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亲佛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二讲 内容: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二讲6月28日上午 9:0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众讲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今天是第二讲,现谨呈如下正文:于后得生。 阿弥陀佛。 极乐世界。 是时彼佛。 当为汝等。 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这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就。 尔时。 诸菩萨等。 闻佛所说。 举身毛竖。 深生忧悔。 便自抆泪。 前白佛言。 世尊。 我今发露。 悔其过咎。 我等常于。 菩萨乘人。 轻慢嫉恚。 及余业障。 今于佛前。 如罪忏悔。 我等今日。 于世尊前。 发弘誓愿。 前面说过,这一些业障深重、愚痴的菩萨,有意无意之间造作种种的恶业,他造作恶业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果报实在是太恐怖! 这一些菩萨听了佛说过去这个因果报应,举身毛竖。 “深生忧悔”,这就是生惭愧之心。 “便自抆泪,前白佛言,世尊,我今发露,悔其过咎。 ”“抆泪”,从前多半是衣袖擦眼泪。 他们在佛前发露忏悔。 “露”是过去、现在所造的罪业毫无隐瞒都能够说出来。 忏悔最要紧的是从今之后,再不做同样的错事了,真正彻底改过自新,这种忏悔才有用处。 “我等常于菩萨乘人”,“菩萨乘人”就是弘法利生的,这里面有出家菩萨,有在家菩萨。 无论是出家、在家,弘扬正法的就叫菩萨乘人,我们也讲是大乘菩萨。 “轻慢嫉恚,及余业障。 ”“轻”是瞧不起他,轻视他;“慢”是怠慢他;“嫉”是嫉妒;“恚”是嗔恚。 嫉跟恚是心里面,轻慢是表现在外面;内有嫉恚,外表示轻慢。 以及其他的业障。 “今于佛前,如罪忏悔。 ”过去所造的罪业今天在佛前发露忏悔。 怎么忏悔法呢? 改过自新。 下面他们发的十三条大愿,就是具体的改过。 世尊。 我从今日。 至未来际。 ‘尽未来际\’,也就是生生世世我都要遵守,不是这一生。 这才是真实的忏悔,彻底的悔改。 若于菩萨乘人。 见有违犯。 举露其过。 这是从前干的事情,看见这些弘法利生的菩萨,不管是在家、出家,他犯了戒,他做错事情了;“举露其过”,就是把他的过失揭露出来,向大众宣布,让大家远离这个大乘菩萨,不要去听受他说法,不要去跟他学习。 从前是有这种嫉妒障碍,现在从今之后再不做这个错事了。 我等则为。 欺诳如来。 再干这个事情,我们就是欺骗世尊。 世尊。 我从今日。 至未来际。 十三大愿,每一条前面都是“从今日,至未来际”。 若于菩萨乘人。 戏弄。 讥嫌。 恐惧。 轻贱。 “恐惧”,就是我们所讲的威胁、吓唬他。 我等则为。 欺诳如来。 这都是过去常常犯的毛病,或是有意,或是无意。 世尊。 我从今日。 至未来际。 若见在家。 出家。 菩萨乘人。 以五欲乐。 游戏。 欢娱。 见受用时。 终不于彼。 伺求其过。 这一条也很难得,“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世间人所讲的娱乐。 他见到在家、出家的大乘菩萨,也去享受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在过去他看到这个情形,在里面找麻烦,找他的毛病,找他的过失,就是找他的把柄来诽谤他、糟蹋他;从今而后悔改了,不但不再像往昔这样造罪业,反过头来常生信敬。 起教师想。 即使他享受五欲、六尘之乐,我们还是相信他,还是尊敬他,还是以他为师跟他学习,这就是具体改过的样子。 若不尔者。 若不如是。 我等则为。 欺诳如来。 世尊。 我从今日。 至未来际。 若于菩萨乘人。 悭亲友家。 及诸利养。 恼彼身心。 令其逼迫。 我等则为。 欺诳如来。 弘法的这些大德(菩萨乘人都是包括在家、出家的),一定有很多人尊敬他、供养他。 “亲友家”,也许这些亲近的、供养的,有你的亲戚、朋友,有很多你认识的人,你看到这些人对他供养、对他尊敬,心里就很难过了。 “恼彼身心”,教他生烦恼、逼迫他。 世尊。 我从今日。 至未来际。 若于菩萨乘人。 以一粗言。 令其不悦。 我等则为。 欺诳如来。 “粗言”,粗鲁的言语,说话不好听,让人听到心里难过。 世尊。 我从今日。 至未来际。 若于菩萨乘人。 昼夜六时。 不勤礼事。 我等则为。 欺诳如来。 从今而后不但过去这些恶劣的心态要改过来,要认真的勤修恭敬、承事。 所以他发愿“昼夜六时”,就是不间断,这种恭敬心不会退失。 勤于礼事,“事”是侍奉。 第七条,世尊。 我从今日。 至未来际。 为欲护持。 此弘誓故。 不惜身命。 若不尔者。 我等则为。 欺诳如来。 此地讲的“护持弘誓”,广义的是讲这十三条,狭义的来讲就是前面这六条,发誓我一定要做到。 不但现前要做到,生生世世永远去做到。 “不惜身命”,这是遇到有障难,即使舍身命也在所不惜,绝不违背自己的誓愿。 世尊。 我从今日。 至未来际。 若于声闻。 及辟支佛。 以轻慢心。 谓于彼等。 不胜于我。 我等则为。 欺诳如来。 前面是对大乘菩萨,这一条是对小乘。 修学大乘的人往往轻慢小乘,看到修小乘的法师总是把他贬低一级,瞧不起他、轻视他,这也是错误的。 “彼等”就是说这些小乘人。 “不胜于我”意思就是他不如我——我修的是大乘,他修的是小乘。 不可以生这种贡高、我慢之心,生这个心就是生烦恼,心不清净、不平等,对于自己修学已经造成严重的障碍了。 世尊。 我从今日。 至未来际。 若不善能。 摧伏其身。 生下劣想。 如旃陀罗。 及于狗犬。 我等则为。 欺诳如来。 佛法讲根本烦恼,除贪、嗔、痴就是傲慢,傲慢是大烦恼,根本烦恼,世出世间圣人都承认这个烦恼与生俱来。 佛法是叫你超越世间,所以一定要断烦恼,烦恼不断不能超越六道轮回。 “善能摧伏其身”,就是摧伏自身傲慢的这个烦恼。 要“生下劣想”,“下劣”是我不如人。 常常要生下劣想,这是降伏自己的贡高我慢。 下面举了两个比喻:“旃陀罗”,印度古时候社会阶级不平等,旃陀罗是四种人当中地位最卑下的;乃至于“及于狗犬”,用这种方法来降伏自己贡高、我慢的烦恼习气。 世尊。 我从今日。 至未来际。 若自赞叹。 于他毁呰。 我等则为。 欺诳如来。 这也是我们常常犯的毛病——自赞毁他。 世尊。 我从今日。 至未来际。 若不怖畏。 斗诤之处。 去百由旬。 如疾风吹。 我等则为。 欺诳如来。 这是叫我们一定要知道避免有斗诤的场所,凡是有争执的我们应当要远离。 “百由旬”是比喻,不一定真的要跑这么远,反正避开这个场所就对了。 “如疾风吹”叫快速——赶快离开。 世尊。 我从今日。 至未来际。 若于持戒。 多闻头陀。 少欲知足。 一切功德。 身自炫曜。 我等则为。 欺诳如来。 这一条就是说自己成就,或是持戒(戒律持得很严),或是多闻(广学多闻),或是修苦行,“头陀”是苦行。 “少欲知足,一切功德。 ”这是说你修学有成绩、有成就,虽有成就绝不傲慢。 “身自炫曜”,现在的话说‘值得骄傲\’。 世尊。 我从今日。 至未来际。 所修善本。 不自矜伐。 所行罪业。 惭愧发露。 若不尔者。 我等则为。 欺诳如来。 这一段是总结,也是概说。 所修的一切善要能够保持,要能够持久,不能自己把它毁坏了。 如何能保持呢? 忍辱。 忍辱能保持一切善。 所造的罪业要懂得惭愧,要知道发露忏悔。 尔时。 世尊赞诸菩萨。 善哉善哉。 赞叹上面讲的六十位菩萨。 善男子。 善说如是。 觉悟之法。 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觉悟“善说如是,觉悟之法”。 觉悟之后能回头。 善发如是。 广大誓愿。 这就是指前面这十三愿。 十三愿是真正看到他们回头了,改过自新了。 能以如是。 决定之心。 安住其中。 一切业障。 皆悉消灭。 无量善根。 亦当增长。 怎么样消业障? 不要去找别人的毛病,要找自己的毛病,找到之后就把毛病改正过来,你的业障就消灭了,你的善根就增长了,这叫工夫。 佛复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 弥勒。 若有菩萨。 为欲清净。 诸业障者。 当发如是。 广大誓愿。 佛对弥勒菩萨说,要想身心清净、消除业障,就要像这些菩萨一样,要发广大的誓愿。 尔时。 弥勒菩萨白佛言。 世尊。 颇有善男子。 善女人等。 护持此愿。 当得圆满。 不退转耶。 弥勒实在讲是代我们问的。 “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指我们现前的大众。 如果我们也发这个愿,也依照这个方法去做,我们是不是能够得到圆满? 是不是能够得到不退转? 这是我们很关心的。 佛告弥勒菩萨言。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等。 行菩萨道。 护持此愿。 宁舍身命。 终不缺减。 令其退转。 这是佛很肯定的说明行菩萨道自行化他。 我们自己依照佛的教诲去做,这个‘做\’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依照佛的教诲去生活,依照佛的教诲去过日子,这叫行菩萨道。 尔时。 弥勒菩萨。 复白佛言。 世尊。 若有菩萨。 于后末世。 五百岁中。 法欲灭时。 成就几法。 安隐(稳)无恼。 而得解脱。 末法时期最初的五百年叫“五百岁中”。 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末法一万年最初的五百年,要是整个说起来,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二千五百年,所以这一句正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法欲灭时”,这个灭不是真的灭,是佛法逐渐往下衰退。 这个地方讲在这个末法时代,我们要成就几种法才能够得到“安隐(稳)无恼,而得解脱”。 佛告弥勒菩萨言。 弥勒。 若有菩萨。 于后末世。 五百岁中。 法欲灭时。 当成就四法。 安隐无恼。 而得解脱。 这是佛给我们说了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要遵守。 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如果是违背、犯了这四个原则,你所修学的都不能成就。 所谓于诸众生。 不求其过。 对一切众生都不要去找他的麻烦,都不要去看他的过失。 见诸菩萨。 有所违犯。 终不举露。 这个“菩萨”是指弘扬正法的人,无论是在家菩萨,或是出家菩萨;也不管他是真菩萨,是假菩萨,只要他讲的是正法,不是邪法,纵然他有过失,也不闻不问,对他还是要生清净的信心、恭敬心。 于诸亲友。 及施主家。 不生执著。 自己的亲友施主供养法师,不要生执著,不要去障碍。 永断一切。 粗犷之言。 “粗”是粗鲁的言语,“犷”是凶恶的言语,不可以有这个态度。 弥勒。 是为菩萨。 于后末世。 五百岁中。 法欲灭时。 成就四法。 安隐无恼。 而得解脱。 只要守住这四法就行,你的道业就会有成就。 尔时世尊。 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不求他过失。 亦不举人罪。 离粗语悭吝。 是人当解脱。 弥勒。 复有菩萨。 于后末世。 五百岁中。 法欲灭时。 当成就四法。 安隐无恼。 而得解脱。 这后面四句是佛的补充说明,也非常重要。 所谓不应亲近。 懈怠之人。 我们常常接近的这些人,对于我们修学会有影响,学佛必须要有理性,要把人情放下,我们才能成就,这一条就是说的这个。 “不应亲近懈怠之人”。 那些是懈怠的人呢? 对于修道懈怠了,修定懈怠了,修定、修慧他不造,他天天去赶热闹,这才叫做懈怠之人。 ‘热闹\’就是懈怠——对修定、修慧、修清净心懈怠了。 佛在此地教我们,这样的人不要去亲近他,不要跟他天天去跑,把心都跑散乱了。 舍离一切。 愦闹之众。 喜欢热闹。 不但是世法里面喜欢玩乐的,在佛门里面喜欢热闹的也不许可。 总而言之,与戒、定、慧相违背,与觉、正、净相违背,就是懈怠、愦闹,所以这里头含义很深、很广。 独处闲静。 常勤精进。 这是真正想了生死、出三界,真正想在这一生要解决问题的。 你要懂得寂静之乐! 清净环境里头,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里头有真乐。 什么叫精进呢? ‘精\’是精纯、专一,‘进\’是不退。 以善方便。 调伏其身。 善巧方便调伏其身,这一句我们再看底下偈颂意思就明了了。 偈颂里面“寂静常知足”,调伏其身,知足常乐,生活很好过。 有衣服穿,三餐饭吃得饱,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够了,不必再求了。 再求的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见阿弥陀佛,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求了。 你的心定了,你才真正享受到安乐。 用这个方法调伏其身,世间人所争的都是假的,一样都带不去,一样也争不到,那都是愚痴造作罪业,真正明白人、觉悟的人,不再争了,统统放下了,一心向道。 向道就是向清净心,向自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这是佛在此地又给我们说出四种法。 弥勒。 是为菩萨。 于后末世。 五百岁中。 法欲灭时。 成就四法。 安隐无恼。 而得解脱。 尔时世尊。 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当舍于懈怠。 远离诸愦闹。 寂静常知足。 是人当解脱。 佛以偈颂把前面的法义再说一遍。 发布时间:2025-06-20 12:44:5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1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