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柒 遍界真实义 路上行人半是僧 内容: 与祖师同行 柒 遍界真实义 路上行人半是僧雪峰义存禅师的公案多得不得了,因为他修行刻苦,曾经有六上投子(六次向投子义青禅师请教),九上洞山(九次向洞山良价禅师请教)之事,这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虽然师从德山禅师,最后却在鳌山他的师兄岩头这里悟道。 他的特点是在哪里都干最艰难的工作(佛教叫做苦行(念heng)饭头)。 他的悟道公案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和《六祖坛经》中说的:欲拟化他人,自需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这是自己常常提及的。 因为,他们的思想有共同之处,都是一一从自胸流出,将来盖天盖地去。 非常吻合佛陀的法无定法思想,自己有深刻的体会。 有关雪峰义存禅师的公案实在太多,而且个个都非常精彩。 因为他是饭头,光在吃饭的事情上,就记载了很多的公案。 比如勺子话、米中有虫、德山托钵话等等都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公案。 其他的比如与三圣禅师的老僧住持事繁、与他徒弟的南山瘪鼻蛇等等公案,也是启迪学人开启智慧的钥匙。 雪峰禅师作为自己非常喜欢的祖师之一,也很有意思。 因为自己就生长在他的道边上,可惜直到前几天才有缘去过一次。 真正地在僧堂相见了;在枯木堂前相见了;在乌石岭前相见了(这几句话也是一则公案)。 不过,是行摄(色)匆匆(是以前一家户外活动及摄影的俱乐部名),时间太紧了。 雪峰义存禅师在鳌山悟道后(这则公案也难看,他是德山禅师的徒弟,却最后由其师兄岩头禅师点拨彻悟),最后落脚福建闽侯的雪峰山。 而雪峰山的原名叫象骨山,因为义存禅师因雪留宿在山上,后来他的好友闽王王审知问他象骨山如何,其答六月还有存雪而得名。 并且因雪峰山的地形实在太好,而在雪峰山建寺。 至今寺门口还有四株古树,相传是由义存禅师和闽王王审知亲手所种。 当年就在这片土地上,住了一千五百多人(这也有一则公案。 三圣问雪峰:透网金鳞未审以何为食? 峰云:待汝出网来,向汝道。 圣云: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话头也不识。 峰云:老僧住持事繁。 )到过雪峰山后才知道,这一千五百人完全可以靠土地菩萨来供养。 因为雪峰寺周边的土地资源丰富,即使是在深山老林里面(交通到现在还很困难),现在还有很大的一片村庄。 它与云居山不同,云居山是山顶上的一个小盆地,周边九个小山头。 雪峰山是在山顶上有一片的小山头,其范围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自己很感兴趣的南山瘪鼻蛇公案,在这里就很容易明白。 因为庙前有一座小案山,比边山的小山要瘪小些。 还有就是长庆禅师开悟后认证的公案:万象之中独露身,为人自肯乃方亲。 昔年谬向途中觅,今日看来火里冰。 长庆禅师、雪峰禅师和他的徒弟玄沙禅师在这里演出了一场旁敲侧击的好戏。 有关雪峰山的公案太多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还是回头说正题。 从福州家中坐车(开得慢)走了大约两个半小时,才到了雪峰寺。 闽侯是自己上高中的地方,应该很熟的了,但是,从来没有去过雪峰山,所以还是一路地问过去,而且所问到的地名都很熟,只是没有去过。 到了庙里,正值雪峰禅师诞辰1100周年纪念法会刚过,纪念法会的条幅还没有撤掉。 庙的布局与鼓山涌泉寺差不多,所记载的乌石岭、枯木堂等都去不了,只能在庙前望山兴叹。 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养育着一千多位出家人,在王审知当闽王的年代,福州周边很多地方是钟声佛号闻十里,路上行人半是僧,可以想象得出当年的繁盛景象。 在这里的感觉真好,门票也不算太贵,自然环境很好很安静。 常住很勤劳,设了一个如意斋堂,供游客吃饭,出家人自然是免费的了。 正好赶上禅七,可以听见从禅堂里面传出来的喊起字声,真想住下不走了。 遇上一个做荼毗佛事的,居然在大殿前放起鞭炮,可见禅堂里面的出家人是比较辛苦的。 所以,还是云居山真如寺*的出家人幸福,自己五年前就说那是虚云老和尚给出家人安下的最好的养生场所。 当然,如果是在一千多年前的雪峰禅师生活年代,是会不一样的,这片土地上必然全是出家人,自然只会有禅堂里面的喊起字声,而不会有鞭炮之声。 延伸阅读【云居山真如寺】 发布时间:2025-06-13 12:08:32 更新时间:2025-06-14 08:04:5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1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