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祖师诠信,隐显互成 内容: 净宗之信藏,浩博无涯,愚夫愚妇可以造入,及其究竟处,虽圣人亦有所不能了知者。 净宗经论与祖师著述,对净宗的信藏内涵力用多有详明而精辟的阐释,兹分述如下:净土法门以乘佛愿力往生安养为本质内涵,所以深信佛力救度乃是净宗不共的诠释。 纵观中国净宗教理史,这种信心诠释与实践,自初祖慧远大师到近代印光大师一脉相承,灯灯续焰。 诸祖师对信心内涵的诠释,随着当时的修学背景与众生根机,或有契入角度与详略缓急的差异,然在深信佛力的本质点上,并无二致。 远公大师从深信神识不灭、生死轮回,契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启建莲社,焚修净业。 三睹弥陀圣相的远公大师必定深契阿弥陀佛本愿功德,了达念佛之殊胜,并以此自行化他,遂使莲社缁素123人皆有往生瑞相,临终多有称念佛号往生者。 远公大师随顺当时般若禅定盛行的修学背景,以禅观念佛的善巧方便,以《无量寿经》作为正修的准则,将众生导入阿弥陀佛弘誓愿海,往生净土,出离生死险道。 我们应如是体会慧远大师的悲心权智。 远公真可谓善体佛心、巧作佛事之智慧深远者也。 昙鸾大师是阐扬净宗他力本愿理念的承前启后者。 他上继古印度龙树、天亲二尊菩萨的净土教义,下开道绰、善导二位大师的思想先河。 其净宗力作《往生论注》首以龙树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判教作为立论依据,开衍净宗“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之心要,勖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昙鸾大师立足弥陀本愿立场,展示阿弥陀佛普度九界众生的威神愿力,俾令行人生起决定的他力信心。 这种超越凡情的净宗思想确实是一道惊心动魄的奇丽景观,直接影响着道绰、善导净宗思想的形成,并渗入中国人的修行实践中。 迄至今日,仍余音缭绕,动人襟怀。 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从机教相应的角度,力倡净土念佛法门乃末法众生出离生死之要道。 道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则莲风普扇于中外。 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作末法人天之眼目,其“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的偈颂,令后代净业行人信心倍增。 自后莲池、蕅益、截流、省庵、梦东、印光等诸大祖师,无不因时制宜,随机彰显净宗他力本愿的核心理念,传达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威神愿力。 祖师们的信心诠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春兰秋菊,各擅其美。 兹拟撷取善导与蕅益二位祖师的诠信文句,用作对比性讨论。 一、善导大师的二种深信善导继承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融汇自己净业修持的证悟,著述五部九卷,敷衍出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宗思想体系。 其对信心的阐释,渗透着净业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怀,恍若劫外之音,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请看大师二种深信之文: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二种深信乃善导大师心灵体验的写照,同时亦表述着娑婆众生净宗起信的带有普遍性的心路历程。 善导大师将冷峻的目光投注在凡夫众生的烦惑罪恶层面,予以深切的观照。 众生虽具真如体性,无奈无明厚重,烦惑炽盛,业力幻身举心动念,无非浊染,纵发清心,犹如画水。 故而无量劫来,汩没于生死苦海,或于三恶道备受剧苦,或暂升三善道略作喘息,总不离三界六道,常没常流转。 于中亦曾发心修道,然终因障深慧浅,自力怯弱,难以伏断浩浩见思烦恼,复又沉入生死湍流,永无出离之缘。 在广阔的生命时空中观照罪恶生死凡夫的轮转惨况,是多么地悲痛哀戚呀! 善导大师严峻地把自己定位为罪恶生死凡夫,这对于我慢贡高的吾人来说,不啻当头一棒。 回光返照自己的念头,真的无不是恶,无不是罪。 自身确实是地地道道的罪恶生死凡夫! 生在末法娑婆秽土中的众生,悉是业障深重、根机陋劣之人。 《悲华经》云:释迦本师于贤劫人寿百岁时,于娑婆世界示现成佛。 于时烦恼具足的众生充满其中,受其卑陋。 这些众生悉被他方世界之所摈弃,善根深厚者之所远离。 须知经中所述的业重众生,即是现实中的你我他。 吾人应如是决定深信。 这个无力自救的常没众生,在绝望的峡谷,转而企盼外力的救援。 当他的目光刚一开始搜寻,便惊喜地发现云梯原本就在手边。 他紧紧地抓住云梯,倏尔便升到风光无限的妙高峰顶。 绝处逢生,惊奇异常! 须知阿弥陀佛慈母般地愍念着吾辈常没众生,永劫以来,垂手深渊。 吾人在深刻凝视自身罪恶、绝望于自力解脱之余,便向阿弥陀佛愿力救助惊险一跳。 正是这惊险一跳,罪恶生死凡夫得救了! 母子相逢,悲喜交集,空中自然响彻生命的凯旋曲,奏响着南无阿弥陀佛“生佛一体”的永恒旋律。 罪恶凡夫的一念求救与阿弥陀佛绝对的普救愿力感应道交,诚可谓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时! 这种由自力向他力的反弹,体现着生佛同体的微妙,亦突显出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伟大。 善导大师从常没众生的罪恶与阿弥陀佛的悲愿之互动关系中,开显出净宗他力信心的奥旨,称佛本怀,功德无量。 这种深信自力断惑之难与深信佛力易成道业的思想,在中国净宗教理与实践中,源远流长,不绝如缕。 净宗祖师们或显或隐,随机阐扬,施设种种权巧方便,导引众生归投阿弥陀佛大愿之海。 近代印光大师一生专修净业,力赞念佛法门的殊胜超绝,曾云:“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 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 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 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此类开示甚多,其义理与善导二种深信之义若合符节。 以此证知,仰托阿弥陀佛弘愿救度的信心诠释,在我国一脉相承,如中天杲日,普辉寰宇,豁人心目,导启正信。 二、蕅益大师的六信如果说善导二种深信简洁明快、直溯根源的话,那么蕅益六信则缜密详确、理事圆融,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总不失为亲见庐山真境。 是故讨论蕅益六信,有助于加深对净宗信藏的理解,了达净宗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的特质。 六信分为三对范畴,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兹分述如下:1. 信自与信他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 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 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 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 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 是名信他。 信自即是信自性常住真心(或曰真如、本觉等)。 此真心既不是肉团假心,也不是攀缘六尘分别影事之妄心。 真心在时间上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无始无终(无量寿);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无有边际(无量光)。 自性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 虽随形六道,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真心包裹太虚,无量刹土皆是真心所现之景物,西方极乐世界亦不在自性之外。 吾人若能一念回光,归投弥陀愿海,就路还家,决定得生自性本具的极乐世界。 净业行人于此信入,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即是相信佛的悲智,仰信释尊所宣说的念佛法门真实不虚;坚信阿弥陀佛普度九界众生的威神愿力不可思议;相信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的证诚与护念,因而随顺佛的真实教敕,决志求生净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自是修持佛法的前提。 深信即心即佛,方能勇猛精进地作佛。 无量光即自性照,无量寿即自性寂;观世音即自性悲,大势至即自性智;声闻即自性真,菩萨即自性俗。 西方净土所有依报正报,一一皆是本觉妙明。 信自具足,方能真切地信他。 内重己灵,外慕诸圣,托彼依正,显我自心。 以阿弥陀佛大愿作增上缘,往生彼土,花开见佛,方悟阿弥陀佛即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 净业行人以阿弥陀佛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速疾成就佛果。 净宗正信首在了他即自,生佛不二。 距此十万亿佛刹之遥的阿弥陀佛,原在吾人心中结跏趺坐;弥陀光明,每常在我等六根门头放光动地。 但能不随外境,反照心源,则佛法一时具足。 2. 信因与信果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 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 是名信果。 以果地觉作因地心,此乃净宗因果理则。 妙因妙果,不可思议。 以散乱心称念佛名,犹如播入神识中的金刚种子,将来终有发芽、开花、结果之日。 况以深信切愿,一心系念弥陀名号,安得不往生西方净土? !十方众生以信愿持名为能感之因,阿弥陀佛以大悲弘愿为所应之缘。 因缘际会,业事成办。 西方莲池海会菩萨圣众,悉由念佛三昧得遂往生。 如是因果,似水赴水,以空印空,自然所牵随。 持名念佛,因果同时,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往生时即度生时。 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下凡众生带业往生皆得阿鞞跋致,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如是因果,迥出通途教理之外。 因心果觉,如影随形,如响答声。 持名妙德,不可思议。 3. 信事与信理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 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 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吾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 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 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 是名信理。 信事从事境起信。 深信心无尽故,依心所现之境相亦无尽。 距此土十万亿刹土之遥的西方,实有极乐世界,不同于虚构的寓言神话。 信理乃从法界理体起信。 吾人一念心性具足《华严》四法界。 一念心性即是法界理体(理法界),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种种庄严,皆吾现前一念心性所现之影(事法界)。 事依理成,理由事显。 西方极乐世界一水一华,当体即是阿弥陀佛的妙明真心,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即具足法界的全体大用(理事无碍法界)。 吾人常住真心,湛寂光明,遍周微尘佛刹,亦遍于西方净土中。 吾辈众生,虽迷惑颠倒,苟能一念至诚发愿往生,安乐净土宝池已萌莲种。 同样,阿弥陀佛的愿心光明,亦遍周十方无量世界,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佛心众生心,如大圆镜与摩尼珠,相渗互即。 弥陀心内众生,念念归投极乐;众生心内弥陀,声声呼唤浪子。 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此念,即便圆成。 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相遍满,重重交相融摄,不相妨碍(事事无碍法界)。 净宗事理乃不可思议境界,如能由事究理,由理成事,由不可思议心性契入净宗不可思议之事理,由此升华的信心,可谓金刚之信。 上述六信三对范畴,既内在关联,又相对独立。 从六信的次第看,信自是净业修持的首要前提,信自为信他提供依托。 深信弥陀净土的真实存在,顺从释迦本师的教敕与十方诸佛的证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了他即自,心境一如。 极乐虽唯心之净土,实有可到之地;弥陀虽自性之弥陀,实有可觐之佛。 信因信果,圆发三心,勤修三福,信愿持名,成就往生,速疾成佛,净土法门即是行超普贤登彼岸。 信事信理,相得益彰,了达净宗奥理,增上事境之信。 从念佛事相入手,即能加深对净宗玄理的悟解。 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而佛心,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上根利智如马鸣、龙树、智者、永明等奉持念佛法门,深得法益;钝根劣智乃至五逆十恶之流颛蒙念佛,亦获横超三界、带业往生的实益。 六信具足,上品上生;部分具信,念能相续,亦不虚入品之功。 净土法门,因心果觉,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信心功德何可思议。 综上所述,善导、蕅益二位祖师的诠信,彰显阿弥陀佛的悲智愿力,开示念佛法门的殊胜妙用,启人信心,功德无量。 善导大师单刀直入,直揭净宗信心的本质内核,甚具深沉的宗教情怀,令人回肠荡气。 蕅益大师周详圆融,诠释净宗信心的原始要终,与通途教理相衬互成,有高屋建瓴之势。 善导、蕅益的二种诠信,在净宗的弘传过程中,随机隐显,相得益彰。 近代印光大师,冰鉴众生机宜,明倡善导式的诠信,密护蕅益式的诠信;孤峰与山脉相映成趣,捷径与普门并行不悖,广启众生信根,厥功甚伟。 第三节于难信法生决定信净宗经典反复申言:净土往生法门是极难信之法。 因净土法门全体是佛的果觉境界故。 比较而言,菩萨圣众智慧深厚,比凡夫众生更易信受净土法门。 听闻念佛法门,言下领悟,无须反复劝信。 而对浊世凡夫众生演说净宗横超顿法,需要反复开显,重重诲勉。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方能对某些宿世有缘的众生,产生效果。 与通途佛法相比,净宗念佛法门更为重信,亦更难起信。 《阿弥陀经》中,十方诸佛称赞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功德,能为二项甚难稀有之事:一是于娑婆五浊恶世得菩提佛果,二是为娑婆众生演说净宗难信之法。 难中之难,非大悲大智大勇何能臻此! 莲池大师曾以譬喻比况这二项难事:“譬如有人,身入大海,复乘破舟,复遇逆风,复冲巨浪,复值罗刹、鱼王、毒龙,危在顷刻。 而能于中,安隐得渡,是之谓难。 不但自渡,并渡诸人,置之彼岸,是难中难。 大海、破舟、逆风、巨浪及罗刹等,此喻五浊;自渡喻得道,渡人喻说法也。 ”于此五浊恶世,勇猛精进得成佛果,此属难事;复于此浊染世间,宣说念佛法门,俾令一切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是谓难中之难。 《无量寿经》亦云:“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可知净宗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 净宗难信的主要原由乃是吾辈凡夫难于窥测佛菩萨不可思议悲智善巧。 净宗理事因果具有真空妙有的特质。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与无量寿名号是由真空藉助愿力所生起的妙有,即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举实相(无量光寿)之全体作西方净土的依报正报、作法身作报身、作自佛作他佛,乃至能说的释尊与所说的净土法门、能度的阿弥陀佛与所度的九界众生、能信的众生与所信的名号光明、能发愿求生的行人与所愿生的安养净土、能住持的弥陀教主与所主持的安泰佛刹、能往生的念佛人与所往生的西方净土、能赞的十方诸佛与所赞的释尊甚难稀有的功德,无一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持。 此实相即是吾人灵知灵觉本具之一心,亦即是阿弥陀佛的愿心。 凡夫众生以生灭心,于此妙境奥义不得其门而入,故云难信。 对净土念佛法门的难信,还来自三种具体的原由:其一,认知水平的狭劣。 吾辈凡夫情执坚固、见闻有限,久居浊染的娑婆秽土,便难信界外严净的西方净土;此土种种逼迫、苦乐参半,便难信彼土无有众苦、但受极乐的纯乐;此土精血胎生,便难信彼土莲花化生;此土寿命不过百年,便难信彼土寿命无量;此土辛勤营务方得温饱,便难信彼土衣食宫殿应念而至。 总之,吾辈娑婆众生,乍闻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功德庄严,每以子虚乌有视之,或闻之稍生欢喜心者,继思又觉渺茫,无足凭信,难以生起念佛求生净土的胜心。 其二,骄慢怀疑的烦恼。 娑婆众生无明坚厚、贡高我慢、骋驰狂慧、目空一切,闻说他力救度,不生信乐,甚或轻谈净土,蔑视往生。 另有一类众生,带着怀疑的眼光,审视净宗念佛法门,用时行的科学怀疑精神、逻辑思维来求证念佛的理则,用以作为是否采信的依据。 然净宗圆顿法门,肇立于佛地果觉,本自不可思议、难信难解,如果执着一定须用科学理性作出合理化的证明,其结局或永远难以信入净宗。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益超胜,唯信能入;信为万善之母,疑是众罪之根。 其三,以通途教理妄测特异法门。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中的胜异方便,其义理境界殊胜超绝,娑婆众生对此疑窦丛生,甚或诽谤,自误误人。 历代祖师大德悲愍众生,广作论疏,摧邪显正,遣荡疑网,俾令众生咸得念佛法益。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唯有狐疑是弃材,疑根未断,即是罪本。 凡夫众生对净宗的怀疑,不出狂妄与愚痴二端。 莲池大师对众生的净宗疑点,于《弥陀疏钞》归纳十种,兹录如下:1. 现居娑婆秽土,习久心安,乍闻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疑无此事。 2. 纵信有极乐世界,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一定要往生极乐净土? 3. 纵信应当往生西方净土,又疑娑婆世界离西方净土有十万亿刹土之遥,如此极远何能得到? 4. 纵信距离不是障碍,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业障未除而得往生彼国? 5. 纵信带业能生,又疑生到西方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 6. 纵信持名得生,又疑执持名号,必须多历年劫,才能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彼国? 7. 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净土诸往生者悉是莲华化生? 8. 纵信莲华化生,又疑初心入道,多遇逆缘退转,云何一生彼国,便得入不退转位? 9. 纵信一得往生便入不退转位,又疑净宗念佛法门主要是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往生彼国。 10. 纵信上根利智亦应求生极乐净土,又疑其他经典,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狐疑不决。 上述十种难信,前八种属愚人高推圣境而不敢信,第九种是狂者蔑视西方而不屑信,第十种双兼狂愚二病。 可见凡夫众生迷惑颠倒,触途成滞,对净宗不可思议圆顿大法,疑网重重,乃是众生业力所障。 吾人应深自检省,尽捐狂愚二弊,虔诚笃信。 净宗起信,类分有二,即顿信与渐信。 顿信者乃是宿世净土善根的发露。 《无量寿经》(吴译)云:“闻阿弥陀佛声,慈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净洁,衣毛为起,泪即出者,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萨非凡人。 ”宿世的信种外显为悲喜泪流,一念归投弥陀愿海,信愿持名若决江河,沛然莫御。 此属顿信,一信永信,决定得蒙弥陀愿力加持,往生净土。 顿信乃由般若善根所致,稀有难得。 然渐信乃是多数众生所由之路。 《观经》中,释迦本师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宣说定善十三观之前,为令散动根机凡夫渐培净宗信根,慈悲自开三福之行。 诚如《无量寿经》(宋译)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是故汝等闻斯义。 ”释迦本师随机施教,以种种方便发起我等众生的净宗信心。 于上根利智如舍利弗等,称性和盘托出,俾令直下担荷;于下根劣智如吾辈末法凡夫等,曲垂方便,循循善诱,由福培慧,由慧生信,亦欲令我等凡夫悉入弥陀愿海而后已。 渐信根机者从仰信契入最佳。 仰信类分就人立信与就法立信二种:其一,就人立信。 净土念佛法门乃阿弥陀佛所肇立,由释迦本师金口所说。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满足大悲人,弥陀决无虚愿,释迦亦不会说诳语。 当我们对自身贪瞋烦恼无力对治,对浩渺无际的生死大海深感怖畏,对水火二河中四五寸的狭小白道(喻念佛往生法门)亦半信半疑的时候,忽闻东岸释迦佛的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 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阿弥陀佛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总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于此三面遇敌、别无退路时,吾人宜应一心唯信两土世尊的此遣彼唤,不顾身命,决定依循白道而行(喻信愿持名)。 由有两土世尊护念加持故,于水火二河(喻贪瞋烦恼)中,安然直过,须臾即到极乐彼岸,永离三界六道一切诸难,亲炙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把手同行,庆乐无已。 是为就人立信,成办净业。 其二,就法立信。 释尊一代时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净宗念佛法门乃弥陀肇立,释迦开演,文殊、普贤之所指归,马鸣、龙树、天亲之所弘赞,慧远、善导、永明、莲池、蕅益、印光诸祖师之所赓续力行。 古今贤哲,若圣若凡,如万水无不朝东,似群星悉皆拱北,法尔自然地归投弥陀愿海。 古圣先贤早已为我们遍研经藏,特地抉择出这不断惑业、横超生死的殊胜妙法。 吾人仰信佛祖古德,依教奉行,即得现成受用。 正如身婴疾苦,恭请良医诊脉,立即按方服药得愈。 如不仰信良医,非得亲自遍阅医书,知其药性病原,按病情斟酌药方,然后方肯服药,其危疾或在这一耽搁延误中,或转重、或死亡。 念佛法门乃现成的灵丹妙药,入口即治。 释尊悲心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故无请自说念佛法门,俾令众生由仰信而取用佛德,疾速了生死、成佛道。 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 吾人信根深植,便会产生强劲信力,一切邪师莫能动摇迷惑。 善导大师阐释行人决定信相云:纵使罗汉辟支地前菩萨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不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 何以故? 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所说西方净土,指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 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国也。 ”(《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早知后人心志飘荡,这山望到那山高,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 唯信佛语,不生疑悔。 彻悟大师亦阐释决定信相云:“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 ’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 ’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 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 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 ’亦只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释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 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 ’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 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 ”(《彻悟禅师语录》)彻悟大师如此推至极端的劝信,真是婆心切切。 然凡夫众生的信根愿力,总是若有若无,或深或浅的。 凡夫在渐信念佛法门的过程中,若有信愿持名一日一夜不断绝的修行,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接引此念佛人往生净土。 吾辈净业行人应随顺佛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在弥陀光明照摄下,吾人的信根信力自然成就。 称念佛名,久之业消智朗,于西方净土之确据,事理、性相、空有、因果等佛理,自有究畅了达之日,于时仰信即成智信。 综上所述,净宗果教他力法门,信为能入;净业行人从初发心到往生成佛,唯信为本。 信乃无尽藏,直至佛地,方能究竟圆彰信藏功德。 吾人应在尽形寿称念佛名的修持中,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 对弥陀悲心愿力有一分领解,即有一分信心;有十分领解,即有十分信心。 清净信心,则生实相;信力圆时,全成佛力。 故知净宗具信者即真佛弟子,劝勉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乃真报佛恩。 吾人应仰遵佛敕,发菩提心,真为生死,于难信法,生决定信,仗佛慈力,成办往生大事。 如是方不负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的大悲垂救。 发布时间:2025-06-15 08:42:1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1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