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界诠法师: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到底指什么? 内容: 那么接下来是所谓十二部。 十二部是根据三藏的内容分成十二类。 第一个是叫契经。 契经,本来经的解释也就叫契经,那么这个地方又叫契经,也就是总称而已。 那这个地方所谓总叫契经,别的可以叫作长行,就是经文一种类别,就是专门是没有颂的,就是一句话几个字没有定,这种情形叫作长行。 第二种叫作应颂。 应颂也叫重颂,长行说完了以后,重复长行的意思,所以又有颂文那一类,就叫作应颂或者叫重颂。 比如说《法华经》里面有长行,长行里面有偈颂;比如说大家读过《普贤行愿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长行、有重颂。 第三种叫记莂。 记是决义,莂是分别记事,分成三种:一个是记弟子生死因果,就是佛有一类经典专门讲弟子的一些因果的事情,你过去世做什么什么啦,有这样的一类;第二种是明记分别甚深之意,就是把这个道理抉择、说明,道理讲得比较深奥;第三种是对弟子授未来成佛之记,就是说某人将来什么什么时间成佛啊,有一类经典是这样的,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叫讽颂,讽颂也叫孤起颂,孤起颂就是单独专门只是颂,而没有长行的这叫孤起颂。 比如说有一部经叫《法句经》,它专门只是颂词的。 第五种是自说。 佛讲法通常有请而说的,只有《阿弥陀经》是没有请而说,这叫自说,佛自己说,因为这样的事情,讲极乐世界的事情比较深奥,弟子们也没办法了解,故此佛不请而说,这一类叫自说。 第六种叫缘起。 就是有因缘佛才讲法,佛说法要有待因缘的,要有请而说。 你比如说它分成三种:一个是因请而说。 佛弟子请的,比如讲《法华经》,佛弟子一再请,舍利弗再三请佛说法,那佛才说;第二种因犯制戒。 这也是因缘。 比丘戒跟菩萨戒不一样,比丘戒是因为佛弟子有违犯,在某种因缘环境之下违犯了,这样的情形对僧团发展不利,然后佛就制戒;第三种因事说法。 就是因什么事情,特别针对某一个事情而说法的,这是因事而说。 第七种叫譬喻。 弟子们听不懂,说的什么意思呢? 佛要种种譬喻,打个比方说这样的,叫作譬喻。 经典里面有这样一类譬喻经。 第八种是本事。 本事是说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 佛曾经有一个弟子,佛讲法他总是爱打瞌睡,他一说就打瞌睡,就睡着了,然后讲完了以后,他又醒起来了。 佛有一次讲法他又打瞌睡了,佛就呵斥他,他说你已经睡了五百世,你现在还睡! 那怎么办呢? 他就很惭愧。 后来,他说睡觉都是因为眼睛,我们一睡觉眼睛就闭上了,然后他把他两个眼珠用竹棍子全部把它弹掉,两个眼珠全部弹掉,弹掉眼睛看不见呐。 后来他专门修天眼,怎么修呢? 他就坐在一个悬崖峭壁、万丈深渊的地方,叫人家引他去坐在那里,他说实在想睡,这样要摔下去呀,就让他摔死就算了。 这佛告诉他说你已经五百世睡觉这怎么五百世睡觉呢? 当蜗牛。 蜗牛知道吧,什么叫蜗牛? 头上有两个角的那样子,一个螺在那壳壳里面,它爬行很慢的,我们种菜,有些菜它会爬到菜心里面去,现在人专门养这个东西来吃,说那里面含蛋白质很高,你们有没有吃过? 现在的中国人无所不吃,吃昆虫、 吃蚂蚁是吧? 那么他讲这个事情,他很惭愧啊,就去修天眼,后来果然修得天眼通。 这是讲佛弟子过去世的一些因果的事。 第九种本生。 是佛自己叙述过去行菩萨道的种种情形,在因地还没成佛的时候,发心利益众生的种种事情,就讲佛本生的事,叫作本生经。 有一部叫本生经的。 第十种是方广。 方广是讲大乘甚深之意,叫作方广,也叫无比法,讲的道理比较深奥。 第十一种叫未曾有。 未曾有,也是说佛弟子最殊胜的种种事情,非常特殊的异常的事,叫作未曾有。 第十二种叫论议。 论议就是辨明种种道理的,是十二种。 那么这是十二类,无非是从三藏十二部当中,它经的一个讲法上、文字上的莂上不同而已,进行分成十二类。 那么十二类怎么去记住呢? 下面有一个颂子,把这个颂子记住了,就记住十二部了,一个一个记比较很难记。 长行重颂与莂,孤起无问而自说,比喻本生及本事,方广论议未曾有,他给它次第调整一下,把这四句记住,就记住三藏十二部的名称。 这是经典。 发布时间:2025-06-20 12:12:5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1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