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开愿法师:什么是“闻、思、修”?应该怎么理解? 内容: 同修:什么是“闻、思、修”? 应该怎么理解? 师:“闻”、“思”如果没有“行”的基础,你所闻、所思的还是你的思想,不是佛的。 只有你真正有了修行的基础,有了破烦恼的基础,这时候的“闻、思、修”才能够算得上和佛相应。 我们是这样的——我要先听闻,然后我再去思、去修。 如果你没有修的基础,你的闻、你的思,不能保证是正知正见。 而往往我们是:听了很多年的经,我们在闻;然后我们回去以后好好地去想,好好去思维;接着我们就按着这个做。 你已经落在潜意识里面去了,你所得到的已经是垃圾了,那个行为能够标准吗? 不标准、不正确。 所以,要边修、边闻、边思,三者是同时完成的。 “思”就是我们修持的感悟,“闻”就是我们修行的一个指导。 我们听到了方法,听到了修行的好处,激发我们修行的愿望了,你的愿望起现行就是在“修”。 “闻、思、修”是同时存在的,不是一个出来,然后又出来一个,没有先后,同时存在。 只不过是我们众生觉悟不到,佛菩萨看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众生有妄想、分别、执着,总是把它给分开了。 所谓“闻、思、修”,“闻”,比如说是我们的耳朵;“行”表示我们的行为,都表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再说你这个人,你光有耳朵没有思想了,那你耳朵也不存在了,它也没有知觉,所以根本是一个,你怎么能把它分开呢? 你不能说我光有行为,耳朵也没有了,人是一体的。 因为整体才是圆满的佛性,我们所有的一切言语、行为,都是我们自性显现的一种过程,只不过众生迷了,有业障,不觉悟不觉察而已。 佛菩萨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能够知道。 众生一切的现象都是佛性的起用,只不过是迷了以后,起的作用千差万别,产生了种种喜怒哀乐、种种的不同,但是没有离开根本,离开了根本那就没有法了。 这样讲的话就比较深了。 这就说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动根源是一个,都是从这个根源里面变化、演变出来的。 怎么演变出来? 就是我们有妄念了,然后有了分别执着,产生了我们的言语和行动。 “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每一个人的缘分不一样,障碍也不同。 很多人的观念是:“我要先闻,然后回家去想想,思维思维,然后我再去做。 ”那三者就分开了。 分开了以后,你“闻”的,在你去“思”的时候,忘掉了;等再去“行”的时候,“思”的也没保留住。 所以还是以烦恼心来指挥烦恼心,最后找来的一定是烦恼。 其实有办法解决的,就是众生做不到,因为有执着,所以这个办法不能生效。 什么办法呢? 破执着。 遇到逆缘、恶缘才是最磨炼人的时候,是最容易成就的时候。 因为善缘、欢喜缘你容易贪恋:“这个人对我那么好,这个人那么可爱。 ”就总是放不下,总是牵肠挂肚的;这个人天天找你麻烦,天天欺负你,你会想他吗? 你肯定会讨厌他,这个时候你会贪恋他吗? 不会贪恋。 这个时候你就会想:“算了吧,解脱吧,还有什么好执着的? ”你看看,这个时候你更容易成就! 同修:这个时候,烦恼心即菩提吗? 师:不是“烦恼即菩提”,是最大的增上缘。 是你能够舍离你的贪爱,贪爱是烦恼,能把它舍掉,但它还没转变成菩提。 等你真正地放下了,清净心就和菩提相应,你真正觉悟了,它是菩提。 若要再深入明确:也不能说清净即菩提,因为清净的程度不一样,不是哪个程度都能叫菩提,清净到觉悟了,那就是菩提。 (2010年10月16日在东北主法放生途中给同修的答疑) 发布时间:2025-06-07 13:16:3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1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