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超然法师:才能以安身,寂寥以行道 内容: 修行人需要有才能,否则无法自在安身;安身之后,不可痴迷于才能,更不可炫技以博取名利,否则,大道远矣。 才能从何而来? 一者善于学习;二者精益求精;三者注重细节与创新;四者不求名利,则器量自然宽广,堪成大才。 所谓善于学习,首先要虚心向高手请教,知晓其大致要点;其次必须落实基础,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基本技能,都要过关;第三则勇于实践,不怕献丑,有机会就上;第四肯于付出辛勤劳动,不计报酬,白干也心甘。 我从未读过佛学院,受戒后竟然就开始应邀做法师,在佛学院讲课。 敢于发出邀请的那两位法师固然气度不凡,敢于接受的本人那也是相当大胆。 不过,咱心里有数:首先,自己的发心确实与道相应;其次,咱向来善于学习,不愁;再者,咱有读经的基础,文字和讲说都可以胜任。 经过二十天的静心学习,把《童蒙止观》学完,并列出了提纲,教学思路已然清晰。 为了讲学生动起见,特意为每节课配了一则典故,与法义密切相关。 试讲相当成功,整个学期的教学也一直颇受大家欢迎。 就这样,咱勇敢地混迹到了法师的队伍当中。 此后,佛学院凡有讲学交流之类,别的法师大多推辞,没人去了我就去,何以故? 多锻炼,多提高;多劳动,多收获。 懒人是没前景的。 去的地方多了,慢慢发现,自己通常属于最受欢迎的那类讲学者,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大都听得兴高采烈,一片欢喜赞叹,竟然还有人呐喊叫好。 像这样忽悠了几年以后,我决定命令自己刹车,尽量推辞,尽量不去讲课了。 为啥呢? 对我来说,出家以后做法师纯属偶然,学修储备明显不足,不能光靠才能去忽悠,那会荒废了自己的真实修行。 在修行上,在才能上,咱都需要精益求精。 如何是精益求精? 就修行来说,首先需要见道,见道之后随分消融种种分别习气,随力潜修密证,随缘宣扬正法。 期间,不要说什么难与不难,只看自己肯与不肯。 就才能来说,总需要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方才可以逐步提高,最终抵达炉火纯青之造诣。 期间,不可轻易止步,也不可转向交际应酬之类,那就把自己荒废了。 任何才能,要想到达炉火纯青之造诣,都必须注重细节与创新。 才能之卓越,技艺之精湛,艺术之绝美,都在于其细节。 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方能造就整体的超凡脱俗之呈现。 至于创新,那需要不凡的眼光,究其根本则来自于内心的敏锐观察,而敏锐观察,恰恰离不开宁静其心。 诸葛先生所谓宁静以致远,无论才能、技艺,还是修行,都是这样。 因此,时常宁静其心的人,不需要别人教,自然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由定发慧,真实不虚。 所谓的定,不见得非要进入某某禅定,时常宁静其心,便会发觉心地本来常定不乱,乃至于非定非乱。 如此觉悟,则天然妙智慧,尽在其中矣。 为何大家都觉得国人缺少创造力? 只因内耗内斗成风,再加上物欲泛滥,大家普遍心思极其混乱,人人自危。 心乱了,哪里还会有什么创造力呢? 于是,只剩下了抄袭、模仿和造假。 才能是用来谋生的,但不应当仅仅用来谋生。 在谋生之余,如能不求名利,则器量自然宽广,堪成大才。 原因何在? 求名求利,都属于狭隘的妄想执着,整天想那些东西,心量便会狭小,才能也就被局限了,难免会江郎才尽,以至于鼠目寸光。 曾有法师善于写作,偶然遇到,却总是叹苦,说是爬格子太累,身体都不行了。 其实,我明白,不是爬格子太累,是追求名利太心苦。 因为不是至交,不好说破,只得好言劝慰几句了事。 就我本人来说,从未觉得写作辛苦,即便是写大部头的佛经注解也是如此。 因为,我是彻底轻装上阵的,别无所图。 无论住在哪个寺院,基本生活都已经有了,这要感恩十方三宝,感恩住持的慈悲和一切护法信众的慷慨。 基本生活有了,写作宣扬佛法就是自己份内的自然之事,所谓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 此乃家务,又没人逼你,理应高兴而为,轻松而为,自利利他而为,何累之有? 但你想出名,想因此而发财,左想右想偏偏得不到,那就把自己累死了。 怪不得别人,且须自省。 先有基本生存,后有学习和修行,乃至于宣扬佛法,等等。 因此啊,先安身,后安道。 即便是出家的修行人,也是如此。 至于如何安身,苦行僧们山野当中就能够潇洒度日;咱不行,打小儿没生就那般大自然筋骨,不可盲目效仿,以免不堪其苦而退失道心。 那咋办? 咱靠才能安身,不靠人情安身。 不仅要安身,还要安得轻松自如,理直气壮。 这是需要相当积累的,每到一个新地方,肯定需要先做几年贡献,而且必须学会只是踏实做贡献,风头统统留给领导们。 但有一条必须坚持,那就是,自己的修行时间绝不允许被侵占。 事情尽可能少做,只把自己绝对分内的那部分做好,其它,要么坚定拒绝;要么,就和他们耍太极。 等到有了一定资格和资历之后,哼哼,必须学会摆谱。 咋摆谱呢? 以出家人为例,千方百计要给自己谋个闲职,待遇越低越好,待遇越低越没事儿,而且不容易发生是非。 最好是啥都不干,专门学习与修行。 其实,僧人本来就应当啥都不干,专门学习与修行。 寺院的作用,其根本在于安僧。 啥叫安僧? 那就是,作为一个寺院住持,十方供养基本都会冲着你来,那你就应当尽量为大众僧创造一个安心居住的地方,让大家安住修行,这才叫道场。 像这样的住持,真可谓是遵佛遗嘱的菩萨应世,功德无量也。 如今,这样的寺院越来越稀有。 这样的闲住专修之角色,也不可能靠别人恩赐,而只有靠自己争取。 才能以安身,寂寥以行道。 大体安身之后,更需要安于寂寞,人际交往越少越好。 闲谈终究不离是非,何如静心独处,常随佛学呢。 也不必在乎以后如何,出家人只怕心不在道,不怕没法养老。 若识得心性不灭,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真要是临终恶业现前的话,不要紧,常住自性如如,冻死饿死也幸福。 发布时间:2025-07-13 13:14:5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665.html