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道坚法师:略说佛教医疗学——史迹篇 内容: 略说佛教医疗学——史迹篇道坚法师佛教传入中国过程中,有一大批来华高僧,多以医术救人,获得民众的支持。 佛教史籍里记载了这些大量的史迹,这里仅略举几例,如《高僧传》卷一《安清传》,著名的译经僧安世高贵为安息国王子,出家传道,懂得“医方异术”,精通诸经,翻译了大量佛经,尤其是小乘禅观等的推广,对当时的民众影响巨大。 《高僧传》卷二《佛陀耶舍传》,记载了印度来华僧人佛陀耶舍用药水加咒为弟子洗足的事例,这是典型的外科医疗。 《高僧传》卷三《求那跋摩传》说,印度僧人求那跋摩善医,曾在婆国(今爪哇)两度为当地的国王医治脚伤,后于刘宋初年来华。 同卷《求那跋陀罗传》说,求那跋陀罗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博通“医方咒术”。 元嘉十二年(435年)至广州。 卷四《于法开传》说,于法开“祖述耆婆,妙通医法”,会针灸、切脉,是佛教史书中介绍的第一个系统掌握印度与中国医学结合的高僧。 卷九《佛图澄传》说,西域人佛图澄的医术非常神妙,后赵石虎的儿子石斌暴病而亡,“澄乃取杨枝咒之,须臾能起,有顷平复。 ”“时有痼疾,世莫能治者,澄为医疗,应时疗损,阴施默益者,不可胜记。 ”同卷《耆域传》说,晋代来华的印度僧人耆域是一名神医,据说曾出现过起死回生的医疗奇迹。 上面介绍了几位来华传教的高僧,都精通医术,救人无数,受到人民大众的普遍崇敬。 下面再介绍一些历代精通医道的高僧。 《高僧传》卷四《于道邃传》说,于道邃是晋代敦煌人,“年十六出家,事兰公为弟子。 学业高明,内外该览,善方药,美书札,洞谙殊俗”。 同书卷十《诃罗竭传》记载,晋代僧人诃罗竭本是樊阳人。 晋武帝太康九年(288),他到洛阳,正赶上那里流行疾病,“死者相继,竭为咒治,十差八九。 ”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六《道丰传》所载,北齐时僧人道丰“炼丹黄白、医疗占相,世之术艺,无所不解。 ”。 同卷《法济传》说,陈隋间僧人法济,常常为人治病。 “如有疹疾,咒水饮之,无不必愈。 ”同书卷十八《法进传》说,隋代法进在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为蜀王的一个妃子治病。 《太平御览》卷七二四引《千金序》三条,提到这一时期的汉地僧医三人:其一曰:“沙门支法存,岭表僧也,性敦方药。 自永嘉南渡,士大夫不袭水土,皆患脚弱,唯法存能拯济之。 ”其二曰:“仰道人,岭表僧也。 虽以聪慧入道,长以医术开怀。 因晋朝南移,衣缨士族不袭水土,皆患脚软之疾,染者无不毙踣,而此僧独能疗之。 天下知名焉。 ”其三曰:“僧深,齐宋间道人,善疗脚弱气之疾。 撰录法存等诸家医方三十余卷,经用多效,时人号曰《深师方》焉。 ”《魏书》卷九十一《李修传》载:“李修,字思祖,本阳平馆陶人。 父亮,少学医术,未能精究。 世祖时,奔刘义隆于彭城,又就沙门僧坦研习众方,略尽其术,针灸授药,莫不有效。 徐兖之间,多所救恤。 ”这位水门僧坦教出了一个著名的医学世家李修,功德无量。 同卷《崔传》又记:“崔,字文若,清河东武城人。 ……少尝诣青州,逢隐逸沙门,教以《素问》九卷及《甲乙》,遂善医术。 ”可见崔氏所学,是这位不喜欢出名的沙门教导出来的。 史书中所载高僧,善医者数不胜数,仅略举几例,可见印度来华传教僧及中国著名高僧,多以医术称道于世。 唐代义净大师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就有涉及到卫生保健、用药治病的问题。 《朝嚼齿木》中,将印度清洁口腔的方法介绍给中国人:嚼齿木和漱口。 文中说“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dantakastha)……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 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用罢擘破,屈而刮舌。 ”其好处是“坚齿口香,消食去。 用之半月,口气顿除。 牙疼齿惫,三旬即愈。 要须熟嚼净揩,令涎流出,多水净漱,斯其法也。 次后若能鼻中饮水一抄,此是龙树长年之术。 必其鼻中不惯,口饮亦佳。 久而用之,便少疾病。 ”这是有关中国古人刷牙的最早记载。 《洗浴随时》中,说“洗浴者并须饥时。 浴已方食,有其二益:一则身体清虚,无诸垢秽;二则痰消散,能餐饮食。 饱食方洗,《医明》所讳。 ”《卧息方法》中,讲述了古印度的坐具、卧具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经行少病》说:“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 直来直去,唯遵一路,随时适性,勿居闹处。 一则痊疴,二能销食。 禺中日 ,即行时也。 或可出寺长引,或于廊下徐行。 若不为之,身多病苦,遂令脚肿肚肿,臂疼膊疼。 但有痰不销,并是端居所致。 必若能行此事,实可资身长道。 ”《先体病源》中,集中谈论了印度医药学知识。 先说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强调根据身体健康情况进食,而健康情况则要“观四大之强弱”。 《进药方法》说:“夫四大违和,生灵共有,八节交竞,发动无恒,凡是病生,即须将息。 故世尊亲说《医方经》曰……初则地大增,令身沉重。 二则水大积,涕唾乖常。 三则火大盛,颈胸壮热。 四则风大动,气息击冲。 ”然后根据病情提出“断食”、“饮汤”、“近火”、“涂膏”等将息方法。 《除其弊药》对庸医假药进行了抨击,告诫人们不可乱用药。 义净大师在《进药方法》说:“神州药石根茎之类,数乃四百有余,多并色味精奇,香气芬郁,可以蠲疾,可以王神。 针灸之医,诊脉之术,赡部洲中,无以加也……异物奇珍,咸萃于彼,故体人像物,号曰神州。 五天之内,谁不加尚? 四海之中,孰不钦奉? ”可见,印度人当时对中国医药学已有不少了解,而且加以崇尚,这是中国医药学向印度传播的记载,说明中国高僧也曾印度僧俗介绍过中国医药知识。 发布时间:2025-06-17 11:05:1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