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贤劫经卷第五(三) 内容: 十八不共品第十七佛告喜王菩萨。 何谓十八不共。 诸佛之法事有十八。 何谓无毁灭度无极有六事。 应时开导具足德行令无缺失。 是曰布施。 若除伴党不偏所为为无有失。 是曰持戒。 所说至要言无有失身口心寂。 是曰忍辱。 应其果报不违本旨。 从始发意至道无二。 是曰精进。 从其誓愿各使得所不违本要。 是曰一心。 至心脱门长获入安隐无有众难。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著无虚言度无极有六事。 所说开化皆宣纯熟不为杂碎。 是曰布施。 以得三达知见去来。 念常清净所行无秽。 是曰持戒。 不怀害心向于他人恒抱仁慈。 是曰忍辱。 随其人心欲有所好。 而为解说便令喜悦。 是曰精进。 为无等伦宣布微妙。 犹蜜甘露加之于人心使悦豫。 是曰一心。 若为颁宣消除众结狐疑罗网以自缠缚。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脱志度无极有六事。 其心放舍功德无断自然定矣。 是曰布施。 以一切德劝助其意使发道心。 是曰持戒。 所行无边遵修至义永无罪殃。 是曰忍辱。 逮得一切众德之行真正之法。 是曰精进。 常识三世去来今事未曾忽忘。 是曰一心。 因其树生寂然长大。 谛念道法不以失本。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心定度无极有六事。 所云平等心无所生兴隆道法。 是曰布施。 所可宣扬依因游居不失道法。 是曰持戒。 其所依倚以法开化多所喜悦。 是曰忍辱。 其所奉六度无极正真之道皆为他人。 是曰精进。 自摄其心以恩济人而开导之。 是曰一心。 一切随时而其所愿其行无底各令悦豫。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观寂无为度无极有六事。 所愿已成吉如恬怕。 是曰布施。 依仰于人而寂然安。 是曰持戒。 行其愍哀察护诸业犹如道场。 是曰忍辱。 一切普护三界众生。 示以道心所行无边。 是曰精进。 所可将养而为一切愚惑之众宣畅正法。 是曰一心。 虽为说法化身口意。 令无所犯不着三界。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有若干度无极有六事。 若以不生若干品想存心在道。 是曰布施。 其如是想兴显道德不离正真。 是曰持戒。 若以无意不为思想常一定意。 是曰忍辱。 未曾毁犯彼己性行护身一切。 是曰精进。 勤修应行解知其时不失圣节。 是曰一心。 皆能达畅五趣生死。 往来周旋一切根源。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所乐度无极有六事。 若心念乐自护其心愍伤他人。 是曰布施。 设使心思往古今世。 愍念己身以哀一切。 是曰持戒。 若复喜乐讲说经典不为俗业。 是曰忍辱。 常用随时一切至乐无上正真。 是曰精进。 假使好喜佛法圣众。 断众爱欲不善之行。 是曰一心。 若除诸邪九十六种志甘道法。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不失精进度无极有六事。 所造勤修奉行道法。 德不损耗一切备悉。 是曰布施。 若以心悦哀念一切。 不以害心向于他人布施精进。 是曰持戒。 若训诲时示以道法悉能堪受。 是曰忍辱。 若以法明所观一切无所伤害。 是曰精进。 一切所讲乃说其本。 识其宿命乃了无际。 是曰一心。 所解义理不可限量。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有失意度无极有六事。 意所识念乃知前世无数亿劫而无边底。 是曰布施。 所忆迥远无央数劫积功累德。 是曰持戒。 若以察知如审清净永无垢浊。 是曰忍辱。 识了所好从初发意古今所行。 是曰精进。 心入所念念一切法进退本末。 是曰一心。 断一切想各各不同。 忆念宿世分别曾所更历。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不失定意度无极众行有六事。 受四等心慈悲喜护定意正受。 是曰布施。 设能咸受立四意止无身痛想法。 是曰持戒。 奉行至德修四意断断无所断。 是曰忍辱。 以逮神足飞到十方教化一切。 是曰精进。 若行禅思受得威三昧定是曰一心。 若以圣明咨受道慧而不虚妄。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不失慧度无极有六事。 若受慧根智不可量知众生元。 是曰布施。 力势坚强获致慧力乃至佛十力。 是曰持戒。 逮得觉意悟化导示。 诸不觉者令得达明。 是曰忍辱。 以晓了心启受道义行不可计。 是曰精进。 逮分别解十二缘起。 知因牵连由不觉故。 是曰一心。 以斯圣明致十种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不失解脱度无极有六事。 身力坚固心若金刚不失至要。 是曰布施。 处在大众若在独处。 心常如一无所忘失。 是曰持戒。 游于扰愦众闹之中而不迷误。 是曰忍辱。 解知他人众生性行所念善恶。 是曰精进。 安谛建立无上大道不灭尽慧。 是曰一心。 以无生慧消去处所。 使无所存唯志经典。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解度知见度无极有六事。 所行至实不为虚伪辄得如愿。 是曰布施。 其所观睹唯见无为。 度众有为生死之难。 是曰持戒。 察欲之秽睹其本末从因缘起。 是曰忍辱。 从地至地备具诸住。 建立果处十住之业。 是曰精进。 禅思行道心之所生以逮住处。 是曰一心。 若着衣被加之在臂。 方便副除一切众恶无所忘失不违解脱。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知身行慧明所转度无极有六事。 身行勤修一心正行。 守身口意不以为厌。 是曰布施。 导化其体不杀盗淫而无所犯。 是曰持戒。 奉修十住不使所住有挂碍业。 是曰忍辱。 专精一心立众德本以施一切。 是曰精进。 令无数人得其报应十方福报。 是曰一心。 以身造教而显神足。 飞到一切见诸佛说。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口行转进圣慧度无极有六事。 口所班宣说无上法。 曾所更历解决诸法未曾厌惓。 是曰布施。 其音普至入一切心令行清彻。 是曰持戒。 开化众会悉令通畅无上正真。 是曰忍辱。 所演法训其声周遍彻于十方。 是曰精进。 常忆至行不为虚损。 至真专精笃信思惟。 是曰一心。 所可班宣未曾虚妄。 多所安隐一切众生。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意行转进度无极有六事。 若意心正思不在邪。 心存行念常本清净。 是曰布施。 其以闻法御导愚冥化诸所著。 是曰持戒。 其能导利有无之业立平等行。 是曰忍辱。 假使学法弃捐吾我不以自大。 是曰精进。 释离愚痴志存大明无有闇蔽。 是曰一心。 其行深妙卓然有异而无限量。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知过去世所见无碍度无极有六事。 观其诸果众种四大了之本无。 是曰布施。 察诸阴入色痛想行识本无处所。 是曰持戒。 视诸六衰根元甚微缘对而生。 是曰忍辱。 观其善恶祸福所由皆因贪身。 是曰精进。 断众尘劳常行清净无有诸垢。 是曰一心。 察众生尽十二牵连本无所生。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见于当来本末所有无挂碍慧度无极有六事。 其见过去五趣合散。 犹如春秋炽衰成败。 是曰布施。 若能分别诸所邪见六十二事不堕颠倒。 是曰持戒。 观于人元分别合散本无有本。 是曰忍辱。 察于众生当以何药而疗治之。 是曰精进。 睹其所生邦畔进退。 各有缘行。 是曰一心。 晓了报应目睹可化。 而往开度使发道意。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知现在不可限碍度无极有六事。 睹其所造因缘之对。 训化群生兴立功德。 是曰布施。 见其所由因解三脱。 奉六度无极而致成就。 是曰持戒。 所奉行训悉离贪欲。 志慕道法以法为乐。 是曰忍辱。 观一切形微妙粗细悉灭尽无常存者。 是曰精进。 见于证明三界如幻一切本无无所违失。 是曰一心。 若睹生死无为之元。 有数无数心不处二。 是曰智慧。 是为六(丹本注云十八不共中旧多一种文)。 方便品第十八佛告喜王菩萨。 何谓晓了方便度无极有六事。 若能专精善权方便随时而入。 是曰布施其于瑕秽因而开化使悉清净。 是曰持戒。 所作功德则用劝助一切众生。 是曰忍辱。 在所游至无所伤害亦无有失。 是曰精进。 志以好喜教诲众生用四恩济。 是曰一心。 入无量门宣总持要而导利之。 化于三界使入大道。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纯熟度无极有六事。 若能方便平等诱进一切诸法。 是曰布施。 怀来法诲正心无缘。 玄微妙慧空无相愿。 若睹八品除去八难。 志存八正觉了诸法本无。 是曰持戒。 观于诸见分别迷惑不堕邪见。 是曰忍辱。 察于五趣应可开化因往救之。 是曰精进。 若见可御寻往方便而度脱之。 是曰一心。 若见有为而入其中。 消诸所著令得灭度。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见自然度无极有六事。 所逮功德虚无所猗亘然弘耀。 犹如一心归定光佛。 是曰布施。 身不懈惓无所贪惜。 若如月光盛满盛明照星宿时。 明眼之人真审视了。 是曰持戒。 若能睹见一切诸法皆悉如空。 是曰忍辱。 所可禅思皆见诸法。 这生寻灭悉了别此。 是曰精进。 不见施者而有救济自睹不及。 是曰一心。 观身心行口宣法教。 有益一切而无有二。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欲行界业因缘罪福度无极有六事。 见所习欲为瑕秽业。 本悉清净已立挂碍。 是曰布施。 睹一切法皆自然寂寞。 用不达故自作殃福。 是曰持戒。 所观玄远极底无际。 是曰忍辱。 自视其缘罪福悉尽无久存者。 是曰精进。 缘对虽灭见所当行。 方便之宜辄居正真。 是曰一心。 罪福既尽不复更造。 三界之难见无所生。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色行缘业度无极有六事。 见诸色缘皆由身作。 用心不了而横起是报应之元。 是曰布施。 睹众色者皆有因缘。 未必横来身心迷故。 是曰持戒。 察所生处天上人间。 若三恶趣罪福之应。 是曰忍辱。 若观所生而念想处。 是曰精进。 常视报应欢喜悦豫。 是曰一心。 护高寂然下者憺怕悉无所著。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色行业度无极有六事。 若等于色堕在欲地。 清净之处不行妄想。 是曰布施。 见其所行五事之业。 戒定慧解度知见品。 是曰持戒。 假使能尽因缘之对不生祸福。 是曰忍辱。 勤修至行悉令平等而无偏斜。 是曰精进。 若以笃信其行精修而无垢浊。 是曰一心。 所见常明如昼日行不见闇冥。 无所破坏无所不济。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观清白住度无极有六事。 若以睹见住立处所。 清白慈地欲逮斯住。 是曰布施。 其能获致瑞应之业。 不起三事身口意行。 是曰持戒。 精进奉行四恩之法而无断绝。 是曰忍辱。 所观亘然道意巍巍而无边际。 是曰精进。 积功累德日日增长圣明之行。 是曰一心。 察于清白消除众生生死诸善恶想及诸法想。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法种度无极有六事。 睹诸法苦用不达故而造祸福。 是曰布施。 其见中间心无所处不在有无。 是曰持戒。 若见爱欲疾而消之不令生长。 是曰忍辱。 其存正性未曾违失无上正真。 是曰精进。 具足种性三十七品不断佛种。 是曰一心。 心成八等逮致诸法不取证。 是曰智慧。 是为六。 发布时间:2025-07-09 11:51:4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