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的食物 内容: 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食。 一说到食,一般人想到是我们吃的食物,这样理解是很狭窄的。 食不光包括我们吃的东西,还包含有精神的食粮,这些食物共同滋养了我们生命。 《阿含经》里是这样对食物定义:尔时。 彼佛告诸比丘。 说如此妙法。 夫观食有九事。 四种人间食。 五种出人间食。 云何四种是人间食。 一者揣食。 二者更乐食。 三者念食。 四者识食。 是谓世间有四种之食。 彼云何名为五种之食。 出世间之表。 一者禅食。 二者愿食。 三者念食。 四者八解脱食。 五者喜食。 是谓名为五种之食。 如是。 比丘。 九种之食。 出世间之表。 当共专念舍除四种之食。 求于方便办五种之食。 如是。 比丘。 当作是学。 人间四食由翻译的不同也叫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段食是我们吃下去的东西,只有我们欲界的众生有,其它二界的众生没有;触食是我们对食物的外表接触得到的感受,这是通三界的;思食是我们对食物的期望结果而产生的感受,也是通三界的;识食是我们对食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感受,同样也通三界。 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说法。 在《识论》里面有很详细的解释。 《识论》云:经说食有四种。 一者段食。 变坏为相。 为欲界系。 香味触三。 于变坏时能为食事。 由此色处。 非段食摄。 以变坏时色无用故。 二者触食。 触境为相。 为有漏触才取境时。 摄受喜等能为食事。 此触虽与诸识相应。 属六识者食义偏胜。 触粗显境。 摄受喜乐。 及顺益舍。 资养胜故。 三者意思食。 希望为相。 谓有漏思与欲俱转。 希可爱境能为食事。 此思虽与诸识相应。 属意识者。 食义偏胜。 意识于境希望胜故。 四者识食。 执持为相。 谓有漏识。 由段触思势力增长。 能为食事。 此识虽通诸识自体。 而第八识食义偏胜。 一类相续。 执持胜故。 此四能持有情身命。 令不坏断。 故名为食。 出世间的食有五种,一者禅食、二者愿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脱食、五者喜食。 我们每天念供的时候就有念到禅悦为食,这是我们出世间的第一种法食。 我们常常念四宏誓愿,这就是我们的通愿,所以愿是我们的第二法食。 我们念念希望成佛度众生,这个念的力量是我们第三种法食。 八种解脱能让我们走上究竟成佛之路,所以是我们出世间的第四种法食。 随喜各种的利益,是我们最后一种法食。 《阿含经》里还有说:世尊告阿那律曰。 一切诸法。 由食而住。 在眼以眠为食。 耳以声为食。 鼻以香为食。 舌以味为食。 身以细滑为食。 意以法为食。 涅槃以无放逸为食。 《维摩经》里面维摩洁居士对迦叶的对话也说:迦叶住平等法。 应次行乞食。 为不食故。 应行乞食。 为坏和合相故。 应取抟食。 为不受故。 应受彼食。 斯皆是破五阴法。 成涅槃食。 一切众生由食而存,无食则死。 而食则包括了世间、出世间九种之多。 不管是法食还是色食都在滋养我们。 我们应知食处、应明食用。 努力舍去世间的四食,营办出世间的五食。 发布时间:2025-07-07 10:31:2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