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欲得贤妻孝子,需多积阴德 内容: 印光大师手札原文接手书,知智范蒲月临产,得大病,后以念观音圣号而愈。 且临盆易而儿相正直,菩萨诚可谓大慈悲父母也。 湖南一回回(回回皈依者只此一家人)马舜卿,与其妻及子女五六人先皈依过。 去年秋间来信,言其妻前生两儿尚好,后每生儿血崩可畏。 今不久将生,问有何法。 光令彼夫妻同念观音圣号,信至之次日即生,绝无难产血崩之事。 后寄信来谢,说其所以。 须知欲子女贤善,非积善积功,利人利物弗成。 且勿谓我无钱财,不能积善利人。 须知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遇父言慈,遇子言孝,遇兄言友,遇弟言恭,凡遇一切人,令各尽己职。 又为彼说善恶因果,死活轮回,令彼心有所畏惧,则必定悛改迁善,以为良善。 又为彼说佛法之利益,令其崇奉而修持之。 凡遇大病,皆令念佛及念观音。 凡遇妇女,皆令预念,不至因产刻苦及死亡。 令彼一切人勿造杀业,心存慈善,利人利物,等于利己,害人害物,甚于害己,如斯各种,岂要钱财方能办乎。 然家若充盈,亦宜以钱财作功德。 又当为智范说,儿女之贤善,多半在其母之钧陶化育。 所谓母者,即儿女之模范也。 倘只知其姑息之爱,率性骄惯,即天姿好者,都邑学坏,况本不好者乎。 此女人之责任,比须眉为独深重者。 汝幸有三子一女,当为祖宗振家声,以善教儿女,为儿女积功德,以祈佛天护念也。 今为三子取法名为宗道。 道者,天理人情之本然,而为一切诸法之准则者也。 若能宗而主之,则小而一举一动,大而明明德,止至善,悉皆由此而得。 儿虽小,即以此名之,以期大时顾名思义,必冀名实相副而后已。 世乱极矣,不在家庭教导上著手,则如凭空造楼阁,决定无有成效。 欲自己儿女好,须卖力教一切少小男女,令其知有圣工资人之道,并善恶因果之决定不爽,以为彼开其茅塞,令成坦道也。 祈将此意与智范说之。 又宜与一切人说之。 所谓一言而兴邦也。 《文钞》之《复李慰农居士书七》印光大师著述译文收到你亲笔写来的手札,知道你的夫人智范蒲月临产,却在孕期生了大病,后来因为念观音菩萨圣号痊愈,而且顺利临盆、麟儿边幅正直。 由此可见,观音菩萨确实可以说是众生的大慈悲父母啊。 湖南有一个回族人(回族人皈依的只有这一家人)叫马舜卿,和妻子以及女子五、六人先前皈依过。 去年秋天来信,说他的妻子之前生两个孩子身体还好,后来每次临盆都大出血,相当危险。 现在不久又要临盆,求问有什么办法可保母子安然。 印光令他们夫妻同念观音菩萨圣号,信到后第二天就生了,生时夫妻遵照印光念观音的开示,是以顺利临盆,涓滴没有血崩的迹象。 后来写信来感谢,说了该工作的经由所以。 要想子女贤德、善良,非积阴德阴功、利益他人利益众生弗成。 不要说我没有钱财,不能积善利益他人。 要知道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就是积阴德。 碰到做父亲的就劝他慈爱子女,碰到为儿子的就劝他孝顺父母,碰到做哥哥的就劝他友爱兄弟,碰到做弟弟的就劝他尊重哥哥。 使得所有有缘人都能各自杀到自己的职责、本份。 又要为他们演说善恶因果、死活轮回真实不虚。 让他们心中有所畏惧,就必定能够改正错误趋于善良,做一个善良守法的人。 又要为他们讲说佛法的无边利益,使得他们崇奉而修持佛法。 凡是碰到有大病的人,都要劝他念佛以及念观音圣号。 凡是碰到妇女,都要劝她们预先念观音圣号,就不会有将来因为难产而刻苦以及丧身死亡的祸难。 劝导所有有缘的人不要做作恶业,心中保存慈悲、善良,如斯利益他人和众生,就是利益自己;恼害他人和众生,胜于恼害自己。 如斯各种方便劝化,难道非用要钱财才能操办吗? 然而家庭假如丰足、裕如,也应当用钱财去多做功德。 又要对智范说,儿女能否贤德、善良,多半在于做母亲的培养和教导。 所谓做母亲的职责,就是要给儿女们做模范。 假如只知道溺爱儿女,任由自己的性情性娇惯儿女,就是本来天资浑厚的孩子,也都邑学坏的,何况本来天资就不好的孩子呢? 这是做女人的天职,是比汉子的责任还要加倍深挚、重大的。 你很幸运,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应当为了祖宗、祖先光大门户名誉,教导儿女作贤作善。 为儿女们积功累德,以此祈求佛菩萨的护持摄受。 在此为你的第三个孩子取法名叫宗道,道的意思,就是天理人情的根本的样子,而道是作为一切万法的准则的。 假如能专主于宗崇,那么小而一举一动,大而努力实行修齐治平的道法,使之达到至极完美的境界,全部都是由此而获得的。 孩子虽然还小,就用这个来做为他的名字,以期望长大后他能够顾名思义,但愿他将来名字和实际的德机能够相符相合才好。 世间动乱到了极处了,假如不在家庭教导上着手,那么就如同凭空建造楼阁一般,是绝对弗成能成效的。 要想自己的儿女好,还必须要卖力教导他人的儿女,让他们懂得有圣人做人的道法可遵守,并且善恶因果绝对没出缺点。 以此为他们启发真智实慧,使得人生能有光明的前途呀。 请把这些事理和智范说明白,又应当和所有有缘的人说明白,所谓一句话聪明的话就能够振兴家邦啊。 佛学生敬译 发布时间:2023-06-27 11:17:5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