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愿法师: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修行人(13) 内容: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修行人(13)开悟修行的五个误区怎样去衡量一个人开悟? 其实很简单的。 开悟之后有五个修行的误区,他可以超出来了。 我们没有开悟以前,假修是有很多误区的,你入了这个误区,走偏了,你还以为你在修行。 哪五个误区呢? 第一个是时间的误区。 我们没有开悟之前,我们成天想着:我什么时候可以成就呢? 什么时候可以解脱,我还要经过多长时间,几十年或者几多年的修行,我才可以解脱呢? 这是一个时间的误区。 你开悟以后,这个时间是虚幻法,当下觉悟就已经十方三世就在现前一念中间;现前一念都可以转变为十方三世,当下觉悟。 现在我们没有开悟,我们要明白,成就在当下,解脱在当下的每一个念头。 真正有智慧的人修行,他知道在念头中间修,不计其余,攻其一点,这是很容易成就的。 我们最小的单位是一个一个的念头,跟着生生灭灭的,每一个念头中间保持清醒,保持觉悟,保持智慧和慈悲,你这个念头是清净的,就是佛法,就是解脱法,所以在念头中间修。 六祖大师说: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就是佛陀。 前念执着这个环境,你就是烦恼。 后念可以不执着这个环境,可以转变这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间可以转变自己的心就是涅般,就是菩提,就是解脱。 所以在念头中间修很重要的,前念迷就是凡夫,后念觉就是佛陀,念念都是觉,念念都是成佛道,所以你可以很快速成佛道,所以在念头中间修是真修。 我们明白之后,这是时间的误区,不会修行的人觉得,我成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将来可不可以往生啊? 不知道。 很疑惑,很迷惑,没把握,心不稳定,不能心安。 我怎样可以心安啊? 我们昨晚讲起、承、转、合,要超越、要承担、要转念,要和合,不可以与这个世界去对抗,不可以与其他人对立,要很团结,很和合,在一切因缘中间都懂得去和合,去包容,这种心就是大肚能容,容开下难容之事,这样你就心安了。 我们说心安理得,我们心安吗? 不心安的。 很容易起烦恼的,因为不了解文殊菩萨这种开智慧的方法。 所以要知道这个方法,在每一个因缘中间去觉醒,去成就。 这是讲时间的误区。 第二是境界的误区。 境界的误区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没有开悟之前会觉得有两种误解:一种误解就觉得然佛堂念佛,或者我在诵经,这样我就是修行,我其他的生活归生活,工作归工作,这些不是修行。 你错了,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应该是修行的地方。 第二个误区是我们有取有舍。 开悟了以后他就不取不舍,你可以真正做到善恶平等一味观,这种你就是真正开悟的境界了,真正的开悟成就,没什么取舍。 这些是第二个误区。 那个时候你可以不分别、不执着,不执着你就快乐自在了。 有两位法师是师兄弟,起去另外一间寺院去朝拜。 走到半路要过一条河,那条河的河水很浅的。 因为很浅的那些人都是直接走过去,所以没船。 刚走到河边就见到一个女子站在河边过不了河。 因为她穿着一条裙子,不方便,过不了河,这个师兄马上说:你过来吧,我背你过去。 就背着那个女子过河。 师弟就不高兴:我师兄平时很持戒,现在怎么会这样? 大庭广众背着女子这样过河,真的很不像话,他持戒持戒到哪里去了? 心里不高兴了,一路都不出声。 一路走,走到那间寺院,去到的时候已经是黄昏,然后就挂单,去到挂单房休息,师兄一躺下去就睡着了。 师弟想来想去,还是想着前面那件事,我师兄不知道怎么搞的? 翻来翻去都睡不着觉,看着师兄就不高兴:他还睡得这么香,真的很过分了! 叫醒他。 拼命地摇醒他,师兄,你今天上午背着这个女子过河,你错了,你犯了戒,你知不知道? 你怎么一点都没有惭愧心? 你还这样呼呼大睡。 他师兄说;这样的吗? 我当时过了河就放下她,我都放下了,你现在还背着她? 所以明白吗? 如果你的心整天记得这件事,你就把它背着,你的心有执着就背着它。 这个执着就是你的地狱,就是你的痛苦了。 氢应该在任何时间不分别,不执着,对一切法不取舍,这个境界。 这些是空间的误区。 第三个是修行的误区。 我们开悟以前,总觉得我有很多法要修,我今天要修加行法,要修供曼札,明天我要念《药师经》,后天我又要修观想,弄来弄去我觉得我有很多法要修,修不完这么多。 你开悟以后可以做无心道人。 不用刻意去修什么,很自在的。 在任何因缘中间自然地都在修行,大修行人。 因为知道本来就是解脱的,自己障碍自己,你不起烦恼,不起妄想不起妄念,当下就解脱,你任运安住在解脱境界中间。 这是修行的误区。 第四就是自性的误区。 你真的开悟了,你才会知道原来我们的自性,六祖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本无生灭,本不动摇。 真的明白,我们自性中间本来就具足一切的福德、智慧、神通、三昧,开了悟以后真的明白,真的得到了。 你没有开悟之前拼命地去修福报,后天修来的福报,你本来有没有这个福报? 有。 但是你这个自性的宝藏没办法开发出来,你的智慧就是拼命地去学习、看书、听法。 本有的智慧开发不出来,所以这些是自性的误区。 第五种误区,你开了悟以后你可以明白,离开智慧的误区。 我们没有开悟以前,我们要多闻法,这些很重要的,没开悟以前,一定要这样做,多闻思修,勤修戒定慧。 但是开悟以后你知道这种智慧不是我闻法得来的,不是我思考得来的,不是我后天自己加功用行去修证得来的。 这种根本智、本来的智慧、本来的具足自性的智慧是与上师三宝相应显发出来的本性的智慧。 开悟后的五个境界如果你可以五种误区都离开了,你是真正的开悟。 开了悟以后是有境界的,你修行的境界觉受:第一种是境界广大如虚空。 第二种是正念周遍如大地。 你开悟以后,你境界广大,整个的法界你全部都了解,遍虚空,任何时间都保持正知正念,周遍法界。 第三是内心如如不动如高山。 那时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八个字就是修行的心要。 第四是自觉明了了如灯烛。 任何境界你都明明了了。 好象太阳,好象灯烛。 第五就是净识,清净地转八识成就四智菩提。 所以净识,清净无染如水晶、如虚空、如大地、如高山、如灯烛。 你开悟以后,这五种境界你都要经过,你都明明了了,你都得到。 这是我们所讲的见道位。 所以其实修行是很明显的,一个一个次弟很细致的,不是很笼统的。 修道位你见道位以后呢? 你就是真正地悟后起修,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 我们现在开悟以前要诵经,做好生心无住,不执着,不住就是执着心。 你见到这个环境,你见到这个人,你认识他,你去打招呼,你要判断这个人是谁;你见到这朵花,你就判断这朵花是红色的,没问题的,但是每一个念头你都不执着、不分别。 生心而无住,这样你自然会开悟。 开了悟以后怎样修呢? 无住而生心,重点是生心而度众生。 所以我们没有开悟以前重点是自利,开了悟以后的重点是利他。 无住而生心,生心广度众生,生起菩提心、清净心,广度众生,那时候是真正地利益众生,所以这些就是进入修道位。 菩萨在世间示现种种相来广度众生,这样就是修道位了。 无学道位一直到成佛道,是无学道位。 你真是智慧福德两足尊,究竟圆满的境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佛陀的境界,这样就进入了无学道位。 所以开智慧怎样修呢? 要由资粮位到加行位,到见道位到修道位,到无学道位。 希望大家今生都能成就见道位。 这是我们讲第五方面的开智慧的方法了。 祈祷三宝第六方面开智慧的方法是如何祈祷三宝。 皈依三宝之后我们如何祈祷三宝,与三宝相应,心与法相应,心与佛陀相应,心与僧宝相应,来开智慧。 在修行中觉悟。 首先要觉。 我们看佛陀耶,佛陀意思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始觉、本觉、究竟的觉,这些是成佛。 所以修行要在任何因缘中间去觉醒自己,觉悟自己。 我们看觉悟两个字,觉悟怎么写? 觉字上面是一个学习的学,下面一个见,学习看见。 悟怎样写? 一个竖心边,心,那边一个吾字是我的意思,这个悟就是我的心。 所以觉悟的意思是学习看见我的心。 你在每一个因缘中间都去学习看见你的真心,看到回归到你本来具足的智慧,看见你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真心,就是觉悟。 所以要在因缘中间去觉悟,你不觉悟就起烦恼,就起贪嗔痴了。 怎样修呢? 在因缘中间修,要修不二法门。 佛教经常说不二法门,怎样为不二法门呢? 始觉、本觉、究竟的觉,我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 我会念,这是始觉。 我开始觉悟,我要超出六道轮回,我开始觉悟了。 但是你更加要觉悟什么? 要本觉。 你本来是觉悟的,你的自性中间本来具足智慧功德的,所以要以始觉来念本觉,要念醒你自性中间的阿弥陀佛,这样以始觉念本觉,来成就究竟的觉,这样成佛道,所以始觉本觉不二,叫做不二法门。 我们现在会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是修德,你修行的功德。 但是你的自性本来有功德的,本来具足的,所以要以修德来启发本性的功德,性德,自性的功德,所以修德与性德不二,这个叫做不二法门。 所以净土宗的理论基础是八个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我们的心就是佛陀。 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心在作佛。 你的心想着这个菜好吃,你修饿鬼。 你的心想着我好恨这个人,你修地狱。 所以你要明白,我们会念南无阿弥陀佛,你的心就是作佛,在作佛陀,所以这就是不二法门。 性德、修德不二,始觉、本觉不二,这样来修不二法门,来修皈依三宝,祈求佛宝,法宝。 佛陀的意思是觉,法的意思是正,行正道。 我们如果不了解佛法,可以说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迷茫、迷失、麻木的过程,就是一个越来越觉得没目标、无聊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不了解佛法,他的人生没目标,追求享受,追求世间的感官刺激,就这样刺激自己。 这些就是迷,越成长就越迷惑颠倒,越成长就越麻木。 以前小孩子还有点良心,有点慈悲心,同情心,大了之后麻木了,看到别人的痛苦都麻木不仁了。 他被这个世间染污了,这些就是苦海。 不起贪嗔痴常生戒定慧我们要从苦海中间回头过来,要行正道,要保持正知正念,要会行八正道。 所以要了解佛法,就要懂得运用佛法的方法了,就要不起贪嗔痴了,要常生戒定慧了。 说不起贪嗔痴就很容易,做到就不容易。 你的心不起嗔恨心很难的。 宋朝一个有名的居士苏东波,他的师父是佛印禅师。 有一次,他在镇江那边做官,他的师父刚好住持金山的江天寺。 有一天,苏东坡在衙门打坐,觉得很清净,写了一首偈,大家应该都知道的:稽首天中天就是我礼敬佛陀;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描写他自己修行的境界:我可以八风吹不动了,如如不动了。 人家称赞我,我也高兴;人家诽谤我,我也没问题;人家骂我,我都不生气,不起嗔恨心;贪嗔痴都不起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风都吹不动了。 所以他写出来,觉得这个偈子很好,这个偈子说明我修行的境界很高。 他很高兴。 马上派一个手下坐船过江送给师父看。 他满心以为他师父会赞叹他,印证他修行境界好。 哪知道他师父拿起笔写了四个字,就原诗马上拿回去给他。 他以为师父写几个字肯定是赞叹他的,他打开一看,后面写了四个字:放屁、放屁。 哎呀,很生气。 我修行修得这么好,我的偈的境界这么高,师父都不称赞我,这些都不要紧,甚至骂我放屁,真是气死了。 忍不住了,马上坐船过江去找师父评理。 刚刚一去到,就见到他师父站在山门口。 他师父一见到他就哈哈大笑:苏大学士,你的修行真是好。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你就怒气冲冲地过来找我评理,那个时候你有没有正知正念? 其实说是很容易的,我们不受外面环境的左右,不受其他人的影响,可以自己满足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有智慧你就有这个本事。 所以告诉大家,我一再强调说,所有的佛法就四个字:降伏自心。 怎样降伏呢? 你的心要满足才可以。 你的心不满足就会有欲望,为什么我们有欲望? 因为我不满足。 我觉得我不够圆满,我又没智慧,又什么福报,我身体又怎么好,什么都不好,所以不满足就拼命地有欲望,有追求了。 这个欲望就是你生死轮回的因。 所以要懂得满足。 知道我本来具足的,我的自性本来圆满具足一切功行、智慧、神通、三昧、辨才,全部在里面。 只是我暂时没有开发出来,没问题的,任何时间我不生气,不起贪嗔痴。 一起贪嗔痴马上就转念,转到哪里? 回归到我们本来具有的智慧中间,马上我就很开心,很欢喜。 你就算杀了我都没问题的,如果我人的寿命还没尽,四十九天以后我可以再做人。 如果不是就麻烦了。 所以有时我们有前生的业障,如果我们保持正念,前生的业障报了,伤害了我,没问题的。 他伤害了我的身体,伤害不了我解脱的心,清净的心,觉悟的心。 没问题的,我想继续修行,四十九天之后我又得人身了。 但是如果你不能保持正知正念,整天起贪嗔痴,你麻烦了。 你的寿命看来很长,但是你每一天在起贪嗔痴,你在什么知道吗? 你在修三恶道。 你这叫做什么? 糟蹋自己宝贵的暇满人身,真的被你白白浪费掉了,被你糟蹋掉了。 你以为你的寿命很长久,你活在这个世间很长是一件好事吗? 不一定的。 你不能转变贪嗔痴,你活得越久你将来堕落三恶道就越深,很惨的,那个时候你就麻烦了,你不停地在修三恶道,将来去哪里? 去三恶道中间。 你的寿命短一些,反而会少一点。 你寿命长一点,你起贪嗔痴,你不会转变念头,你不知道增长智慧,不知道开发自己的慈悲心,你很麻烦了,你白白浪费了这个暇满人身,太可怜了,太可惜了,十方诸佛菩萨看着你都流眼泪了,我们不要令佛菩萨伤心,要令佛菩萨开心才好。 发布时间:2025-07-08 11:35:4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