惟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他恼我跟我亲爱的人,[赞叹我冤,]却赞叹我的冤家,他却赞叹我的仇人。 [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世界上最笨的就是什么? 明知道甲讨厌乙,你又在甲面前赞叹乙,或是在乙面前赞叹甲,那就令对方很恼。 不只是人家恼我或是赞叹我的冤家,乃至于你如果想过去未来的种种事情,也都是一样。 [是为九恼,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因为怨心生起来的关系,[便起心恼彼。 ]所以就想要恼害他,彼就是别人。 [如是嗔恚覆心,]这样子嗔恚就覆盖你的心,[故名为盖,]所以就称为嗔恚盖。 [当急弃之,]应该要赶快的把他抛弃,[无令增长。 ]不要让他在增长。 释文[此是第二弃嗔恚盖:此嗔火烧人,最为厉害。 古人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 百万的障门都打开了,[又云:‘嗔火焰焰烧尽功德之林。 \’]一把嗔火就把所有的功德林烧光了。 尤其是初发心的人,本来很努力很精进在修,有一天有某种因缘就生了气,人家令你生气,生完气以后,就发觉好像破功了。 好像武侠小说里面说整个武功都费了。 所以说一把嗔怒火烧尽功德之林。 发布时间:2025-05-23 14:27:4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1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