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十) 内容: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十)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阿难尊者恭敬地对佛说:世尊,为何只要逆着无始以来虚妄交织的业流,深入一根,而返还不生灭性;就能够让所有的‘六根\’,一同获得清净呢? ”此时的阿难尊者,在声闻乘已经证得初果,属于小乘“见道位”,已经“见空性”,“六根”可以初步做到不沾染“六尘”,烦恼淡薄;在菩萨乘已经初步明心见性,初步觉悟了“法身”,属于大乘“相似见道位”。 但是,尚未到达初地菩萨的“真实见道”,因此,仍被“六根”当中潜藏的习气所障碍,才会有此疑问。 针对阿难尊者的疑问,世尊如此解答: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 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如今已经证得初果须陀洹,已经灭除了三界众生的‘见惑\’。 ”“但是,你尚未了知‘六根\’当中所累积的无始以来的种种习气,这些习气属于三界众生的‘思惑\’,需要通过修行才能够断除。 ”“更何况,其中还有微细心念的生、住、异、灭之种种分化,这些属于三界外众生的尘沙惑和无明惑。 ”【世间见所断惑】指三界众生的“见惑”,在最初见道时,可以顿悟顿断。 【根中积生无始虚习】指三界众生的“思惑”,也就是种种虚妄习气,即思维的种种习惯性,需要在见道以后,通过修行逐渐断除。 【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指三界外众生,即声闻、缘觉和菩萨们的微细烦恼,叫做“尘沙惑”和“无明惑”。 这些微细烦恼,其内容就是心念的生、住、异、灭之不停演变与分化,也就是心体最深的那些微细扰动,其数量多得不可思议,故名“尘沙惑”或“尘沙烦恼”,而其根本,则是“无明”。 以比喻来说,例如一汪静水,忽然有清风拂过,水受了风的影响,将动未动之际,波纹刚要形成的时候,就好比“无明”;波纹形成了,细细密密数量无尽,就好比“尘沙烦恼”;接着,波纹越来越粗大,变成了波浪,就好比“思惑”;最终,波浪翻滚成了惊涛骇浪,就好比“见惑”。 “见惑”当中饱含着种种执着烦恼,最是苦不堪言。 也正因为如此,修行人最初见道,顿断“见惑”的时候,其心境变化特别大,颇有“重获新生”之感。 从此,粗重的执着烦恼被他降伏了,他的烦恼与过去相比,恐怕连百分之一也没有,甚至非数量可以形容。 因此,所谓的种种烦恼,从“无明”到“尘沙惑”,再到“思惑”和“见惑”,无非都是心念的扰动而已,心若不动,则心性如如而光明,非死非生,即是本有的清净法身。 但是,千万不要把佛陀理解为“静水”,准确地说,声闻缘觉入“无余涅槃”,那才好比“静水”,属于有所住的“无为”。 那么,佛陀像啥呢? 像“超水”,自然界没这水,那是一种波浪随缘起,却不会失去宁静和明朗的“动中常不动”之水。 换句话说,佛陀可以随缘显现一切境界,可以随缘起一切心念,而其心性,却是如如不动的,可谓是“念念而无念”,故此,念念通于法界,念念皆是妙用。 有人说:这怎么可能呢? 答:当然可能,超越一切可能和不可能,才叫做佛陀,亦名不可思议。 不仅佛陀不可思议,咱和一切众生之心,当下也是如此不可思议。 所谓修行,不是要改造什么,而是要充分觉悟,觉悟本来状况。 这个觉悟的过程,方便给它个名字,叫做“修行”。 针对阿难尊者的疑问,世尊以问代答,进行引导,以便显发出“六根”之间的关系及其根源。 世尊说道: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如今你来观察一下当前的‘六根\’,看看它们到底是一体,还是六个呢? ”世尊是在引导阿难尊者的观察方向,不等阿难回答,便继续说道: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 目何不闻? 头奚不履? 足奚无语? “阿难,如果说‘六根\’是一体的,可是,‘耳根\’为何不能看见? ‘眼根\’为何不能听闻? ”“同样属于‘身根\’,头为何不会走路? 脚虽然能够走路,可它为何不会说话呢? ”【奚(音:希)】疑问代词。 何,何事;何处;什么;为何。 等等。 此处是“为何”的意思。 这就说明,‘六根\’不能说是一体的。 那么,能说它们就是六个吗? 世尊接着说:若此六根决定成六。 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如果说这‘六根\’确实是六个,各自分立。 那么,如今我在法会当中为你们宣扬首楞严微妙法门的时候,你的‘六根\’当中,由谁来领会接受呢? ”【领受】领会接受。 对这个问题,阿难尊者想都没想,立即做出了回答:阿难言:我用耳闻。 “阿难回答:我用‘耳根\’来听您说法。 ”阿难尊者所答并不错,只不过,这不全面。 因为,闻法用的是“耳根”;但“领受”当中,不仅要闻法,还需要明白法义,这就需要“意根”的参予了。 况且,闻法之后有了疑问,提问的时候,用的是嘴巴和舌头,属于“舌根”;闻法受益,向如来礼拜表示谢意的时候,用的是“身根”;总要看清了佛陀的所在才好礼拜,这还需要“眼根”的参予,等等。 总之,全面地“领受”如来教法,其实是需要“六根”的全部参予才可以。 是的,直接接受如来法音的是“耳根”,问题是,假如“六根”之间是分立的,其它几根为何能够参予进来呢?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 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佛陀说道:假如说只是你的‘耳根\’听闻教法,为何会与‘身根\’和‘舌根\’相关呢? ”“你看,你闻法有了疑问,就会用嘴巴里的‘舌根\’来问法;乃至于起身恭敬礼拜等等,用的又是‘身根\’。 ”这就说明,“六根”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不是绝对的“六个”。 于是,世尊对于“六根”之间的关系,及其来历,进行开示: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 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因此可以知道,‘六根\’不是一体,而是六个;不是六个,而是一体。 无论说你的‘六根\’本来是一体,或者本来是六个,终究都不成立。 ”既然不成立,那么,如何才是“六根”的真实状况呢? 世尊继续说道: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 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阿难,你要知道,这所谓的‘六根\’其实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六个。 只是由于众生无始以来的颠倒妄想,生灭交替成了习惯,故此在圆融湛澈的妙性当中,虚妄地生出了‘一体\’和‘六个\’的法义。 ”【颠倒沦替】指众生的颠倒妄想及其生灭交替。 其中,所谓“沦替”,是指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的心念交替。 在这样的心念交替当中,会因分别而产生种种概念,于是,所谓的“六根”是“一体”,或者是“六个”,等等法义,也就随着分别心而虚妄发生了。 【圆湛】指圆融湛澈的妙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等等。 其实,咱当前的“六根”全体就是圆融湛澈之妙性,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只要放下虚妄分别,那么,对于“六根”是六个,或者是一体的认知与执着就消融了。 关于阿难尊者为何会有此疑问,世尊继续说道: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你作为初果须陀洹,虽然已经初步消灭了‘六根\’对于‘六尘\’的攀缘,但是,尚未消灭‘六根\’的共同根结。 ”【六销】“六根”不入“六尘”,即初步消灭了“六根”对于“六尘”的攀缘。 【亡一】消灭“六根”的共同根结。 “一”是指根结所在,即“根本无明”。 “六根”看似六个,而其“根结”却是一个,那就是“无明”。 无明未破之前,纵然“六根”可以不再攀缘“六尘”;但是,却仍会执着于“六根”实有,而无法融通。 阿难尊者就是这样,所以,他才会有这个疑问。 对于其中的法义,世尊运用比喻,继续深入宣讲: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 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 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就比如广大的虚空,参与配合各种容器,由于容器们形状各异,其内部空间,名字也各不相同,都叫做‘某某空\’,例如‘方空\’、‘圆空\’等等。 ”“当把各种容器都拿走以后,再来观察虚空,就会说虚空是‘一体\’的。 ”“然而,广大的虚空本来如此,何曾为你变化出‘相同\’和‘不同\’呢? 何况还要把它叫做‘一体\’或者‘多体\’呢? ”在这个比喻当中,“太虚空”比喻众生的“圆湛”妙性;“群器”比喻“六根”;“异空”比喻“见、闻、嗅、尝、觉、知”。 于是,此段经文所含法义如下:一切众生本有的“圆湛”妙性本无差别,它广大而周遍。 当它适应于众生色身之时,由于“六根”的特点各不相同,于是,它顺应“六根”而显现出了“见、闻、嗅、尝、觉、知”六种不同的知觉作用。 当某些修行人,通过禅修消灭了“六根”差别以后,他们以为“六根”灭尽了,而只剩下了一个“一体”的“圆湛”妙性。 实际上,广大的“圆湛”妙性本来如此,它何曾因为你的“六根”而变化出知觉性之“相同”,以及见、闻、嗅、尝、觉、知之“不同”呢? 更何况,你怎么可以把“六根”叫做“一体”或者“六个”呢? 通过这个比喻,大家可以知道,咱的“圆湛”妙性本自如如,它只是随应色身之“六根”而显现出了“见、闻、嗅、尝、觉、知”六种作用。 因此,“六根性”本来就是全体“圆湛”妙性之显现,在“六根”之间,不存在“一体”和“六个”的差别,这些法义,都属于方便之说。 于是,对于“六根”是一是六这个问题,世尊小结道: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那么,你的‘六根\’也是如此,本来都是‘圆湛\’妙性之随缘显现,它们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六个\’。 ”下面,世尊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看看这个“圆湛”妙性,它是如何随应色身之“六根”而显现出了“见、闻、嗅、尝、觉、知”之六种作用。 然后,再从其中找出“六根”之根结。 首先,来看“眼根”之“见性”的显现,世尊说道: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 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 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于明和暗两种‘色尘\’相互烘托显出了形相,便在‘妙圆藏性\’当中粘着于‘湛明性体\’,而发生了‘见精\’。 ”“‘见精\’与明暗‘色尘\’相互映衬,便凝结‘色尘\’成为‘胜义根\’,此‘胜义根\’乃是‘眼根\’之根元,肉眼看不见,通过天眼来观察,就会看到它是由‘清净四大\’构成的。 ”“在‘胜义根\’的基础上,由色、香、味、触四尘形成‘浮尘根\’之‘眼根\’,其形状好像一颗葡萄。 ‘见精\’就寄托在其中,时常奔流放逸而攀缘各种‘色尘\’。 ”【相形】相互烘托,显出了形相。 【根元】六根之本元,即“胜义根”,它由“清净四大”组成,需要天眼才可以看见。 【清净四大】是十分精微的地水火风“四大”,肉眼不可见,天眼可见;也叫做“清净色”,天界和净土都由“清净四大”构成。 【蒲萄朵】即:葡萄粒。 【浮根四尘】“胜义根”显现在尘世的时候,就是“浮尘根”,它由“六尘”当中的色、香、味、触“四尘”组成,故名“浮根四尘”。 另外的声尘和法尘,则不参与其中。 其次,是“耳根”之“听闻性”的显现,世尊说道: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 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耳体,如新卷叶。 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于动和静两种‘声尘\’相互击荡显出了声音,便在‘妙圆藏性\’当中粘着于‘湛明性体\’,而发生了‘听精\’。 ”“‘听精\’与动静‘声尘\’相互映衬,便收摄‘声尘\’成为‘胜义根\’,此‘胜义根\’乃是‘耳根\’之根元,肉眼看不见,通过天眼来观察,就会看到它是由‘清净四大\’构成的。 ”“在‘胜义根\’的基础上,由色、香、味、触四尘形成‘浮尘根\’之‘耳根\’,其形状好像新长出的卷着边的荷叶。 ‘听精\’就寄托在其中,时常奔流放逸而攀缘各种‘声尘\’。 ”【相击】相互击荡。 【听精】也就是“听闻性”,简称“闻性”,或者“闻精”与“听精”。 【新卷叶】新长出的卷着边的荷叶。 第三是“鼻根”之“嗅觉性”的显现,世尊说道: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 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鼻体,如双垂爪。 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于通和塞两种‘香尘\’相互发挥显出了气味,便在‘妙圆藏性\’当中粘着于‘湛明性体\’,而发生了‘嗅精\’。 ”“‘嗅精\’与通塞‘香尘\’相互映衬,便吸纳‘香尘\’成为‘胜义根\’,此‘胜义根\’乃是‘鼻根\’之根元,肉眼看不见,通过天眼来观察,就会看到它是由‘清净四大\’构成的。 ”“在‘胜义根\’的基础上,由色、香、味、触四尘形成‘浮尘根\’之‘鼻根\’,其形状好像双爪下垂。 ‘嗅精\’就寄托在其中,时常奔流放逸而攀缘各种‘香尘\’。 ”第四是“舌根”之“尝味性”的显现,世尊说道: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 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舌体,如初偃月。 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于恬淡和变味两种‘味尘\’相互参杂显出了味道,便在‘妙圆藏性\’当中粘着于‘湛明性体\’,而发生了‘尝精\’。 ”“‘尝精\’与恬变‘味尘\’相互映衬,便缠绕‘味尘\’成为‘胜义根\’,此‘胜义根\’乃是‘舌根\’之根元,肉眼看不见,通过天眼来观察,就会看到它是由‘清净四大\’构成的。 ”“在‘胜义根\’的基础上,由色、香、味、触四尘形成‘浮尘根\’之‘舌根\’,其形状好像月初的半月。 ‘尝精\’就寄托在其中,时常奔流放逸而攀缘各种‘味尘\’。 ”【偃(音:演)月】半月形。 第五是“身根”之“触觉性”的显现,世尊说道: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 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身体,如腰鼓颡。 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于离与合两种‘触尘\’相互摩擦显出了触感,便在‘妙圆藏性\’当中粘着于‘湛明性体\’,而发生了‘觉精\’。 ”“‘觉精\’与离合‘触尘\’相互映衬,便抟取‘触尘\’成为‘胜义根\’,此‘胜义根\’乃是‘身根\’之根元,肉眼看不见,通过天眼来观察,就会看到它是由‘清净四大\’构成的。 ”“在‘胜义根\’的基础上,由色、香、味、触四尘形成‘浮尘根\’之‘身根\’,其形状好像腰鼓上面安了一颗头。 ‘觉精\’就寄托在其中,时常奔流放逸而攀缘各种‘触尘\’。 ”【觉精】即:触觉性。 【颡(音:嗓)】头,额头。 人的身体形状不容易形容,世尊在这里生动地描述出了人身躯体的形状,就好像一个腰鼓上面安了一颗头。 当然,还需要加上四肢,才是完整的人身。 第六是“意根”之“知性”的显现,世尊说道: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 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意思,如幽室见。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由于生和灭两种‘法尘\’相互接续显出了法相,便在‘妙圆藏性\’当中粘着于‘湛明性体\’,而发生了‘知精\’。 ”“‘知精\’与生灭‘法尘\’相互映衬,便收集‘法尘\’成为‘胜义根\’;此‘胜义根\’乃是‘意根\’之根元,肉眼看不见,通过天眼来观察,就会看到它是由‘清净四大\’构成的。 ”“在‘胜义根\’的基础上,由色、香、味、触四尘形成‘浮尘根\’之‘意思根\’——肉团心,其特点好像暗室当中的视觉一样。 ‘知精\’就寄托在其中,时常奔流放逸而攀缘各种‘法尘\’。 ”【意思】指“意思根”,也叫做“意知根”,即第六意识之“意根”。 就人体的部位来说,哪里才是“意知根”的所在呢? 在“感知”方面,是在心脏,即“肉团心”。 而在“思维”方面,则在大脑。 其中,“感知”更为基础,也更加重要,因此,自古以来,各个民族的文化当中,一般都认为,“心灵”对应于“心脏”,那也就是“意根”之所在了。 【如幽室见】好像暗室当中的视觉一样。 这是“意根”的特色,咱的“意根”虽然能够“感知”一切法,可是,它的“感知”能力相当微弱与模糊,只能够了解一个大概,所以比喻为“如幽室见”。 那么,在“六根”之“见、闻、嗅、尝、觉、知”显发的过程当中,其共同“根结”是什么呢? 世尊继续说道: 发布时间:2025-07-11 11:05:2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