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贰 粥饭有禅机 向外追寻的习气 内容: 与祖师同行 贰 粥饭有禅机 向外追寻的习气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就是这样,总是不断地向外寻求,这是因为我们的无明业识使然。 比如,我们知道一件事情,就总想着告诉别人,总是不能默默地放在一边。 再如,我们久处某种场合,总想换个环境,总是不能安心处世。 甚至,我们呆在某个处所时间稍长,就想出去透透气,总想有所变化,即使变化到一个环境还差些的地方也愿意。 我们总是希望有所变化,有所动作。 比如,把我们从一个40摄氏度的空间里面,换到35摄氏度的空间里面,我们会感觉好幸福,这个幸福远远超过整天呆在25摄氏度的空间里面的程度。 空间没有变化,是我们的心在变,这就是我们无明之心,一个习惯于追逐外界环境的心。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没有定力,没有持戒。 我们要是有智慧,就不会向外界寻求,就会对外界的一切现象了了分明。 我们没有定力,就会总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说出去。 如果知道的是是非之事,那就成了传递是非之人。 我们没有守好戒,就会把想做、想说、所想去兑现。 如果这些想做、想说、所想是是非之事,那就成了破戒之人。 修行就是要我们反过来,把自己这颗不安分的心管理起来,让它能够真实地知道什么是好环境,什么是坏环境,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所以,自己常常与人说在寺院生活中,最基本的持戒就是,不让你说,你就不说;不让你做,你就不做;不让你想,你就不想。 这样你就在表面上有定力了,能够做到不把自己心里的所想放在心上;就能不随便说想说的话;就能不随便做想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变成习惯,定力从表面慢慢成为内在。 从而智慧由此升起,慢慢能够对外界的一切现象了了分明,再不会去追逐外界的虚幻。 在祖师的公案里面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 比如,定山和夹山的生死中有佛则不迷生死。 与生死中无佛则无生死。 的公案,夹山自己说:当时失去一只眼就是因为执著于向外追寻。 再比如法眼宗的祖师,文益祖师*被地藏禅师问:行脚人,放块石头在心里面做什么? 这些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附录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 定山云:生死中无佛则无生死。 夹山云:生死中有佛则不迷生死。 互相不肯,同上大梅,相见了具说前事。 夹山问:未审那个亲那个疏? 梅云:一亲一疏。 山又问:那个亲? 梅云:且去明日来。 夹山至来日又问:未审那个亲? 梅云:亲者不问,问者不亲。 夹山住后云:我当时在大梅失却一只眼。 师云:夹山毕竟不知换得一只眼,大梅老汉当时闻举,若以棒一时打出,岂止划断两人葛藤,亦乃为天下宗匠。 讳文益,余杭鲁氏子。 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于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郧山育王寺。 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 复傍探儒典,游文雅之场,觉师目为我门之游夏也。 师以玄机一发杂务俱捐,振锡南迈,抵福州参长庆,不大发明,后同绍修法进,三人欲出岭,过地藏院。 阻雪少憩,附炉次,地藏问:此行何之? 师云:行脚去。 地藏云:作么生是行脚事? 师云:不知。 地藏云:不知最亲切。 又同三人举肇论,至天地与我同根处,地藏云: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已,是同是别? 师云:别。 地藏竖起两指,师云:同。 地藏又竖起两指,便起去。 雪霁辞去,地藏门送之。 问云: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乃指庭下片石云: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 师云:在心内。 地藏云:行脚人,著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 师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求决择。 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地藏语之云:佛法不恁么。 师云:某甲词穷理绝也。 地藏云:若论佛法,一切见成。 师于言下大悟。 发布时间:2025-06-14 11:32:5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1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