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在佛法里寻找答案 内容: 何谓健康? 一般而言,体魄强壮谓之健,平安无病谓之康,综合而言:身体强壮,平安无病就是健康。 健康对于人生非常重要,简直不可或缺。 缺乏健康,不但无法完成学业,无法建立事业,更无法享受人生。 特别是一个佛教徒,健康欠佳,何止无法修行办道,无法弘法利生,无法执行自利利他的任务,更无法完成救世救人的使命。 所以,健康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人在久别重逢时,必然彼此互问健康;人在新春见面时,亦彼此互祝健康;人写信给朋友,总是问候健康,恭祝健康。 可见人皆喜欢健康,人皆希望健康,人皆需要健康。 但如何获得健康? 又如何才是真正的健康? 站在佛教立场,是有特别的看法。 一般学说,将人之健康分为生理及心理两方面。 身体无病,饮食正常,是生理健康;思想正常,行为合理,是心理健康。 佛教认为人的身体,由四大元素组织而成,其中一大不调,便百病丛生,必需四大调和,身体轻安,才是生理健康。 至于心理,思想正常,行为合理,的确是健康。 不过,问题是人的思想互异,究竟谁是正常,谁不正常? 至于人的行为,又究竟是谁合理,谁不合理,由谁来评定? 因为人世间的事,大都仅凭人的妄想,或情感执着的意念而定,既缺乏真理的基础,又无一定的准则,往往以众取胜,人皆如此便谓之“正常”,人皆如此,就算“合理”。 释迦牟尼佛对于“正常”与“合理”的看法,却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用清醒的头脑,深邃的智慧来探讨人生的真相,以正确的观念来明辨人间的是非曲直,结果,在真理的印证下,明白一切众生都是迷失真性,妄起偏计执着,对世间依他缘起的一切事物,认假作真、是非颠倒、执无为有。 这种执着,不管是我执或是法执,都不正常,皆不合理。 因为众生由于自我的执着,顺我则贪,逆我则嗔,不解顺逆之境皆是假有,幻妄不真,便是痴。 由于执我而起的贪嗔痴,便是心理毛病。 既然一切众生皆有我执,内心皆有贪嗔痴的毛病,因此,我你他的思想都不正常,我你他的心理都不健康。 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病。 ”而且是精神上的毛病。 讲到这里,你们可能怀疑我真的是精神发生毛病。 不然,怎么会骂尽天下苍生,认为一切众生,都是精神病患者呢? 可惜,事实的确如此。 请各位抚心自问,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所贪求呢? 抑或是贪之无厌? 是原谅宽恕他人呢? 抑或是常怀愤怒、嗔恨? 是明白是非、居仁由义呢? 抑或是不问是非、任性胡为? 答案如果是属于后者,那么,各位心理确有问题。 因为人所共知,嗔恨愤怒,并不正常,强夺巧取更不合理,特别是破坏真理,不讲正义,野心侵略的思想更不正常,残杀无辜的行为更不合理。 根据佛教的看法,除非每个人都能够彻底取消内心的贪、嗔、痴,否则,每个众生思想都不正常,都是精神病患者。 这种精神病患根深蒂固,非一般医生可以治疗,亦非今生今世可以痊愈。 因为一般医生,仅能治疗人生理的毛病,无法治疗人心理的毛病,即使是心理学医生,亦只能纠正人因生理神经系统之失常,是无法根治人心理的贪、嗔、痴病,更无法清理人心无明烦恼的污垢。 在这方面,唯有无上大医王的佛陀,才可以治理众生心中的无明病垢,也唯有佛法的慈悲慧水,才可以清除人心中贪嗔痴的三毒。 学佛的人,承受佛陀真理的启示,慈悲慧水的洗刷,经过长时间的清除,在无量时空中修理,使心中贪嗔痴三毒逐渐减少、微薄、甚至消失,直至最后一品无明净尽,始可回复人性的正常,恢复心理的健康。 因此,今天我将佛教与健康联系在一起讨论,是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 发布时间:2023-06-27 10:33:2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