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七 内容: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七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 今天又见面了。 了解佛陀才不致盲目崇拜我们前集说到朋友有两好两坏,说是这样说,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这样开示,希望我们能做到,人人都能依佛陀所开示的教义,包括他所说奉行朋友的关系,大家能依教奉行,那么就处处安稳无患,生活的很自然、很快乐。 说到这里我真正从内心来感恩佛陀,他这种智慧,他做任何事情,都相当有次第和圆满,值得我们恭敬。 有时候回想以前初入佛门,只是感觉佛法很好,但是别人叫我拜佛,我拜不下去,坦白说真的拜不下去,怎么拜不下去呢? 我自己问自己,我是在拜什么? 叫我拜什么? 我也不知道。 我头一次去皈依时,二十几年前去皈依时,别人叫我拜,内心拜得没有滋味,为什么我要拜? 拜他做什么? 那时还不了解佛陀的伟大,不了解佛陀的智慧,只知道要拜哦,就拜呀! 你要顶礼就顶礼,啊! 其实顶礼什么意思,心里根本不了解,也就拜不下去。 那么以现在来说,虽然经过二十几年,我仍不敢说对佛法很了解,但每当我听到佛陀也好,看到出家人也好,看到一部经也好,看到寺院也好,看到修行也好,只要跟佛教有关系,我就联想到佛陀,感恩佛陀他伟大的精神,圆满智慧的教义,从内心上拜下去。 简单说一句世俗话,看到佛像庄严,想到佛陀圆满的教义,两只脚就软下去了,你就拜下去了,虽然我是很铁齿的人,但是我被佛陀的智慧和圆满的教义,不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如此次第究竟,对人间有帮助,对我们现在有所帮助,这种伟大智慧的精神,被他吸引住,我们才发现到佛陀伟大,追思佛陀的伟大。 我们若不了解佛陀的伟大而去追思很难,我们看在家居士的戒学和律学,他所说的非常朴实,非常的实在,能让我们在生活当中马上能使用到,能让我们活在这世界,减少很多烦恼和痛苦,我们自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那么我们周围的人就减少烦恼痛苦。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理论知道很多,但是遇到事情之后,难免因事情太多了,消耗不掉,而影响我们的情绪,这是事实。 我们的情绪会影响周围的人,不只是周围的人而已,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 所以真正要给社会和平,必须先依佛陀教义来奉行,征服自己内在贪嗔痴。 所以佛陀说得很圆满,包括朋友的关系,也给我们介绍得这么好,安排这么好,什么朋友可以交,什么朋友不可以交,他也说这么清楚。 资方应以五事对待员工现在我们继续说佛陀开示老板如何待员工的关系,也就是主人要怎样对待员工,员工过去在印度叫做主众,主人和他的长工,但是现在我们生活水准提高了,所以老板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也随著社会潮流趋势在转变。 记得以前,在我小时候,要去学一门功夫(技艺),若没经过(有头有脸)的人介绍,是不可能学到好功夫的,何况要学机械方面的技术,更是不可能,但是我很幸运,自己的亲族刚好有学这方面技术的亲戚,若无,要去还真难! 以前是老板挑员工,现在慢慢变成员工挑老板,时间在变呀! 说不定以后老板还得自兼员工! 其实我们不要分老板和员工,因为老板和员工有因缘关系,才能做老板,才能做他的工人,老板若没有员工也不会赚钱,也没有办法呀! 工人等于帮忙老板赚钱,那么老板他有个环境让工人赚钱,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单一的东西,单一的东西很难成就一项事情,所以佛陀对老板和工人之间,如何相处开示的很清楚。 佛陀开示说,为主人者,做人老板的人,必须以五事来对待我们工人。 第一、依其所能,课以工作:也就是当老板的人,一定要观察这个员工,到底他的能力在哪里? 包括他的体能、智慧,他的兴趣是什么? 按照他的能力来分配工作,不要勉强他没办法做的,或勉强他做能力不及的事,若是这样,做老板者他会挂碍,唯恐这件事情叫他做,他做不好,那对老板会有损失,工人心里压力也很大,因为他没有能力,你派他去做这件事,他会做得很痛苦,这我有亲身体会到。 甚至在精神当中,无法安住,无法放松做事情,做的不会快乐轻松,容易闹情绪,影响整个团体组织,这是事实的,所以佛陀很明智,知道老板了解这员工什么能力,安排什么工作,不要勉强他去做,对老板和员工两者都有周全顾虑。 第二、让他有衣服、衣食:做老板一定要考虑到工人的吃、穿,他若穿不暖、吃不饱,就无法对工作尽力,所以主人应该要照顾员工,照顾他什么呢? 照顾他够吃、穿,甚至提供他住。 当初佛陀是说吃、穿,因为当时印度长工住在老板家、主人家,所以有得住。 工人若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没有得住,做事情就不能安心。 但是现在人很奇怪,奇怪什么呢? 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他的内心仍无法知足,缺乏惜缘、惜福、感恩的观念,永远在不知足当中追求,一直追求物质,追求过度需求,缺少对自己内心净化,只追求物质享受,有得吃、住、穿,还感到不足。 我来说一件真实的事情,有一天,在我们慈莲寺有很多工人在做工作,那是以前在开发时,有一对夫妇来做粗工。 比较粗重比较艰苦的事,也有做水泥工的师傅来做工,粗工夫妇一天所赚的钱,先生差不多壹仟壹,太太差不多八百。 现在价钱我不知道,那么壹仟壹,八佰,夫妇共同出去赚。 差不多二仟元,而水泥工夫妇赚三仟多元,多别人将近一倍,但却听到水泥工夫妇埋怨做这个艰苦,赚不了什么钱,夫妇出门一天才赚三千多元而已。 我听到之后就去问做粗工的夫妇,我问说你们一天赚多少? 他们说夫妇差不多二千元左右,我说这样够花费吗? 他们说:有得赚就好了,比以前好太多了,我们夫妇现在每天都有工作做,我们的生活就很知足了。 所以当下我发现一件事,人的物质享受是以什么为标准呢? 有人在工厂当守卫赚一万多块,养两个小孩供他们读书,家庭理得很好;有的人一个月赚好几十万也不知足呀! 所以人无法知足,在物质方面无法知足,他永远都是痛苦的。 人生短短几十年,应在个人岗位积极去做,不可以懈怠,因为时间过去不能回来了,像我这只手拿起,时间要它回来是没有机会了,我们了解后,我们一定要积极,像我们一辆车,赶快去使用,也像我们买个东西,这东西就是要使用,不是让我们在那里看,久也会坏呀! 这个肉体没有好好运用也会坏呀! 我们好好运用,可以利己,也可以利人,利益别人其实是利益自己,所以不管你做任何事情,只要在自己岗位做好,就是利益别人,也就是利益自己,说回来也就是布施呀! 是不是这样呢? 所以我们若能知足,就能安稳自在,若无法知足,永远都没有办法,因为我们不能比上,也不能比下,应该比自己,因为各人过去自己所做的行为不一样,感招这一世就不一样,不能说他的生活比我们好,我们就嗔恨怨恨、嫉妒。 就因为我们有这种怨恨、嫉妒的观念,才比别人差,说不定过去也是这个习性,流传到现在也是这习性。 有这个习性,所以我们的贪、嗔、痴比别人更严重,福报比别人薄,难免我们的生活比别人还不好,所以不要比上也不要比下,不要跟别人比,只要比自己有没有尽力、尽职? 有没有安份守己? 每一天有没有内观,我们有内观比我们自己就可以,生活没有节制,享受都会过去,不管好坏都会过去,只要内心的精神充足、和平、快乐,这是最好,胜过物质,往往物质一大堆,可是对我们来说也没有用,譬如:身体不健康,情绪不好,很多东西你要怎样去享受呢? 享受不下去呀! 所以现在我们,不论吃、穿、住都已经没有问题,我们应该要知足。 第三、病时应该要有足够的医药:让员工生病时有治病的经济来源,简单说主人要有医药让工人治病。 在我们这一项应该不用说,现在有农保、劳保、全民保险,最多去医院缴个挂号费,挂号费听说身体不健全的人还有优待,又再半价。 所以我们活在这里,应该珍惜因缘,珍惜这份福报,起个感恩的心,所以在医药这方面应该没有问题。 第四、我们要按照固定时间选比较好的食品:比较好的东西来按时送员工,也就是像过年过节时,印度当时经济不好啦! 过年过节主人买个东西送工人,他就很高兴,他就很努力帮你工作。 其实,都没有让什么人占便宜,因为文明社会才有建立金钱的制度,过去用金子啦、用东西做交换,钱是要来运用藉以达到互相信任。 钱的本身不能吃的,但是适当的运用金钱,却能让员工感觉这老板对我们很好,当然也有老板对员工很好,但是员工对老板不好,也有这样的,但这是少数,这是不懂惜缘、惜福、感恩、知足的人才这样。 第五、按时休假:也就是员工不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工作,应该要有固定休假的时间,因为体力有限,每天透支很多出去,身体的疲劳容易影响情绪,若是我们能让员工按时休假,那么员工有工作时间,也有休息时间。 现在我们甚至星期六都不用做,年节包括法定假日都不用做,所以休假的时间很多了。 当时印度经济环境较差,他们可能不像现在的人,现在的人时间很多,但是看起来更忙碌,原理是怎么样呢? 时间虽然很多,但都随意浪费,不会自己调整和计划,只好外面乱闯。 我曾经去美国,参观我们一些法师在美国的道场。 美国人如果休假时间,一辆车开著去海边,虽然他们不会像我们盘腿打坐,但坐在那里养性、止静、内观,这种禅定我观察了一个小时、二个小时、三个小时,所以美国人好静的这点,其实值得我们学佛的人,值得我们跟他们学习。 他们好静,你跟美国人住在一起,不用怕叽叽喳喳的很大声。 在很远的地方听到很大的声音,就是有我们人的地方,所以这是一个环境影响起来的。 我们每天工作都很忙碌,一有时间我们静一下心,我感觉这种比什么还丰富,比什么还快乐,当然这是以我的看法,希望各位有兴趣培养看看。 向外跑交通又阻塞,又浪费油钱,又浪费时间,又怕车祸危险,回来累了,明天还要上班,有时间夫妻、子女静一静,要不然出去外面踏踏青,看一看,找一个好环境静一下心,这种感觉很好,这种休假很好,若不是,变成休假不是休假,工作时间八小时,休假时间却忙碌十二小时,这样怎么算休假呢? 休假更忙,那这样哪是休假呢? 所以我们可以自己调整,这是我跟各位建议。 印度以前生活和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准比起来,当然啦! 差很多,但如果以现在来说,生活用品和医药等等应该足够,这种在现在我们当中,其实是无所挂虑的,无论生活物质,以及我们本身医药等等,吃、穿、住应该都不难,没房子的人他租房子也可以活得很自然,所以在我们这地方应该不难。 除了老板对员工如此照顾五事,佛陀又开示工人应该对主人行五事。 劳方应对资方行五事第一、要早起:这是对以前印度所说的长工,一定要比老板早起来,不要老板起来,员工还在睡,这是不可能,所以要早起。 第二、要晚睡:不要老板还没去睡,员工就去睡了,这是当时印度的规则。 现在我们已经没有这样了,员工下班之后就回去了,他的时间自由运用和老板没有关系,上班时间有固定上班的时间,所以自己好控制。 第三、谨受与取之物:也就是说老板高兴叫我们拿回去,送我们的东西,我们可以拿回去,不可未经老板同意,那么我们就顺手牵羊,这是佛教里所说的窃盗,窃盗也就是偷拿。 老板不同意,你千万不要去拿。 这不是我们的东西,拿来我们的心不会安,不是不安而已,总有一天会被发现,鸭蛋再怎么密也有缝。 所以,不论你做任何事,有多么秘密,总有一天会露出来,都会露出来,鸭蛋再怎么密也有缝啊! 何况人的嘴、人的行为呢? 所以我们若跟老板偷拿东西,让老板知道之后,我们的人格会不见,不是我们没有格而已,还让老板看不起,所以老板没有答应的东西,我们千万不要去拿,老板同意允许的,我们拿来使用,用得才自在。 第四、能任事:自己应该做的事,应该做好,老板叫我们做的,这是我们本份的事,不可以老板不在我就混,老板在就做个表面。 不管老板在不在,都应该尽自己本份把它做好,不管老板有没有管我们,都应该自己约束自己。 不要希望老板来管我们,让别人管,活得不快乐,管人也不快乐,因为管人的人说出来的语言,让人听了很不喜欢,又得付出精神跟时间,所以我感觉自己管自己最好,自己将自己岗位做好,这是最好。 第五、就是颂扬主人:时时刻刻说主人的好话,赞叹主人,出去不可以说老板不好啦! 说主人坏话一大堆啦! 时常要赞叹主人。 我们要了解老板和员工是互相一体,没有老板,我们就没有这工作可以做,老板没有员工,工作又做不了,所以互相来赚钱,观念一致,这样才对。 所以要说主人的好话,不要出去毁谤主人,说主人的坏话,佛陀过去就这样跟老板和员工开示得这么清楚。 现在工厂和员工,老板和员工大家若都能依五事来生活,工厂怎么会发生问题,社会怎么会有劳资纠纷呢? 统统没有呀! 员工抗争等等纠纷对我们形象不好,连外来投资的人也会怕,对我们社会发展也有所阻碍。 我们若能以佛陀所说的,老板对员工,员工对老板这种做参考,大家依教奉行,这社会绝对没有所谓抗争,外国有钱人要来我们这里投资,看到也很高兴! 政治好、经济好,包括人的修养道德都好啦! 包括治安好啦! 哇! 你不用去跟他邀请、拜托,他自然就来拜托我们,我们要去拜托别人较难,希望别人能来拜托我们,等于我们要像个磁铁,铁钉会被吸来。 求人难啦,过去圣人就这样说了,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建立创造好,别人就自然说这真是个好地方,自然会来争取。 佛陀他看事情,不管对未来也好,当时印度环境也好,说的法都可以适用。 他的智慧如此的圆满,两千多年至今还经得起考验,出问题不是佛法本身出问题,也不是佛教本身出问题,是因为有些人本身的行为出问题,本身语言教义出问题,佛法本身没有正信和不正信的差别,既然是佛法就是正信嘛! 怎么佛法里还有不正信呢? 因为你偏离佛法了,才变成不正信。 佛法就是正信,佛法里面没有所谓正信和不正信,只有了义和不了义而已,佛法本身在佛陀所说的,应该都是了义法,这是叫做共法和不共法的差别,所以一定要知道,佛陀关心工人和老板之间互动的关系,唯有彼此的互敬才能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在家弟子应以五事待沙门佛陀除了说老板和员工之外,又开示出家人和信徒的关系,就是说出家修行人和信徒的关系,在家修行的弟子需以五事对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修行人,也就是说在家居士要如何对待出家修行的沙门。 第一、身行慈: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以力行身行来行慈悲,千万不要毁谤,建议可以,批评也可以,批评是有不对你当面建议,提出不对的地方来说,但是千万不可以毁谤,批评本身其实并不是毁谤,毁谤就是没有事实的事情而你乱讲,这叫做毁谤。 批评者要适时适用,这个人,修行的出家师父有不对,你看到之后你感到这样下去会害到僧团,会害自己,那么当下你找个时间,就跟他批评,跟他建言,这都是好事。 并不是批评出家人就会下地狱,批评出家众会下地狱是因毁谤他,或是你在批评当中,无法了解这环境是什么,现在因缘是什么,你在外面乱说,当然啦,你自己造恶业。 什么叫做地狱呢? 你说骗人的事,没有事实根据,赌一时嘴快,舌乐,说出来很高兴,哇! 大家都听我说,说得口沫横飞,有的听得耳朵竖起来,越说越不像话。 但是等到有一天你静下来之后。 发现哇! 错了! 我那些都说不对呀! 那时你的心会难过和痛苦,你的心痛苦那时地狱就生了啦! 地狱并不是死后要生到那里的,现在就可以马上生出来的,我们做任何一件违背道德的事,在内心发现难过,那时就是地狱。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毁谤,不要毁谤沙门,出家修行人,社会人与人之间都不可以有毁谤,这样争论跟是非就会减少,要不的话你毁谤我,我毁谤你,你对我勾心斗角,我对你勾心斗角,大家永远都在提心吊胆,生活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安心,都不能自在,这样怎么去行慈呢? 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所以我们必须以力行的身心,去行慈。 第二、口行慈:我们说话一定要慈悲正见,千万不要身口所做的行为都是违背戒律,违背道德,违背自己的良心。 什么叫做戒律呢? 就是身口所做的范围,违背我们的良心和道德,没有这回事,说有这回事,那会毁坏一个人,使一个人的人格,使一个人的一生,受你没有慈悲的身口行为,来害他一辈子,这样的事情很多呀! 这身心的行为要很注意,身、口、到心。 所以佛陀说:第一身行慈,第二口行慈,第三心行慈。 第三、心行慈:一切慈悲都要由心流露。 第四、对彼不闭户:这意思是说过去在印度,出家人都以托钵为生活,也可以说不要去挡路,让他自由出入,不要说这条路早上人家要托钵,把路挡起来,其实说起来有路让人走,实在不知道方便多少人,让多少人自由,让多少人畅通,这种也可以说是功德无量。 第五、布施:说到这布施,很多人误解为布施一定要用金钱,假如布施一定要用金钱,贫穷人要怎样去布施? 有的人布施越多,说功德越多呀! 有的人甚至借钱来布施,你说他的功德很多吗? 我说你布的是烦恼施,怎么会有功德? 标会来布施,缴会来布施,拿房子货款来布施,一天吃饱烦恼缴不完啦,布施有功德在那里? 这叫烦恼施! 布施要清净快乐施。 以上我们有说过,佛陀叫你经济四分法去处理,我们内心做得到,将日常不必要的花费把他储存起来,去做布施。 若你自己做不到,勉强布施,这种叫做烦恼施和痛苦施。 我们的行为、身体也可以布施,眼睛也可以布施呀! 慈眼视众生呀! 口也可以布施,都说善语、正语,都是好话,都可以赞叹,都说事实的话,所以利益社会,利益别人,对别人有所帮助的,一切都皆为布施。 假使你用物质去布施,可以,你布施物质金钱就是因为不会影响你,你真正剩很多了。 放著也没有用呀! 朋友比较穷,你布施朋友也可以呀! 社会需要,建设社会,让社会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回馈社会、建设社会慈善等等都是布施。 对沙门出家人布施,我们在家人应该有这责任,因为出家人他专门研究佛法,像社会老师等等一样,出家人研究佛法来教我们在家居士,我们在家居士要有责任,让出家人有饭吃、住,这是有需要,但是不要布施就要求功德,将所有的功德放在嘴上,那么以后有一天你发现没有功德,没有照你理想这样圆满,你的嗔恨跑出来了,那这样功德在那里? 要出自没有挂虑,出自这应该要做的,是你的责任,做得到的就做,我说你功德无量呀! 不可以遇到每一件事都说功德、功德,这样你会受苦,你没有感受功德你就会痛苦呀! 譬如:小孩子要考试啦! 就去求佛祖:你让我小孩考试考取,我就会拿多少去布施。 其实你没有那么多钱,考取了你又烦恼了,小孩要注册你又要借钱来还债,有没有苦呢? 烦恼施啦! 如果这样,佛祖你就不要拜了。 贪嘛! 世俗贪、嗔、痴一大堆,要怎样拜呢? 所以必须出自于你自己的诚心,不要误解了布施。 沙门应以六事待在家人除了在家居士应对出家师父的五事之外,佛陀也说沙门(出家修行人),不可不用六事来对在家人,也就是在家居士用五事对待出家人,而出家人也必须用六事来对待在家居士。 第一、禁彼之恶:我们出家人一定有信徒亲近,我们要有责任,来禁止他去走恶路,禁止他做恶,教他断恶。 出家人应该教导在家居士断一切恶,你如果没有断恶,你就没有福,没有断恶终归有一天因果会报应,比如你做坏事,有一天被警察抓去,受法律制裁,这就是因果。 真正断恶的人是真正的自由,没有断恶的人他永远都没有自由,虽然他暂时取得物质,暂时取得嘴之快,但是他的内心是不会快乐呀! 因为他已经知道做错事情,先心想身体才去做呀! 一个人身体去做,嘴去说,是因为他心先想,想要做坏事情,所以他的嘴和身才会做呀! 假如说他心没有想,那么身体如何会行为,嘴怎么会说出来,这是不可能的。 你若有明觉内观,就会发现到,所以修行要内观。 第二、使他自于善:就是说身为一个出家师父,要教在家徒弟已生恶念速灭,就是说已生恶的念头快消除;未生的恶念不要生,未生的恶念不要生了,不要让他有机会生出来了;已生出来的善念增长;未生的善念赶快叫他生出来。 简单说,在家居士修行必须具足二项条件,一定先要断恶修善,然后才走到自净其意。 我们不只断恶就满足,应该教他行善呀! 是不是这样呢? 但行善要有智慧、理性。 第三、以善心自彼:就是说出家人必须用善心、慈悲心来对待在家居士,要时时用慈悲善心来对待在家信徒,不要不用慈悲善心来对待在家信徒,反而将信徒当作什么,这样是不可以的。 第四、令彼能闻所未闻者:就是说未听佛法的人,我们要引导他除了断恶修善之外,引导他从来没有听过的佛法,就是说能断离烦恼的妙法。 出家人应该教化在家信徒,让他了解他从没有听过的缘起正法,这种了义出世的正法,也就是说出世法。 因为我们学佛的目标,就是引导他断恶修善走到自净其意,自净其意等于烦恼没有了,烦恼没有就究竟了。 什么叫做究竟呢? 就是涅槃。 涅槃的意思不是说要得到什么果,而是说他应该放下的,都放得下,也就是万缘放下积极落实在生活,并不是我修一修要得到一项什么? 有得到一项什么,还是会没有的。 等于过著无烦无恼的人生了,这不是消极,是更加了解缘起,更积极力行我们的工作,这样才对,不能说一天到晚无烦无恼,而应做的工作不去做,这是不可以的。 第五、令已闻者清净:不是光教他法而已,还包括要引导他去力行、去实证。 理归理,事归事,理事二项要圆满。 教他佛法,引导他走进去,教他修行的方法,还要叫他去实证,引导他修行,让他身心能清净。 第六、开示天道:怎么说天道呢? 开示天道指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增长福慧。 因为佛陀所说的法,并不是死后要升天,他的法是在你现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你在这地方有烦恼,当然死后也有烦恼呀! 所以现在断除烦恼,以后就没有所谓的烦恼,叫你念天的意思,是指念天人的福报。 所以断恶修善等于说修十善,也就是人天的福报。 叫你时时想到人天的福报,天人的福报,时时要提醒这样。 居土对社会要行四事佛陀对社会道德的开示,所谓社会者,其意义比家庭还大的团体叫做社会,也就是说这团体比家庭还大呀! 这叫做社会。 个人、家庭之外就是社会嘛! 社会譬如说:邻、里、村、乡、镇、市等。 佛陀在教义中曾说,对于我们家庭,应该付出应该做的事情,除此之外,虽然未特别另外表示种种团体特殊的道德,也就是说没有一项一项拿出来举例,拿出来说得很清楚,那么我们将他研究看看就知道,仍可适用于此。 在经中我们时常看到,看到什么呢? 看到统摄一切团体之道德者,佛陀所最重视的德目,所谓摄事是也。 摄事像我们摄心,摄事为众生互相团体条件之义。 佛陀除了对家庭之外,道德之外,对社会他也说得很清楚。 他说社会道德必须一定要摄事,有四事,名为四摄事。 我看一看社会,大家都能以这四摄事来行持,那么我们这社会绝对会成就,成就什么呢? 成就和乐、无争,大家都活得很快乐,第一就是要布施,第二就是爱语,那么第三呢? 第三就是利行,第四就是同事。 佛陀开示:我们对社会道德,对社会生活要完全健全者,必须要行这四事,这四事在朋友关系规则当中有说过,只是减少一项不出恶声而已。 第一、佛陀说布施:富者施贫者以财,贤者施愚者以法。 因为个人生活当中,牵涉前世所做的行为不一样,况且人的生命不是一期就结束,那么上一期行为所做的业力会牵引这一世来,走到这一世,他有努力经营必然就有所成就,有的人不努力经营,当然就有所差别,有的很有钱,有的很穷,所以我鼓励穷人不要嫉妒,不要嗔恨,贫富和过去的因及这一世的努力有关系,千万不要落入宿命论,认为我呀! 一辈子都穷啦! 这样你就没有机会爬起来,贫穷、富有是轮来轮去的,虽然你这一世富有,却专门做坏事情,来世就会穷呀! 虽然你这一世穷,但是穷没有关系,我们节俭一点,能生活就好,内心清净,多作一些布施的事。 那么穷怎么布施呢? 我有说过呀! 不一定要用金钱呀! 嘴也能布施,身体也能布施,眼睛看到也能做布施啊! 利益别人就是布施,那么我们穷也能变成富有呀! 不可以说我这一世都已经穷,那这样就变成宿命论了,自己看不起自己,怎么会有机会爬起来呢? 所以我们有办法能做得到,别人较没有,亲戚比较没有,能帮忙他,社会需要,我们剩很多,来回馈给社会,这都可以。 我们社会经验知识比较好,他比较没有经验,我们布施给他。 布施什么? 布施经验。 先学习佛法的人,他对佛法了解比较多,那么有的人了解比较少,你就教他,团体中人人互相互助,使这个团体生活和乐圆满。 这团体生活能互相,大家互相来相通,互相来布施,那么社会就安和利乐。 社会能这样做,就会减少很多的争论。 第二、爱语:互相以和悦之语慰藉勉励,也等于我们互相说出来,轻声细语、劝人、赞叹人、柔和啦! 鼓励人用这种语言,用在社会,使社会团体融和,这种语言在社会生活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我感觉人的争论打架都由语言先冲突,再来才攻击对方身体。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我越想越体会,越感觉是真的,有时候一句话,说得不圆满时,第三者对你误会了,演变一下,又说给别人听,加个盐添个味素,要你好则说你好,要你坏说你坏,有的人不是要你好,也不是要你坏,可是他就是别人说就听、就学,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不知道造多少恶因,不知道造多少恶业! 所以佛陀说修行一定要修我们的身口意,这是确实的事情,离开我们身口意其实没有造业机会,但是这嘴要修不好修,真的不好修,若没有内观觉察提醒自己,修归修,真的不好修。 所以佛陀时常叫我们修行一定要内观,时时刻刻培养内观觉察,若是没有内观,那也只是嘴说在修而已呀! 还不是照常嘴巴乱乱说呀! 是不是这样呢? 第三、利行者:在整体生活利益上必须要顾全公益、大众利益,如果以现在来说就是社会福利,做得到的人也好,做不到的人也好,对社会利益福利一定要兼顾,若兼顾不到,那么社会就变成产生自私。 第四、同事者:自身同化于团体,即是依团体之生活游戏规则的习惯,订个游戏规则习惯而来行动之意,就是说家庭有家庭的伦理,社会有社会的秩序,自己有自己的规范,建立一个圆满的游戏规则,按照这游戏规则去做。 游戏规则如果订的不对,非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要怎样处理呢? 我们时间到了,下一集再跟各位解释,感恩,祝福各位吉祥如意、所求皆愿、身心安乐。 再见! 发布时间:2025-07-07 13:16:0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