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贤劫经卷第二(二) 内容: 无际品第八佛告喜王菩萨。 何谓无际度无极有六事。 若见众人心怀阴盖。 先布施已却为说法而开化之。 是曰布施。 若抱尘劳。 训诲消除令无有余。 是曰持戒若世愚人迷起人想。 不怀怯弱心无所畏。 为分别说令无边际。 是曰忍辱。 若设善方便去挂碍慧令无暗翳。 是曰精进。 住无我忍弃众邪业禅定不乱。 是曰一心。 若以智慧成就辩才。 所入平等而说无边。 一切禅定定意脱门正受无所毁害。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信道度无极有六事。 若能决了所可布施劝助道法。 是曰布施。 若察禁戒而无缺漏所行具足。 是曰持戒。 住在四禅奉行空事消所著想。 是曰忍辱。 若住空法行等方便。 身口心行而无所犯。 是曰精进。 若修禅定于内于外而无所著。 是曰一心。 以智无极住十二缘。 不乱诸法顺从圣明。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为众生厄故度无极有六事。 若行慈心以为元首。 志怀悦豫净三境界。 是曰布施。 若心专精清净无垢。 是曰持戒。 若除地狱堪任众苦能制其意。 是曰忍辱。 若摄四等惠施仁爱。 利人等利。 随时方便救护危厄。 是曰精进。 现阿须伦修行清净。 身自住现安护众生。 奉无怒法救护他人。 是曰一心。 若意清净所念具足。 住于安谛开化众生。 微为分别不厌说法消化尘劳。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法故度无极有六事。 若能逮得十八不共诸佛之法。 是曰布施。 乐于经典建立至愿。 成就脱门护身口意。 是曰持戒。 若兴大哀去于小慈。 为众生故常怀柔软。 是曰忍辱。 若四神足轻举能飞。 常行方便而为元首。 是曰精进。 住四意止禅定为本。 究畅备悉四分别辩。 是曰一心。 谶识文字逮致总持。 所敷演法入一切意。 摄四无畏宣不退转。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寂乐度无极有六事。 若布施时能摄其心。 已摄其心愿在独处必有劝助。 是曰布施。 以能拔去诸阴盖悉令清彻。 是曰持戒。 所生之处解无常苦。 制众想着慕乐仁和。 是曰忍辱。 若求于空无想无愿至寂然法。 是曰精进。 若以禅思消灭众尘。 受是定意不舍觉意。 是曰一心。 若以智慧。 乐于寂然。 惔怕光明得八解门为他人说。 不堕声闻缘觉之地。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乐观度无极有六事。 若无妄想。 不计有人。 是曰布施。 察于往古及当来事。 心自思惟常所周旋。 悉识念之获无所得。 是曰持戒。 若心在罪等一切法。 观往众生寿命人想而悉分别。 是曰忍辱。 堪住所观普兴发禅永无所猗。 合集修行善权方便。 是曰一心。 若不见欲弃诸瑕疵。 于瑕疵法无所犯负。 不失道意无漏清净。 弃舍无哀自调心意并化众生。 在于本地而不动转。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一切所入度无极有六事。 一切诸法无有与者而自逮得。 以是劝助救诸穷匮。 是曰布施。 若以大哀劝助众生而安立之。 常具圣慧。 本无怀恨。 报应悦豫。 是曰持戒。 若能怀来不退转法。 执持坚固而不舒缓。 是曰忍辱。 若信元首执持智慧设计方便。 是曰精进。 若以禅定究畅成就。 疗治无数一切黎庶而无危害顺从不杂。 是曰一心。 若以智慧住种性法。 笃信精进其念及定所住无疑不计有命。 执权方便堪处世间。 学与不学及缘觉慧。 若成无上正真道法成一切智。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说处度无极有六事。 若有所施无有二心。 常喜平等而无偏党。 是曰布施。 若有文饰想于戒法谀谄犯禁。 解是妄想心无所著化诸犯者。 是曰持戒。 若倒住忍而不顺从。 说是处所而有报应。 是曰忍辱。 精进求报。 所有方便弃于处所。 是曰精进。 若复弃捐一切所有。 在于所有而无所有。 是曰一心。 若以常观谀谄诸报无益之业。 见其处所解无处所。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害度无极有六事。 若施众祐及与凡夫。 等心无异。 是曰布施。 所奉禁法而无所著欲济众生。 是曰持戒。 不怀危害越世八法堪任本际。 是曰忍辱。 若能觉了魔所建立。 笃信勤修消诸挂碍。 是曰精进。 定无所毁入无挂碍道德之门逮平等果。 是曰一心。 若以智慧周旋往返。 一切世俗度世之法而无所损。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败度无极有六事。 志性专和不存在色而顺其理。 若以法施及衣食施。 是曰布施。 虽奉禁戒其心质朴无有谀谄。 是曰持戒。 心如虚空和合而成。 是曰忍辱。 所修勤力一切所说。 不用财业所宣妄言。 是曰精进。 其所禅思永无所著。 是曰一心。 其奉圣达顺其文字以益他人。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贫度无极有六事。 若除色像所兴立德。 以法布施若衣食施。 是曰布施。 性不杂碎所奉无谄顺其禁法。 是曰持戒。 遵修仁和犹如虚空无增减心。 是曰忍辱。 若在穷厄志存衣食寂灭身心。 是曰精进。 若至梵天而为讲说禅定之业。 劝助道德是曰一心。 丰于智慧而在众尘财业甚多。 放逸之中所在觉秽。 而不舍远不患厌之。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不回还度无极有六事。 若有所施不着声闻及缘觉法。 道不退转。 是曰布施。 虽不回还不毁禁戒乃成佛道。 是曰持戒。 越诸声闻及缘觉地。 不中堕落而取灭度。 是曰忍辱。 若以精进执权方便。 无所违失至一切智。 是曰精进。 菩萨若在一切五乐。 能以方便禅思一心。 灭众尘劳遵承智慧。 是曰一心。 若执智慧化诸凡夫沙门梵志。 上至声闻及于缘觉。 度世正见建立大哀。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回转度无极有六事。 若有所施不志灭度不厌习俗。 是曰布施。 若学禁戒所闻鲜少不能广博。 是曰持戒。 若习仁爱不能远离。 住于瑕秽嗔恨之地。 是曰忍辱。 若以勤修志在荣乐不能制门。 是曰精进。 若学禅思在外忍辱不计吾我。 是曰一心。 所志智慧度于世业不能自拔。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严净度无极有六事。 而有所施不望其报福加一切。 是曰布施。 所遵禁法而无懈怠恒奉勤修。 是曰持戒。 又以仁和心无所猗精进合道。 是曰忍辱。 舍我及彼而无有异。 是曰精进。 若以禅定不计所有。 不造因缘强而有势。 是曰一心。 若分别解一切阴盖不以疲劳。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坚强度无极有六事。 魔所化现不能动摇毁其寂静。 菩萨所施心无所生。 一切所有皆能放舍。 是曰布施。 若以禁戒有所美乐。 不着吉良不择时节惟劝助道。 是曰持戒。 所怀柔软无能毁者消害众结。 是曰忍辱。 若兴精勤不以为患。 不厌土地所周教化。 是曰精进。 若以禅思为一切故而广劝化。 正受自在游居无碍。 是曰一心。 若圣明法思惟忍辱。 一切所行而不荒乱。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兴盛度无极有六事。 若有所施不堕颠倒住中正法。 是曰布施。 所执禁法永无所思以是炽盛。 是曰持戒。 以仁和心而无所著。 弃诸危害因缘之业。 是为忍辱。 若于吾我诤讼家业。 断诸苦患灭众所著。 身之尘劳永以灭尽顺从空教。 是曰精进。 设厌无常了于十二牵连之义心性坚住。 是曰一心。 若舍智慧及与无明永无有二。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充满度无极有六事。 若有所与劝至解脱不慕生死。 是曰布施。 奉持谨慎不忘他人。 又菩萨心以念戒时。 终不建立声闻缘觉怯弱之法。 是曰持戒。 若以仁和严净成就无数佛国。 灭于三事志愿教化。 是曰忍辱。 其用精进常不懈惓心进至义。 是曰精进。 反覆解义心寂不乱。 是曰一心。 设以圣明摄三脱门不中取证。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为世度无极有六事。 其有所施心游存俗不劝于道。 是曰布施。 若以放逸不能谨慎。 常犹豫行不能直进。 是曰持戒。 若合进力强欲自制堪任而耐。 是曰忍辱。 常以勤修习世俗法。 是曰精进。 其心有愿所生之处而无二念。 是曰一心。 若以俗智开化教人不出于世。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度世度无极有六事。 若以教施及衣食施。 宣解道意。 用是道故坐于树下。 而自宣曰。 快哉福之报。 所愿必如志。 疾至最寂然。 乃归趣灭度。 是曰布施。 入于声闻缘觉转进弘护消除诸挂碍处。 是曰持戒。 若无漏法常奉仁和。 是曰忍辱。 若以逮得无所从生法。 乃坐佛树训诲众生。 是曰精进。 若有菩萨平等三昧。 诸根具足圣惠成就。 是曰一心。 若以专心行道正法。 无怨害心。 无声闻意及缘觉行。 归一切智。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上度无极有六事。 若信无数清净佛土。 愍念众生而以不断。 不可计劫而欲度脱。 是曰布施。 住于法想弃三恶趣取净佛土。 是曰持戒。 若成佛道。 皆令众会紫磨金色分别章句。 是曰忍辱。 若习等施。 犹如无怒佛为菩萨时奉进至真。 是曰精进。 若处家中奉于四禅不失定意。 若在中宫婇女之间。 佛土清净少欲尘劳。 众会报应。 是曰一心。 若摄佛国寿不可计严净无限。 存在众中辩才无量。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不乱度无极有六事。 若有所施劝助应法疾得神通。 是曰布施。 所奉禁戒而不毁断。 贤圣之法成就至道备菩萨地。 是曰持戒。 若能蠲除一切非法奉功勋法。 是曰忍辱。 若能厌世奉具足典。 诸佛所说善恶之义而悉信念。 是曰精进。 若住禅定智度无极。 而住爱欲观察经道。 觉而不舍亦无所著。 是曰一心。 晓了菩萨道法根原。 是非瑕疵而悉分别。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怨度无极有六事。 有所住处常能将护令无有失。 是曰布施。 而不退堕声闻缘觉不中取证。 是曰持戒。 若断吾我不计有身是我所者。 除于结碍因缘之事。 是曰忍辱。 远离世俗第一愚惑。 归于智慧顺从方便。 是曰精进。 其刈诸见闻念诸法得悉永寂。 是曰一心。 若消狐疑。 智慧平等遵无想行。 一心在道一切智尊。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怨敌度无极有六事若有所施冀求望报而与众生。 心怀怨恨至于法宝。 是曰布施。 若断三恼勤苦之趣志愿兜术乃至灭度。 是曰持戒。 与诸菩萨真正众生。 而怀怨恨。 是曰忍辱。 若遵仁和多所开化。 非时劝助。 因其勤修积化无数。 如先世菩萨所愿。 有所度脱猗于恩爱。 而自调习令成其道。 是曰精进。 若说无碍成三昧定。 菩萨正受使一切人普得安隐。 是曰一心。 若为己身。 求于智慧道德根原究竟道义自在正觉。 不解若干所好义者。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摄持度无极有六事。 若劝所愿摄持功德。 是曰布施。 若兴发戒执取众生疗治至义。 是曰持戒。 若能建立摄取仁和。 是曰忍辱。 若以时节奉行勤修不中懈废。 是曰精进。 随时禅定劝化无数百千众生。 是曰一心。 若以圣智消诸弊碍而无所著。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所摄持度无极有六事。 若以所施逮得辩才。 所可遭遇不以增减。 己身建立若干品类。 是曰布施。 不乐家居慕菩萨道。 是曰持戒。 若能堪任深要之法而不疑结。 是曰忍辱。 精畅不依仰人。 是曰精进。 若以禅思了奉空事。 思惟人本遵承道法念无所生。 是曰一心。 若遭义理及更灭度。 所学经典入三昧定消灭罪福。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报应度无极有六事。 若能备悉所作布施。 不令缺漏究畅福庆。 是曰布施。 若能勤修重将其身具足所应。 是曰持戒。 其仁和行在所说事究竟成义。 是曰忍辱。 勤修所行一切吉利无所违失。 是曰精进。 其以禅定识于往古前世所处。 以慧证明。 是曰一心。 其成圣智颁宣至诚靡所不通。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报度无极有六事。 若有所施建立勤苦。 见诸患难辄能觉了。 不念获致无所悕望。 是曰布施。 若于中处致百千盖。 建立灭度在于种姓不住颠倒。 是曰持戒。 若有所修不得身口及心念行。 含和柔顺。 是曰忍辱。 所行寂然无有妄想。 是曰精进。 若以禅思住寂灭地不生想念。 是曰一心。 慧眼所观不以灭尽归无所归。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自然度无极有六事。 若有所兴心无所念。 是曰布施。 若以其心不悕望报福。 是曰持戒。 其人无我自然柔和。 是曰忍辱。 诸所勤修不行二法无有因缘。 是曰精进。 其在禅定不着内外亦无中间。 是曰一心。 有所观察永不分别一切诸法。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所有度无极有六事。 其心不念于当来事所建立福。 是曰布施。 解于一切周旋三界如幻如化。 是曰持戒。 若众善想若无善想。 常抱仁和心不怀此。 是曰忍辱。 若修行道而无所行。 是曰精进。 在于三界无所悕望。 其心所在普归将护一切众生。 是曰一心。 若不想有为不想无为造如是行。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广普度无极有六事。 劝化无数百千众生。 使舍悭吝而好给与。 是曰布施。 所禁顺业普同一切。 是曰持戒。 所行方便靡不堪任。 是曰忍辱。 若能建立住四意止而不懈怠。 是曰精进。 若不悭吝将护六事。 存于道法而不回还。 能怀来致八万四千诸三昧行。 是曰一心。 若能觉了一切尘劳结滞之业誓愿圣明。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华度无极有六事。 若有所施将慎六情不回道法。 是曰布施。 常行恭恪所施谦下而不轻慢。 是曰持戒。 若能堪任决诸结缚裂众罗网。 是曰忍辱。 其勤修行应病与药不堕罪盖。 是曰精进。 捐弃自大奉无盖慈。 是曰一心。 若以圣慧有所颁宣无能当者。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量度无极有六事。 若有所惠常合智慧。 是曰布施。 以无量禁常行谨慎无所犯负。 是曰持戒。 所行仁和致三脱门。 劝助此己不堕色想。 是曰忍辱。 若以勤修致四意断。 是曰精进。 若以禅思奉行慈愍致七觉意。 是曰一心。 若以圣慧修立悲哀致八道行。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慕求度无极有六事。 若能出家求钵衣服辄而得之。 是曰布施。 其行止足功勋戒具。 是曰持戒。 致功德藏断众患难生死之厄。 若作国王。 夫人侍女有所施与。 闻之默然不以怀恨。 是曰忍辱。 求众利义积功累德方便勤苦。 从锭光佛来。 若有所施乃至于今而不懈惓。 是曰精进。 若劝叹人而顺其意晓众尘劳。 是曰一心。 若以顺时劝无上慧。 以是三昧致最正觉。 欲度众生而随顺之。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厌度无极有六事。 若有所施致于贫匮逮长者宝。 是曰布施。 若以持戒遵修十善。 不以厌之乃劝化人。 是曰持戒。 若渐护禁启受道力而独寂尔。 是曰忍辱。 若不远舍所想恩德而犯妄想欲至勤修。 是曰精进若以禅思而至弃捐一切非法。 是曰一心。 若生苦恼在于三界说己身慧。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妙乐度无极有六事。 所施福报来生人间。 一切所欲皆以丰富而不自大。 是曰布施。 所奉禁戒生于天上。 若于人间寿命常长。 是曰持戒。 所谓得人若能逮致无所从生法忍。 是曰忍辱。 所进勤修不虚方便必如至行。 是曰精进。 所云禅思弃于内外因缘之报。 其所生处辄如真谛所行如愿。 是曰一心。 其智慧意无所妄相。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乐度无极有六事。 有所救之无所望施。 不舍众见。 是曰布施。 虽家奉禁而有舍家不贪世荣。 是曰持戒。 其行柔软而不怀恨。 是曰忍辱。 所奉修行勤苦难乐。 是曰精进。 禅弃等分致于苦恼。 想众缚着与难合会。 是曰一心。 若于圣慧有颠倒想。 虽为诸苦不从法行。 是曰智慧。 是为六。 发布时间:2025-07-09 09:05:0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