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能觉察到本身的一切习气毛病把它们除去那就是佛法 内容: 一九九O年十月二十五日开示于法国葛诺伯城    当初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夜赌明星,三叹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于是就到鹿野苑去,度憍陈如等五比丘,转四谛法轮。 第一示转:    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灭,可证性;    此是道,可修性。 这个苦,逼迫着人生生死死,所以说逼迫性。 可是人──    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应该受的苦,我们要接受它,受完就了了。 享福是吃喝玩乐,徒费精力;在这花花世界流浪生死,迷不知返,这是真正的不知道了苦。 在苦中,染苦为乐;在苦里头,认为是快乐,这是颠倒。 「此是集,招感性」,集是聚集,烦恼是我们聚集来的,是自己心里招来的。 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执着,就是自私,就是妄想招来的。 所以说,「此是集,招感性。」你没有内虚,不招外感;你里面若没有烦恼,外面烦恼也不来了。 所谓: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门内有小人,门外小人来    你里面有什么,外面就招来什么,这烦恼是招感性。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在苦海里,我们要把他度了;烦恼无尽,我们的烦恼是没有穷尽的,我们要断烦恼。 可是有的经上说: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既然断烦恼,是不是把菩提也断了? 菩提不能断,烦恼也不需要断,由烦恼转菩提,由冰化成水。 冰就是烦恼,水就是菩提;冰就是水,水就是冰。 认识烦恼就是了,你若不认识,就是烦恼。 因此把烦恼断了,其实就是叫它改头换面,一面是烦恼,一面是菩提,只要把它翻过来,就够了。 修行不是好高骛远,不知道「道」就在眼前,你要到远处去找「道」,那是舍本逐末。 眼前的生活,就在你本身所行所做的,要是能觉察省悟到,本身的一切习气毛病,一切的染污法,能把它们除去,那就是佛法。 所以才说:    事事都好去脾气难化了    真能不生气就是无价宝    再要不怨人事事都能好    烦恼永不生冤孽那里找    常瞅人不对自己苦未了    你到什么地方去找无价宝? 你要是不生气,就是无价宝。 「再要不怨人」,你什么事情也不要怨人,不要怨天尤人的。 「事事都能好」,你「烦恼永不生」,若不生烦恼,「冤孽那里找」? 你有烦恼,冤孽就来找了;你烦恼没了,冤孽也就找不着了。 「常瞅人不对,自己苦未了」,你尽看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一天到晚啰啰唆唆的,总是给旁人洗衣服。 「此是道,可修性」,前面又有苦,又有烦恼;苦就逼迫人,烦恼是自己招来的。 怎么办? 我们应该修道,修道就能了苦,就能断烦恼成菩提,所以说「此是道,可修性」,道是可修的。 「此是灭,可证性」,修道是为了什么? 要得到常、乐、我、净,得到究竟的真正快乐。 因为要得到究竟的快乐,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为雪山童子时,为半句偈而舍身命。 这是怎么一回事?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听见罗剎鬼在那地方念一首偈颂: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这世间一切一切都是无常,都是生灭法。 释迦牟尼佛一听见这两句偈颂,就问罗剎鬼:「念这偈应该是四句,现在你只念两句,请把另两句也念给我听。」罗剎鬼说:「我饿了,没有力气来讲那两句,如果你叫我念那两句,现在我要先吃了人,然后才能念。」    释迦牟尼佛说:「我愿意给你吃,你把那两句念出来,然后你把我吃了。」罗剎鬼说:「我没有气力,怎么念呢?」    释迦牟尼佛还是求他,罗剎鬼就生了慈悲心,念了下两句: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灭完了之后,以寂灭为快乐。 释迦牟尼佛听了这两句,罗剎鬼就要吃他的肉了。 这时,佛说:「你念给我听,我们应该把它保留在世界上,如果不保留,它就没有了,你等我把这四句偈颂先刻到树上,然后再吃我。」罗剎鬼答应了,释迦牟尼佛就把它刻在树上。 刻完了,罗剎鬼就要吃他,释迦牟尼佛又说:「我觉得还是不妥当,我应该把这四句偈颂刻在石头上。 刻在树上,风吹雨打,它就会没有了;刻在石头上,不会腐坏。」罗剎鬼也答应了,于是佛就把这四句偈颂刻在石头上,然后就请罗剎鬼吃他。 这时,罗剎鬼一跃升上虚空,不见了;原来是天人来试验释迦牟尼佛是不是真正的没有我相,真正的把身体看轻了,所以他又现身说:「你是一个修道者,不久将来就会成佛。」    第二劝转:    此是苦,汝应知;    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道,汝应修;    此是灭,汝应证。 第三证转:    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    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    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    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 这是佛在鹿野苑三转四谛法轮。 今晚时间已到,所以就念给大家听一听。 好了,祝各位晚安。 发布时间:2025-07-09 10:08:0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